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达摩难陀法师:南传法句经故事集 第二品 不放逸品 |
 
达摩难陀法师:南传法句经故事集 第二品 不放逸品
摩酰提利阴谋陷害珊蔓娣皇后 精进是涅槃之道,放逸使人趣向生死轮回; 精进的人不死(注1),放逸的人如行尸走肉。 (偈21) 智者确实明白以上的道理,所以精进安乐, 并且喜悦圣境(注2); (偈22) 智者坚定、精进禅定(注3), 解脱系缚(注4),证得无上涅槃(注5)。 (偈23) 姗蔓娣皇后有很多服侍她的侍女,其中一位名字叫做久寿多罗,她的职责是每天为皇后向花匠苏曼那购买花。有一天,她在苏曼那的家里听闻佛陀说法,由于过去世的修持,她立刻证得初果。回到皇宫之后,她就向皇后和其它侍女转述佛陀的说法。她们也因此对佛法有所了解。从那天起,她不用再做其它重大的工作,皇后也待她如师亦母。她非常聪颖,能够把听闻过的佛陀说法,再转述给皇后和其它侍女听,也因此,后来她确实理解佛法。 皇后和她的侍女很想当面顶礼佛陀,但害怕国王会反对,只好在佛陀经过皇宫到其她信徒的家时,透过皇宫建筑的孔洞悄悄的行注目礼。 摩酰提利是国王另一位出身婆罗门的妻妾。她的父亲曾经认为佛陀是唯一值得女儿托付终身的人,所以就向佛陀提及婚配之事,但佛陀加以婉拒,佛陀说:「即使看见天魔波旬最漂亮的三位女儿─渴爱、不乐、贪欲 (注6),我都不动心了。毕竟,色身都是污秽的,有什么值得贪恋呢?」佛陀所以如此回答,是因为知道这对婆罗门夫妇当天就可以证得三果(不还果)。这对夫妇听完佛陀的话后,果真领悟美丽的无常,而当下证得三果。他们把女儿交付给她的叔叔,而双双出家修行。后来,两人也都证得阿拉汉果。但摩酰提利因为对自己的美貌非常自负,而认为佛陀的话是一种侮辱,她内心痛苦、难堪,发誓要找机会报仇。 后来,她的叔叔把她献给优填王,使她成为国王的妻妾之一。当她知道佛陀正在高赏比城内,也知道皇后和侍女透过居室的孔洞向佛陀敬礼时,她决定展开报复的行动,同时一并要伤害皇后和皇后的侍女。她向国王进纔言,说皇后和侍女在房子墙壁挖洞,而且对国王不忠实。国王就亲自去检查皇后居住的房子,而看见这些孔洞,但当他明白其中原委后,并不生气。 虽然如此,她继续向国王诽谤皇后对国王不忠实,并且说皇后企图杀害国王。有一 次,她知道国王带着琵琶要到皇后的房子住几天,就把一只蛇藏在国王的琵琶中,并且用花把琵琶的孔遮盖起来。然后她告诉国王说,她有不祥的预感,十分担心国王的安危,请国王不要前去皇后的房子,但国王不予理会,她就跟随国王到皇后的房子,并且趁人不注意的时候,把遮住琵琶孔的花朵拿开,琵琶内的蛇就跑到皇后的床上,并且蜷起身子,嘶嘶作响。国王看见蛇的时候,相信了她的纔言,误认皇后要害他。国王一时非常愤怒,怒吼着,叫皇后站起来,也叫所有的侍女都站在皇后的身后。然后国王拉弓,将毒箭向皇后等人射去。但皇后等人对国王的举止毫无惧意,只默默地流露慈悲的眼光,所以虽然国王善于射箭,却未射中任何人。国王目睹这奇迹时,明白皇后是无辜的,就恩准皇后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宫中来化缘、说法。 摩酰提利看见自己所有的阴谋都失败了,于是拟定最后一项万无一失的阴谋。她派人送口信给她的叔叔,要他纵火烧皇后居住的房子。她叔叔遵照她的话做,但房子内的皇后和侍女由于有很好的修持,所以虽然在危难的时刻,仍然继续禅坐。因此、在房子完全倒塌之前,有人证得二果,其他人的修行也有进步。 当国王接到报告赶来时,已经太迟了。