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 净土经论 净土圣贤 早晚课 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护持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四品(下)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佣赁展转 遂至父舍 尔时长者 于其门内 施大宝帐

  处师子座 眷属围绕 诸人侍卫 或有计算 金银宝物

  出内财产 注记券疏 穷子见父 豪贵尊严 谓是国王

  若国王等 惊怖自怪 何故至此 覆自念言 我若久住

  或见逼迫 强驱使作 思惟是已 驰走而去 借问贫里

  欲往佣作

  时穷子以其劳力,四处干活而养其命,辗转遂至父舍。前文言,父于窗牖中,不立于中门,而今言长者于其门内,表示兼得大乘二乘两处。尔时穷子见父于大宝屏帐内,坐于法王座上,法身大士及诸菩萨等皆围绕左右。

  ‘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菩萨行愿,多明事数,故云计算。‘出内财产,注记券疏’:以广、显、略为‘注’,授决为‘记’。四宏誓为‘券’,修行为‘疏’。四宏誓愿:(一)众生无边誓愿度。(二)烦恼无尽誓愿断。(三)法门无量誓愿学。(四)佛道无上誓愿成。若人能发此四宏誓愿,则已注记成佛之道。

  穷子见父,豪迈高贵,尊严无比,故作思惟,是国王耶?抑或同等于国王地位之人?由是惊怖疑惑而自责不应到此。覆自念言,若久留此地,唯恐被逼修大法,故不敢久留,驰走而去,往贫里处修二乘法。

  长者是时 在师子座 遥见其子 默而识之 即敕使者

  追捉将来 穷子惊唤 迷闷辟地 是人执我 必当见杀

  何用衣食 使我至此 长者知子 愚痴狭劣 不信我言

  不信是父

  尔时,佛于师子座上,一眼便认出立于远处之穷子,但从未曾对人言此事。即授命菩萨,前往追捉,将他带来佛前。但穷子根劣,听闻大法,反生恐惧,又畏生死,如是小智不解大教,故言迷闷辟地。

  长者知其子愚钝,见地狭小,必不信真言直说,故为实施权,开演二乘法。

  有人说,逃子当时既年幼,而时隔数十载,纵然今日得与父重逢,理应见而不识,然则父能认子,乃理所当然。此无虚言,但在法华经内所言,非为世俗般之父与子,此为出世间法。一般来讲,为人父者,虽对子女爱护备至,但尚存有善儿防老之观念,此为或多或少之自私心作祟。佛乃真正之慈父,无一丝毫自私观念,爱护一切众生更甚于爱护己命,尽全力教化一切众生,以望其能早日成佛道。

  ‘穷子’是谁?就是一切众生,二乘人也。他们虽有眼而不识佛,反将舍佛而逃,终日没于苦海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来不明去不白,追名逐利,苦求博士硕士等学位,但人死后什么头衔、学问亦带不去,等到第二生再来投胎做人,一切又得从头学起。如是求而复失,失而复求,生生世世在得失中打滚。

  佛教我们如何了生脱死,来明去白。佛又用种种方便法,令我等悟知宿世因缘,而了解为何人有贫富之分,或美丑之别,进一步明了,各人不同之际遇乃往昔业所致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十二连环,为众生生死之因缘。但可怜的众生,皆舍父而逃,背觉合尘,不愿回老家——l常寂光净土。

  即以方便 更遣余人 眇目矬陋 无威德者 汝可语之

  云当相雇 除诸粪秽 倍与汝价 穷子闻之 欢喜随来

  为除粪秽 净诸房舍

  长者深知穷子根劣,故施以权巧方便法,遣令菩萨,伪装为独目相丑,无威德者,前往劝说。‘眇目’,譬喻偏空小智。‘矬’,竖短,譬喻不穷实相之源。陋者横狭,譬喻不具万善之饰。非四无所畏,故‘无威’。非常乐我净,故无德。‘净诸房舍’,即净诸六根房五阴舍也。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因六识而杂染六尘之境:色声香味触法,如是背觉合尘,染着六尘之境,不能了悟自心,而处处被尘境所转。净诸六根即能转识成智,净化六根,返本还原,即因事悟道,见境明心,不再为六尘所转,同时亦能净化五阴(色受想行识)而度一切苦厄。

