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一课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一课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讲中观自续派最究竟的观点——生无生、有实无实等全部平等一味,也就是说,正在抉择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离戏、大空性的境界。

  这时,对方认为:大离戏的中观观点或中观境界,在凡夫地时也只是观修而已,实际根本不可能在自相续中生起来。

  对此,麦彭仁波切和无垢光尊者在很多论典中说:在凡夫位,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境界虽然不能生起,但是与它相似的无分别境界为什么不能生起呢?在资粮道、加行道时,自相续中可以生起与圣者无分别同分的境界。

  对于这种反驳,对方回答说:正因为暂时不能圆满做到这一点,或者说不能真正生起圣者相续中无分别智慧的境界,所以暂时不能舍弃对单空的执著相。

  当然,如果你们不愿意舍弃对单空无生的执著,这也是你们自己的事情,谁都不可能强制性地让你们必须舍弃单空。但有一点必须提醒你们:不可思议的法性并不是分别念的境界,对此一定要在自相续中生起诚信。如果一边思维甚深境界为什么不是寻思的对境,一边却将微妙的智慧行境带入到心识的领域,就已经完全丧失了如来教义的精华要点。

  无论任何传承、任何教派,一定要注意这一点,这是特别重要的。有些人认为:佛陀、菩萨以及阿罗汉所证悟的空性境界,为什么不是像我这种聪明人的境界呢?我应该可以证悟了达这种甚深境界……。他一边如此思维,一边却说“一切诸法的法性只是单空”,以这种方式,将圣者菩萨以及佛陀的微妙甚深智慧境界,引入到非常渺小的凡夫人分别念的领域。这样一来,已经完全毁坏了释迦牟尼佛最根本、最精髓的教义,为什么呢?佛教所说的不可思议或者远离一切言思的般若空性境界,并不是凡夫人能够直接触及到的。可是,你代表佛教徒说“最后开悟的境界如何如何、最后大成就的境界如何如何……”,完全依靠你自己的分别念来描述这种境界,这绝对是不合理的。

  麦彭仁波切在与 沙格西辩论的过程中讲到:你们如此大力弘扬单空,并承许其为释迦牟尼佛第二转法轮的究竟教义,已经完全失毁了如来的真正教言精髓义。因此,我基于对佛教负责任的态度,不得不出来与你进行辩论。

  的确如此,现在不管在社会上还是寺院当中,显现上确实有不如法的现象存在,这时候不得不说。可是说出来的话,一方面比较担心佛教内部出现各种争论等不愉快的事情。因为现在很多人根本不会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问题,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以好心将佛教真正的精华说出来,别人也不一定认可。如果因此毁坏了某某人的名声或者利养,这些人更会不顾一切地站出来,肆无忌惮地诽谤佛教和真正的高僧大德。

  昨天我也提到了有关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大家都是你好我好……结果大多数人学习的并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教,最后导致很多修行人误入歧途,非常可怜!

  另一方面,我个人非常提倡真正佛教教派之间和睦相处,对此的确有一种十分强烈的愿望。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希望在座的道友站在公正的立场,凭借自己的智慧好好观察。否则,现在社会上经常将佛教与某种地位相提并论,对政治地位或者财富、势力等方面非常执著;对于有财力、有势力的法师,不管他口中所说的是正法还是非法,都对他特别信任,这样不太好!

  大家也不要认为:大多数的佛学院、寺院都在学习这种观点,所以肯定是正确的。这也不一定。尤其对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我以前在给济群法师的问答录中也提到过一些不同的观点;在《密宗断惑论》中,对印度佛教历史上的有些问题也驳斥过。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现在社会上通过建医院、扶贫等方式做一些慈善活动,这也是大乘菩萨的行为,的确值得赞叹!但是,对于真正的般若空性与世间的善良行为二者不能混淆。慧律法师在一次讲座上也说:善良不等于解脱,对此二者一定要分开。这种说法的确是对的。作为法师,在接人待物等方面比较擅长,这只是在世间法上还可以,但作为佛教徒最关键的是什么呢?就是要弘扬释迦牟尼佛的教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包括大乘和小乘,大家对大乘佛教究竟宣讲了哪些教义一定要清楚,除非是个别高僧大德具有甚深密意,否则自己的见解和行为不能与大乘教义直接相违。

