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十课 |
 
索达吉堪布:前行广释 第十课
大家都知道,闻法的过程中威仪非常重要,如果闻法的发心和行为不如法,得到的利益会很少。为什么现在有些人经常听法,但效果不明显,佛法无法融入自心?原因就是与闻法方式有关。我们即生中听到大乘佛法,的的确确非常不容易,需要千百万劫的积累资粮。若想这样的佛法融入自心,就要创造各方面的因缘,否则,获得的法益将非常微小。 闻法方式中,前面讲了断除三种过患、六种垢染,今天讲断除五种不持[96]。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要观察自己具不具足这些过失。如果具足,现在开始一定要断除,不然,你所听的法起不到什么作用。 丁三(五不持)分五:一、持文不持义;二、持义不持文;三、未领会而持;四、上下错谬而持;五、颠倒而持。 戊一、持文不持义: 有些人闻法时一味地注重优美动听的词句,倘若词藻华丽、文句隽永,用了很多成语、教证、对联,他就喜欢。这种现象尤其在一些文凭比较高、写作好一点的人身上经常出现,他们看一个文章或读一部经论,首先看里面的文笔好不好,文字搭配得如何。假如文笔不妙、用词不恰当,就把法本扔到一旁,理都懒得理,根本不详细观察文字所表达的意义。 对我们而言,其实最需要的就是了解佛法的甚深奥义。学习佛法并不是培养作家,任你怎样妙笔生花、扣人心弦,假如法本的意义非常空洞,对众生也不可能有真实的利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前辈大德们的有些教言,文字上相当一般,但它所表达的内容直指人心,令人受益匪浅。如果只推敲词句而忽略意义——“这里的诗句朗朗上口,那里的成语让人拍案叫绝……”那么就如同孩童采集鲜花一样,只追求表面的愉悦,而不能获得内心的收益。 这样的毛病,喜好诗学和词藻学的文人容易犯,爱钻研因明的人也容易犯。包括现在有些佛教徒,天天念《金刚经》等经典、持阿弥陀佛等佛号,很注重念了多少遍,虽然这也有功德,但若意义一点都不懂,一说到理解意义,就搪塞道:“我是凡夫人,这种境界太远了。”这往往会陷入“持文不持义”的状态。憨山大师在《费闲歌》中也说过:“诵经容易解经难,口诵不解总是闲。” 因此,学习经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一本书如果内容殊胜,不必非要有华丽的词句。华智仁波切写这部《前行》时也说了,若以美妙的语言叙述,则不是传承上师的教言,故而,他仅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进行诠释。藏地有些教言也讲过:文字只是一种表达工具,法本的精髓在于意义,假如能用普通的语言表达意义,最优美的词藻又有何用? 我们若过于地耽著文字、对词句太重视,就会放弃甚深意义,如此一来,自相续无法得到真正受益。尤其是当今学术界的人,研究佛法往往偏重于空性、大悲的文字表面,却不知文字只是指月的手指,倘若一味地执著,则无法领悟其究竟所指。所以,只懂词句而不解意义没有任何实义,虽然一方面需要文字,但过于耽著也不应理,这个分寸必须要掌握! 戊二、持义不持文: 有些人只重意义而不重词句,认为文字结构只是泛泛空谈、没有加持,一切境界是通过意义证悟的,进而轻视词句、偏重甚深的意义,这也是不合理的。 尤其藏地有些着重实修的道场,对闻思不太强调,对背诵经论也不太赞叹。还有汉地有些禅宗道场,成天把“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挂在嘴上,认为不立文字就是最高境界。但实际上,禅宗的公案,禅宗所用的文字,一点也不亚于教下所用的文字,不少禅师都是依靠《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开悟的,这样的历史多得不可胜数。所以,文字这个工具必不可少。藏地有句俗话说:“意义的老人必须依靠词句的拐杖,若没有词句的拐杖,意义的老人寸步难行。”任何意义必须依靠词句来表达,倘若没有词句的帮助,除了极个别大成就者,如布玛莫扎、禅宗祖师,通过一种表示即可令弟子开悟外,一般人不可能理解真正的意义。 有些人认为自己有六祖的根基,不愿意闻思,也不愿意多年苦行,只看一部经典或者听一句禅语,就想马上豁然大悟。这有一定的困难。你的根基到底如何?——从早到晚相续中产生多少烦恼?