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第二十九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请掀开经本,第四十面最后一行:

  「如是等法者,等前念处正勤如意足,等余四摄六度十力无畏无量法门也。」上一次介绍到四摄、六度,今天要跟诸位介绍「十力无畏」。力是能力,大乘经里面讲有十种,十种特殊的能力,这是如来果地上所证得的。实际上这十种能力是我们的本能,换句话说,每个人本来就有的。虽然是本能,但是现在这个能力丧失掉了,为什么会丧失掉?必定有它的原因。这个跟智慧完全相同,在佛眼睛里面所看的,一切众生跟佛有同等的智慧、有同样的能力。像《华严经》上所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德相就是能力、德能,「但以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这是佛一句话为我们道破,我们的智慧丧失掉了,本能丧失掉了,丧失的原因就是我们有执着、有妄想。佛法里面常讲的二障,就是两种障碍,障碍了我们自性的智慧德能不能现前,这两种障碍,一个叫所知障,一个叫烦恼障。所知障就是妄想发展出来的,烦恼障就是执着发展出来的。由此可知,佛对于一切众生的教导,实在就是教我们除二障而已,因为这两种障碍除掉,我们智慧、德能就现前了。这十种能力,实在讲能力是无量无边,跟智慧一样没有边际的,为了说话方便起见,把它归纳为十大类,并不是仅仅就这十种,这是十大类。

  第一个叫「是处非处智力」。什么叫是处?什么叫非处?这个意思是讲因果相应,善因一定得善果,恶因一定得恶报,这就是「是处」。如果说善因得的恶报,恶因得的善果,这叫「非处」,决定没有这个道理。因缘果报如来看得是最清楚,我们世间人往往把这个事实看颠倒了。这十种把这个摆在第一,实在讲它是有很深的用意。正如同印光大师为我们说的,我们这个时代确实是天下大乱的一个时代,要想挽救这个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大家都知道因缘果报的事实,这比什么都有效。他如果了解这个事实,起心动念他一定有所畏惧,一定他有收敛。他知道我一个恶念我将来有恶报,一个善念将来有善果,为什么不多生几个善念?何必要有恶的念头?何必要有恶的行为?「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前定的?是自己所造作的因定的,不是别人给我们定的,也不是鬼神、上帝所能定的,更不是佛菩萨所定的;自己定的,真正是自作自受。把这个道理搞明白,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我们就决定不会怨天尤人,所谓是心安理得。

  我们这一生如果生在富贵家庭,或者你从事于你自己的行业发财致富了,你会安于富贵;如果生活很贫困,你也会安于贫贱。为什么?晓得这是自己过去世修因的关系。对于富贵人不会羡慕,他种的这个因,他应当受这个果报,我没种因,不会怨天尤人。自己能够发愤图强,富贵我不是没有,只要我今天种善因,我就能得到。像前面所说的,财布施得财富的果报,法布施得聪明智慧的果报,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的果报,我们晓得,我们怎样做会得到什么果报。假如是相反的,你所得到的就是恶报应,就不是善果。所以首先就是明了十法界因缘果报的事实,这个叫是处非处智力,就是有这种智慧的能力,把这个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第二种叫「业智力」。业就是造作,我们正在造作的时候叫事,造作完毕的时候叫业。像现在学校里念书,你在念书的时候,在我们台湾,功课的本子叫作业簿,作业;到你六年念完了,叫毕业,业就是这个意思,你造作完了之后,叫结业。业有善、有恶、有无记,分为这三大类。无记就是非善非恶,说不上善,也不是恶,这叫无记。一切的造作总不外乎这三大类,这三大类统统都把你所造的事业包括了。这个意思就是说明,佛有智慧、有能力知道你所造的业是善或者是不善。这种能力我们凡夫确实没有,所以佛经上常讲颠倒、妄想,哪个地方颠倒?我们会把恶的以为是善的,善的以为是恶的,这就颠倒了。

