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一)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序文

  近代佛教伴随国运,饱经沧桑。虽民国诸大老乘时再来,一番振奋,各宗呈现盛相。然犹如昙花一现,又复凋零。其后佛教屡遭摧残,元气大伤。法流中断,恰似腰斩。及至于今,古德芳规,绝响已久。佛法真髓,后学鲜能闻问,遑论继承。故现代佛教,外呈盛相,内实朽坏。或趋名争利,甚于凡俗。或邪见谤法,解同外道。或盲修瞎练,堕入愚狂。或弃教绝思,自甘蒙昧,如是种种,不可具列。又学佛修行之难,首先在于教理不明,其次是烦恼习气调伏不易,最后断惑证果则更难。对治之道、虽千差万别。若论精要,无过学教以开眼、持戒以律行、念佛而求证。然法门虽妙,若不善学,如药不对症,反受其害。藕益大师生于明末,时佛法衰微,诸宗分河,狂禅盛行,律教不振。师高才勇哲,愿宏志切。力建僧团,匡扶戒律;以名字位中真实佛眼,著疏兴教;融和性相教宗,会归于心。且礼忏念佛,行修之严急,世所罕见。至于纠偏革弊,不遗余力,作中流砥柱,为后世明灯。民国诸大师,如印光弘一,莫不倾服盛赞。至如谛闲大师,世称藕祖再来,可见大师影响后世深矣。今文依凭大师文字般若,结合现今实际,从戒律、教观、心性等方面,探索当今佛法学修之路,管窥之见,乞诸方家斧正。

  正文

  甲一、扶律分二

  乙一、正确认识戒律

  师白衣时,便留心禅宗。及出家后,更是一心参究,终于在杭州径山大悟。后在博山无异禅师处,尽见当时宗门之弊,弃教慢律,非愚即狂,乃思纠正之法。故转向宏律。另大师重律因缘,缘于其出家未久,急于参禅,但每至功夫得力时,必起障碍,如《宗论》退戒缘起并嘱语云:“…后因几番逼拶,每至功夫将得力时,必被障缘侵扰,因思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⑴

  故始留心戒律。师不但精通戒律,持戒也十分清净严谨,得清净轮相,时人叹为持律第一。所著《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一书,弘一律师称赞为“明清诸师,律学著述,此书最精湛。”

  虽佛涅槃前,教诫弟子:以戒为师。然至今多成一句口头禅而已。有人不敢轻视戒律,是基于对佛陀及祖师大德的尊重。但由于对戒律的认识不足,一看戒律,便觉繁琐,与修行格格不入,故实际上并不重视。至于信仰淡薄乃至丧失者,更无所谓。大师持律,极为善巧,既重视戒相,又不死于戒相,而通达世尊制戒本意。对于戒律的认识,大师一开始就显示了他的出众见地。当时因为戒律而起的错误见解,大师在《重治毗尼事义集要》中一一列举,加以纠正。而这些问题现今依然存在,且有过之无不及。今略举一端如下。

  如念佛轻律者:

  问:“念佛一门,广大简易,信应奉行。但能一心念佛,自然止恶防非,何须矻矻穷年,学此律法,名相浩繁,已非简易,果极声闻,又非广大,恐不若专宏净土法门之妙也。答:持戒念佛,本是一门,原非异辙。净戒为因,净土为果。若以持名为径,学律为纡。既违顾命诚言,宁成念佛三昧。夫如海无涯,如宝无厌,岂不广大。作犯止持,保任解脱,岂不简易。故一心念佛者,虽能止恶防非,专精律学,尤为守佛明诲。现在绍隆佛钟,临终则上品上生,法门之妙,孰过于此。”

  ⑵

  如小小戒问题:

  问:“如来降生西域,毗尼遮罪,皆因居士讥嫌故制,然亦有随方戒等。今此土虽不遵行,居士未必讥毁,设舍微细戒,何乖圣训。又时丁末运,外缘不丰,内因微薄。欲纤毫无犯,演教宏宗,则佛法不能广布,完小节而失大益,岂菩萨之本心,学一乘之真子耶。答:如来一切知见,普为大千众生,而制戒律,六群等亦大权示现,曲体末世众生情态而示犯缘。正由人情懈怠,不肯轻重等护,致成末运。今欲宏宗演教,必以持戒为本,戒律精严,则内因淳厚,外缘自丰。白豪相中一分光明,决非诳语。若以戒为小节,便成谤法,谈宗说教,皆是儱侗瞒盰。设或外缘,总名魔业,有何益于正法哉!”