  而现在人间佛教所提倡的原始佛教是指什么呢?在释迦牟尼佛还未真实涅槃之前,真正的小乘佛教以《阿含经》为主,他们认为这是佛陀亲口宣说的。后来的大乘佛教就相当于现在的进化论一样,是从小乘佛教逐渐演变而来的;又通过很多人的臆造,才随之出现了密乘佛教,所以,真正最精华的佛教就是所谓的原始佛教。通过这种方式提倡小乘佛教、遮破大乘佛教……

  我们暂时不讲密教,藏传密教不成立也不要紧,对我们来讲,密法的见修行果本来就不太方便公之于众,个别有信心的人精进修持就可以了。但是我想,对于大乘佛教的般若思想和空性思想,不应该任由个别人以某种政治眼光来毁坏。尤其作为佛教徒,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观察一下:释迦牟尼佛的真正教义究竟是什么样的?大乘龙猛菩萨的中观思想到底是什么样的?当代个别人所讲的观点与真正大乘佛教的思想相不相符?

  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我想我也没必要多说,只是看到现在个别不太合理的现象,在这里稍微提醒一下。因为现在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如果纯粹是小乘佛教也可以,但所谓的人间佛教似乎也并非纯粹的小乘佛教,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既不提倡出离心,也不重视断除自相续的烦恼,对于地狱、饿鬼等都不承认,这样的“佛教”非常奇怪的!有时候看起来完全是日本的哲学思想,但实际上,太虚法师也曾对梁启超、欧阳渐的个别观点作过批驳。对这些方面,我们没有必要过多地宣说,仅从佛教角度来讲,如果不具备最根本的出离心、菩提心,想要往生极乐世界、真正证悟中观见解是根本不现实的。

  作为一个佛学院,从这里毕业出来之后,假设对佛陀根本没有信心、大乘佛教的见解也不具足、对众生的大悲心也没生起来,这样的一个人培养出来又有什么用呢?真正的佛教,并不是口头上说得来几句漂亮话就可以了,最重要是应该从行为上“以戒为师”——以戒律来要求自己,内心真正具有大悲心和信心,对所谓的加持、成就等等应该是诚信的。

  在这些问题上,麦彭仁波切这里面说得也相当清楚:最好不要一边认为甚深的境界为什么不是我的境界,一边将佛陀的深妙智慧行境带入凡夫分别心的领域。假设如此,这些人表面上看是出家人,实际就是毁坏佛教的人,为什么呢?因为出家人原本应该保护佛教,但个别人显现上是出家人的形象,却以讲经说法的方式毁坏佛教。这一点在佛陀经典中也有明确记载,这就是末法时代真正邪魔外道毁坏佛教的象征。

  当然,仅仅弘扬单空我觉得并不是毁坏佛教,但如果对大乘佛教的极乐世界不承认、阿弥陀佛也不承认,然后说八大菩萨就是世间上的八种行星转化的,这真的是对佛教的一种损害。真正承认释迦牟尼佛的人,应该看一看佛陀是怎么说的、观音菩萨是怎么说的、文殊菩萨怎么说的……对于经典和论典中的每句话应该认真学习思维,而不是凭借自己的臆想胡乱揣测。

  当然,一个人对教义精通、对佛法负责任,并且具有一定地位的时候,说一句话就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这样的人要求大家放生、要求大家念忏悔文,下面成千上万的人都会付诸于行动。但如果他说“不要看《阿弥陀经》、不要学密宗”,那也会因为这一句话给成千上万个人带来负面影响,这样的话,这个人很可能会在地狱当中千百万劫无法解脱。所以,有时候有一定地位的确值得羡慕,但如果见解不正、行为不正,有地位也是非常可怕!