  一切业里面最善的,我们从大乘经典里面,佛告诉我们,就是念佛。念佛这桩事情,释迦牟尼佛在本经三次的劝导,就是劝我们发愿求生净土,三次的劝导,这是善法里面第一善。反过来,什么是第一恶?杀生、偷盗会不会是第一恶?不算是第一恶。第一善的反面就是第一恶,这个真的很少人知道。你说杀生是恶,没错,杀生的业报是堕三途,不杀生的业报是人天福报,没有超越三界,没有离开轮回。念佛这个法门,决定在这一生当中超越三界,一生,决定一生,决定在一生当中圆满菩提,所以它是善中之善。不念佛的人,不愿意修净土的人,换句话说,他在六道里面还有得受。这些事情唯有佛知道得非常清楚,我们知道得并不是很透彻、很详细,他是透彻圆满的清楚。

  第三个是「定」。定有很多种,佛法里面大分所谓世间禅定、出世间禅定,这是大别的来分,要细分那就太多了,就在佛法里也常讲无量三昧。为什么会说定有无量?那是因为我们的心,内有无量的烦恼,外面有无量的诱惑。我们举个例子来说,假如这个人他对于财看得很淡,财绝对不会让他动心,我们可以说他在财这方面得定了。他见到财富,内不动心,外不被它诱惑,他对这个入定了。他对于名会起心动念,那他名里头没有定,财里头有定,名里头没有定。诸位想想,内有多少烦恼,外有多少诱惑,就有多少定,所以定就太多了。佛知道,我们是确实没有办法理解的,没有办法知道这么详细,佛知道非常的微细,他有这个能力。这是第三种叫定智力。定里面,诸佛菩萨常常赞叹的念佛三昧,这是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念佛种类也非常多,像经上大分给我们分做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而且每一个项目里面,实在讲要细分也是无量无边的。像这些我们在经论里头稍稍留意就能够发现,能够稍稍理解一些。我们非常有幸,能够选择净宗的经典,修学持名念佛,这个实在讲,就是定里面也是上上乘的大定。

  第四叫「根智力」。如果有这样的能力,教学、说法一定非常契机,根就是根机,知道一切众生他的根机、他的根性。所以凡夫遇到佛,听佛讲经说法,往往佛是几句话之中就能教他开悟,甚至于就能教他证果,这是什么原因?佛说法契机。根机也就是中国儒家所讲的习性,诸位要知道,本性人人是相同的,众生跟佛是一样的,没有两样。本性是一样的,习性就各个人都不相同,所以说习惯成自然,这叫习性。《论语》上也说,「性相近,习相远」,实在讲,性相同的,大家本性是相同的,习性就不一样。所以有十法界,有一切善恶、苦乐种种不同的差别,都是习性,所感的果报不一样。十法界是大分,像人法界,我们今天都是得人身,在人道里面,我们细细观察每一个人,一生的苦乐都不相同。就是一家人,甚至于夫妻两个人,他们一生的苦乐感受两个人也不一样。这什么原因?过去生中的习性不相同,这一生当中,从生下来到现在所养成的习性也不相同,必须彻底了解,说法才会契机;不能彻底了解,就很难契机。

  所以契机两个字,唯有诸佛菩萨,阿罗汉也能做到一些,因为阿罗汉他的观察能力能够看到五百世;换句话说,你五百世以内生生世世的状况他都知道。譬如我们过去世学佛,修的是哪些经论、哪些法门,他能看出来。现在他教学,把你从前所修学过的经典法门拿出来教你,你就很快就学会了。换一个法门,你学起来就苦得不得了,就很生涩。原因是你过去世曾经学过的,所以你这一世学起来很轻松、很容易。佛有这种能力,知道我们无始劫以来的习性、根机,他有这个能力,所以随机施教,很容易令众生开悟。

  第五个是「欲智力」。欲是欲望,我们中国人讲的嗜好。每个人喜欢的都不一样,这个与过去生中还是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的生生世世他的欲望,教他东西就可以投其所好,这也有助于他快速的成长,帮助他、成就他。这个欲不要看轻了,不要认为这个不难,实在讲非常之难。难在我们自己不知道自己,今天喜欢这个,过几天又讨厌,又喜欢另外一些事物,时时刻刻在变化,就是连自己都不知道。所以,这个跟前面讲的业、讲的定是同样的复杂,这都是与过去生中生生世世的习性有密切的关连,只有佛才能够看得透彻、看得清楚。