  长者于牖 常见其子 念子愚劣 乐为鄙事 于是长者

  着弊垢衣 执除粪器 往到子所 方便附近 语令勤作

  既益汝价 并涂足油 饮食充足 荐席厚暖 如是苦言

  汝当勤作 又以緛语 若如我子

  长者知子舍大习小,譬如佛最先为大菩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二乘人皆‘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故佛以方便力,隐大示小,不现千丈相好之躯,但现丈六老比丘之相,着蔽垢衣,执除粪器,应以二乘人身得度者,即现二釆人身而为说法。

  ‘方便附近’:以是方便法,得以接近而教化二乘人。‘语令勤作’:‘语’表四念处,‘勤’表四正勤。‘既益汝价’:譬喻四如意足。涂足油者,油能除风,表禅定;复能履水,譬喻神通。‘饮食充足’者:‘饮食’即米面盐醋。‘米’表人空,‘面’表法空。米面合者,即表正道。‘盐’表无常,‘醋’表苦空,此二乃助道之增上缘。譬如人食用米面,必先以盐醋等调味,方可食用,修行之道,亦复如是。‘荐席厚暖’:譬喻观练薰修诸禅。‘如是苦言,汝当勤作’:劝勉彼等勤修四正勤、四念处及四如意足等法,又以软言慰曰,视彼为亲生之子。

  长者有智 渐令入出 经二十年 执作家事 示其金银

  真珠玻璃 诸物出入 皆使令知 犹处门外 止宿草庵

  自念贫事 我无此物

  佛以大智慧,渐令入出者,即教化一切众生,回小向大,令入佛智。‘经二十年,执作家事’:佛教菩萨断界外见思二惑,与前文所言二十年除粪,迥然不同。

  穷子虽身在执作如来家业,得佛授之以法藏,犹自持机小,无此方便,教化众生及净化国土等菩萨应行之道,而止宿于二乘之草庵。

  父知子心 渐已旷大 欲与财物 即聚亲族 国王大臣

  刹利居士 于此大众 说是我子 舍我他行 经五十岁

  自见子来 已二十年 昔于某城 而失是子 周行求索

  遂来至此 凡我所有 舍宅人民 悉以付之 恣其所用

  佛知穷子,我慢渐除,心量扩大,故欲授以所有如来法藏,而聚集亲族、国王大臣、表众菩萨、刹利居士等,于诸会中,宣说此为我子,曾舍我而逃。‘经五十岁’:表沉伦于三界生死苦海,五道之中。‘自见子来,已二十年’:表二乘人舍小向大,自行除粪后,方名为子,则以转教菩萨法而执作如来家业,名二十年。

  昔于某城而失是子,周行五道而索其子,遂来至此中路而设化城,凡我所有,如来家业法藏,悉以付之,恣其焰绩佛灯明。

  子念昔贫 志意下劣 今于父所 大获珍宝 并及舍宅

  一切财物 甚大欢喜 得未曾有 佛亦如是 知我乐小

  未曾说言 汝等作佛 而说我等 得诸无漏 成就小乘

  声闻弟子

  小乘人偏修顽空,志意下劣,攻于四果,今得闻无上甚深微妙法,受成佛记,得未曾有,欢喜踊跃。佛知我等心意,乐于小法,未曾说言汝等皆堪作佛,而说可得诸无漏智解脱之法,成就有余涅槃,声闻罗汉果位。

  佛敕我等 说最上遗 修习此者 当得成佛 我承佛教

  为大菩萨 以诸因缘 种种譬喻 若干言辞 说无上道

  诸佛子等 从我闻法 日夜思惟 精勤修习 是时诸佛

  即授其记 汝于来世 当得作佛 一切诸佛 秘藏之法

  但为菩萨 演其实事 而不为我 说斯真要

  佛为大众,说无上法,修习此大法者,悉当成就佛果。我承佛教菩萨法,佛以种种譬喻,方便之法教化,使我等闻法修证,并于如是时间,诸佛同音,即与印证而授菩提记言:汝等于未来无量之世,当得成佛。一切十方诸佛,如来秘密之藏,独为大乘菩萨之机,演其微妙如实之事,而非为二乘人说此真实至要之道。