不清净的念头生起多少?清净的念头又有多少?自己应该非常清楚。倘若没有次第地闻思修行,即使你把自己看得再高,恐怕也只是自欺欺人。 要想证悟空性获得解脱,不依文字相当困难。龙猛菩萨在《中论》中说过:“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不得第一义,则不得涅槃。”胜义空性需要依世俗名言而证得,若不依世俗名言,则不能证得甚深空性,从而无法得到涅槃。因此,学习《前行》的过程中,大家也要依靠文字来通达它的意义。 这个窍诀对每个人来讲十分关键,希望各位不要堕于一边。有些人认为意义重要,对文字不屑一顾:“背诵干什么?喊破喉咙也没用。不要背不要背,只要观心就可以,安住就可以。”这种大话我不赞叹,你连文字都不能通达,怎么可能通达它的意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文字重要,对经论的文笔津津乐道,却从不思维其中意义,这也是一种极端。(听说有些高考的作文很空洞,只要词句优美,就可以得满分,根本不管内容如何,这也属于“持文不持义”。) 我们作为佛教徒,必须要做到不堕两边,把文字与意义结合起来。其实这两者牵涉到闻思和修行:闻思的过程中,文字不可缺少;修行的过程中,意义不得不关注。如果你闻思修行非常圆融,对文字和意义都会重视。所以,上师如意宝在弘扬佛法时,经常强调四众弟子对文义要同时抓。有些人听课时不看文字,一直闭着眼睛听,那你再怎么聪明,也不一定能把内容背下来,所以不管是什么身份的人,不看文字的话,我都看不惯;有些人特别执著文字,对意义一点不在乎,但光靠文字也起不到作用,只有通达了意义,才能断除烦恼,获得开悟。因此,这两者都非常重要,持义不持文不行,持文不持义也不行! 戊三、未领会而持: 对文字和意义都重视的前提下,还要受持佛经、论典以及上师教言的真实义,若没有领会了义与不了义、秘密与意趣的各种说法,则容易误解词句和意义而违背正法。 大家都清楚,佛陀为调化不同根基的众生,宣说了八万四千法门,其中有些了义、有些不了义。了义和不了义的区别,我以前讲过很多次,这里不广说,简而言之,了义就是符合实际真理的,比如第二转法轮所宣讲的空性,第三转法轮所宣讲的如来藏自性光明,都是了义法,任何理论也无法遮破。但在相续未成熟的众生面前,佛陀暂时说“我”存在,就是不了义的。所以,若想对佛教有所认识,应当全面、完整、系统地学习,否则,断章取义地把一段内容作为最究竟,就会出现很多看似矛盾的说法。 现在有些法师说,符合自己心理就是了义,不符合心理就是不了义。那这样的话,世人对财物或人生贪心也成了义的了,因为与自己心理相符之故,但不能这样解释。了义和不了义的道理,我在此不具体分析。总之,明白了义和不了义、秘密和意趣之后,就会知道佛陀在经典中说,念某个佛号功德多大,念某个咒语功德多殊胜,其实都是有密意的。若欲详细了知,《心性休息》第八品中讲过四种秘密和四种意趣[97],对此作了一一分析,懂得这些之后,就会知道佛经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凡是佛陀亲口所说,就把它当作最了义,不是这样的。当然,这要通过长期闻思才能分清楚,很多人学习《解义慧剑》以后,在这方面就有进一步的认识。 因此,对佛教全面认识很重要。现在有些居士和法师,只是对文字上的道理比较明白,但意义了不了义,有时候不能通达。如果这样的话,不管是为人讲经还是自己理解,很容易出现一些偏差。古大德也说过:“依经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即同魔说。”倘若没有长期闻思,即使你一直讲经说法,实则与意义相差甚远,这样过失还是比较大。 打个比方说,《宝积经·因缘品》云:“父母为所杀,国王二所净,境眷皆摧毁,彼人得清净。”单看字面的意思,父亲和母亲应该被杀害,国王和大臣应该被消灭,眷属和环境也要通通摧毁,如此这个人才能得到解脱。但实际上,佛陀的意思并非如此。“父母”是指行于轮回中的爱取;“国王”是指各种习气的所依——阿赖耶;“二所净”是指婆罗门的坏聚见、沙门的戒禁取见;“境眷”是指内在的处、二取等八识聚;“皆摧毁”是指以上这些完全遣除,彼人则得清净,即可成佛。 没有通达了义和不了义的道理,只凭自己的分别念去理解,对佛经的究竟深义无法掌握,最终就会导致误解丛生。因此,大家一定要广闻博学,切莫望文生义,随便宣讲佛法的真理。 