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三课 |
 
索达吉堪布:中观庄严论解说 第一百一十三课
《中观庄严论释》当中,现在正在讲远离常见和断见的道理。前面已经讲了,常见就是指任何法永远不会坏灭,就像外道所承认的大自在天或者常我等;断见是指,不论有为法还是无为法,此法原本存在,后来依靠其他违缘而毁灭,之后再也不会产生。这就是粗大的常见和断见。 依靠上述所说的道理,可以出现观待空性的常见和断见。一切万法,即使在胜义中也实有存在,这是常见;不要说胜义中,甚至名言中也不承认,即是断见。一般来说,学过宗派的有些人认为,胜义中一直实有存在,如有实宗认为微尘、心识等在胜义中实有,或者一些世间人,认为某种法在名言中也根本不存在,这就是常见和断见。 这种常见和断见的对治:在名言中,一切形形色色的万法全部存在,以此不会堕入常边或有边,并可对治无的边;胜义中一切万法均无有自性,它不是无边与断边,并可遣除有的边。 尽管如此,胜义中不存在、世俗中存在的这些道理,全部属于能取所取分别念的范畴,对于这种细微的常见与断见,仍旧需要生起远离一切戏论的中观境界来断除。真正达到中观应成派所抉择万法离戏的境界,或者说诸佛圣者各别自证的境界时,便会灭尽一切执著相,这时,可以完全超离名言中存在的常边与胜义中无自性的断边。就像《中论》所抉择的一样,到了最究竟的境界,一切见解全部扫尽无余。 由此可见,遣除粗边、细边、极细边的前前见解是后后见解的基础。比如,外道、佛教有实宗、中观自续派,以上上宗派的见解可以遣除下下宗派的常见与断见,在这一过程中,上上的见解逐渐产生。也就是说,外道所承认的常见和断见遣除后,佛教真正的因果正见可以在自相续中生起来,因为外道认为人死后不再流转,或者认为神我始终存在,这种观点能否作为佛教的见解呢?根本不能。这种见解遣除以后,有部宗或者唯识宗所承认的中等常见和断见,以及中观自续派细微的常见和断见,全部都遣除,自相续中可以生起中观应成派或者密宗的究竟见解。 当离戏达到究竟之后,即是符合至高无上之实相的见解。这时,既不堕于常边也不堕于断边,就像《现观庄严论》在抉择遍智时说:此边彼边全部远离。这就是佛陀至高无上的究竟智慧。并引用《三摩地王经》的教证:“谓有无者即二边,净与不净亦为边,是故舍弃二边后,智者亦不住中间。”因此,入根本慧定时,完全安住于远离一切戏论的状态当中,而在后得时,根据菩萨或者宗派见解的不同,可以遣除粗、中、细的各种边执,当所有常见断见全部遣除以后,所谓的真实正见也可以建立。 戊三(如是通达之功德)分三: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二、世俗显现起作用之功德;三、修习二者双运之功德。 下面主要讲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方面的教言。首先讲证悟胜义谛具有何种功德。 己一、证悟胜义无自性之功德: 通法无我者,串习无自性, 颠倒所生惑,无勤而断除。 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以后,在自相续逐渐长期地串习无我自性,对一切诸法实相所产生的颠倒增益,无须任何勤作便可断除。颂词中的“惑”,表面看来是指烦恼,实际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共称。 首先学习中观时,应该通过因明的各种推理以及离一多因等正理进行抉择,对胜义谛的相关疑惑全部遣除,从而通达人无我和法无我。一般来说,在加行道和资粮道是以总相的方式来通达,到一地菩萨以上则是以现量的方式来通达。 当然,仅仅通达还是不行的,在座的很多道友,首先学习中观,只是理论上明白并不足够,一定要在相续中数数串习,时间长了以后,自相续中的很多功德便会逐渐稳固。比如修菩提心,刚开始的时候心不能专注,或者心稍微能够专注,但也很难控制……有这种情况。同样,对二无我的道理基本明白以后,相续中不一定真正获得这种境界,所以,需要长期依止善知识,在寂静的地方认认真真修习,这样一来,心相续中的颠倒执著分别念会慢慢消失,这一点相当重要。 