  第六叫「界」。界是界限的意思,佛能够知道一切众生种种的界分。这个意思要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极限的意思,知道他在什么时候他一定有一个极限;换句话说,不能够超越。好像我们知道这个人的程度,他能够接受多少,他有一个限定。小乘根性的人,如果是初果的界限,佛一定帮助他证到初果,不会要求他再往上。再往上他没有这个能力,他的能力极限只能到这个地方;他有四果的极限,佛一定帮助他证到阿罗汉。所以,他的能力有一个限度,我们晓得。像菩萨有五十一个阶级,在什么时候佛帮助他达到某个阶级,然后再来培养他,再来帮助他提升,不是一蹴可成的,是要逐渐培养、提升的。像我们在学校念书,小朋友一样,小学生有小学生的极限,中学有中学的极限。佛对于一切众生种种差别不同的界限,他非常清楚,所以他的教学能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圆满的利益。圆满就是满足,小根性,满足他小根性的利益;中根性,满足了中根性的利益;大根性的人,他满足他大根性的利益。每个人接触佛无不是皆大欢喜,因为每个人的愿望都能够达到,都满足了。

  第七个叫「至处智力」。至处跟界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界分是说他自己能力的极限,至处是说他可以达到什么样的地位,佛一定帮助他。譬如刚才讲的,他可以到阿罗汉的地位,佛一定帮助他证得阿罗汉果,果报就是至处。他能够达到圆教初住菩萨的果位,佛一定帮助他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得到圆初住的果位。所以至处是讲果位上说的,界是能力极限上讲的,这个界分。就世间法来说,世间没有出六道,佛非常慈悲,教学的目标就是防止一切众生造作恶业堕三恶道。因为恶道非常之苦,堕落容易,出头很难,所以恶道的防范,大、小乘经论里面说得非常多,原因就在此地。他有能力保住人身,佛菩萨一定帮助他、教导他,使他来生比这一生更幸福、来生比这一生更美满。如果他有生天的机缘,佛一定教导他生天的方法,能够在下一生享天人的福报。这就是至处,就是你到达某个处所。这是佛教化众生一个标准,可见得佛陀教化众生确实应机施教,通常都在这个机字里头包括的。你有什么样的能力,有多大的智慧,可以到达某一个地位,佛一定帮助你、成就你。

  从这个地方,我们也深深体会到大经上说的「佛不度众生」,确实没有度众生,因为是你自己有这个能力,他帮助你达到。所以佛对众生,说实在话只做了一个增上缘。根机是自己的,能力是自己的,可以到达某一个地位,还是自己本能里头具足的,佛不过做个增上缘,从外面帮助你,佛又何尝度众生?通常我们在经上看到「佛不度众生」,我们总感觉到怀疑,佛一天到晚尽心尽力帮助人,怎么说没度众生?原来事实如此,我们知道事实真相,这就了解了。佛没有勉强一个人,为什么?勉强不得的,真正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确实给我们做了个非常好的榜样,这是我们自己应当学的。

  第八是「宿命智力」,这是讲如来自己的能力。六通里头有宿命通,这是我们讲神通里面有一种,这个地方称智力,就是宿命通达到了圆满。譬如阿罗汉有宿命通,但是他的能力只能知道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能力就达不到。至于鬼神也有宿命通,那个能力就更小了。我们这个世间,自古以来在中国有扶鸾,也叫扶乩,好像听说外国也有类似的。请来这些都是灵鬼附在坛上起的这个作用,他对于浅近的事情他知道,譬如说两、三个月之内的事情,他说得很灵验,要是一年以上的,他就造谣言,胡说八道。就是说他有这个通,能力不大,只能知道三个月以内的,有这样的能力。大的灵鬼可以知道一年、两年的,再远他就见不到了。唯有如来宿命通是圆满的、是究竟的。

  这个能力,宿是宿世,命是生命,就是知道一个人过去世生生世世的状况,这叫宿命通。佛这个能力达到了圆满,就是无量劫之前你的状况他都知道。前面这些事情他清楚,他教化众生哪有不契机的?我们今天接引众生、帮助众生不契机,原因在哪里?对于众生不但过去世的事情不知道,他昨天的事情我们都不知道,说法怎么可能会契机?这就是说明,我们要学佛,最好是找佛做老师,你找到这个好老师就有办法了。现在佛不在世,释迦牟尼佛叫我们到极乐世界去找阿弥陀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我们有没有能力找到他?佛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每个人都有这个机会,问题就是你愿不愿意去找他,你肯不肯去找他。如果你要是愿意、肯去找他,依照这个经典所讲的理论与方法,你在这一生当中一定可以找到他。大势至菩萨在《楞严经》上告诉我们,「忆佛念佛,现前当来」,现前是现在,「必定见佛」。现前见佛的人有没有?古今都有,这可以给我们做最好的证明,确实可以见到。