戊四、上下错谬而持: 本来佛陀的教法层层递进,如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分别适应不同的根基,只有前面的学完了,才能步入后面内容,而不是小学一年级时就讲大学三年级课程。佛陀的教育也是如此,不管学显宗还是密宗、藏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都要有次第,如果上下错谬受持,显然已违反了佛法的规律。 有些人对佛教的教义不通达,对佛法的层次不是很了解,总认为先尝试最高境界是最殊胜的。尤其是现在很多学密宗的人,觉得修五十万加行有点累,系统地闻思下来要花很长时间,于是不经过这一步,通过关系在上师那里得个甚深灌顶,就直接听最高的无上大圆满,特别想马上开悟。这是不现实的,如同冰上建筑一样,前面的基础没有打好,后面的境界很难以呈现。圣天论师在《摄行炬论》中言:“佛说此方便,如梯之渐次。”佛陀宣讲的一切法,犹如阶梯般循序渐进,非常有次第,若把这些次序上下颠倒,妄图要一步登天,便违背了佛法的规律。 因此,大家一定要先修加行,再修正行。我认识的很多居士,有一部分人相当好,平时系统地闻思修行,打好基础之后,再进一步听受密法;有一部分人却不是这样,对长期学习看不惯,自己认为是利根者,开口闭口就是《六祖坛经》、《楞严经》以及密宗中的最高境界,什么“一切无二无别”、“空性光明”、“自性明清”,平时不苦行、不磕大头,跟别人说话也是:“你得过四灌顶没有?”“这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那个教派的传承我要接上。”“我要修拙火定,马上开悟。”说起来倒比较舒服,但根基可能很一般,对人身难得等基本道理从来不想,对三宝不可思议的加持也没有信心,这样的话,高深境界不可能平白无故在你相续中纷至沓来。 假如你把次第搞错了,一辈子的修行绝不会成功。就像世间教育一样,如果不读小学、中学,就直接攻读大学,除非你根基很特殊,否则定会一事无成。现在有个别上师强调,直接安住就可以,直接观本来清净就可以,这种说法不太合理。虽然佛法没有主人,谁想修都没问题,我不可能强迫你不要修,可是没有打好基础的话,不管怎么样修,也不会与自相续相应。 非常希望大家还是要次第来,尤其是这次共修加行,除了特殊利根者以外,每个人都应该修。再过一段时间,我们这里的法师要作个统计,看有没有不需要修加行的?如果有,最好让他到我这里来考个试,虽然我自己没有境界,但对密宗也好、禅宗也好,还是稍微了解一些。倘若他真不用修加行,那我可以签字,我还要在他面前听法。如果他确实有窍诀,我们也没什么嫉妒心,可以让他灌个顶,给大家加持加持,他相续中的境界与我们分享。但若只是增上慢,根本没有任何境界,那想解脱必须要次第修行。听说有些道友认为自己修行很好,不用修加行,也不用闻思,这样的话,我有几种方法来考一考你,看你敢不敢来?——应该会来吧,既然你境界都那么高了,有太大执著肯定不好!这次国内外很多人一起修加行,我认识的一些政府官员,包括我的同学,也利用这个机会积极参与,这么多人共修的话,功德肯定相当大。所以,若以傲慢心断掉自己的佛缘,我觉得非常可惜。 总之,不论闻法、讲法或修法,假如上下错谬而受持,就会面临矛盾重重的处境。比如,你连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的观念都没有生起,每天挥霍时光很开心,那相续中会不会出现很高的境界呢?恐怕不会。以前境界高的一些大德和修行人,都是次第性地修学,哪里有上师传加行法,就愿意到哪里去听受,纵然经历千辛万苦,也会先把加行修圆满。一般来讲,境界越高的人,对基础法越不会轻视,反而觉得观修人身难得、因果不虚非常重要。越是什么境界都没有的人,就越目空一切,觉得自己了不起,这完全是自欺欺人,那还不如不学佛,不学佛就不会有如此邪见了。所以,希望大家不要有傲慢心,应该按照上下次第来。 戊五、颠倒而持: 佛法的教义原本正确无谬、清净无染,可有些人因智慧不够、闻思不够,把佛法错解而颠倒受持。譬如,禅宗和中观都讲万法皆空,他误以为空性是什么也没有,就开始毁谤因果,排斥祈祷三宝,什么善法都不做,最后邪分别念滋生蔓延,自相续因此而毁坏,甚至由此而成为佛法的败类。 现在这种人比比皆是,对空性法门略有了解,就认为一切都不存在,肆无忌惮地为所欲为,最终造下各种恶业。以前法王在课堂上讲过,有个老人听过一点点空性法,就觉得什么都空了,于是一边杀山羊一边念叨:“所杀的山羊你也没有,能杀的我也不存在,我今天要把你杀掉。”