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成就事业 |
  忍耐成就事业 浮山法远禅师初参归省禅师,被骂又被泼水、撒香灰。其他一同求道的道友都纷纷离去,唯法远禅师依然坚持,并最终被留下做了典座,负责寺院厨房的事务。由于生活清苦,大众不堪,一次趁归省禅师外出之机,皆请求法远禅师煮粥改善生活。法远禅师一片慈悲之心,当下就煮了一锅六和粥,为大家改善伙食。结果归省禅师知道后,不但没收了法远禅师的衣钵归为常住所有,并且还将他赶出山门。法远禅师只得借住在山下另一寺院的廊房里,后被归省知道,又向其索要房钱。法远禅师只得入城行乞,还了房钱。尽管如此,法远禅师依然对归省禅师恭恭敬敬,从无怨言。通过这些考验之后,归省禅师确知法远禅师的忍辱波罗蜜已成,于是鸣钟告诉大众说:“叶县有古佛,汝等宜知之。”大众便问:“古佛是谁?”归省禅师道:“如远公,真古佛也。”大众一听,都惊诧不已,于是盛排香华,入城迎请法远禅师回山。归省禅师特地为法远禅师升堂,面付佛法。之后法远禅师于舒州兴国寺开堂接众,后住持浮山重兴天台宗,成为一代宗宿。 忍有三个层次:一叫外忍,为生计忍受,乃至适应诸多环境因素,但不能为外在环境所同化;二叫内忍,对自身产生的贪、忿、痴等,能自醒、自重、自制,独善其身;三叫忍无可忍,即是将“忍”作为人生的常态,悟得真谛,识得真相,把握主动,随遇而安,得之淡然,失之泰然。此可谓“忍”的最高境界。忍,不要用力,用力去忍的忍,是不长久的忍。有力者,“先忍之于口”,不在语言上和人计较;“再忍之于面”,脸上没有不悦的表情;“后忍之于心”,以慈悲心、平等心包容怨恨、差别。所以,忍辱者能增长其力,养成平等互融之心境。净土法门法师亦言:“忍辱,不但是要忍受别人给予的辱,同时更要忍自己遭遇的境,要于穷困痛苦的逆境中,忍颓丧卑贱之念不生;于富贵顺利的佳境中,忍骄矜沉迷之念不生;于不顺不逆、万法生灭的常境中,忍随俗浮沉之念不生。&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