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堪布阿琼仁波切:前行备忘录 一、总说要义(索达吉堪布 译) |
 
堪布阿琼仁波切:前行备忘录 一、总说要义(索达吉堪布 译)
堪布阿琼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译 顶礼具无缘大悲的至尊上师! 《金刚顶续》中云:“所有的心念归摄起来,怀着极为善妙的意乐而谛听,对于忘失者,金刚萨埵等三世如来不予以加持。”不管是在听闻正法、传讲正法、行持正法还是观修正法的时候,首先都要向内反观自心,观察自相续。只要是人,起心动念无外乎贪嗔痴——恶的分别念、无记的分别念和信心出离心菩提心——善的分别念三种,除此之外不会生起。如果萌生不善的念头,就要自我谴责。正像俗话所说“妄念立即铲除,灯器趁热擦拭,猪鼻用杵撞击”那样,一定要断除不善的心念,改变无记的心念,以善妙的心念来听法、讲法、修法。否则,如果只是改造外在的身和语,就成了装腔作势。《因缘品》中云:“非以发髻非以棍[1]。”经中说“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而并没有说“改造身语,是诸佛教”。诚如经中言:“心清净令身清净,身清净非令心净。” 所有僧人,是生者的依托,是死者的呼援,因此必须治疗自心的疾病,而治疗心的疾患——业和烦恼病的良药就是妙法,本来“法”的名称涉及十个方面,这里是取名“妙法”之中妙的法。 法的含义:正如用药治病一样,就将心从不善的歧途中扭转过来的意义来讲,法和对治是一个意思。我们要对有对治作用的正法坚信不移,因为妙法才能救护我们摆脱轮回恶趣的一切恐怖,是今生来世的利乐源泉。为此,我们认识到佛教正法对现世、后世、中阴不欺惑这一点后要虔诚信受。如云:“信心是珍宝,昼夜趋善道。”又如云:“信心前行首先起,诸法根本即信心。” 这样的佛教正法的宣说者,就是所谓的“无上本师即佛宝”。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本师释迦王释迦狮子,法身位是普贤如来,报身位是大金刚持,化身位即众生的怙主释迦牟尼佛。关于本师无与伦比的道理,在(《释迦牟尼佛广传》)大臣海尘婆罗门童子发心的情节中有阐明;关于正法无与伦比的道理,《七品祈祷文》中说:“稀有不可思议如来教,出现三次超胜之佛法。”在过去千万劫以前的“普严劫”,先生王佛教法中出现过密宗金刚乘,未来华严劫文殊师利佛的教法中大范围出现密法,如今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广传密宗金刚乘,因为除了这三劫以外,众生不能堪为法器。 如果有人问:那为什么《文殊幻化网续》中说“过去诸佛已宣说,未来诸佛也将宣说”? 其中的密意是说(在其他佛陀的教法中)密宗不是普遍公开传播。 现今释迦牟尼佛这个刹土名叫三千娑婆世界,并不是因为非常好才叫娑婆的,而是因为格外不好才称为“娑婆”。这里的一切有情相续被贪欲、嗔恨、愚痴折磨得很难受,由此才名为娑婆世界。 关于法宝,如云:“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与伦比的本师宣说的八万四千法蕴归纳起来,涵盖在十二部中,十二部又包括在三藏当中。所谓的“如来教法证法宝”,其中三藏就称为教法,我们必须依靠犹如陶器耳柄、皮口袋环带般的文句才能获得证法。所以,教法三藏的教义——胜道三学,就是证法。胜道三学中的“胜”,虽然在外道中也有狗牛禁行和各自的禅定等等,可是凭借那种道并不能获得解脱和遍知佛果。依靠内道佛教胜道的三学能证得解脱和遍知果位,因此称为胜学。显密的一切法都不超出三藏三学的范畴:小乘中,律藏、经藏、论藏是三藏,律藏、经藏、论藏的教义依次是戒学、定学、慧学。菩萨乘中,宣说菩萨道根本堕详细分类的教是律藏,它的所有教义是戒学;宣说所有三摩地门的一切经是经藏,修行它的教义——暇满难得等等属于定学;十六空性或二十空性的所有能诠(文句),是论藏,它的一切所诠(意义),是慧学。密乘中,密宗金刚乘誓言处的所有能诠是律藏,它的教义属于戒学;共同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能诠属于经藏,它的教义属于定学;大圆满的一切能诠是论藏,它的教义是慧学。总而言之,以上所有经论及所诠无不包括在三藏三学之内。 那么,如来教法证法宝的受持者到底是谁呢? 是僧众,如云:“无上引导即僧宝。”如来教,除了僧众受持之外,包括天、魔、梵天、世间君主在内的有情都不能受持,佛法的受持者就是圣僧。作为僧宝,必须通过讲闻的途径来受持教法,通过实修的途径来受持证法。我们自己也要加入到僧众的行列中。如果我们一度往下看,思想和行为与俗世的男女一致,那么人们也会说“腐败僧人、腐败僧人”。所谓的腐败僧人,就是戒律有污点,禅定有污点,智慧有污点。我们绝不能这样,而要向上观:我的本师是佛陀出有坏;我走向解脱与遍知果位的道,就是佛教正法如来的教法证法;我去往解脱遍知果位的助伴就是至尊文殊菩萨以及现在同行道友的僧人。不要狗眼往下看,要鸟眼向上观,既然自己坐在僧人之列,就绝不能贩卖正法,而必须受持教法和证法,这样一来,他的名称才叫引导僧[2]。