国王心中怀疑这是摩酰提利怂恿的结果,但他不动声色,反而说:「皇后在世时,我一直警觉在心、提心吊胆,害怕遭了她的毒手。现在我可宽心了!会是谁做了这件好事呢?一定是深爱我的人做的。」听完国王这一番话时,愚蠢的摩酰提利马上接口说,是她要她叔叔纵火烧死皇后的。国王听她招认了,佯装非常高兴,告诉她,他要大大赏赐她和她的所有亲戚。但当她们兴高彩烈地抵达皇宫时,却全部与摩酰提利一起被捕并且在皇宫的广场上被处决。邪恶的摩酰提利终于因为陷害贞洁的皇后和侍女而受到惩罚。 佛陀知道这两件悲惨的事件时说,正念现前、精进的人不死,放逸的人则如行尸走肉。 备注: (注1)「不死」的意思不是说精进的人不会死亡,有生必有死,即使佛陀和阿拉汉也不例外。不死的意思是说精进的人证得涅槃,不在生死轮回,所以不死;放逸的人不知作善行,所以生死轮回不断。 (注2)「圣境」指的是三十七道品和九种殊胜。 (注3)此处的「禅定」包含止与观。 (注4)此处的「系缚」指四种烦恼:贪爱、生、邪见和无明。 (注5)「涅槃」─佛教徒的最高理想,涅槃不是一般人所误以为的断见或一切虚无的境界。事实上,涅槃是永恒、不死、超凡的境界,一般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涅槃的真实义,其字面的意义是远离爱欲。涅槃是今生就可以证得的出世间境界,也可以解释成所有爱欲止息的境界。涅槃不是一切虚无的意思,它肇因于究竟涤除爱欲而达到究竟解脱的喜悦境界。就形上学而言,涅槃指所有苦痛的止息。就心理学而言,涅槃是弃除自我观。就道德(伦理)学而言,是三毒(贪、瞋、痴)的涤除。 (注6)Tanha, Arati 和 Raga 三者皆魔女。参考佛光阿含经,杂阿含经第1979页注。 富翁的声音 精进、正念现前、举止清静、善于分辨善恶法、 克己、生活如法、不放逸的人, 名誉随之提升。(偈24) 王舍城有一年发生瘟疫。城里一位银行家、他的妻子和所有的家人,除了一位年轻的儿子之外全都罹难。临终之际,这对夫妻告诉年轻的儿子─坎拔高沙卡赶快离开故乡,等瘟疫结束后再回来。他们并且告诉他,已经把一些有价值的财产埋藏在某个地点。这年轻的儿子就照父母的话,远离家乡。后来,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他才返回家乡。 回乡之后,城里居然没有人认识他。他接着到父母埋藏财产的地点,发现一切保藏良好。但是他想,如果把所有财产挖掘出来,城里的人可能会认为,这穷小子一定透过什么非法的手段致富,而向国王报告,其结果就是他的财产会被没收。所以他不想挖出这些财产,而另外找工作维持生活。他找到的工作是在清晨叫醒大家,并且大声通知城里的人该是准备食物、马车、套牛轭等工作的时间了。这种工作在没有时钟的年代绝对需要。 有一天,频婆裟罗王听见他的声音,由于国王善于从人的声音去判断人的个性,就说:「发出这声音的人有大批的财产。」这时候一位侍女听到国王的评论,就派人去调查这件事。得到回报后,侍女向国王说,这个人只是个佣工而已。但往后的两天,国王仍然坚持他的看法,而调查的结果仍旧一样。这侍女因此觉得事情一定有蹊跷,就向国王请求,亲自去调查。 侍女就和她的女儿伪装成农人,然后到坎拔高沙卡的家去,并且说她们是出门在外的旅客,希望能借宿。坎拔高沙卡就让她们在家中过夜。第二天,她们想办法说服坎拔高沙卡让她们继续住下来。而在这期间,国王两次宣告,在坎拔高沙卡居住的地区要举行某庆典仪式,当地所有人都要捐献。坎拔高沙卡身边没有足够的钱,只好被迫去挖掘出部份金币。当他缴交金币后,这侍女加以调包,并且把金币送去给国王。不久,侍女请人传话给国王,请国王派人来找坎拔高沙卡,叫他去王宫。