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心病还须心药医 附:浙江大学问答 |
 
索达吉堪布:心病还须心药医 附:浙江大学问答
(一)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的,人文学院播音系。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面临着很多压力,有家庭的、社会的。请问,怎样才能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答:作为大学生,有些可能没有想过自己的前途,天天在学校里得过且过;而有些会提前想到未来的工作、家庭的责任等,有很大的压力。在这种压力面前,自己一定要坚强、要学习、要有心理准备。 这个社会非常复杂,非常不公平。我就遇到过很多大学生,原本在学校里很纯洁,刚工作一两年时也不错,但后来慢慢就被环境染污了……所以,你们以后面临各种诱惑时,要坚持住自己的原则,对一些事物没必要过于追求。 济公和尚在《圣训歌》中曾说:“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以前灵隐寺就有这个,不知道现在有没有了?意思是,我们今生的地位、财产,都是前世修来的,前世不积福的话,今生再强求也没用。 当然,佛教并不是宿命论,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半点不能改。而是告诉我们,今生的一切与前世有关,有了前世的因,才有今生的果。否则,没有因的话,再怎么追求果也徒劳无益。 所以,从我们自身的角度来讲,努力虽然很需要,但同时也要给自己留一分余地,万一所追求的不成功,也不要太伤心、太忧虑了。我本人不管是弘扬佛法,还是做什么事情,都秉持这个原则:该努力的还是要努力,但不成功也没办法,应当一切随缘。 (二) 问:我是浙大医学院的。假设某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伤害了你心爱的人,甚至是杀了他。这种仇恨,现在虽然可通过法律解决,但我心里的这个坎还是迈不过去,不知道佛教中怎么对待这种仇恨? 答:当然,作为一个凡夫人,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开始确实很难对治。但按照佛教的教义,别人害你、对你不公平,这个时候要修安忍,这也是大乘的六度之一。 要知道,没有害你的怨敌,就没有因缘修安忍;没有修安忍的话,就不能圆满成佛的资粮。所以,从助己成佛的角度而言,怨敌的恩德与佛陀没有什么差别。 把害你的人当作善知识,这也是佛教的伟大之处。我们一般人尽管很难做到,但一定不能以牙还牙、进行报复。 问:我以前听基督教里有人说:佛教是违背自然的,因为佛教徒不能娶妻生子。对此,不知道您怎么解释呢? 答:佛教没有要求所有信徒都不结婚。佛陀在《善生经》里,就讲了丈夫爱护妻子、妻子承侍丈夫的很多道理。而且佛陀在世时,在家弟子也是大多数,出家弟子是极少数,佛陀还专门为在家人讲了《优婆塞经》等。 所以,佛教并没有提倡所有的人都出家。但个别人因缘成熟时,看破了世间的一切,这时候也允许出家。 (三) 主持人问:我想假公济私问个问题:我没有皈依,但一直非常想亲近佛教。佛教让我们放下执著,可每个佛教徒都执著于往生极乐世界,这样的执著不是执著吗? 答:执著和不执著,其实要分二谛——胜义谛、世俗谛。讲胜义谛时,一切都是空性,不能有任何执著。就像《般若经》所言,此时包括佛智、涅槃、极乐世界全部是空性。龙猛菩萨在《中观根本慧论》中,也以大量推理论证了这一点。但在世俗谛中,极乐世界、地狱、人间、轮回都是无欺存在的,这时候一定要求生极乐。当然,真正通达二谛无别时,所有的执著就都放下了,也不会有这些分别。 月称论师曾讲过一个比喻:就像在梦中,有悬崖的恐怖,也有解脱的方法。当你醒了以后,恐怖也没有,解脱也没有。但还没有醒来时,解除恐怖的方法必不可少。所以,醒觉与梦境不能混为一谈,胜义与世俗二谛也是同样。 佛陀在经中也告诉我们,最根本是要懂二谛之别。当你已证悟诸法实相时,所有的善恶分别都可以放下。但还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善还是能对治恶的,那么一定要断恶行善,求生极乐世界。 问:那有没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方法,能让我很快获得这种境界呢? 答:这就要看你自己了。如果你信心特别强,前世的善根相当不错,那应该可以。但若没有这样的基础,就像一个小学生想很快得到博士的学问,这可能不太现实。 因此,除非是有特殊因缘的人,否则有一定的困难。 (四)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的学生,学的是广播电视新闻学。我刚接触佛教,所了解的就是因果论,还有教导人要心平气和,去接受以前的一些事物。但我是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要为未来的理想去努力、去拼搏、去奋斗,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这两者之间是不是一种矛盾?如果是的话,那应该怎么去解决? 答:不管你为了什么理想而奋斗,心平气和都不可缺少。假如心浮气躁、心不平静,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成功率不会很高的。 那怎样才能心平气和呢?佛教中告诉我们,做事之前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就可以做,心恶则不要做。什么叫心恶呢?指做事的动机是准备害社会、害别人,此时心肯定不平静。所以,你若要追求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应当朝利他的方向迈进,如此才能心平气和,这二者之间也不矛盾。 佛教对待生活的态度,其实不是有些人所认为的,完全是一种消极、一种逃避,不追求现世的成功。当然,追求成功也需要前世的福报,不然,今生中再怎么努力,最终也会事与愿违。 有些人经常抱怨:“我比别人付出得多,但别人已经成功了,为什么我不成功?”这说明你前世没有积福。积了福报的话,做什么都会如愿以偿,很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很多人要懂,否则就会怨天尤人,总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五)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的。刚才听您讲座的中间,身后有个小女孩在叫,我们很多人都被影响了。我就很想跟她爸爸说一声,把她带出去,但又担心妨碍她爸爸听法。最后小女孩确实出去了,可我一直在这个矛盾中难以自拔。请问大师,我应该怎么想才是对的? 答:我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常常遇到这样的小问题。这时候,首先要观察自己的心:心善,做的事就是善的;心恶,做什么都是恶的。你不管是关心大家,还是关心自己,若能提起这种正知正念,思想上的很多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其实,不仅仅是听一堂课,乃至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随时监督自己,观察内心的起心动念。我们藏地有部著名的论典叫《佛子行》,里面就讲了,在一切威仪中,要观察自心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倘若不如法就断除,如法就再接再厉,总之一定要成办利他,这是大乘行者的基本行为[6]。所以,你刚才观察自己、监督自己,是一种很好的习惯。 (六) 问:我是浙大中文系的研究生。佛教提倡监督自己的内心,与孔孟思想中的“反求诸己”,也就是反省自我,有什么区别呢? 答:儒家思想中的反省自我,并没有佛教分析得这么深入。 佛教提倡监督内心,除了断除自利之外,还包括对自我的剖析,胜义中怎样断掉我执,这些在《入中论》、《智慧品》中讲得很清楚。而孔孟思想,只强调了怎样在世间上做个善人,对仁义、报恩、孝顺等提得比较多,却没有像佛教一样,将万法抉择为空性,最后证悟远离四边八戏的境界。 (七) 问:我是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博士生。今天看到新闻上说:一位慈爱的母亲,亲手溺死了抚养13年的两个脑瘫孩子,然后她跳水自杀,结果被救起来了。请问,这是什么因果造成了这个悲剧? 答:不管是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互相残杀都源于前世的业缘。但这其中的甚深因果,连佛陀时代的阿罗汉都没办法完全了知,更何况是我了? 不过,用推理的话,也可以大致推测一下:这两个孩子的前世,可能杀过这个母亲,以此怨仇,即生中双方结成了母子。否则,虎毒不食子,母亲一般不会伤害自己的孩子。但因缘果现报前时,众生也是身不由己,没有任何控制能力,甚至舍弃自己的性命也无所谓。所以,通过推测,他们前世应该存在互相杀害的因缘。 问:这个母亲杀害孩子,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她死了,两个孩子就没人照顾了,将会活活饿死,所以她宁可提前结束孩子的生命,然后自己也选择死亡。