  如彼穷子 得近其父 虽知诸物 心不希取 我等虽说

  佛法宝藏 自无志愿 亦复如是

  穷子虽得近佛陀,闻大乘法,但于法不修行止于二乘,纵有佛法宝藏于前,亦不能得丝毫法益。如今穷子渐能了解大法而得逐步深入佛法藏内。

  我等内灭 自谓为足 唯了此事 更无余事 我等若闻

  净佛国土 教化众生 都无欣乐 所以者何 一切诸法

  皆悉空寂 无生无灭 无大无小 无漏无为 如是思惟

  不生喜乐 我等长夜 于佛智慧 无贪无著 无复志愿

  而自于法 谓是究宽 我等长夜 修习空法 得脱三界

  苦恼之患 住最后身 有余涅槃 佛所教化 得道不虚

  则为已得 报佛之恩

  大迦叶白佛言,‘我等内灭’:已断思惑,自谓已足。常在定中,烦恼既除,无明亦破,由具小断,故不希求大断。止于小智而不欣乐大智、净佛国土、回小向大及教化众生等事。为何二乘人不习大法?原来彼等执于法空,妄认自己得诸法空寂,则不需再教化众生,此为只知利己而不利他之自私行为。一切诸法,性虽空寂,然救度众生,乃必须之事。事实上,诸佛与众生乃合二为一,佛即众生,众生即佛。二乘人止于中化之城,譬如一些人,未出家前,精勤修道;出家后,却渐退菩提心,且常为自辩护:‘我已受具足戒,即使不修行也没关系,毛病可以不用管,懈怠些又何妨?’此即二乘人所为,得少为足,既不自利,又不利他。

  我等在迷,长处暗夜,但知乐小,畏苦求空,破除无明烦恼,得脱三界,住于有余涅槃,以为究竟,为报佛之恩,但于佛智慧,不知上求佛果,下化众生,只求己乐,是以汝等应明了,为何佛陀常责二乘人为焦芽败种,非行佛道。

  我等虽为 诸佛子等 说菩萨法 以求佛道 而于是法

  永无愿乐 导师见舍 观我心故 初不劝进 说有实利

  我等虽为佛弟子,在般若会中,蒙佛加被,为菩萨说大乘经,却对大法,无一念好乐之心,如来见而暂舍大法,只说修四谛十二因缘可证四果等法,并不鼓励我等修六度万行,可成佛果之菩萨道,乃由观我心,非是希求大法也。

  如富长者 知子志劣 以方便力 柔伏其心 然后乃付

  一切财物 佛亦如是 现希有事 知乐小者 以方便力

  调伏其心 乃教大智

  佛以方便力,示现为一位平凡之老比丘而度化二乘人,施以权巧方便法,潜移默化,使其心调伏,而后令入佛智。

  我等今日 得未曾有 非先所望 而今自得 如彼穷子

  得无量宝 世尊我今 得道得果 于无漏法 得清净眼

  我等长夜 持佛净戒 始于今日 得其果报 法王法中

  久修梵行 今得无漏 无上大果 我等今者 真是声闻

  以佛道声 令一切闻 我等今者 真阿罗汉 于诸世间

  天人魔梵 普于其中 应受供养

  我等何幸,得授密意,昔所未有,非是本心先有指望,而于今日蒙佛开示,自然而得,清净佛眼而开佛知见。‘得道’者,即得实相道。得果者,即分得无上菩提大乘圣果。无漏法者,中道不漏二边。

  我等昔来于无明长夜,修持如来清净戒行,始于今日得闻佛开权显实,我等闻佛如是法,悟知成佛真实果报。换言之,净戒乃成真实缘因,故得妙报。梵行为成真实了因,故得妙果。所知所见,即正因理性法身德也。

  真是声闻,真阿罗汉者,昔来我等闻声入道,名小乘声闻,今者是大乘声闻罗汉。圆满初住位,一分真一切分真,即是分证十界三德,但就其本位开权显实,故云声闻阿罗汉。于三界中诸天世人魔王梵王,普于天人大众中,以修如来智慧之故,皆应受其恭敬供养。

  身为出家人,皆不得为利养而随便接受施主之供养;须知若汝三心未断,则滴水亦难消矣。经云:‘三心不可得’。何谓三心?即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过去者,已成过去,故不可得。现在心,刹那间成为过去,乃无常。未来者,还未到来,故云不可得。

  出家人若三心未了,而接受施主之供养,莫论饭食难消,即使是清水一杯亦难消受。食时若习五观,真修办道者,即使是铁亦能消化。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防心离过,贪等为宗’:表示不拣食物之好坏,不分别、不贪着,一律平等食用。‘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除贪欲,故观想吃东西犹如食药物,以防止此身形体枯瘦也。