国王的人马到达时,坎拔高沙卡勉强跟着他们到王宫,而侍女和女儿却已先一步回去了。 在王宫里,国王要坎拔高沙卡说出实情,国王向他保证,如果无辜,绝对不会受到伤害。坎拔高沙卡承认金币是他的,而且他是多年前王舍城里银行家的儿子。他也说出藏金币的地点,所有的财富因此被挖掘出来,并且呈送到宫中来,国王就任命坎拔高沙卡担任他父亲的职务─城里的银行家。并且把一位女儿许配给他。 后来,国王带着坎拔高沙卡,到竹林精舍向佛陀顶礼问讯。国王向佛陀说,坎拔高沙卡虽然有钱,却愿意以劳力维持生计,从事最低贱的工作;国王又说自己如何被他感动,而任命他作银行家。国王接着就向佛陀介绍坎拔高沙卡,佛陀因此趁机说明,具有何种人格特质的人会成功。 愚笨的朱腊般他嘎证得圣果 由于精进不放逸,戒律和克己的功夫, 智者为自己建造不为洪水淹没的沙洲(注)。 某个银行家有两个孙子,他们的名字分别是马哈般他嘎和朱腊般他嘎。年长的马哈般他嘎经常陪伴祖父去听法,后来就出家加入僧团,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证得阿拉汉果。弟弟朱腊般他嘎也跟随哥哥出家,但由于前世曾作弄一位很笨的比库,所以今生愚昧不堪,甚至四个月内记不得一句偈语。哥哥马哈般他嘎就建议弟弟不如还俗。 有一天,名医耆域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他家接受供养。朱腊般他嘎不在可以前去的比库名单中。他知道自己无缘参加后,十分沮丧,决定还俗。佛陀明白他的心意后,就叫他在精舍前面的门口,面向东方而坐,并给他一块布,要他一边搓揉布块,一边复诵「去除污垢 (Rajoharanam) 」。交代之后,佛陀就和马哈般他嘎挑选出来的比库们一齐去名医耆域家。 佛陀离开后,朱腊般他嘎努力搓揉布块,并复诵「去除污垢」,不久,布块变脏了。也就在这时候,他过去的善业机缘成熟,而使他了解世事无常。这时候,佛陀在名医耆域家中,透过神通力量,知道年轻的朱腊般他嘎的进展,于是放光,使朱腊般他嘎感觉佛陀就在他面前向他说:「不只是布块因为污垢而变脏,人的身心也有贪、瞋、痴等污垢,只有去除这些污垢,人才可以达到修行的目的,而证得圣果。」朱腊般他嘎明白佛陀话中的涵意,继续禅修,不久就证得阿拉汉果 (注),并且具足非凡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这时候,名医耆域的家人,正准备向佛陀的钵中注水,以表示供养,但佛陀却用手遮住钵,防止水进入,并且问道: 「是否还有比库在精舍里?」 「没有!」 「还有一人!」佛陀说,并要人去请朱腊般他嘎来。 当被差遣的人抵达精舍时,不只看到一位比库,而有很多一模一样的比库,这些比库都是具有神通的朱腊般他嘎创造出来的。被差遣的人感到困惑,就回去报告这件事,却又被差遣回精舍,要他向那些比库说:「佛陀召唤名叫朱腊般他嘎的比库。」但当他照做时,很多声音回答道:「我就是朱腊般他嘎!」他迷糊了,只好又回去,但又再次被差遣回精舍,这次要他一把抓住第一个回答「我是朱腊般他嘎」的比库,结果当他抓住第一位回答的比库时,其他的比库都消失了。朱腊般他嘎比库就跟随他到名医耆域家。供养之后,朱腊般他嘎在佛陀的授意之下,信心十足地讲经说法。 后来,朱腊般他嘎的事被比库们无意间提起,佛陀就说:信心坚定、努力精进的人都必定会证得阿拉汉果。 注1「沙洲」:较高的陆地,可以避免洪水的患难,智者证得阿拉汉果,就等于为自己建立较高的安全陆地,而不会陷溺于五欲、邪见、爱欲和无明之中。 