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听经札记(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说法合乎十方诸佛所证之真理谓之契理,说法合乎众生之智识与根性谓之契机。契理契机是说法的大原则。

  △经云:‘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此是坐禅观时之愿,堂宇、修禅即禅堂,研教即讲堂,修净即佛堂,无上堂指非有形状之明心见性而言,念佛亦如是,念念有阿弥陀佛,念念有西方净土,把心安住在六字洪名上即无上堂。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八万四千法门就理论上归纳之可分为二大类:一曰定,一曰观。定即止,放下万缘之意,修定是心不起念,比较单纯,修行人大致没有什么诤论,至于修观,各人所修的境界不同,修观是入佛的境界,各有独到之处,修观要用智而不用识,用观照而不用分别,无论对性体或法相,唯有用观照才能见到如实理,见到真理才无乖诤。故经云:‘若修于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佛家修行,打坐是重要功课之一,最宜双盘打坐,可以坐久,左腿在外,右腿在内谓之跏趺坐,右腿在外,左腿在内谓之降魔坐。

  △常言道:学要博,修要专,学佛是生生世世的事,有人对于经典一看就懂看的很快,是前世修过读过的,修行要选择对于自己的程度与兴趣最合适的法门,进步就比较快,若学禅必须把五欲六尘名闻利养一齐放下,一般人很难办到。历代净土祖师多是禅师破三关破本参之后转而修净土的,因为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古德说选净土法门是最聪明的人,经上说利根的一二日即成就,最笨的也只要七天,何以我们学佛若干年还无成就,是了生死之心不切,对世间事放不下之故。

  △众生病苦的原因,就佛法的观点说,可分为三大类:(1)生理上的病痛,饮食失调,感受寒热,应请医师诊治。(2)冤业、冤家债主找上门来,非医药所能治疗,要请有道高僧化解,诵经礼忏,冤家若肯接受调解,即可无事。如悟达国师生人面疮,经迦诺迦尊者洗以三昧法水,遂解积世之冤。律航法师未出家时任军界要职,曾误杀无辜二人,来台后此二人鬼魂常在律航面前现形,律航知是冤魂伺机索命,即请教慈航法师(律航经慈航薙度),慈航教以拜忏百日以解冤仇,昼夜不息,困倦就在拜垫上睡一会儿,当拜至两月,此二鬼现形时面带笑容,再请示慈航,慈航指示既许以拜忏百日即应拜满,其后鬼魂竟不现。(3)业报,过去多生多劫来所造种种恶业,遇缘即起现行,病苦随之,亦非医药所能治疗,必须发大菩提心,忏悔宿业,同时切行戒杀茹素放生,以培康宁长寿之因,方能有济。

  △末法时期在家人的责任重,因为身心均出家者难找到,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者在居士中所在多有,出家人何以不能成就,其主要原因是不能行苦行,肯吃苦定有成就,无益的苦行不必修,而保持一个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无贪无求,心才会定下来,所以头陀行是值得赞叹的。

  △佛恩有十:(1)发心普被、佛对一切众生普遍加被,一视同仁,怨亲平等,小而至于蚊虫蚂蚁亦不例外。(2)难行苦行、千辛万苦都不在乎,整个心血都放在众生身上。(3)一向为他、绝不为自己,以其无比的大慈悲心为了救度众生。(4)垂形六道、佛已出三界,可以不要再来,但是遍入三涂六道,无有疲厌。(5)随逐众生、随众生入六道,永不舍弃,想尽方法使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6)大悲心重、譬如有人只有一独生子,忽被人殴伤,其父母心中痛苦为如何,佛对众生亦如是,想尽办法不令众生造恶。(7)隐胜彰劣、佛的殊胜身隐藏起来,度人即现人相,不现同类身无法度众,此之谓同事。(8)隐实施权、实是一真法界,境界太高,是佛的究竟法,以此法度生,众生不能接受,必须由最低级的作起,先讲五戒十善,五乘佛法,是权非实。(9)示灭令慕、示现灭度,给众生一个警觉,若久住世间,不足为奇,使众生有难遭想。(10)悲念无尽、佛在世时,人寿百岁,而佛提前二十年在八十岁时入灭,其用意是要留二十年福报给日后的出家人、末法时期出家人如专心办道,衣食不虞缺乏,不必忧虑。我们既知佛恩之浩荡,如何报答,有偈云:‘假使顶戴经尘劫,身为床坐遍三千,若不传法利众生,毕竟无能报恩者。’只有尽形寿依教奉行,弘法利生,续佛慧命,才是真报佛恩。