  世尊大恩 以希有事 怜愍教化 利益我等 无量亿劫

  谁能报者 手足供给 头顶礼敬 一切供养 皆不能报

  若以顶载 两肩荷负 于恒沙劫 尽心恭敬 又以美膳

  无量宝衣 及诸卧具 种种汤药 牛头栴檀 及诸珍宝

  以起塔庙 宝衣布地 如斯等事 以用供养 于恒沙劫

  亦不能报 诸佛希有 无量无边 不可思议 大神通力

  无漏无为 诸法之王 能为下劣 忍于斯事 敢相凡夫

  随宜为说 诸佛于法 得最自在 知诸众生 种种欲乐

  及其志力 随所堪任 以无量喻 而为说法 随诸众生

  宿世善根 又知成熟 未成熟者 种种筹量 分别知已

  于一乘遗 随宜说三

  佛以大慈悲,施大恩德,救拔六道罪苦众生,令彼等先修四圣谛,得乐果离苦海。继而普度十法界众生,令发菩提心,入四宏誓愿,此乃如来大恩。

  无量劫来,佛皆行菩萨道,示教利喜,曾教我等大乘法,虽复中忘,暂不得自拔自度,但志愿未失。今得闻六度万行菩萨之法,自利利他之德行,乃成佛之正因。如此希有之事,我等如何能报得佛之大慈与乐恩?

  三界火宅,众苦煎迫,视父而已,佛应世而住,济以安宁,备六度万行,以利群生,故云利益我等,使我等有所皈依处。

  佛成道后,应受寂灭无为之乐,但为了哀愍众生,无畏生死,入此五浊恶世而救度之。复隐其神德,施以权巧方便法门,教以五戒十善,冷水洒面,令得醒悟,而得去除贪欲。

  佛以大慈悲心,本欲众生速成佛道而演说华严经,但众生根机尚浅,机缘未熟,未识大法,如是之故,佛隐大示小,现丈六老比丘之相,方得接近众生,视其机宜以度化之。方便附近,与一日之价,此乃佛助众生断除见惑之爱热恩。

  二乘人除见思二惑后,渐能与佛,心体相应,故佛弹诃贬斥,令彼等耻小慕大,此即佛开阐无遮之恩德也。又佛命彼等执作如来家业,金银库藏,皆悉令知,此为佛所赐之庄严恩。如是之后,佛观机缘成熟,即聚集亲族,于众会中,宣言彼等为佛子,并付以家业,无上宝聚,不求自得,此意谓二乘人将来亦堪作佛,坐于法王宝座之上,此乃如来赐座恩也。

  既坐佛座,身意泰然,快得安稳,以佛道声,令一切众生得闻,普广于天人,应受其供养,令我等具足自利利他之恩德,是故佛所赐与之深恩,我等纵然手足供给、头顶礼敬,乃至顶戴或两肩荷负,亦不能得报佛所赐与之覆育、救拔及自他行成,初后理显之大恩。

  牛头栴檀者,在华严云,出离垢山,若用以涂身,火不能烧。

  佛之无量神通乃不可思议之事,无漏无为,诸法之王,以慈悲故,能为下小劣弱之机,忍耐调柔,随类应化一切取相凡夫。众生之品性低劣,但佛以大智,能熟知其根性,复以大悲,历经千劫,不辞劳苦,头头救拔一切罪苦众生。

  人生如一场戏,今生扮演父亲之角色,下一生扮演儿子。如是父子、子父之关系,生生延续蔓延不断。或不为子与父,而成亲戚、朋友等。总而言之,在人生大舞台上,人人各演其角色,戏终人散,待另一出戏上演,又再粉墨登场,另演新戏。无量劫来,众生皆演其戏,轮回六道。吾人应及早醒觉,迷途知返!

  佛善以惭顿法门,任运自在,教化众生,随类应化诸根行业,显示分别说最稀有法,于一佛乘无上之道,方便随宜作三乘说。

 
 
 
前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四品(中)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四品(上末)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四品(上本)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三品(下末)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三品(下本)

 

后五篇文章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五品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六品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七品(上)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七品(中)

妙法莲华经浅释-宣化上人 第七品(下)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