注2:读者应注意,朱腊般他嘎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他已经准备很多世了。佛陀只是帮助他除掉剩余的污垢,解脱无明所造成的烦恼。 庆典期间幼稚的举止 愚痴的人耽溺于放逸行,智者护持自己的精进,一如世人保护无上的珍宝。 人不可放逸,也不可耽溺欲乐, 精进禅修的人可以获得大安乐。 有一年,沙瓦提城庆祝一个广受欢迎的庆典,庆典期间,许多年轻人用灰土和牛粪涂揉身体,并且在城内到处闲荡、喧哗,而成为大家头痛的人物。他们停留在居民家门口,直到居民给他们钱,才肯离去。 当时,沙瓦提城里有很多的佛教信徒。这些信徒就向佛陀通风报信,请佛陀在七天之内,不要进城,而由信徒们直接把供养品送到精舍。同时,他们也尽量留在家中。第八天,庆典结束后,佛陀和众多比库受邀到城内说法。当信徒告诉佛陀那些年轻人在庆典期间的幼稚举止时,佛陀说那些年轻人因为无明,所以举止缺乏尊严与庄重的气息。 佛陀接着劝诫信徒们不可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不可以沉溺于感官欲乐,应该时时正念现前,这样才可以获得幸福,证得究竟喜悦的涅槃。 信徒们专心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满心欢喜,对佛法的信心更加坚定。 马哈咖沙巴尊者想知道生死轮回的次数 智者以正念灭除放逸心, 所以智慧增长,忧患全无,以视忧苦众生。 智者(阿拉汉)观无明众生, 如同登上山顶的人俯视山下的众生。 有一次,马哈咖沙巴比库停留在毕砵离洞窟的时候,运用神通想要知道,谁正念现前、谁迷糊过日子,谁快要往生了。 这时候,佛陀从精舍里透过天眼明白马哈咖沙巴尊者的所作所为,便想要告诉他只是在浪费时间(注),所以就放光,出现在马哈咖沙巴尊者面前,告诫他:「马哈咖沙巴!生死轮回是不可究竟了解的。它超过你的智慧,只有证悟的诸佛才能够解释众生的生死轮回。」 (注)本故事说明人不应该过度追求无法增进修行的事物。马哈咖沙巴企图要了解的事无法帮助他证悟生命的实相。佛陀不断提醒他的弟子们要确实参透生命的实相,努力解脱生死轮回,其他的追求都不是增上法。人可以透过察觉而证得阿拉汉果。一旦成为具有无上智慧的究竟圣者(如佛陀),自然具足这些能力。 修行的目的 众生放逸,智者精进;众生昏沉,智者清醒, 智者超越愚痴的人,就像赛马超越老弱的马匹。 (偈 29) 两位比库从佛陀那里得到禅观的指导后,到森林里的一处精舍去禅修。其中一位比库心不在焉,只知在火旁边取暖,整个初夜只知向年轻的沙马内拉谈话而浪费时光。另一位虔诚的比库则善尽比库的职责:初夜时经行,中夜时休息,后夜则再度禅修。由于他的精进和正念现前,所以很短的时间内就证得阿拉汉果。 结夏安居结束后,这两位比库回去向佛陀顶礼问讯。佛陀问他们如何安居?懒惰又心不在焉的比库说另一位比库只是躺着休息、睡觉而浪费时间。佛陀就问道:「那么你自己呢?」他回答说自己在初夜的时候,靠在火旁边取暖,然后就整夜没睡。但佛陀太清楚他们两人安居的情形,所以就对懒惰的比库说:「你明明懒惰、心不在焉,却说自己精进努力、正念现前,而你的同修精进努力、正念现前,你却说人家懒惰、心不在焉。你就像羸弱、步履缓慢的马,而你的同修则是强壮、脚程敏捷的马。」 玛伽为何往生为沙咖天帝 沙咖天帝因为不放逸,所以成为诸天王; 精进受人赞叹,放逸受人诃责。 有一天,离车国的摩诃利王子,前来聆听佛陀讲解《沙咖天帝所问经》。佛陀的生动叙述,让王子以为佛陀一定见过沙咖天帝。为了确认,他就问佛陀。 佛陀回答道:「摩诃利!我确实认识沙咖天帝,也知道他为何成为沙咖天帝。」