  △众生的阶级愈往下愈迷,人身难保,佛法难闻,懂得佛教的理论,平时有甚深的熏习,在临命终时,偶因一念之差堕入恶道,因有宿根,尚容易往生净土,纵然是三恶道的众生,既生佛国,即失去本恶道的原形,成为上善相好,没有地狱鬼畜旧日之形体,女人亦如是,在极乐世界找不到女人及根缺者,女人亦转男身,与佛一样。

  △饿鬼道之因是贪,地狱道之因是嗔,畜生道之因是愚痴,若把贪嗔痴去掉即不会堕入三恶道。

  △贫穷人有时也有快乐,但比不上帝王宫室的快乐,帝王宫室的快乐比不上天宫的快乐。三禅天天人的快乐比不上极乐世界的快乐,极乐世界的快乐如果与我们没有份求不到的,佛岂不是吊我们的胃口吗!佛也就不必说了,佛说净土法门就是教我们离苦得乐的。

  △甲胄表示精进之义,学佛的甲胄即是精进,如能忍,一切事均可成就。金刚经云:一切法得成于忍。人与人相处,人与环境相处,必须忍耐,唯一目标若能使道业上有所成就,则任何环境都要忍耐。

  △佛经浩如烟海,如何能深入经藏,一般人均有畏惧之心,但若得到无师智则一通一切通,如何得到无师智,要与佛菩萨感应道交,如何才能与佛菩萨感应道交,要以诚敬二字学佛。印光大师曰:‘入道多门,唯人志趣,了无一定之法,其一定者,曰诚曰恭敬,此二事虽尽未来际诸佛出世,皆不能易也。’

  △出家若修到阿罗汉的地位,永出三界,脱离六道轮回,了却分段生死,才算是出家。然而变易生死还是未了,必须要破根本无明(成佛)才算是真出家,故出家是大丈夫事,需要大智慧。

  △佛制托钵回来后须沐浴,沐浴后换上净衣再作功课,从前祖师所订规矩,拜佛礼忏一定先要沐浴,尤其是礼忏,唯有如此才能起感应。

  △果能照华严经净行品普贤菩萨一百四十一愿的用心,即能获得一切胜妙功德,内德圆满,外面任何境界、人事环境都不能动摇。常言道:人到无求品自高,托钵托不到,‘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托钵托到了,‘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把他转变为菩萨境界,一切无烦恼,岂不就是普贤菩萨吗?

  △佛法常说禅定,禅悦为食,禅中之快乐是真快乐,而没有功夫的人得不到这种滋味,禅定境界内的享受也只能对于有相当功夫的人说才能懂。

  △修行一定先要闻法,闻法是认识路,修行是走路。信解行证,有一定的步骤,不解而修谓之盲修瞎练。在娑婆世界闻法甚难,障碍重重,生到极乐世界之后闻法的机缘就多了,风吹行树都在说法是一个最好的修行环境。

  △初发心是成佛的基础,佛在璎珞经上说初发心菩萨应具有十种功德:(1)能忍受一切苦难。不受苦不能成就道业,古人讲道德、讲礼让、讲节俭朴实,行苦行受人称赞,认为是美德,故修道的环境好,现在若修苦行,被人讽刺诽谤,故今不如昔。(2)有深厚的慈悲心。具足大慈大悲的行愿,否则难坚定持久的行菩萨道。(3)培养善根,庄严佛土。利益一切众生即是培养善根,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4)供养诸佛。(5)立定志愿求殊胜佛法,求法甚难,良师尤未易得,故培养佛教人才为切要之图,建庙印经均有功德,若无学法之人亦无济于事,护法求法之人尤为重要。(6)求佛智慧。求法是求无上甚深微妙之法,是求佛的大智大觉,不至于求到一点小法就心满意足。(7)身心平等。一切经论均讲平等,凡夫我执法执难除不易作到.但不能不往此路走,时时提起此一众生平等的念头。(8)亲近善知识。对于自己的品德学问均有饶益。(9)心常柔和。(10)对大乘佛法特别欢喜。