  此处讲得非常清楚,凡夫人的分别念与不如法的事物特别容易相应,但是大家千万不要对此执著,若因此将甚深法要全部舍弃,的确非常可怕!佛菩萨们在有关教典中也说:“对二谛之法理长久熟练,才能生起相合智慧之安忍。尔时,对离心之境界稍稍诚信后,再借助修习方可现前。”这里面所讲的内容非常重要,大家应该牢牢记住。

  所以现在在这里,一般我讲一遍之后,堪布堪姆们也讲一遍,然后下面辅导员再讲一遍,有些人认为讲的次数是不是太多了……不要这么认为。对于佛法的串习并不是一天两天当中就能完成的,对空性也好、悲心也好,包括对释迦牟尼佛无量无边的行境生起真正的信心,都需要长时间、稳固的串习,才能生起相合智慧的法忍。

  长期进行正规闻思修行的一些老修行人,在晚年的时候,他们的见解真的特别纯,没有丝毫杂染,他们在青年时期闻思修行的过程中,已经将相续中所有的怀疑全部遣除了。所以,大家在年轻的时候应该鼓起最大的勇气、发挥最大的能力,好好地闻思修行。这样的话,到了晚年你才会知道:我以前如果没有长期地闻思修学,现在可能与世间人没什么差别。也正因为有长期的闻思修行作为基础,到晚年时,你的修行境界必定会完全不同。

  诸佛菩萨也是这样讲的,只有通过长期闻思修行才能生起真正的智慧。在这时,除分别念以外会产生很多不可思议的境界,由此也会生起一定的信心。此时再继续修习,不可思议佛的境界或者中观境界都可以呈现在你面前。

  在座的诸位道友在闻思过程中,一定要对佛菩萨的教言长期思维。不要认为自己与某某上师有一面之交,依靠他给自己传讲的某个简单教言,就可以解决一切生死大事,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现在的很多人想得特别容易,对上师说“你给我加持加持,让我马上开悟”,说起来特别好听,实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有一个人说:“请你马上给我传一个甚深的窍诀。”上师对他说:“你慢慢住下来再看吧……”他说:“我没有时间,你看我的马拴在门口上,马上就要离开。”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修行能在短暂的时间中完成,但这是相当困难的。不要说佛教的深奥知识,就连世间的博士学位也不可能在一天两天内得到。所以,大家还是应该放下一切琐事,长期坚持踏踏实实地闻思修行。

  尤其希望大家一定要放下固执己见和怯懦不前这两种心态。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有些人特别固执,觉得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对的,除了自己的见解以外跟谁都不配合。从世间人的角度来讲,这种做法也是不合理的;从佛法的思想和见解来讲,更不应该如此,如果真的像中观应成派的见解那样,坚持你自己的观点倒也可以,否则,还是要将固执己见的心态放弃。还有一种人,认为“像我这样的人肯定不行,做什么都做不好,中观哪里听得懂啊,我还是参加加行班吧,我已经老了……”前段时间我与本焕老和尚见面的时候,他说:“你现在多少岁?”我说:“四十多岁了,已经老了。”他老人家说:“没有老,没有老,你现在连我的一半都不到。”后来我想了想,也确实是,他老人家今年刚刚100岁,但他还是有很多想法,还要做很多事情。

  人与人之间有时候表面看来都是一样的,实际心态却完全不同。我们认为到40岁的话已经老了,背诵肯定不行的、看书肯定不行的,念点观音心咒就可以了,但是这些高僧大德到了100岁的时候,还想建寺院,还想做很多很多事情。

  所以,大家在闻思修行的过程中,舍弃固执己见和怯懦不前这两种心态特别重要。舍弃这样的心态以后,按照麦彭仁波切的教言,才会逐渐逐渐趋入佛陀智慧的法理海当中。

  《楞伽经》中也说:“有之对立无,有亦无对立,是故莫说无,亦不假立有。”所谓的有无二者并不是究竟佛法的境界,从字面来看,有的对立是无,有亦是无的对立,所以,既不要说无有,也不要说假立的有存在。又说:“何者皆不生,不将有灭亡,见无世间相,彼无有与无。”一切诸法本来都是无生的,也并不是将“有”灭亡,一切万法本来即是无生无灭的,当你生起见世间无有任何相之境界时,所有的有、无等全部都不存在,远离一切戏论。

  这就是《楞伽经》中所讲的道理。我们平时抉择真正的中观最究竟见时,千万不能停留在有或者无的一种状态当中,首先从理论上通达这一点以后,再逐渐逐渐修持,像麦彭仁波切前面所说的那样,即使在凡夫位也可以生起与之同分的离戏境界。