那么,作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答:虽然她很痛苦,但最好不要杀死孩子。 这个世间上,一直在不断上演各种悲惨的故事。倘若我们看过一些佛经,尤其是《百业经》、《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毗奈耶经》,就会明白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也会懂得在漫长的轮回中,众生之间是如何冤冤相报的。所以,大家最好是看一些佛教公案,这样才会了知其中的甚深意义。 (八) 问:我是浙江工业大学播音系的大学生。前段时间,有件事情对我影响特别大:我的一个好朋友得了红斑狼疮,是免疫系统的不治之症,这一切来得让人措手不及。我想知道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才能知道自己的前世、知道自己的因果轮回? 答:现在国外有很多催眠方法,可以让人追溯自己的前世。当然,催眠中有些可能是假的,但有些也非常真实。这是一个办法。 还有一个是,佛教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一个人前世造了什么业,看看今生就知道,如果今生非常快乐,一切应有尽有,那说明前世造了善业;至于你后世会变成什么样,凭今生造的业也可以推断,这是佛经中无欺的金刚语。 对我们一般人来讲,因为有胎障蒙蔽,很难看到自己的前世后世。但通过对佛教的系统学习,就可以相信前世后世的存在。伟大的法称论师在《释量论》中,用了很长的篇幅分析人有前世后世,通过明清心识不断延续的推理,便可以成立这种观点。 前段时间,我跟学院的一位法师接触时,他就说:关于前世后世,自己现在有充分的把握,面对世界上任何一位学者的反驳,他都愿意进行辩论。他越看这些论典,越觉得法称论师了不起。而现在人们对前世后世,有些是不明白,有些是怀疑,有些被邪见所蔽。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九) 主持人问:我又想再问一个问题: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中,很注重依止上师。但现在传媒很发达,我们不了解佛教的人,常会听到对某些出家人的非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来分辨,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上师? 答:不论现在传媒是否发达,选择上师都要事先观察,这需要一定的时间。宗喀巴大师在《事师五十颂释》中也讲了,观察上师要6到12年的时间。 但现在很多人听说来了个上师,在对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匆匆忙忙去依止,这样的行为特别草率。不要说依止出世间的善知识,就算选择一位世间的老师,也要提前了解他的人格、学问。不然,你在街上随便碰到个自称为老师的人,就马上跟着他学习,这可能有一点危险性。 要知道,不观察上师就胡乱依止,这是你自己的过失,毕竟有些上师是善知识,有些却不一定是,只是冒充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当头脑清醒、细心观察。 当然,有些假冒善知识的人招摇撞骗,这是他个人的问题,并不是藏传佛教的过失。藏传佛教中一再强调,选择上师必须好好观察。可如今很多人却非常盲目,既然你的依止方法不对,那么后果就应该自负。 (十) 问:我是浙大医学院的学生。我有时候观修禅定,可以把心暂时安住下来,但碰到外面纷繁复杂的世界,心马上又散乱了。请问,怎样才能把心一直保持在恒定的状态中呢? 答:我们在修禅定时,以前若没有经过长期串习,心就很容易随外境散乱。只有修行的时间越来越长、次数越来越多,心的力量足够强了,这种禅定境界才会比较稳固。所以,藏传佛教中经常强调,修禅定一定要长时间。 而且,刚开始必须依止寂静的环境,否则,五光十色的外境一旦出现,凡夫人的心就会被吸引,并随之而散乱。若能在寂静的环境中一直修行,时间长了以后,即使你身处人群中、忙于工作时,心仍可保持如如不动。这一点,从很多高僧大德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问:我们在家居士应该怎样吃素?这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 答:汉传佛教自梁武帝以来,出家人就有特别好的吃素传统,包括一些在家居士,也有吃素的习惯。而斯里兰卡、缅甸等南传佛教国家,并没有特别强调吃素。