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六)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第四讲 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

  上一讲说了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弥陀四十八愿是我们修持净土法门之所依。修持净土法门最需要注意的是否能往生和如何往生的问题。对四十八愿当中摄受众生往生的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这三个愿,我们分别讲述了它们各自摄受什么样的众生。我又从《无量寿经》下卷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往生经文,并对照《观经》九品往生经文,论证了三辈不是九品的上品、中品、下品,而是上品中的上生、中生、下生。我们又对照摄生三愿和三辈往生的经文,判别上辈是十九愿所摄;中辈是二十愿所摄;下辈是十八愿所摄。

  我们这些看法跟特别强调信心至上的日本真宗不同,我们暂时不说日本真宗的看法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们只能说日本真宗用他们的观念解释摄生三愿。而我们是依据经文和中国祖师论述的中国化的看法。不过应该指出,日本真宗的这种修法,也可以往生,而中国人当然有更多的人往生。为什么看法不同而一样往生呢?这很容易理解,佛陀在入灭前,曾经预言他入灭一百年后,他的戒律会分割成五部律。明明是一个佛陀说的律,一百年之后却分家成为五部律,几乎到水火不容的地步。甚至到更严重时,分到十八部。但是佛陀受记说:这五部虽然说法不同,但是皆证得阿罗汉。换言之,佛法唯有佛才能彻底圆满,因为众生不圆满,众生看佛法就有角度、深浅的不同,但是皆能成就。

  再比如中国佛法分八个大乘宗派、两个小乘宗派。不管其后来的流传久近如何,它们都是佛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必对此担忧。虽然解释不同,只要符合佛说的一部分义旨,仍然可得利益。如果解释不同而实际上已经偏离了佛的意思,那才会有总问题。

  我们从中国佛教立场上来看,日本真宗对十八愿的特意推崇基本上无可厚非,可是中国的佛教在说法上有中国的特色。现在给各位稍微说明其主要的差别,也是今天讲题要说的内容。我们既要把握通途道,即中国佛教传统的修法,可是也不妨他山之石,可以攻错(释:借人之长,治已之短),不妨适当补强一下我们过去稍微少说的那一部分。我觉得这是一个后代佛弟子应有的体会、应做的工作。古人有古人的因缘,现代人有现代人的特殊因缘,这也是我今天要讲的。

  讲题之所以定为净土法门修持的正助,就是修持的正行和助行,因为对于一个净土行者,常有人问我;到底是专心念佛,什么事都不干呢?还是人情世故或者是种种布施、持戒也得做一做呢?有人这么说,有人那么说,我怎样做才对?专心念佛念不来,要做点别的事,有散乱心,又不会念佛了。什么动中念佛、静中念佛?这样就是说正助当中有一些根本存在的问题,长期以来被净宗行者所谈论。所以我们应该在这方面给大家一些建议或看法,给大家一些持平。

  昨天我说净土法门的特异方便,意思是说净土法门里头有一种修法是很特别的,而且是快速的,能够让你决定当生成就。为了说明这件事情,必须要对比佛的本愿。摄生有三愿,特异方便到底是这三愿当中哪一愿?或者哪两愿?是不是三个愿都这样呢?这一定要按本尊的本愿来说,佛有愿,我们受其愿所摄,才能修行嘛!释迦佛如果没有讲经说法的愿,我们岂不是连出家都不可能,连佛法都不知道。我们今天是在前人的愿心下受益的。如果你们没有共同听经和共住的愿,就没有共住听经的事。你们能共往,我没有发愿要来,你们也听不成。如果我愿来,愿海法师他不来,也不能听,所以说诸愿和合,才能成就如幻的佛事。发愿一定要发在一切万行之前。

  弥陀摄受我们,我们要往生极乐,也要有愿的根据。愿不离三个,我们必须从十八、十九、二十这三愿来看特异方便是什么?