  第九是「天眼智力」,这也是六通里面的一种,天眼是讲能见到,佛的天眼是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无所不见,无所不知,这叫天眼智力。阿罗汉有这个能力,但是要作意,不作意他就见不到。作意就是注意看、仔细看,他看到了,他能看到。阿罗汉的能力是一个小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以外,他再仔细看也看不到,他天眼的能力只能达到这个地步。唯独佛的天眼,佛天眼就是讲自己的本能。阿罗汉的能力为什么没有恢复?阿罗汉还有尘沙烦恼、还有无明烦恼障碍住。他比我们的能力大,因为我们还有见思烦恼,他见思烦恼没有了。所以见思烦恼除掉,能力恢复很多,阿罗汉的能力就是见思烦恼除掉之后所恢复的。如来果地,那是所有一切障碍都没有了,所以能力完全圆满的恢复。他天眼的能力,举个例子说,无量无边世界里,任何一个众生他生生世世久远劫以来,乃至于将来无量劫之后,那个情形他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能够明了,这是他见的能力。

  最后一条叫「漏尽智力」。漏是烦恼的代名词,自己知道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根本无明统统断尽,不必去请教别人,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漏尽智力就成就了圆满的大觉。这是十种智力,这十类就是说明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本来有的。我们学佛,实在说就是要恢复我们自己的本能,佛教育最重要的目标就在此地,是恢复自己本能而已。本能以外,佛说得很清楚,「无有一法可得」,一样也得不到,统统是自己的本能。

  底下讲的「无畏」是说如来对于一切众生的教学,说成四种无畏。这四种无畏,实在讲就是自己的智慧圆满了,德能圆满了,教化众生自然就能够雍容自在,没有任何畏惧。第一个叫「一切智无畏」,这是智慧。在这一条里面,任何一个人也难不倒佛菩萨。佛菩萨有智慧,叫一切智,我们常讲无所不知,佛确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们世间一般宗教里头赞美上帝是全知全能,佛教里面说全知全能是我们自己的本能,我们因为有障碍,没有恢复,佛障碍统统除掉了,本能都恢复了。所以这是属于本能,一切智。没有人能够说提出问题把佛难倒,没有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在世,遇到这些人很多,试探佛究竟有没有这个能力,用许多方法来测验、来试探,证明佛的智慧能力是真的。譬如我们指这棵大树,这树上树叶谁去数过?有人问佛,你说你有智慧能力,这棵树上一共有多少叶子?佛就说出来了。过一会儿,他把叶子摘掉几片,你再说,有多少?佛说出,果然没有错,少掉几片他就能预测到。佛确实没有去数过,也没有去想一想,随问随答。像这种测验释迦牟尼佛能力,经典上记载得很多。

  第二叫「漏尽无畏」,烦恼断尽了。要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一个一切智是智慧的圆满,第二个烦恼断尽就是德行的圆满、品德的圆满。佛有大德,在一切大众当中没有畏惧。第三「说障道无畏」。障是障碍,障道的东西太多了,佛都知道、都清楚,所以他说得很详细,说得很圆满。世间,我们常说的邪知邪见,这些都是属于障道的。世人无知,邪正不能辨别,所以我们的修行用的时间很长,吃的苦头很多。这个道理在哪里?就是这些障道的缘太多了,时时刻刻我们受了这些迷惑、诱惑,自己不知道,这是障碍了自己的修持。这个不仅在别人身上,自己一反省就会发现,我们自己修持,功夫为什么不得力?看看古人,所以像《高僧传》、《居士传》、《净土圣贤录》,古人的传记多看看有好处,能激发我们的道心。看看人家为什么会成就,我为什么不成就?要是能够把自己不成就的因素找出来,把它消除掉,我们这一生会跟古人同样的成就。这是智慧,这是真实的功夫,我们看不清楚,往往被迷惑。佛对于这些事情很清楚、很明白,所以在一切经论里头常常说出障道的因缘。这是说障道无畏,他能知能说。