  ⑶

  尚有其他如习禅轻律者、畏戒广繁者、重理轻事者…等等,不可具列。知见不正,是不可能学律、持律、宏律的。三无漏学,以戒为基。修行人纵然定力高超,若无戒律护持,烦恼渗漏依然。无戒之定,必成邪定。依戒之定,方为正定。又行人若悟理玄妙,但事相蒙昧。古德讥为“无主孤魂”,因空理无依附之处也。不知戒律即是事上般若,事理相辅相成,方成妙用。大师引天台宗九祖荆溪大师注《摩诃止观》文云:“用前四戒(指事相之戒),通为观境。以六观之(指三乘妙理),事理相即。当知篇聚(指五篇七聚),一不可亏。”

  ⑷

  代能海上师在《现证庄严论清凉记》亦云:“般若之事相在别解脱戒,见事则理易明。”

  ⑸

  又云:“大般若与别解脱戒相合。后世不遵此法,故多坐空无实际之病”

  ⑹

  祖师大德明诲,可为后世学佛者镜鉴。所以真正发心学佛者,首先要明白戒律的重要性,更要明白戒律正确的道理,方能得到真正的利益。

  乙二、 建立如法僧团

  当今之世,道德颓废,人心尽趋浮华,逐利弃义,鲜能沉潜哲思。佛教不能脱离社会,僧人亦来源于社会。俗风所染,习气之难调,修行人自知其中的艰苦。传统社会人心淳厚,崇尚道德,修行人聚集丛林,多有善知识提携。且僧众相互激励,助缘极多,障缘微薄,犯戒不易。今于内因,自身习气深厚,对治已经十分艰难。更加现代社会交通便利,旅游信息业极为发达,僧人与世俗社会沟通日趋密切,犯戒障道因缘剧增,内外相侵,修行佛法,去贪嗔痴,实属不易。律重行事,折服现行烦恼,对治习气,屏障恶缘,保护修行人,正是药病相当。若自身持戒力量不够,应建立如法僧团,藉僧众之清净善缘,督促自己,对治烦恼习气,则力量更大。如律典所载戒对修行作用:如寒者得火,裸者得衣。此大师所以在当时苦心诣旨,力图建立清净僧团之意趣所在。然终因当时佛教界积弊已久,重律者终究不多。纵有心者,或病或障,困难重重。且时值明末,战争频繁,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外缘恶劣。故师欲建立清净僧团,五比丘如法住世之愿望,终未实现。如《宗论》中大师自云:“予运无数苦思,无数弘愿,无数心力,不能令五比丘如法同住,此天定也!”

  ⑺

  读之令人掩卷一叹。今人若有因缘,当力为之。如今福建福鼎太姥山平兴寺,便是成功的范例。

  乙三、佛法住世,首在威仪又律典所载,佛教化他,首以威仪度世。如《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之十七云:“世尊处世,深达物机。凡所施为,必以威仪为主。”因外相粗显易见,戒律威仪,端严肃穆,慈悲和雅,身不杀盗,口离妄言,去浮伪之态,无粗旷之仪,他人见了欢喜生信,便于佛教门中,结成善因种子。若戒律不持,行仪鄙劣,他人或讥或嗔,坏人信根,自成坏法障道因缘,自他俱损。《灵峰宗论》云:“六祖既悟心宗,出世仍须禀戒。清凉华严菩萨,十誓凛如冰霜。远公莲社始祖,临终考午后蜜。千古芳规,昭昭具在。”故《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卷一之十五云:“由佛法二宝,并假僧弘。僧宝所存,非戒不立。如标宗中,顺则三宝住持,违则覆灭正法。”由此看来,戒律对现代佛教来说,不但不能削弱,而且还应大力提倡,广为弘宣。