  昨天我说十九愿其实是摄受上品上生的,是上辈往生。他既发菩提心,又勇于修种种的菩萨行,乃至临终一念,为了行菩萨道,发一念往生极乐世界之心。印光大师说:“真发菩提心者,必求生极乐。”所以,求往生基本上也是发菩提心的一种。这是一个大修行的层次者。既然是一个大修行的人,就不是一般人容易修成的。大体上中国的祖师都是这种层次的人,众生是不会了解的。当然这方面被谈论、被强调的就少,因为祖师得利益的是发菩提心。你看印光大师他的大半辈子时间住山上修行,把藏经读了两三遍。后期才出山写文章、写信(大约写了百余万字),还有印送佛书(大约有五百多万册),度化众生,中兴净土,临终导归极乐。他内心有强固的菩提愿,对往生有坚固的信心,他不会动荡,不会动摇,他是为了实践菩提愿而往生的,把往生当作菩提愿当中的一种。我们一般人做不来,但是也应该这样发心。这是中国佛教的传统,古大德历来是这样教我们的。可是这不是一般人容易发的。

  第二十愿就不同。它是说你听闻到名号和国土的庄严之后,愿意系念佛国,系念名号,然后修种种的功德,作为往生资粮,然后给予回向。这就属于一般凡夫的修法。何以故?总是发心不容易,作事容易嘛!修善、布施、持戒还总是能做的嘛!那么我可以将所做的一切功德都回向极乐世界,念念回向,累积资粮。我没有办法在发心上刹那具足往生资粮,就像十九愿那样发大菩提心,可是我能事修嘛!所以二十愿是属于事修。就是慢慢地培养资粮,然后回向,这属于中辈往生。中辈往生是二十愿所摄。

  中国的祖师他自己可能修十九愿,可是他教导徒众或一般信众所讲的大体是二十愿,也就是行万行导归极乐。永明延寿大师说“万善同归”就是这种意思。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藕益大师乃至印光大师都这么说。印光大师常说:“敦伦尽分,至诚念佛,妙妙妙妙。”一方面叫你敦伦尽分(对伦理道德要尽责尽力做好),然后持戒、至诚念佛,专心一意的念佛,这大体上是二十愿的修法。

  不过,印光大师还强调了另外的属于中国第三类——修十八愿的人,谁呢?昙鸾大师、道绰大师,还有善导大师。这三位大师是修十八愿的代表。善导大师说:“万行皆是杂修,一向专念弥陀圣号为正行。彻底仰信弥陀。”

  有人说他临终时爬到树上跳下来摔死,是这样往生的。后来有人考查说不是他,是他的弟子。不管是谁,这桩公案是说这种修法的人随时死都能往生。他有那种坚固的好乐和信心,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已经证知他能往生。这些人是十八愿所摄。

  第十八愿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里头没有谈任何助行。他欲生我国,真的想往生;他那个心是至心,什么是至心?是至诚之心,至诚地相信而又好乐往生。这种修法在中国早期也有,以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大师为最主要的代表。他们的思想传到日本之后,发展演变为净土真宗。他们就特别强调十八愿,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没有助行。而且这种“专念”不同于二十愿的“系念”,“系念”就是修《弥陀经》的若一日乃至七日念佛一心不乱,这也是一种功德、资粮和回向。但是“专念”不是把念佛当做资粮回向,因为十八愿是“乃至十念”嘛!愿文是最重要的,十八愿愿文里没有提到助行,它的重点不在于念佛多不多,更没有《弥陀经》上的“一心不乱”的要求。注意!弥陀佛摄受我们往生不出这三愿哦!所以我们不能够说只能照《弥陀经》上的“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乱”修,不能照十八愿修。《弥陀经》所说当然是对的,可是十八愿也绝对是正确的。弥陀佛的愿不会随便发的嘛!他已经成佛了,他绝对不会发虚愿。十八愿的特点是在这里。

  因为有了十八愿,我们才能证明《观经》的下品下生为什么能够那样往生,念一句佛号甚至能灭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乃至于我们听到很多净土法门弘扬者及助念团的人说到的那些例子,我们才能解释那个死去八天,冰得发硬了的老阿婆,经过给她助念还能念得全身柔软,身上泛红。这就是十八愿所摄,当然也有其它愿所摄,如“光触柔软愿”,表示弥陀佛现前加持她了。所以有了十八愿,才能够普遍解释一切猪、狗、猫、羊以及不信佛的人为什么临终得善知识开导能够得以往生。这也冥合《观经》中第十六观下品生经文的意思。