  第四个是「苦尽道无畏」。苦,三界苦,三界之外也有苦。阿罗汉跟辟支佛两个比较,阿罗汉苦;辟支佛跟菩萨比较,辟支佛苦;菩萨跟佛比较,菩萨也苦;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那就是他的苦。苦尽,苦没有了,道是方法,就是用什么方法能教我们把苦统统消除得干干净净,这个方法佛知道。这就叫做苦尽道无畏,他对这个清楚,对这个明了。所以,佛不但能教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包括等觉菩萨在内,佛也有能力教导他们。譬如说佛教等觉菩萨,这是最高的了,教他们离苦得乐,就是破最后一品无明,成圆满佛道。教等觉菩萨的方法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巧妙的方法,在《华严经》上劝这些等觉菩萨念佛求生净土,这个妙!说实在话,我早年学佛,对净宗兴趣不大。李老师是学净宗的,我在他会下十年,我尊重他,对净宗不毁谤而已,只能做到这个。叫我一天到晚念佛,去修这个法门,不行,还不肯干!一直到华严会上,看到佛教等觉菩萨成佛的方法有这一招,我这才一下醒悟过来。回头再看这个法门,跟从前看法不一样,才晓得这个法门真正不可思议!

  佛教等觉菩萨那些理论与方法,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到的,教念佛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做得到;换句话说,我们采取这个法门,岂不叫一步登天!而后才知道为什么十方一切诸佛如来赞叹这个法门,那就是诸佛如来真正的叫大慈大悲!前面讲的这些,按照你这些根性,你成佛至少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些法门之外,有个特别法门,这就是念佛法门。念佛法门,这些东西统统可以不谈,都不需要,只要你肯信,你愿意去,这一句佛号你老实念就成功,万修万人去。这个法门理很深,蕅益大师《要解》里面给我们已经透露无遗,方法巧妙极了,信愿持名,一生成佛。这是苦尽道无畏,他能知、能说。这是四种无畏,佛教化众生的方式。末后这一句,「无量法门」,等,等无量法门,这就不必细说,细说就太多了,所有一切法门,可见得都包括在三十七道品当中。

  我们看底下这段文。「三十七品,收法虽尽,而机缘不等,作种种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三十七道品是总纲领,可以说是佛法的大纲,包含一切法。收法虽尽就是包含一切法,包括尽了,没有一法是超过这三十七品之外的,没有,都包括了。佛菩萨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因为众生的机缘不一样,「机」是讲根机,就是讲你的根性,像这边所说的业、定、根、欲、界,这都是属于根机,都是属于「机」这个字里头包括的。「缘」是助缘,是现前的缘不一样。机不一样,缘不一样,因此佛说的法也就不一样,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处而异,这些都是在缘上不相同。「作种种开合」,开就是展开,合就是归纳,可以把许多法归成一法,可以将一法展开为无量法,这就是开合名义不同。「随所欲闻,无不演畅」,可见得佛说法确实是应机、契机,你想听什么法门,他都会跟你说。演畅,演是演说,畅是畅于述言,说、听都非常痛快!

  「故令闻者念三宝,发菩提心,伏灭烦恼也。」这一句是佛为一切众生说法的目的。虽然我们每个人的习性不相同,可是诸位要晓得本性相同的。念佛成佛是本性里面的事情,习性里头有没有不要紧,习性里面有,当然更好,更快速;习性里头没有也行,为什么?本性里的事情。本性是本来是佛。阿弥陀佛是自性的名号,这是本来的名号。从这个地方我们也明白了,为什么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原来是这么一个事情;换句话说,无量法门都归自性,而念佛这个法门就是本性里面的事情。我们在古大德文字里面看到千经万论,处处指归,我们看得很多,看得很熟,但是不晓得为什么这个说法。在这里我们体会到了,原来统统归性德,见性成佛,都是回归到自性。所以叫「故令闻者念三宝」,三宝是性德,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觉正净是三宝,是自性性德之宝,通常我们称为佛法僧三宝。佛是觉的意思,法是正的意思,僧是净的意思,所以不可以误会,全是讲的自性。