众生相续中全部是增益的颠倒法,本来存在的法认为不存在,本来不存在的法认为存在,依靠这种有境分别念所产生的障碍、束缚心的一切烦恼,通过长期不间断地修习,总有一天会在无有任何刻意勤作的情况下全部断除。 当然作为凡夫人,最初修习的时候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希望你们不要心生畏惧,这是我们修行过程中千万不能有的。大家在修行过程中,稍微累一点或者遇到一些困难,以此为缘离开学院确实不合理。有个人说:“我对菩提心实在生不起信心……”我想:这可能与自己的前世有一定关系。但因为生不起信心就放弃肯定不行,一定要对大乘的教义、大乘菩提心的功德以理观察,长期下去,自相续的很多烦恼习气会逐渐遣除的,到八地菩萨的时候,与佛陀基本无别,在无有任何勤作的情况下便可断除所有障碍。 再进一步地说,初学者对实有执著的串习力相当大。刚开始的时候,有些人感觉越学越烦恼、越学越痛苦。其实我们以前也讲过,并不是这样的,如果真正如理如法学习,烦恼不可能越来越厉害,由于以前从未观察过,现在进行对治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对治力很微弱,这是正常现象。经过长期不间断地串习之后,到一定时候,依靠自己的发心力,无须刻意断除,这些烦恼就像一滴水滴在燃烧的铁块上,自然而然便会消失。最后到达佛地,世界上所有万法的真相一目了然,就像庵摩罗果置于掌心一样里里外外非常透明。 这一点以事势理可以成立。总有一天,在座的每一个人都会通达一切万法真正的实相,这一点无有任何怀疑,这就是佛陀的金刚语。 对于具备此种理证智慧者——佛陀来说,遮障外境实相的障碍丝毫也不存在,通达一切万法的因缘已经全部具足。这时怎么会不通达一切万法的自相呢?必定已经通达,无有任何障碍、因缘全部积聚的缘故。 前面说:现在的凡夫人在未来仍会继续转世,因为并未具足通达无我空性这一障碍,自相续中的业和烦恼等因缘已经齐全,这样一来,后世必定一直不断出现;一旦具足产生我执的障碍——二无我的境界已经出现,自相续中不断流转三有的业和烦恼的因已经烧尽,这时肯定不再流转。 反过来说,佛陀照见一切万法的障碍一点也没有,以前在三个阿僧祇劫中积累福慧二种资粮的因缘全部具足,为什么不能照见一切万法呢?肯定能照见。这一点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 同时,不管见道、修道等任何一道,均可说为所断的对治。比如一地菩萨的道,即是一地所断的对治。所断的对治或者道,《现观庄严论》中将其称为修治,其中尤其对一地到九地之前作了广泛宣说,在讲到十地时,则以比较的方式来广说。 龙树菩萨言:“若有实承许,难忍贪嗔起,恶见普受持,成彼所生诤。彼为诸见因,无彼惑不起,故若尽知彼,见惑悉清净。”如果承许实有,此人相续中难忍的贪嗔痴就会不断起现,一切常见、断见等恶见,也会在这人相续中普遍受持,由于这些见解导致,各种争论也必定经久不息。因此,这种实有就是一切见解之因,它如果不存在,一切烦恼就不会产生,一旦了知这一道理,所有恶见、烦恼全部都会得以清净。又云:“谓谁了达彼,现见缘起者,依缘生不生,正智佛陀说。”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若能通达缘起空性的道理,也即胜义中依靠因缘也不产生,世俗中依靠因缘必定产生,这正是具足大智大悲的全知佛陀亲口宣说的万法之真理。 《月灯经》中说:“贪欲之念、所贪之法与贪者无迹可见。”贪执的对境、贪欲的念头以及相续中生起贪心之人,在胜义中真正去观察时根本得不到,就像《金刚经》所说,一切万法丝毫也不存在。这是从三轮体空的角度来讲的。 一切对治法可以断除所有所断,比如具足无二智慧时,依靠它可以断除烦恼障和所知障,但反过来说,所有所知障和烦恼障会不会遮蔽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智慧呢?绝对不会的。 《释量论》中说:“无害真实义,颠倒纵尽力,不能遮自性,觉持彼品故……”一切真实义的本体即是无有任何损害的本性,无我智慧的本体不具足任何痛苦,不会成为所断。