我们藏传佛教,以前在这方面没有条件重视,但现在也非常提倡吃素。因为按照《梵网经》、《楞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的观点,佛教徒最好是吃素。倘若你实在做不到,在吃肉的过程中,也应该多念一些忏悔咒。 当然,佛教并没有千篇一律要求所有人都吃素。其实,佛教的思想非常包容,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能做到多少就多少,不强迫你非做到什么程度,做不到的话,因果就会惩罚你,你会如何不吉祥,没有这样的。行持善法应当量力而为,这一点大家要记住! (十一) 问:我不是大学生,是个多年的游子。通过刚才听课和过去看您的很多书,我觉得您很殊胜,对您具足很大的信心。佛教徒的标准,是以皈依来衡量的,今天的因缘这么难得,我想在您前面忏悔生生世世的业障,同时想请您给我们皈依。 答:在座的很多学生,可能不知道什么叫忏悔。忏悔,就是通过一些方法,消除我们无始以来的罪业。尤其你今生中可能杀了不少生,不管你信不信佛,这种业都一定要忏悔。信了佛以后,你会明白为何要忏悔;即使不信佛,念“嗡班扎尔萨埵吽”忏悔也很简单。 我们佛学院正在开这个法会,今天下午灌顶,明天正式开始,八天中每个人念四十万遍“嗡班扎尔萨埵吽”。有些人一听,可能吓坏了:“啊,四十万遍!”不过,我这里不要求你们念这么多,念四遍就可以。或者,就算仅仅念一遍,这也有很大的功德。要知道,我们往昔造了许多恶业,如果业力特别深重,今生的事业就会有障碍,做什么事都不成功。所以,经常念此咒忏悔相当重要! 至于皈依的话,完全是靠自愿,你想皈依也可以,不想皈依也没什么,因为皈依不是一种强迫。 想皈依的人要明白,不是皈依我,我不能成为皈依的对境,而应当皈依佛、法、僧三宝,这有很大的功德和利益。然后,我给你们念一些皈依偈,你们心里观想“我皈依了”,发一个决心就可以。不愿意皈依的话,也不用捂耳朵,不要紧的,你听了不会有害处。 【堪布用藏语给大家皈依……】 可以!我本来也想给你们种个善根,但是不好意思说。(众笑) (十二) 问:今天晚上聆听堪布的教诲,受益匪浅,感谢浙江大学给我们这个机会!我是浙江大学的校友,曾经是九四级的学生,以前是医生,现在是律师。在三十几年的人生过程中,我有一些感悟:众生是平等的,但也有差异。众生高高低低的地位,实际上是由前世、包括今生的修行所决定的。这种想法对不对呢? 答:对。世间上的所有众生,正如你刚才所说,由于前世积累的福报不同,今生的相貌、财富、权力、地位、心态等都会有差别。这一点,佛陀在许多经中也讲得很清楚,尤其是学过《百业经》的人,越学越会觉得业力不可思议。 佛陀在了义经典中,虽然讲过“众生皆具如来德相”,从这个层面来讲,每个众生都是平等的。但因为他们各自造的善恶业不同,即生中也有这样的差距。 问:佛陀可以完全利他,像堪布您也可以做到这样;但作为芸芸众生则很困难,他们往往会先利己,利己之余再利他。我个人认为:从社会学来讲,人人若都利他,那社会进步的动力可能就没有了。当然,如果人人都是自利,也是不可想象的一种状态。不知道这种想法是否正确? 答:社会上人人都利他的话,那就没人打官司了。开玩笑! 作为凡夫人,确实利己的成分比较多,但我们也不要求每个人现在都变成菩萨,变成舍己利他者。不过,大家至少应当明白,人类最高的思想境界,就是利他。 现在这个社会上,许多人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完全是以利己为中心,这样的社会肯定不会安定,出世间的成就更不用说了。所以,从这个层面来讲,佛教中提倡的利他精神,是最崇高、最无上的。 (十三) 问:我是从事销售工作的。前不久听说马云跟李连杰办了一个太极禅文化公司,马云说太极可融合释道儒三家的思想精髓。成立这个太极禅,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觉得挺好,可让广大民众都来参与这个运动;有人觉得马云是事业做到了顶峰,现在想在思想界也独占鳌头。上师能不能对他们的行为作一个点评? 答:我在读书的时候,很喜欢太极拳,还专门弄了一个大沙袋,晚上在老师看不见的地方,跟一群同学拼命练。当时,是太极拳比较流行的时期。后来我了解到太极体现了人天合一,从理论上看,有其甚深的意义。不过在这方面,我也没有很深的研究。 其实每个宗教都有不同的窍诀,真正去行持的话,不管对社会、对自己的身体都会有利。只不过有些人没有完全领悟其精髓,而是以分别念进行揣测、编造,这样的话,有些教义就无法保持原汁原味了。 所以,我觉得若按照真正的理念或动作去推行,这应该很好。但具体怎么样,则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分析。 (十四) 问:堪布您好,说实话我就是想皈依,已经犹豫好几年了,来之前也想过这事,但没想到今天这么顺利就皈依了。