  甲二、振兴教观

  乙一、教宗天台

  大师先崇宗门,次专弘律。对于教下各宗,师学无偏师,不落宗派之争。因注大乘《梵网经》菩萨戒,乃以天台、贤首、慈恩、及自立宗四阄求决于佛,数次拈得天台,于是开始学习天台教观。虽然大师批评当时学天台者隔阂他宗,而不肯为天台子孙。然而对天台教观的推崇是显而易见的。如《灵峰宗论》云:“惟智者悟法华三昧,得旋陀罗尼,九旬谈妙,极教网之幽深,十乘修心,备观门之悠致。灯灯相继,祖祖相传。驾贤首慈恩而独盛,并黄梅少室而争芳…”

  ⑻

  乃至在《西方合论》序云:“虽台宗堂奥,尚未诣极,而透彻禅机,融贯方山清凉教理无余矣…⑼如是等文字,随处可见。”

  乙二、有观无教则罔

  教观偏行之失,今古概同。大师时代之佛教界,亦自然不免。师教宗天台,著《教观纲宗》云:“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有观无教,如盲人行路,十分危险,花了很大的功夫,却得到无益的结果,甚至走入邪途,实在可悲。佛教各宗中注重事行的禅宗、净土二门,学者如果不知自身根基深浅,不观他人因缘厚薄,以此自行化他,容易落入此病。如学禅宗的便喜标榜“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视教法如冤仇,虽不落“文字”,却落入“离文字”的樊篱,成空疏笼统之病。另有妄解“见性成佛”,昧于断惑位次,便言无修无证,成增上慢。有的教法基础本身就不够,又无老师指点,还排斥闻思,其修行的结果,自然是非愚即狂。大师斥道:“近代宗门,多发足问津”,“暗证邪禅,病尤甚于说食数宝”。其实宗下之活泼洒脱,是建立在戒律和教观的基础之上,就如孔子言“随心所欲不逾矩”。禅门的不立文字,是以文字作根底的。六祖毕竟是极个别的例子,不可作常法来论。反观天竺禅宗诸祖,多为精通三藏的大师。藕益大师在《梵室偶谈》中云:“一花拈于三藏既说之后,达摩来自佛法盛行之时。龙画就,一点睛则飞去也。今龙影尚无,睛何处点。”

  ⑽

  实是一语中的。又有修净土法门者,不管何人何机,一味劝以“老实念佛”,动辄将闻思教理贬为杂修,自甘蒙昧。藕益大师云:“念佛求生净土,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非举一废百也。但必一门深入,念佛为正行,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正助合行,如顺风之舟,更加板索,疾到彼岸。”

  ⑾

  故学佛者,实应认识教理的重要性,教正则行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反之欲速则不达。如藏传某大德云:“古德世亲论师曾明确指出:真正的佛法是闻思修。但如今环视宇内,对此引起重视的有识之士寥寥无几,宛如白昼的星辰。大多数佛弟子并不理解闻思修乃续佛慧命的唯一津梁,他们热衷烧香磕头等事相功夫,对佛法的真义弃之如敝帚,仰止佛陀变成了徒具表面形式而已。至于某些有缘者,欲求通过学佛来达到了生脱死等世出世间的目的,就应了达佛陀的密意,而深彻其本源除了精通教言之外,别无他途。那些不闻思教言的盲修瞎炼者,非但茫然不见佛法的光明,且极易堕入漆黑的深渊中,无法自拔。真令我佛见之犹怜,古往今来高僧大德悲泪满襟。”

 
 
 
前五篇文章

净宗十三祖的生平与思想

诵地藏经,使鬼道中亡魂超生

感应地藏菩萨慈力,实践菩萨道

蕅益大师法语(下)

蕅益大师法语(中)

 

后五篇文章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二)

藕益大师对当代佛教的启示(三)

净土修行法语——忏云法师集

莲池大师训文

称名与念佛在佛经中的不同含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