  学佛入门就是皈依三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三宝的反面就是迷,就是邪、是染,我们今天确实是生活在迷邪染中。学佛了,要从迷邪染回头,去依觉正净。皈就是回头,依就是依靠,我们从迷惑里面回头,依觉,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叫做皈依佛。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自性正,就是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从一切污染,所谓心理的污染,思想、见解的污染,精神的污染,回过头来依自性净,清净,这叫皈依僧。三宝是我们真正的皈依处,我们学佛要以这个为目标,觉正净为目标,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能把它忘掉。所以佛弟子最简单的早晚课就是打三皈,早晨把三皈依念一遍,提醒自己今天这一天要觉不迷、正不邪、净不染,提醒自己。晚上做晚课也是三皈依,这是最简单的,其他都不做,就是一个三皈。晚上是反省,我今天一天处事待人接物,有没有迷惑?我的思想、见解有没有错误?身心有没有污染?早课是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这样做早晚课,就真的管用了。所以早晚课不是念给佛菩萨听的,这个诸位要知道,是自己认真做检点、反省的功夫。自己知道过失,这就是悟处。知道过失是觉悟,过而能改叫修行,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你不知道自己过失,你从哪里修起?你无从修起。所以修行是修正错误的行为,这个要知道。这是讲念三宝,念兹在兹。

  「发菩提心」,菩提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觉悟的意思;换句话说,菩提心就是觉心。大乘佛法时时刻刻提到这桩事情,总是劝勉大众要发菩提心,为什么?这个世界的众生念念都在迷,菩提是教你觉悟。因为不觉、因为迷,我们一切的想法、看法都错了;根据错误的想法、看法去做,那我们也做错了;做错了不是就算了,做错了底下有结业感果,麻烦在这个地方。把我们本性所现的叫一真法界,这是本性所现的,换句话讲,觉正净所现的是一真法界,因为我们迷了,思想见解错误了,我们被染污了,把一真法界变成了十法界。十法界是迷邪染变现出来的,迷邪染轻,就叫四圣法界;迷邪染严重,就是六道的法界,就是六道轮回。十法界愈往下迷邪染愈重,愈往上,迷邪染愈轻,就是这么个道理。十法界是这样变现出来的,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所以佛叫我们发觉悟的心,菩提心就是时时刻刻要觉悟。

  菩提心怎么发法?菩提心到底是什么?佛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跟我们讲的:第一个是至诚心,第二个是深心,第三个是发愿回向心,这三心叫菩提心。心只有一个,哪有三个?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三个是一心。「至诚心」是体,有体有用,用里面有分自、分他,有自受用、他受用。所以至诚心是体,就是真诚,要用这个心,真诚心。自受用是「深心」,深就是好善好德,这叫深心。「发愿回向心」就是大慈悲心,是对待众生的,对别人没有条件,大慈大悲。对自己,好善好德是清净无为,就是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所以它是两种作用。这三个是一体,是一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说的名词,跟《观经》有不同,但是意思相同。马鸣菩萨讲「直心」,直心就是体,就是至诚心;深心跟《观经》讲的一样,自受用;他受用,他所说的是「大悲心」,就是大慈悲心,《观经》里面讲的是「发愿回向心」,意思都相同,说的不一样,意思是一样的。

  这个叫发菩提心,我们要常常念着,时时刻刻要想到「伏灭烦恼」,这是两桩事情。烦恼,佛法没有别的,自始至终就是断烦恼。伏、灭是两个阶段,先要伏,然后就灭了。我们可以说,拿《要解》的标准,等觉菩萨都是伏;到如来果地上,这个灭了,智慧能力圆满的恢复了。小乘罗汉断了见思烦恼,尘沙、无明统统在。大乘菩萨,尘沙烦恼也断了,无明破几品而已,没有完全断掉;可见得,对于见思、尘沙他断了,对无明他伏着的。所以我们烦恼断不掉,要有能力把它伏住,这个能力,一般通途法门是定力,用定力伏住烦恼;在念佛法门里面是用佛号,这一句佛号净念相继,一句佛号接着一句,一句接着一句,烦恼不起现前,就是不起作用了。用这句佛号这个方法来伏烦恼,比用定功容易,定功必须要修持,得到禅定才有这个能力,才有这个受用。念佛人用念佛方法,比修定容易;换句话说,得到这个受用比修禅的人来得快速,这是这个法门的殊胜之处。

  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前五篇文章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要义【李炳南】

佛说阿弥陀经经义略说【王骧陆居士】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白话及注释【王智隆居士】

心经点滴【果如法师】

往生论节要(下)

 

后五篇文章

第三十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一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二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三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第三十四集: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