佛陀就告诉摩诃利,身为诸天王的沙咖天帝的某一前世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玛伽的年轻人。他和三十二位同伴从事很多的社会公益活动,如铺路、建公共休憩房舍等,一生中并奉行七项义务: 1.奉养父母、2.尊敬长者、3.言语温顺、4.不背后说人闲话、5.慷慨大方、不贪婪、 6.实话实说、7.不动气 由于玛伽在那一生中具足无数的善业和正确的德行,所以往生为沙咖天帝。」 智慧之火 精进的比库,害怕放逸而勇猛精进, 犹如大火,烧尽一切结。 有一位比库得到佛陀给他的禅观指导后,就到森林里去禅修。虽然努力修持,但却只有非常小的进展。他感到沮丧、挫折而返回揭达林给孤独园,希望佛陀能给他进一步的指引。路上,他遇见熊熊大火,于是就跑到山上去观察火势。正当火势漫延时,他突然领悟到,就像火烧毁一切东西,究竟智慧也会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小的束缚。 这时候,佛陀明了这比库的意念,就放光,出现在比库面前,告诉他:「你现在的思考方向是正确的,继续努力吧!就如大火烧毁一切障碍,系念在前的比库解除所有的结 (注)。」这比库听完佛陀的说法后,正念现前,思考佛陀的告诫,不久之后,就证得阿拉汉果。 备注: 有十种结(束缚):身见、疑、戒禁取、贪、瞋、色爱、无色爱、慢、掉举和无明。前五项称为五下分结,较轻微,后五项则称为五上分结,较严重,一旦证得预流果,则解脱五下分结中的前三项,其余二项则在证得一来果时,会减轻,但证得不还果时,才会涤除殆尽。 五上分结则只有证得阿拉汉果后,才能予以涤除。 知足的比库 精进的比库,唯恐放逸, 所以不容易堕落,而趋近涅槃。 尼珈玛西提舍出生在沙瓦提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并且在当地长大。出家之后,他过着非常简单的日子。化缘时,他就到原来亲友居住的村子,并随缘接受人家的布施。他避免参加大的仪式、庆典,甚至给孤独长者与高沙喇国巴谢那地王举办的大型布施,他也没有参加。 其他比库渐渐议论纷纷。他们指责他只接近亲人,而不喜参加大型布施等等。这些比库并且向佛陀报告这件事,佛陀就召唤他来,让他自己解释。他说虽然他常回故乡,但只是去化缘,而且只要有足够的食物,不管食物可口与否,他就离开。听完他的解释后,佛陀当着其他比库面前称赞他。佛陀也告诫比库们,需求少,知足的过日子符合所有圣者和佛陀的教诲。同时,所有的比库应效法尼珈玛西提舍。佛陀进一步叙述鹦鹉王的故事: 从前,鹦鹉王和很多的子民住在恒河岸边的无花果树林里。后来,无花果全被吃光了,所有的鹦鹉也就离开林子。只有鹦鹉王留下来,但不管剩下来的东西是嫩芽、叶子或树皮,他都很满足。沙咖天帝知道这件事后,想测试鹦鹉王的德行,就运用神通力量使无花果树枯萎。然后,和皇后一起变化成鹅,来到无花果林,问鹦鹉王何以不离开年迈、枯萎,无法再长出大量果实的无花果树呢? 鹦鹉王回答道:「我没有离开,是出于感激的心。只要有足够的食物维持生命,我就不会背弃这树林。」 沙咖天帝大受感动,就恢复并且透露自己的身份。同时,从恒河中取水,洒在无花果上,使它们恢复生机。
----------------------------------------------------------------------------------------------------------- 更多达摩难陀法师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