  △憍慢是根本烦恼,证到阿罗汉虽无憍慢而仍有习气,若信佛所说的道理,确信不疑,对一切众生皆认定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自然生起恭敬心而灭除憍慢之心。故经云,信无垢浊心清净,灭除憍慢恭敬本。

  △一切万法均是因缘和合,经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真正信佛的道理,对一切境界自不染著,烦恼是因染著而生的。

  △八难(1)地狱(2)饿鬼(3)畜生(4)北郁单越(四大洲之一在须弥山之北方比余三洲最上最妙最胜故)(5)长寿天(6)盲聋喑哑(7)世智辩聪(8)佛前佛后。对佛法具足净信即不会生于八难,因信佛即不会造八难之因,八难是闻不到佛法,闻不到佛法即无解脱出苦之日,故谓之八难。

  △学佛应先学戒,戒律是基础,出家后最初五年应天天念戒,俟有成就再研究经典,凡夫与圣人的分界线即在戒律。

  △念佛心不动是得一心,得一心即可见佛。得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得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二六时中心中常有阿弥陀佛即能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现在念佛人多,往生人少,是打妄想的时间多,念佛的时间少,故经云:‘若能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

  △讲经说法并不简单,世出世间万法都要通,故学佛须要由信解行证的程序进修,做真实功夫,若仅多看经及古人著述,恐怕错解经义,问题很大。如未到达通的程度,只有照古人注解而述,切勿讲错,幸勿以自己意思解经,那是危险的事。

  △凡夫对佛法有甚深的爱乐,一定对世间的种种娱乐厌弃,世人以歌舞为乐,学佛人以寂静为乐,三五个人在一齐修行,各修各的,安寂肃静,其乐无穷。

  △三乘教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法,断烦恼,了分段生死者为声闻乘。闻佛所说十二因缘而悟道者,有师承的为缘觉乘、无师自修的为独觉乘。修六度万行、圆满二利而到佛果者为菩萨乘。凡夫修行应加人天乘要讲五乘,人乘修五戒,天乘修十善、四禅八定、慈悲喜舍,人道若无成就,以上各乘更不必谈。

  △长者十德:(1)姓贵、出生于贵族,(2)位高、官爵高贵,(3)大富、有大财富,(4)威猛、威德望重,(5)智深、有大智慧,(6)年耆、年龄较长,(7)行净、品德高尚,(8)礼备、不失礼、有礼貌,(9)上叹、为长官国王所赞叹,(10)下归、百姓拥护。

  △一阐提为不信佛法之人,其性格约为:(1)说话粗野,(2)毁谤正法善法,(3)决不承认三宝,(4)不信因果,(5)不亲近善知识,(6)决不接受佛法。有一阐提之性格即要造无间业,将来必堕地狱。

  △堕无间地狱之因:(1)杀父。(2)杀母。佛说父母恩难报经中开示,父母恩德最大,难以报答,若杀害之,罪恶极重。(3)杀阿罗汉。(4)破和合僧,即破坏僧团,毁灭佛法,此条不信佛之人较容易犯。(5)出佛身血,现在佛已灭度,不会犯,但毁坏佛像亦等于出佛身血。

  △四种世人:(1)从冥入冥、前生未曾培福或从恶道而来者,今生福薄,不知修善,反而怨天尤人,多造众恶,来生又堕入三恶道。(2)从冥入明、过去生中未曾培福,今生贫穷下贱,尚知因果报应,努力修善,来生自有好报。(3)从明入冥、前生宿有善根且知修福,今生富贵但不信佛法,多造众恶,命终必堕恶道。(4)从明入明、宿有善根福德,今生又知供养三宝,众善奉行,生生积福,永远享受不尽。

  △堕入无间地狱受报情况:(1)恶人命终之后不经过中阴身之阶段直下地狱。(2)受苦无间,不间断,无一刹那时间停止受苦。(3)时无间,期限甚长,以劫计,连续不断。(4)命无间,在地狱时受刑而死但被业风一吹又活,再受苦。(5)刑无间,各种刑罚同时受之,地狱是化生,各受各苦,各不相碍。

  △四摄法中之同事,是教化众生之善巧方法,此法必须有相当程度的菩萨,到八风吹不动时才能运用。众生见菩萨与其作同样事才欢喜,渐渐的再把他带到佛门来,所谓八风者是:(1)利(2)衰(3)毁(4)誉(5)称(6)讥(7)苦(8)乐。