  云尼玛吝派等外宗也声称:“乳无酸奶先前无,酸奶无乳灭后无,兔头无角根本无,牛上无马相互无。”其中讲了四种无有:在牛奶阶段无有酸奶,属于先前无;在酸奶阶段,牛奶已经无有,这是灭后无;兔子头上无有角,这是根本无;牛上不存在马则是相互无。他们认为这四种“无”是相互观待的异转物,并非实有之法。

  对以上四种“无”分别进行分析,从“有”的对立面安立“无”,相当于灭后无或者根本无、相互无。禅宗或者其他宗派认为:无相是存在的。实际上,无实法、单空只是有的一种对立而已,所谓的无只不过是一种概念,并非真实存在,如同石女的儿子只是人们假立的一种概念,实际并不存在,我们为了表示不存在的法,才运用了石女儿子这一比喻。但如果石女和通常的儿子这两个依处不存在,石女儿子的无——不存在的这一表示法也就无有立足之地了。此处也讲到:“单单依赖概念也能作为‘无’的名言。”仅仅依靠石女儿子的概念、名称代表无而已,兔角等也与之相同。

  前面是从有的角度来讲,下面反过来从无的对立面而言。我们经常认为无观待有是可以的,比如无柱是观待有柱安立的,但柱子已经存在了,不必观待无柱吧……很多人是这样想的,实际上,所谓柱子的产生也是观待无的,怎么观待无呢?因为柱子以前没有产生,现在产生是观待于以前无有之法才产生的。

  这是因明当中很好的一种推理方法,有观待无、无观待有,二者互相观待而成立。大家在学习中观、因明的过程中,对于这些非常好的理论一定要记住,不仅记在本子上,还要记在脑袋里。否则,全部记在笔记本上,笔记本合上以后就好像闭上双眼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萨迦格言》里面也说 :打仗的时候忘记带上武器;讲经说法的时候,全部的教证都放在书本里。这样的话也是有点麻烦。

  如果柱子以前就有,现在产生也没有必要,所以,以前没有、现在产生,这才叫做产生或者有。如果本来就有的还要产生,所谓的“生”也就成了无穷无尽。由此可见,有无、有实无实、空不空等,全部是以分别念安立的,根本不是离戏法性的实相,《中观根本慧论》中将有实无实全部安立为有为法的原因也在这里。

  麦尊在此处说:“我们应当明白,一旦获得了无分别智慧以后安住于离戏的境界中,就会远远离开分别妄念动摇的魔地,而踏入佛陀所欢喜之道。”什么叫做魔地呢?我们现在相续中执著有的分别念,是一种魔的干扰;执著没有的分别念,也是一种魔的干扰。在最究竟的见解中,有无是非全部是一种魔相,并不是真正的实相,当你真正趋入到佛的智慧境界时,一切有无是非的妄念分别全部不会存在,《三主要道论》中也作了如是宣说 。

  《华严经》当中讲到很多佛的华严境界,如云:“细微难知大仙道,无念难观非念境,自性寂灭无生灭,敏锐智者方通晓。”

  教证中讲到,佛陀的境界非常细微、难以了达,这就是所谓的大仙道。“大仙道”即指佛道,也就是佛陀所说的中观境界。这样的境界“无念难观”,是特别特别细微的。

  当然,现在不要说大般若、中般若的境界,对《心经》中说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仅仅停留在单空境界当中的人特别多,对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能够通达的人寥寥无几。

  正因为这种境界非常细微、非常微妙,所以依靠一般凡夫人的分别念难以证得、难以通达。“非念境”,并不是我们分别念的对境。“自性寂灭无生灭”,也即从三个时间来讲,现在自性寂灭,未来无生,过去无灭。“敏锐智者方通晓”,真正具有敏锐智慧的住地菩萨和佛陀,已经完全通达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其他的不要说普通世间人,甚至梵天、帝释天、仙人等,也难以通达如此甚深殊妙的般若境界。

  经中又说:“体性空寂尽痛苦,相续解脱同涅槃,无边无中无言说,三世解脱如虚空。”那么,这种空性境界的本体是什么呢?其体性是空性的,远离世俗的各种痛苦,不区分任何相续,与涅槃完全是同体的。它既不存在边际也无有中间,是无有言说的,三世解脱如同无有边际之虚空一般。