所谓的僧,也就是心向胜道三学者,并不叫向恶者,不叫向商者,不叫向诉讼者,不叫向诅咒者。引导者向自己以外的世人指示自己解脱之道,他们解脱以后再宣说解脱道,就像手牵着手一样引入解脱遍知的道路,由此称为引导僧。 而所有世人的本师就是各自的国王,他们的道是不善道,他们的友伴是不善的友伴——商人、盗贼、土匪、猎人、背弃誓言的朋友、胡言乱语的朋友、毁坏善法的朋友。因此,要想到我万万不可入于他们的道,现在我已明晓了利害,宁死也不能这么做。 所谓的三宝,就是“无上本师即佛宝,无上救护即法宝,无上引导即僧宝”。在世间,金、银、如意宝等并不罕见。如意宝,有大福报的人偶尔会取到。国王无目具富或者恩札布德得到了如意宝,也只是借助它解决今生今世的食物、衣服、住处、卧具,而无法消除今生后世的所有恐怖与痛苦,依靠三宝能遣除今生后世的所有恐怖与痛苦,给今生来世带来一切利乐吉祥。世间上所说的宝,只是因为稀罕才称为稀世之宝(稀有殊胜),而并不叫多宝。 确定完三宝的内涵以后,就要知道在听法时、讲法时、修法时都不能离开三宝的范围。三宝当中,佛宝是开示解脱与遍知之道的导师,如云:“我为汝说解脱道,解脱依己当精进。” 正法才是救护者,而佛陀不能救护我们,曾经提婆达多抓着如来的脚拇趾哀号道:“乔达摩,炽热太炽热了,焚焦极度焚焦。”佛陀告诉他说:“提婆达多,你要诚心念诵‘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除了讲经说法以外,佛陀无法像扔石头一样把我们抛到解脱之地。如果自己没有修行正法,谁也不可能把你投到解脱果位。 受持正法者是僧众,所受持的法有八万四千法蕴,所有法蕴概括为十二部,十二部归纳为三藏,三藏包括在如来教法、证法二宝当中。 从乘的角度来说,有世间乘或增上生人天乘和出世间乘或解脱乘。所谓的世间乘,就是从下面三恶趣处驶向人、天善趣果位,因此称为世间乘。出世间乘有小乘和大乘,依靠小乘——声闻缘觉乘的道能驶向声闻缘觉果位,为此叫声缘乘。大乘能驶到不住二边圆满佛陀的果位,由此称为大乘。确认指明所有道次第的典籍就是佛经及随行的论典两种。所有经论,经以广、教以多、窍诀以零散的形式而留存,因此所知之处无有尽头,(如果不具备上师的窍诀,)在浊世短短的人生里,暂且不说修行,就是了知也无法办到。萨绕哈尊者说:“何人未曾饱饮上师尊,除恼清凉窍诀甘露水,彼者纵然多闻论典义,亦于干燥荒地而渴死。” 以上三乘,如果归纳在道次第中,世间乘属于小士道次第,小乘声缘乘属于中士道次第,大乘属于大士道次第。新派(即格鲁派)的道次第是广中略《菩提道次第论》,萨迦派的《三现》、《三续》,宁玛派的《大圆满心性休息》等,必须这样依靠上师的窍诀来了解。其中,大士道次第或者大乘包括远道法相乘(即显宗)、近道金刚乘、捷径光明大圆满。如果要作选择,远道历经数劫成就圆满佛果,那实在太漫长了。近道金刚乘内部也有远道、近道、捷径三种。虽然依靠外续事、行、瑜伽三部,在五世或者七世或者十六世能成就佛果,但不容易修学。尽管依靠近道玛哈约嘎和阿努约嘎,一生一世能成就双运果位,可是如果生起次第的本尊小指大小也不能浮现于心、圆满次第一呼吸的气息也持不住,那也难以修成。而依靠光明大圆满,数年数月就能成就双运果位,如果想到必须修行大圆满,那么必然要借助上师的窍诀,否则不会修成。正如萨绕哈尊者说:“上师窍诀甘露味,何者思维即入定。”因此,我们必须要凭借上师的窍诀来实地修行。 大圆满续部的量多达六十四万续,归纳而言,有心部、界部、窍诀部,窍诀部又有外类、内类、密类、无上极密类。《阿底大庄严续》中云:“外类如身名言广,内类如目见表法,密类如心忆咒法,此如身根圆满士。”外类当中,虽然在抉择内外万物为本来清净直断方面基本相同,但在抉择任运自成顿超时,只是广说了本基的实相,而并没有阐述实修道的方法、中阴显现的情形和究竟果位的解脱之理。内类之中虽然笼统宣讲了依靠道喻义因直指,但并没说明究竟果位的解脱之理。密类中只是讲解了道的类别观修,可是并没有讲到基的实相及究竟的解脱之理。极密类详细说明了本基的实相、道——见修行和果——究竟解脱的道理。无上极密类有十七续,加上《密咒护法忿怒续》,共有十八续部。这些的意趣合而为一,有广大班智达类和甚深革萨里类。广大班智达类就是《龙钦七宝藏》。甚深革萨里类,莲花生大师的《空行心滴》、布玛莫札的《秘密心滴》,这两者属于母心滴,子心滴也有《空行心滴》和《上师心滴》。《空行心滴》和《上师心滴》的心髓是《甚深心滴》,这些的意趣集于一体的就是大圆满龙钦心滴,它包括基道果三个部分,其中道大圆满包括能成熟的灌顶与能解脱的教言。作为已经得受了能成熟的所有灌顶者来说,引导法也分为前行引导与正行引导,正行包括共同正行及不共正行,共同正行包括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引导,不共正行包括懈怠者无勤解脱的本来清净直断引导和精进者有勤解脱的任运自成顿超引导。 -------------------------------------------------------------------------------- [1]非以发髻非以棍:佛教中并不是像有些外道那样以身体之行为主。 [2]引导僧:藏文直译就是向善者或求善者。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