  △苦的种类甚多,有环境之苦,有自然之苦,有众生恼害之苦,凡夫遇到小的苦尚可忍受,至于大的苦、长时间的苦很难承当,而且容易退失道心,认为佛菩萨不灵,佛教我们以苦为师,知苦才想厌离尘世,比苦更可怕的是乐,生活优裕,一切自在,修行是苦事,富贵修道难,有财富者更无暇修道,所以学佛人遇到乐也不要动摇自己的志愿,不攀缘,不动心,心作得了主,才能得到佛法的实益。

  △家庭眷属之相聚均系因缘,有恩有怨,有讨债有还债,若看清此点,要以全力尽到责任,一切看淡,不为境界所转。家庭为烦恼之根本,菩萨大愿为使众生免除苦难,离开三界六道,特示出家身以求解脱。出家若仅出妻子儿女田宅之家,无法了生死,要出烦恼之家(三界六道)及无明之家才算真正出家。出家要把一切世间之乐(五欲六尘)放下,出世间的涅槃也要放下,大乘佛法是不住生死、不住涅槃。

  △护法、护持佛法也。护法可分为三类:(1)护僧奖掖缁流、佛法之能延续到现在全靠出家佛弟子代代相传,故所重者在僧,昔日欲求出家须经过严格考试,名额有限,及格后由皇帝颁赐度牒,才有和尚资格,得来不易,故受大家之敬重,迄至清初顺治皇帝将出家考试制度取销后,任何人均可出家,龙鱼混杂,程度降低,早已今非昔比。僧人中有真亦有假,佛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若能护持一位真佛弟子功德很大,所谓真佛弟子当为持戒研教品学兼优者,要奖励他,要帮助他,护持其道心,使其有足够起码的生活专心办道,若护持假佛弟子,庸劣下流,邪知邪见,不但无功而反有罪。(2)护法流通大教,对于佛教经典,消极的要保管守护,积极的要弘扬光大,更重要的是依教奉行。(3)护寺兴崇梵刹、修道弘道传道需要一个场所,寺院是吉祥地,今为弘扬佛法之所在,三世诸佛菩萨金刚均守护之,如寺院不作弘法利生之事,则寺院变为是非场冤业薮。佛说假如有人建一所寺庙,只要有一位真正出家人在此庙住过一晚,此建庙人功不唐捐。

  △佛前的灯表光明又表智慧,燃灯供佛有甚深之意义。佛前之灯最好用麻油、花生油;酥油是由牛奶提炼出来的亦可用,不可用动物油或石油。

  △培福报通常都讲布施,财施得福,法施得慧,无畏施得健康长寿。经中说:‘令行种种无量施,以此愿求无上道。’何以行布施能得无上菩提大道,盖布施可以断贪爱,贪爱是烦恼之本,贪心断尽,烦恼亦断尽。

  △凡是因缘所生法均无自性,所以经云一切诸法无所有。有智慧的人听到说房子是各种材料集合而成,只有房子之名,并无实有其体,原是空的,他立刻就觉悟,但愚痴之人听了不会相信,等房子真正毁灭了,他才晓得房子是空的、是无常的。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之身也是空的,明乎此,自然就不执著,身心就快乐了。形容一切万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常作如是观,境界现前即不为境界所转。

  △公私事务一概不作,放下万缘,专门修行,如环境许可,这也是一种福报。为了家庭生活必须工作,未尝不可。作事与修行并无妨碍,事情照作,但不要著相,作完就了。照金刚经上所说的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了知一切事均属梦幻泡影,二十四小时都作如是观就容易成就。

  △现在我们所用的心是念念逐外筹量,一切烦恼由此而生,佛法教人破执著,此与外道处处执著恰好相反。心念念向外执著,则迷惑颠倒,沉沦三界六道无法出离。修净土法门放下一切万缘,不但五欲六尘不攀缘,弘法利生也不攀缘,把心拴在阿弥陀佛圣号上,绵绵密密,功夫纯熟自然得到一心不乱,生死可得自在。

  △一般学者把佛教经典作世间学问研究,谓之佛学,说食数宝,得不到真实利益。学佛则不同,是要学佛的学问、道德、行为以及佛的大慈大悲大行大愿,要同佛一样。例如在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学华严经净行品之行为即是普贤菩萨,身口意与佛菩萨相应,即蒙佛加被。凡是经典上所说的行门与果证凡夫都能作得到,佛经如与我们无益,佛也不会对我们说的。