  这种事实在中国的佛教谈得较少,原因是中国祖师有大乘的根性,他直接修成大乘之后,把往生当作大乘法门中的一个法门,而不是把它当作唯一法门,他根本不害怕不往生,他不会像我们这样一天到晚念佛求往生,他临终时发愿往生,就自然而然地往生了。

  因为十九愿所摄的众生很强固,他平常有强固的菩提心,修种种万行。我们可以打个比方:修十九愿的人就好像是你家的大门随时为你开着。你为了悟光精舍的事去市场或到街上办事,你会不会害怕悟光精舍的门关上不让你进来?当然不会。第一你是悟光精舍的人,第二你正在为悟光精舍办事。修十九愿的人就是这样,他们是这样想的:弥陀的本愿就是彻底的大乘的究竟真实之法,而我现在已得,意思是我已经是弥陀佛家里的人了。我现在虽没有去极乐世界,我正在娑婆世界实践弥陀的法门,度化一切众生,我正在行菩萨道,好像我是悟光精舍的人,现在离开悟光精舍办悟光精舍的事,也就是说我办的事无非皆是弥陀佛的妙事,我怎么会担心回不去呢?懂这意思吗?往生对十九愿所摄的人来说是随愿而生。这也有证明,《大智度论》就说到,大菩萨是随愿往生。就是讲这个事情。

  日本人特意强调十八愿的了不起,他们反而贬低十九愿,说修十九愿的是邪定聚、不定聚,说他们是因为弥陀佛信心不够,才要修诸功德。当然不是这样,你们仔细看一看经文就会知道。如果真的是象日本真宗说的那样,弥陀佛就没有办法摄受十方世界的大心菩萨了,他的愿是摄尽十方九界众生的,所以一定会摄到有坚固菩提心、修菩提行、随愿往生的上品上生的大修行者。

  到了二十愿就不同了,二十愿是摄受那些自己发心没有那么强固,对大乘佛法体悟不深,对弥陀本愿不够理解,因而不能觉悟到他是弥陀佛那里的人,所以要植众德本,作为资粮回向往生。这大部分是我们中国净土宗修持的形式。你们就是这样,所以你们要努力念佛回向,念到一心不乱,祖师知道众生的大乘根性难以坚固、显发、亲证,所以重点讲解二十愿这样的修法,叫你们“植众德本”,修《观经》上的“三福”,“三福”当然也包括出世的福,不过基本上是修三福作为资粮回向的这种立场。释迦佛在《观经》上讲三福,就是要摄尽我们中国这一类众生。

  可是这一类众生,难免由于对弥陀佛本愿过度的不了解,根基差,资粮又修得不够,又不体解弥陀本愿,结果对往生没有信心,两边落空,就造成疑虑、怀疑、临终颠倒这种情形。我们也常看到这种情形,所以,我们就需要用十八愿来弥补了。

  十八愿很特别,它是只要你信,只要你能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就是十八来弥补了,有十八愿就可以补足,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它的意思是你只要仰信,真正在你心中生起不是大乘、但其实也是大乘、不过单是专对弥陀佛的这种大乘菩提心,也就是仰信弥陀有深悲大愿——不可思议的摄生接引之愿。你或许不了解诸佛的智慧、慈悲、彻底的中道了义,就像日本真宗的人从来不谈佛法通途的原理,不谈空、假、中这种道理。可是我相信弥陀佛, 我相信弥陀佛的愿力绝对不虚。我相信我是彻底被弥陀佛所摄受。我相信我只是个颠倒的凡夫,什么事情都不能做,我只有让弥陀佛来接引我。

  当然有人怀疑,怎么会有人这样呢?这就是调柔心。你以为你怎么样?你以为你能修行啊!你修什么行?那不过是你的颠倒而已。在弥陀佛本愿的比较之下,你那个修行算什么嘛!这对末法众生来讲,真是蛮相应的。末法众生难修行嘛!颠倒、愚痴、妄想、犯戒……这些在十八愿当中,完全没关系,只要你能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一定能往生。