  很多经典论典中都将佛陀的境界用虚空来比喻,为什么呢?无垢光尊者也说过,从无边的角度将这种境界比喻成虚空,或者从不可思议的角度,说明它并不是单单的一种空性。《法界宝藏论》中把自己的心性比喻成虚空,《直指心性》当中也经常用虚空的比喻来印证自己的这种境界。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心就像针眼里的空隙一样,而真正的法界就如同外面的虚空一样无有边际。

  前面讲了《华严经》的教证,下面是《宝积经》的教证。麦彭仁波切在这里引用了大量的教证,其目的是什么呢?大乘佛教所说最究竟的境界,不是实有的,也不是单空,而是远离一切言思分别的。为了说明这一境界,最可靠、最有力的当然是佛陀的教言,此处大量引用这些大乘经典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点。

  所以,大家在闻思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为什么这么多教证啊?有时候人的分别念是特别可怕的,就好像特别调皮的孩童一样,不应该起分别念的时候想法特别多,应该起分别念的时候却始终生不起来……

  《宝积经》中也说:“胜义中圣者妙慧与本智前, 所知或所断或所修或所现前之何法亦无容身之地。”“妙慧”指尽所有智,“本智”指如所有智。在胜义当中,佛陀的二种智慧面前,根本不存在“所知”——苦谛、“所断”——集谛、“所修”——道谛,以及所现前的果——灭谛。也就是说,在佛陀最究竟的智慧面前,所谓的四谛也是不存在的,这一点,我们可以毫无畏惧地宣说。

  《海龙王请问经》中云:“前际空性后亦空,生灭住法皆空性,此非有实非无实,是故诸法体性空。”此中所说的“空”是指远离戏论的大空性。前际和后际全部是空性的,生灭住法都是空性的,所谓的现在既不是有实也不是无实,所以说一切诸法的体性本来即是空性的。

  《慧海请问经》中说:“梵天,诸法皆不成立,谓有或无均不许。”佛陀当时告诉梵天:一切诸法都不成立,有也不承许,无也不承许。如果认为单空存在或者单独的无相法存在,就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言。

  《现智庄严经》云:“诸知义者不说有,所谓无有亦不说,无答无有词句道,不依汝前敬顶礼。”诸位通达一切教义的智者,根本不可能说最后的境界是有,也不会说最后的境界是无有,既然有也不是、无有也不是,到底是什么样呢?即使如此发问,他也不可能回答,也无有任何可以回答的,因为无论运用哪一种语言来表达,都不可能准确说出这样一种境界。

  在这个世界上,唯有世尊您才能宣说一切万法的真相。的确,在世间上出现过无以计数的伟人,对于缘起空性这一真理,却是谁都无法宣说出来。唯一是佛陀您,不管是过去佛、未来佛还是现在佛,只有佛陀才能说出缘起空性的究竟真理。所以,教证中运用了对佛陀特别恭敬的一种顶礼句。

  《摄功德宝经》云:“设若明明不知而享用色、想、受、思 、识蕴,且分别谓此蕴乃空性,然菩萨享用相状而非于无生起信。”对于色受想行识的本体明明不了知,却执著此蕴是空性的这种菩萨,已经执著在四大皆空的空这一层面上,未对远离一切戏论的无生法门生起真正信心并获得证悟。这种人虽然表面上是发菩提心的菩萨,却始终停留在单空上,只是一个假菩萨,并不是真正的菩萨。

  有一个人是这样说的:“我在茶馆里看见两个出家人在打牌,我告诉他们不应该这样,因为你们说四大皆空,那你们为什么要打牌……”他认为四大皆空就是指单空,我当时不承认他这种说法,四大皆空的意思不是这样的。但是我什么都没说,就说:“对对对,你说得对……不要打牌,四大皆空。”

  以上已经说明了,无论耽著有实还是无实都不合理。

  《摄功德宝经》又云:“何者非有称之无,诸凡愚观作有无,有无二者乃无法,菩萨知此得出离。”这里说,对于不存在的法称之为无,比如柱子非有,将非有这一点称之为无或者单空。而诸凡愚却将一切法或者执著为有或者执著为无,但实际上,无论有还是无都不存在,所谓的单空也是一种分别念和语言的对境。任何菩萨了知了这一道理,便可以从一切见中得以出离。通过这一教证可以表明,依靠断除有无二边的智慧度,完全能出离世间各种各样的一切见。