而且,无我的智慧属于真实义,如果是颠倒义,到一定时候必定会被遣除而显露真相,但无我并非颠倒义,而是无有任何损害之真义。因此,无论颠倒分别念如何精进努力,也不可能遮遣一切万法无我空性之自性,因为心识已经受持无我智慧之本体的缘故,在这个世界上,任何法都不可能加害无我智慧。如同种子已经烧毁,其苗芽从此以后再也不会产生一样。 按照一般共称之五道十地的安立,应从《入中论》、《现观庄严论》、《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其他论典中了知,此处不作广说。 下面略述断除所断之方式的附加内容:在断除障碍和增长智慧方面,大乘所有的观点,如无著菩萨和龙猛菩萨之间的广派和深派无有任何相违,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的观点也无有相违,同理,他们所传下来的诸位智者的观点也根本不相违。 《定解宝灯论》中也曾讲过,有些人认为释迦牟尼佛的第二转*轮最了义,并对龙猛菩萨极为赞叹;有些认为第三转*轮最了义,因此对无著菩萨极为赞叹。而自宗宁玛派的观点,正如《大圆满心性休息》和《定解宝灯论》中所讲的一样,二转和三转*轮都可以说为最了义,两大祖师的观点并不相违。 以下对此等道理稍作说明。 总的来说,资粮道、一地的功德都不可思议,更何况十地的智慧,当然更加不可思议,而它们的所断——颠倒的伎俩也是变化莫测、不可计数,在很多大乘经典中,对断除所断的方式以及所断的分类等作了比较清楚的宣讲。 从总的方面而言,烦恼障与所知障的定数为二,这一点通过事势理可以成立。当然,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些辩论,有些人认为所有的障碍不一定包括在两大障碍中。比如证悟二无我之胜观的障碍是烦恼障和所知障,而寂止方面还有禅定障、习气障等很多障碍存在。按照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所有的障碍可以包括在二障中,除此以外一概不承许,名称上虽然可以有习气障、胎障、禅定障等说法,真正归类时,应该全部包括在两大障碍当中。 这一点为什么以事势理可以成立呢?众生修习佛法的目的有两种,一是获得阿罗汉、菩萨等果位的解脱;二是获得圆满正等觉佛果。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产生障碍的法,一是障碍获得解脱,二是障碍获得佛果,除此之外无有其他。 所以,麦彭仁波切在这里清楚讲到:“障碍的定数为二,除此之外无需再安立其他一个障碍。”当然,从暂时分类来讲,安立其他支分障碍也未尝不可,但总的来讲全部可以包括在二障当中。按照《俱舍论大疏》的观点这样讲过,虽然《俱舍论》并不承许所知障,然而其中所说的非染污障实际就是所知障,因此,所有障碍都可以包括在二障当中。 《辨中边论》云:“所说烦恼障,以及所知障,彼摄一切障,尽彼许解脱……”佛经所宣说的烦恼障和所知障可以摄尽一切障碍,将此二者断尽以后便可获得解脱。在一切经论中,都异口同声地说除这两种障碍外再无有第三种障碍。 一切障碍中,比较粗大的部分均可包括在烦恼障里面,而最细微的部分,实际就是对如实现前所知万法之自性作障碍的,因此超不出所知障的范畴。 什么法障碍解脱呢?我执、我所执等即为烦恼,可以障碍解脱。什么法障碍了知诸法呢?所谓的“了知诸法”就是指获得遍智的果位。佛陀依靠遍智的方式度化一切众生,可以说遍智即是佛果。对它作障碍的,即是未现前一切法之自性的愚痴,这就是所知障。 对于烦恼障与所知障二者的差别,各大论典中讲到了很多不同的类别,从因的角度,依靠人我产生的障碍叫做烦恼障,依靠法我产生的障碍叫做所知障。从本体方面,《宝性论》中也说:吝啬等烦恼叫做烦恼障,三轮执著叫做所知障。从作用上分,对解脱起障碍的,叫做烦恼障;对佛果起障碍的,叫做所知障。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实际要点并不相违。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