  所以你看《观经》中第十六观下品下生的人,临终时地狱火相等恶境现前了。你想一个人造恶时候最勇敢,到处抢、烧、杀、YIN、掳掠,可是等到被抓住要砍头的时候,吓得两脚发软,晕倒在地。古德有句话:“人之将死也,其音也哀。”要死之时,他讲话就哀伤了,其心调柔了啦。就在调柔心初起之时,他发现他错了,“我就被抓去下油锅了,我怎么办?救救我吧!”他这样叫喊的。这个时候善知识现前了,给他讲:“有救!只要你仰信弥陀,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乃至十念,念念真诚,念念灭罪无量,你就能去掉作恶造成的障碍,就能免除堕落,当下往生。”所以它的重点在于要你放弃自我的我执、贡高、自以为是和要靠自己的念头,然后说:“哎!我是愚痴颠倒的人,什么也不能做,我只有仰赖阿弥陀佛。虽然我做了一点庄严弥陀佛的事,那不是用来换取往生的资粮的。我舍去二十愿的修法,用十八愿的修法。啊!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庄严弥陀佛而已!”这就象一个小孩什么都没有,他看到总统来到的时候,随手从地上抓了一把砂子,捏成宝塔的样子送给总统,看起来一点价值都没有,可是那一念供养的心很好。

  “对!我所修的实在很糟糕,可是我也表表心意,供养弥陀佛,不是用它来做往生资粮的。因为我的往生弥陀佛早已给我准备好了。十八愿这么说:‘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我是至心的,没有二心。我真心好乐,我相信弥陀佛。地狱众火相都现前了,我哪里会好乐地狱众火相,我当然好乐极乐世界,我一心一意厌离地狱苦,欣求极乐乐。”所以这一欣一厌,强固的信心、乐心猛烈地生起。因为害怕地狱,你有了强烈的愿生彼国的好乐之心。好,十念往生!

  我昨天讲的特异方便在这里啊!第十八愿的确展现了特异方便的效果。这一点从昙鸾、道绰、善导等大师的开示、教化中,可以明显的看出来。不过日本真宗是专门、唯一的强调、发挥这一点,并且舍弃乃至否定了十九愿、二十愿。但我们不能象他们那样过度的偏执,把十八愿说成是唯一的,我们把这摄生三愿看成是弥陀佛为了摄尽众生,三根普被的一个整体,不能偏取偏废,它们是分别众生三类不同的根机而设立的相应的三种修行方法,因此应该把三愿放在一起,平等对待,加以正确的阐释。法无高低,应机为上。

  我们认为弥陀佛的本愿一定是平等的。如果你懂得法华的道理,你就不会轻视《阿含经》。何以故?《阿含经》也是一贴妙药,让你入佛乘的嘛!没有阿含,怎么会有法华?没讲阿含,众生的性格不调柔,佛陀永远也无法讲《法华经》啊!从这个立场说,舍弃阿含,就没有法华!所以你好乐法华,你也应该尊重阿含。

  道理一样,如果你这样喜欢十八愿,你就不应该否定十九愿、二十愿,也不应贬低它。你贬低它,可能你正在贬低弥陀佛。因为有些众生要由二十愿摄受,有些众生要由十九愿摄受。可是你贬低它,不是就让弥陀接引的众生跑掉了吗?

  各, 位同学,各位大德居士,如果从法华的立场说,绝对是法法平等,只有应不应机的分别。法无高下是从法华原理思想上显示出来的,只有把摄生三愿看成是一体,才能完整地显示弥陀佛的彻底的慈悲、无上的智慧与究竟的方便。之所以要反复对这一点说明,就是要把被日本真宗所歪曲、贬低的那一部分彻底恢复起来,回归到弥陀佛的本意上来。当然,日本真宗在解释十八愿时所说的某些信心决定往生的道理,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给我们过去稍微强调少了一点的十八愿的特异方便作一些补强。

  如果是这样,我们现在可以作一个肯定性的结论,摄生三愿是为了摄受三种不同根基的众生而设立的,它们是平等一体的,可是它的特异方便的确是在十八愿。

  现在的问题是怎样的仰信?有很多人向我提问:“极乐世界这么漂亮,让众生去,不是叫众生生贪心吗?”这让人感到仰信实在不容易。

 
 
 
前五篇文章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五)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四)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三)

佛说无量寿经要义

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七)

 

后五篇文章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七)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八)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九)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十)

净土深义【法藏法师】(十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