  △研究教理而开的智慧是由求解的路子走比较快,但有危险,用之不当即遭罪过,由修定而得到的智慧比较稳当。智慧人人本具,被烦恼所盖而不能表现,把烦恼去掉,智慧即现前;去执著即可以断烦恼,不起分别心即可以不执著,其功效不可思议。分别心是用第六意识心,是情识作主,执著断掉,般若智慧即当家。

  △世间人的财物为五家所共有:(1)水(2)火(3)官府或国王(4)盗贼(5)败家子,原本是无常的,没有不可强求,有了要会培福,明乎此、方肯布施。贪悭是俱生的烦恼,布施对治贪悭,欲求脱离三界苦海必须广行六度而心无著,佛经千言万语无非令人将世间一切放下,读经是求解属理,日常行施而不著相属事,理事圆融,方得受用。

  △身心世界如梦幻泡影,何况是身外之财,此理懂得而仍放不下,实并未真正了解。佛法说修行的方法是闻思修,道理参透自然会行,知而不能行是没有真知。

  △劝人学佛则可,劝人受戒则不可,要由其自己发心受戒才有效,否则碍于情面,勉强受戒,受而不能持,反而害他。同一理由,亦不要劝人吃素,有人不能吃素,因怕吃素而佛也不学了,可先劝其不杀生而吃三净肉,对于已经受戒之人可以劝其戒持清净。

  △千经万论修行即是修心,现在我们存的是什么心,将来即与那一界(十法界)相应,往那一界去,自己可以作得了主。平日若把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二六时中保持清净,一尘不染,常在定中,不时看看经典与圣贤往来,这种乐趣实非局外人所能体会。

  △忍包括范围很广,嗔恚是根本烦恼之一,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佛法八万四千法门都离不了定,不能忍辱无法修定。在六度中,禅定是在忍辱之后,一步一步修的,世间法亦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懒惰为大随烦恼之一,凡夫十有九均有此病,修道功夫不能成就原因在此,需要勇猛精进对治懒惰,精进在修行上颇为重要,恭敬供养三宝无有疲厌,常行精进,则能超出四魔境,所谓四魔境是:(1)五阴魔、色受想行识,有五阴即不能明心见性,出离三界,身为四大五阴,觉悟可以利用其修道,不觉反而受其累。(2)烦恼魔、烦恼有二十六种,天天被其所转,被魔控制,自己不觉得。(3)天魔、凡夫修道没有相当功夫,魔王不会来找麻烦,三界是魔王的领土,凡夫欲出三界,脱离他的魔掌,他自然会来阻挠。(4)死魔,死了之后,神智不清,迷惑颠倒,梦中的意识就没有清醒时清楚,何况死后。

  △我们供养父母,甘旨无缺是事相上的供养,如能成圣成贤符合父母的希望是真供养;供养佛,香花灯烛是事相上的供养,依教奉行乃是真供养。

  △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心量非常广大不可思议,以六度二利心自行化他,以修六度万行破无明破尘沙,对宇宙人生一切法之迷惑谓之尘沙惑,教化众生有利他之心与行业才能断尘沙惑。

  △赞佛之功德不可思议,佛是有大威德者,非三乘圣人所能知见。然能于万德中仅赞其一二,可以自利利他,功德不可思议。常常赞叹即常常得到熏习,熏习愈久,功效愈大,故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第二项即是称赞如来。

  △经云:‘说佛自在无有量’,佛对于世出世间一切事理照得清清楚楚如明镜一样,佛虽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但佛自己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对一切万法不染著,不动感情,无憎无爱,故在一切法中能得到大自在。

  △念佛人到临终时决不可怕死,怕死,心就乱,能否往生亦在最后一念,临终时心不颠倒是大福报。凡夫平日修行难免放逸,到临终时心里清楚,懂得教理,求生心切,念佛力量最大,室内应供一尊弥陀佛接引佛像,并立一幡,使临终人以手持幡带,助念之人句句佛号念的清清楚楚,临终人听得清清楚楚,必蒙佛接引。助念之人如能使二人往生,到临终时此二人亦必来接引。慧远大师一生当中有三次见到极乐世界,到临终时才对弟子言说,可见净土法门真实不虚。