  大家这次学习《中观庄严论释》以后,你们学藏传佛教也好,学其他教派高僧大德们的教言也好,或者学习汉传佛教的禅宗、天台宗以及其他有相无相的宗派也好,都应该深深了解到:佛陀所说真正的中观境界,并不是单独的一个无有之法。这是最关键的问题,现在承认空性的人在佛教徒中是非常多的,不仅佛教徒,就连世间上也有很多人认为“佛教徒对一切都看破了,一切都空了”。但是,真正的见解并不是单单的空性,在“空性”这一名称上虽然相同,意义上却是完全不同的。《定解宝灯论》里面再三宣说的原因就在这里。

  此经中又说:“于生无生不分别,此乃享胜智慧度。”对于生也不执著、无生也不执著,这样的菩萨必定会法喜充满,真正享用佛法最深奥的般若波罗蜜多空性的教义。当然,现在很多人从字面上可以知道,但是想要真正通达有无是非全部远离的境界还是有一点困难,大家应该在这方面努力修持。

  《密严庄严经》云:“所有任何见,凡众生所具,正为断彼等,而说空性理。”在世间上,信仰宗教者有宗教的见解,非宗教者也有他的见解,在佛教内部也有大乘、小乘、密乘等不同的见解。那么,正是为了断除众生所具有的实有见、单空见、大乘见、小乘见等一切具执著相的见解,佛陀才宣说了远离一切戏论的空性之理。又云:“虽闻空性见,有见若未灭,具无可救见,如药导致病。”对于佛陀所宣说的空性见,有些人如果将其看作单空或执为实有,那就成了非常可怕、无可救药的见解了。就如同依靠药物原本可以治疗疾病,但是药物却起了反作用,这是非常麻烦并且难以治愈的。同样,依靠空性可以对治一切边执见,去执著空性则是非常危险的!

  此经云:“如焚干薪火,薪无火不存,如是见薪焚,空性火亦灭。”就像火可以焚烧干燥的柴薪,如果柴薪不存在,火也就不会存在。如果所有见解的柴薪已经不存在的话,空性的火自然而然也会灭尽。清辨论师在《般若灯论》中也引用过这个教证,诸位后学者对这个问题一定要再再深思。

  经中又说:“见解灭尽时,生起正智火,能焚诸烦恼,惑焚极庄严。”一切具有执著相的见解已经全部灭尽之时,所谓智慧的火焰就会熊熊燃烧起来,依此可以烧毁一切烦恼,此时阿罗汉、菩萨或者佛陀的身相才是极为庄严的。平时人与人之间交往也可以看得出来,烦恼少的人,不论在哪里见到、接触到,大家都会非常快乐;嗔恨心特别大、嫉妒心特别强、烦恼特别重、睡眠特别多的人,看到他的时候非常痛苦,有点不庄严的感觉……

  《圣无尽慧请问经》中云:“若问何为世俗谛?所说世间之所有名言、文字、语言与名称。胜义谛,即何法甚至心之运行亦无,更何况说诸文字相?”经当中是这样说的:胜义谛和世俗谛是怎样的呢?世间中所有的名言、思维可以表达出来的法,以及一切语言、名称,这些假相全部都叫做世俗谛。而所谓的胜义谛,甚至以分别心也无法作为对境,更何况说语言、文字、名称。

  在这里,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都是从建立角度来讲的。也就是说,器情世界所享用或者所了知的一切色法等,以及能享用的本体或感知快乐等,无论世间还是出世圣教中,都可以假名安立“这是能知”、“这是所知”,以及“此有此无”等名言,凡是这类以语言、文字名称宣说的法,均属于世俗当中。而所谓的胜义则是远离一切内意言说与外语言说二者的。

  第一百一课思考题

  173、我们怎样才能逐步趋入不可思议的智慧法理当中?

  174、外道所承认的四种无是哪些?谈谈你对这个空性的认识程度。

  175、以教证说明单空并非究竟空性的道理。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二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三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四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五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零六课

 

后五篇文章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九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八课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九十七课

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