我想询问一下,以后怎么跟上师保持联系?还有,请上师赐个法名行吗? 答:赐法名的话,一个一个取可能有点困难。其实在灌顶或受大戒时,所有人都可以取一个法名,因此,我就给愿意皈依的人,共同取一个法名:圆利。今天我们讲的,本来就是大乘佛教,“利”益他人。我本人也觉得,哪怕能让一个人得到一点点“利”益,自己也愿意付出、努力。 至于以后怎么联系,我现在开了个微博[7],你们可以去看看。我刚发了一张“龙井茶田”的照片,很多人马上就猜到我来杭州了。(众笑) (十五) 问:今天得到您的开示,非常感激也非常激动!您今天跟我们讲了,人要怀慈悲心,要放下我执,要利他。关于利他的问题,我个人慧根比较浅,不知道是应该无时无刻都去利他,还是在利他和利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尽量地去利他? 因为我是个普通的凡人,在工作中、生活中,肯定会跟旁边的人发生利益上的矛盾。而且,假如我要做一笔小生意,如果完全利他,那就不赚钱了,但人都有私心,我赚的钱也不会用很多,可以去帮助需要的人。所以,应该怎样去真正利他呢?我觉得很困惑。 答:在佛教中,并不排斥为了自己的生计做一些事情,但在这个过程中,最好能过清净的生活。 利他的程度,对每个人也没有特定的要求,大家可根据自己的心态、能力,往利他的方向迈进,尽量放下我执,全心全意地投入。 现在有些老师或法师,日日夜夜一直想着别人,根本没有自己的空间。他们这种默默无闻的付出,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也不一定能做到。其实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价值并不高,就算你再有钱、有地位,也没有什么意义。而对社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不管自己的能力多大,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能做多少就多少。 (十六) 问:现在有不少放生活动,规模越来越大、越来越有组织,参与的人特别多,放生的钱财也特别多。我本人也会去放生,但总觉得这么多钱除了用于放生之外,是不是还可以拿去做公益,就像“慈济”那样?因为大家在这方面做得太少,而放生所用的钱财太多。 答:不能这样想。放生的话,救的毕竟是众生的生命。要知道,生命非常珍贵,任何人遇到生命危险时,只要能活着,其他一切都愿意付出。同样,那些被放的众生,生命也像我们一样宝贵。如果你对生命有一种平等观,就会明白放生的意义。 另外,人们用于放生的钱,必须专款专用,不能移作他用。如果想做一些公益慈善,应该另想办法,但放生的钱不能动。 (十七) 主持人问:我再假公济私问一个问题:做生意时,我们可能会做些不太好的事,这样才能赚很多钱。等我赚了钱以后,再去做很多善事,能不能弥补我曾经造的小恶? 答:我以前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说是赚完钱以后做善事。但他赚了钱以后,还想继续赚,善事等以后再做……这样到了最后,他该做的善事一直不做,钱却一直在赚。 问:那他赚钱后如果做了善事,是不是就可以弥补在赚钱过程中造的小恶? 答:这要分析他做了什么样的善事,造了什么样的“小恶”。如果涉及到杀害众生,这样的恶业非常严重,可能就很难弥补。 问:没有这么大,比如经常撒点谎什么的。因为做生意肯定有欺瞒,我2块钱买的东西,卖出去10块,我肯定不告诉他成本,只说是8块买的。 答:做生意的过程中,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里也讲了,十不善业中除了邪YIN、邪见,其他八种不善业都直接具足了。造了这些的话,假如罪业比较轻,通过忏悔可以清净。但赚来的钱,还是要作一些功德。 (十八) 问:我是一个皈依弟子,想问一下:如何积累福德资粮,有利于我们的修行? 答:积累福德资粮的话,要修曼茶罗,平时多造善业,回向众生,发菩提心,时时刻刻都要修行。修行的时候,以利他和无我为根本。 (十九) 问:谢谢堪布来到浙大给我们作演讲!我是浙大的毕业生,毕业九年了,以前是信电系的。我今年三十几岁,经常感觉自己一些不好的烦恼习气,把我塑造成这个样子。请问,如何快速去除自己的习气? 答:寂天菩萨告诉我们,若想最快速地救护自他众生,免除一切痛苦,就要修自他交换。你看看《入菩萨行论》,专门有这么一句话[8]。 自他交换,即人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就是将自己与别人易地而处,站在别人的位置上考虑问题。如此一来,我们的很多习气就可以消除,这是最快的一种方法。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