同时还念观音心咒。(他做得真的很矛盾,可能也害怕死后受苦吧!)这样的话,佛法的教义已经被他颠倒受持了。 在座的法师和辅导员一定要注意,讲经说法的时候,要对照高僧大德的注释,看自己会不会讲错了。否则,字面上你会解释,但意义并没有通达,明明讲错了还不知道,则会令听者误入歧途。《出曜经》云:“愚诵千章,不解一句。智解一句,即解百义。”愚者虽然读诵千章文字,但一句也不会解释,而智者仅了解一句的意义,即可举一反三,通达百种意义。比如说,有智慧的人即使只懂格言里的一个偈颂、诸法无常或诸行皆苦的一个道理,人生的方向也已经全部掌握了。智者与愚者之间的差别,不是看嘴巴会不会说、对社会的贡献大不大,关键要看佛法对自己一生的转变和内心调伏烦恼是否起作用。 如今颠倒而持的现象相当多。有些道友闻思的过程中,认为对经义理解了,其实完全是误解了。因此,法师们平时讲考别人,一定要观察他到底是误解还是理解。现在有些人从小世间文化的习气非常重,到目前为止,还把世间道理认为是佛法教义。甚至在法师当中,这类现象也非常多,有些法师自认为讲的是佛经内容,其实与佛经的教义根本不接近;有些法师认为通达了佛陀密意,自己讲得非常不错,可是与佛法根本没有靠边。所以,务必要杜绝这种过患。 总而言之,重视词不重视义也不行,重视义不重视词也不行,未领会而持也不行,上下错乱也不行,误解意义也不行,这五点非常关键。学习任何经文论典,必须先摆正自己的心态,有了正确的心态,才可以通达它的内容。还没有正式学《前行》之前,大家若能依照华智仁波切的教言去做,无论是自己学习,还是以后给别人传讲,都非常有帮助。 这并不是口头上说一下、随便听一下就行了,而要对所有内容长期地串习,对法义通过词句与意义上下毫不错谬的正确途径来受持。当遇到意义难解、内容繁多时,如学习《现观庄严论》、《中观根本慧论》、《中观四百论》后几品,一旦碰到词句或意义上的难点,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时,不要认为无法掌握而就此放弃。前段时间学《智慧品》时,菩提学会许多人都倒下了,从第一品到第九品之前很顺利,但到《智慧品》就啃不动了,好多人纷纷“牺牲”了。其实不能这样轻易投降,即便你学世间文化知识,也不可能因不懂就退失,学习佛法更要以顽强的毅力坚持不懈地学习。有些词义今天搞不懂,那明天继续,明天还搞不懂,后天继续……学院有些堪布的闻思修精神特别可嘉,对自己悬而未决的问题,两三年中一直耿耿于怀,通过查阅很多经论,咨询很多上师,锲而不舍地直到把这个问题搞懂为止。受持佛法就要有这种精神,不能遇到一点点困难就放弃。《智慧品》第一次听肯定不好懂,我刚开始学也很费劲,但只要坚持不断地努力,慢慢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了。同时,当遇到意义简单、词句鲜少之处,比如《佛子行》、《前行》,也不要认为法义浅显而轻视,必须牢记不忘。 有些人遇到大法觉得高不可攀,不愿意学;遇到小法又觉得太过简单,也不愿意学:“《佛子行》我早就看过,《入行论》我已经背过,再学一遍的话,简直是多此一举!”尽管论典的文字比较简单,但真正付诸于实践并非易如反掌,对修行人来讲,这些教义乃至生生世世都要受持。如果你高不成、低不就,那最终什么法也得不到。上师如意宝讲《文殊大圆满》时引用过藏地的一种说法:“大法,阿可[98]修不成;小法,阿可不愿意修。最后临死前,阿可一点法也没有修!”这种情况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因此,不管大法还是小法,我们均要视如甘露来对待,任何法师宣讲时,理当聚精会神地听受。像华智仁波切那样的大成就者,对前行法尚且听了二十多次,我们这样的根基也许要听五十次、六十次才可以通达。 现在许多人有一种毛病:没有听过的法,要去听一下,而以前听过的法,就觉得不必再听了。这是不正确的做法。过去有些大德经常发愿,一生中看100遍《入行论》,或者看100遍《大圆满前行》,因此无论是哪个善知识传讲,他都愿意去听。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若能如此,什么法对自相续都有利,所以不要对佛法有厌倦心。 综上所述,我们在闻法的时候,要按照上下文正确无误的相应关系,有条有理、一五一十地掌握一切词义。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