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云经寺:玄奘三藏法师初葬的地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云经寺:玄奘三藏法师初葬的地方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云经寺(杨红利 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云经寺远景

  云经寺位于西安市灞桥区红旗街道史家坡村北的白鹿原脚下,是一个很不显眼的寺院。然而,在唐代历史上它曾和唐玄奘三藏法师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的角落。

  唐玄奘三藏法师

  初葬“东白鹿原”

  唐玄奘三藏法师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位伟人。他不仅是著名的佛学大师,而且还是一位旅行家、著作家、翻译家,是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不畏艰险,历尽千辛,西行天竺(印度)取经,历时十七载,跋涉五万余里,求法回归,共翻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为弘扬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据史料记载: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半夜,唐玄奘三藏法师圆寂于铜川玉华宫,根据唐高宗的旨意,四月十四日葬“东白鹿原”,四月十五日安葬完毕。五年后于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四月八日迁葬于“樊川北原”(现长安兴教寺)。

  “东白鹿原”

  到底在什么地方?

  二○○○年起我在灞桥区政协工作,对“唐玄奘初葬东白鹿原”一事颇感兴趣。“东白鹿原”究竟在什么地方?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我进行了专题调研和实地考察,经历五年多时间,基本上搞清了这一问题:可以认定唐玄奘三藏法师初葬地“东白鹿原”其具体地方就是现在的云经寺。理由如下:

  一、云经寺现存资料对此事早已有记载:二○○一年二月二十三日云经寺向灞桥区民政局提交的《关于办理“云经寺”佛教活动场所的报告》中指出:佛教“云经寺”位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据碑文记载和历史考证,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是一座有名的古刹,在隋唐时该寺院规模宏大(占地约百余亩)是佛教“临济宗”活动的道场,唐太宗李世民依“烘可为云,骑可为经,策可为寺”,遂定名为“云经寺”。唐高宗李治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唐高僧玄奘法师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葬于西安市东郊白鹿原云经寺内,五年后,于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迁葬于现长安兴教寺。

  二、经我们走访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师,走访陕西省佛教协会和西安市佛教协会,他们均指明:唐玄奘初葬“东白鹿原”其具体地方就是现在的云经寺。增勤法师十分关注云经寺,多次到云经寺指导工作,并曾有开发云经寺意念,因客观原因暂未实现。省佛教协会的一位长老还告诉我们:云经寺在唐代很有名气,唐玄奘从印度取经回来,曾在云经寺对所取的经书进行过分类,故云经寺也叫“分经寺”。

  三、唐玄奘迁葬长安兴教寺,我们专门走访了兴教寺,对兴教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进行了详细观察研究,发现云经寺和兴教寺两寺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十分相似,都是背靠原(云经寺背靠白鹿原、兴教寺背靠少陵原),面向西,三面环坡,一面临水(云经寺面临■河,兴教寺面临潏河),地势呈“簸箕状”。根据我国古代民族风俗讲究“风水”的做法,选择相同的地形地貌这一点也能从另一方面推理证明唐玄奘初葬地就是云经寺。

  四、据史料记载:由于唐玄奘初葬地距长安城太近,高宗和宫中圣眷及满朝文武官员容易看见埋葬玄奘的白塔,不免时生悲痛,文武百官恐伤圣上龙体,故有迁葬之议。据我们考察,云经寺位于白鹿原西坡半腰上,和唐长安城基本在一条水平线上,中间隔着■河,夕阳西下从古长安城举目东望云经寺一目了然。这一点,也可证明唐玄奘初葬地应该是云经寺。

  五、史家坡村出土的五尊青石佛像有力地证实了唐玄奘初葬地就是云经寺。

  二○○四年四月三十日,在红旗街道史家坡村南砖厂取土时,人们发现了五尊精美彩绘青石佛像,高度都在2米左右,其中最高的一尊在2.3米,从佛像表面残留的浅淡痕迹判断,当初都是彩绘贴金。佛像的立姿手印完全一致,均立于莲花座上,身着通肩袈裟,右手屈臂上伸,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袈裟靠于腹部,整体造型粗壮敦实。衣纹雕刻简练,佛像形体饱满,面相丰圆,表情肃静凝重,头上肉髻低平,具有显著的北周石刻佛像艺术特点。其中一件佛座有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刻铭。这些石雕佛教艺术品经专家鉴定确认为是1400多年前北周时期文物。五尊青石佛像及佛座现均收藏于碑林博物馆。

  五尊青石佛像为北周大像二年(公元580年)文物,云经寺始建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两者相距仅差四年,云经寺位于史家坡村紧靠北,五尊青石佛像出土地就在史家坡村之南,一村之隔(我估计现在史家坡村也可能是原云经寺遗址),因而可以断定五尊石佛同云经寺属同一时期所建造,五尊石佛系云经寺石佛。

  综上所述,既然云经寺在隋唐时期就是一座有名的古刹,因而唐代高僧玄奘法师来往云经寺,玄奘法师圆寂后葬于云经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关于五尊彩绘石佛发现地为何不在云经寺内而在史家坡南之疑,笔者认为造成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隋唐时云经寺规模大(占地百余亩),现在云经寺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原遗址上所建,面积太小,故不在其中;二是各朝代屡次毁佛,云经寺僧侣为保护石佛,将其埋于现发现地。要揭开云经寺神秘的面纱,更进一步搞清唐玄奘三藏法师葬于云经寺的内在秘密,还需要文物部门进一步的考证和有待于新的更大的发现。

  云经寺的地位

  及开发云经寺的意义和作用

  大慈恩寺(为保存唐玄奘从古印度取回的佛经、佛像、舍利而修造了大雁塔)——铜川“玉华宫”(唐玄奘在此四年共翻译经文14部682卷并圆寂)——灞桥“云经寺”(唐玄奘初葬地)——长安“兴教寺”(唐玄奘迁葬后现葬埋地)是唐玄奘三藏法师一生四个重要的地方,也是介绍唐玄奘一生事迹的“四个关键环节”。唐玄奘伟大一生这“四个环节”,环环相连,环环紧扣,不可分割。在我们弘扬玄奘精神,振兴盛唐雄风,乃至丝绸之路联合申遗的今天,云经寺是一个不该被历史遗忘、遭遇冷落的角落。

  玄奘大师的人格顶天立地,他的精神感动古今,他的形象光辉灿烂。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为此,笔者建议上级有关部门重视和保护云经寺,研究云经寺,使云经寺重现当年辉煌,使展示唐玄奘三藏法师光辉的一生及其深邃的文化精神的“四个环节”能完整、全面地呈现于世。这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发展陕西文化产业,促进西安旅游事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吕忠让)

  (本文在撰写中曾参考资料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慈恩寺志》《玄奘传》《玉华宫史话》及2004年5月27日《西安晚报》。)

 
 
 
前五篇文章

云冈石窟与《维摩诘经》

元以来历朝对藏传佛教宗教事务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启示

元明清时期佛教泛滥江西

元代文化史绪论

元朝教育史之元代的庙学、私学、宗教教育和书院

 

后五篇文章

绚丽多彩的佛教题材绘画作品

雪窦大师传

杨家骆《乙酉考》与大足石刻名世——兼述梁思成与大足石刻

杨柳青庙宇的来历与传说

油画《佛塔风光》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