  △有为法是生灭法,凡属有生有灭均非究竟,放下有为法然后再进一步修寂灭法,寂是清净,灭是灭除烦恼之义,常言道,修行人要喜欢寂寞才能成就,非必要的事不可挛缘,心常住在定中,方知寂灭之乐。

  △戒定慧三无漏学包括一切法门,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佛的心是定的,凡夫的心是动的,慧是从定来的,心定了如一面镜子,外面的境界照得清清楚楚,横遍十方,竖穷三世,三世诸佛求无上道都离不了戒定慧。

  △行布施并不以所施数字多寡作为功德之大小,要看施者是否已尽到最大的能力,例如某甲有财产一千万布施一万,等于布施千分之一,某乙有财产一万布施一百,等于布施百分之一,乙之功德大于甲之功德十倍。此外发心之诚意如何?亦足以影响功德之大小,穷人布施多份含有恭敬心,富人布施难免杂有傲慢心。

  △见人布施随喜功德之果报是有用无果,即有享受而无所有权,例如公务员在政府机关服务年满六十五岁退休,住在公家配给的宿舍,退休之后仍可继续住,但并无所有权,只能居住不能转让。此人前生未曾亲行布施,不过见他人布施从旁赞助生欢喜心而已。

  △佛先有三种人见不到:(1)凡夫见不到,清凉大师特别加以注释谓此指愚痴之凡夫见不到。(2)知见不正的人,即相信邪魔外道的人与佛无缘故见不到。(3)佛门内学佛而无深解者见不到。

  △学佛之人幸勿自卑,以为佛是圣人,高不可攀,我们是凡夫,无法学到,须知佛示现人间,讲说三藏十二分教均为此世界人人能作之事,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初发心的人就俱备十地菩萨的功德,华严经净行品是华藏世界的国民须知,如能做到就是普贤菩萨。

  △菩萨行住坐卧均在定中,出定入定,动静一如,极用自在,面壁九年是初学修定的方法,菩萨在定中对一切众生作广大的开示,在十方世界中普现无量无边的应身,菩萨心之动是定中之动,实际上还在定。凡夫求感应求不到的时候,切莫怀疑,要自己反醒改过,忏除业障,业障消除,感应即现前。

  △人死之后尚未投胎谓之中有身或中阴身,俗称之曰灵魂,通常存在期间为四十九天,佛教之逢七念经超度,亡人能受其益。

  △从前人受戒有一定之步骤,一出家先受三皈,三皈是戒的根本,受沙弥十戒,持戒清净再受比丘戒,进一步再受菩萨戒。出家人前五年学戒律,戒律有了基础,当然细微过失是难免的,然后再开始研究教理,可现从前人学佛无论出家在家均有深厚基础,故道业容易成就。目前出家一个月即受三坛大戒,离开戒坛之后,对戒律尚不了了,故今非昔比。

  △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整个关键即在改变心与控制心,心要正了,一切行为自然就正,心在道上,一切行为即无过失,佛说心如狂象,儒家说心猿意马,都形容心很难控制,修道人若不把心控制住,道业无法成就,制心一处,就能生慧。

  △禅家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观心,找念头由那里起来的,这要用很细的功夫,否则难有成就,后来祖师们教人改参话头,参一句没有意义的话,把妄心栓住在话头上,此方法与念佛无两样,事上是一样,功用有差别,参话头不开悟,一生空过,纵然悟了,不回归净土求往生,来世仍须轮转。苏东坡之前身是五祖戒禅师,开悟以后未了生死又入轮回,殊为可惜。

  △念佛有止有观,一切杂念万缘统统放下是止,一心专念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是观,念佛就是修定,一面念佛一面打妄想,得不到受用。经论上教我们要诚敬,诚在内心,敬在外表,内外彻底诚敬,自然与佛菩萨感应道交。

  △出家人先要戒律清净,有一件事放不下心就定不下来,出家人一无所有,有钱即无定,所谓集财丧道,果然抛去一切一心在道,一句洪名放在心上,二六时中念玆在玆,虽无人供养,十方诸佛菩萨定来维护,此话真实不虚。

  △所谓放下不是不干,不干是小乘,干而心不染,无憎无爱是谓自在三昧。

 
 
 
前五篇文章

听经札记(六)

听经札记(五)

听经札记(四)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十一)

印光大师净土开示84题(十)

 

后五篇文章

听经札记(八)

听经札记(九)

听经札记(十)

听经札记(十一)

听经札记(十二)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