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 绘画 建筑 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 书法 天文 舞剧 哲学 其它护持
 
 

关于般若可能性的哲学思考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关于般若可能性的哲学思考
加润国
般若,梵文音译,意译为“智”、“慧”、“明”,全称般若波罗蜜,意译为“智度”、“明度”,谓众生得以度到涅槃彼岸的智慧。《大智度论》中说:“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依此看来,佛家之根本不是教,也不是学,而是法。佛法即觉悟之法,彻悟宇宙人生真谛之法,这就是般若。
以近代哲学的观念看,般若应属认识论范畴。近代哲学所谓的认识,无非是以感觉、知觉、表象为形式的感性认识和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形式的理性认识,其实践基础是以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及科学实验等活动。般若刚好不是这种认识,它是为超越这种常规认识的局限性而在世俗认识之外另辟蹊径的一种非常的知行活动,是超越“俗谛”和“惑智”的“真谛”和“圣智”。所以,近代哲学对般若原则上采取了否定态度。
但是,般若的真假性绝不是一个经院哲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不亲自作般若的修习实践便妄加否定,这不是实践唯物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
在佛教典籍中,般若被描述为一种奇异的能力和智慧,这种超常的神功和智慧来自异乎寻常的修持实践,是通过系统、复杂、持久的禅定实修改造和提升了的新型主体对现象世界背后的无相无状的本体存在的把握和复合性体证。般若的实践不是通常意义的世俗实践,般若的主体已不是世俗意义上的认识主体,由此而得的般若智慧也不是世俗的智慧。所以,不能用世俗的实践和认识否定般若的合理性。
佛学把正常感觉触及的物质存在称为境界,认为这是六根与六尘相作用的产物。这与近代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区别只在于后者体现的是一种客体性原则,前者则体现了一种主体性原则。佛学之重视主体性,是由其强烈的超越意识决定的。这表明佛学对常规认识的看法是客观而科学的。对于感官及其延长所不能及的存在,近代哲学是否定的,列宁的物质定义就是一个典型。然而,物质的层次性及其运动形式是无限的,相比之下,感官所及的存在是何其有限!对既得经验之外的存在的盲目否定,其实质是狭隘经验论和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
般若就是对世俗经验的超越,是佛教僧侣在批判世俗认识的局限性的同时奋力开辟的认识世界深层本质的新途径和新成果,是以万物之灵的人为对象和仪器的主客合一的人体生命科学的高级实验,原则上与近代实验科学具有同样伟大的意义。近代自然科学从分析宏观物体开始,通过逐步精密的科学实验,不断向现象世界的背后深入,已经达到了物质存在的很深层次,极大地深化和拓展了人类认识的视野,其意义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这种科学也有其局限性:对于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宇宙来说,科学所及又值几何!《庄子》云:“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实验分析何时到头?科学认识来自对经验的归纳,而归纳是永不可能完全的;以不完全归纳的结论作为演绎的前提,其结果必然是可疑的。所以,自然科学只能认识宇宙的部分,而无法把握宇宙的全体,因而无法满足人类对绝对的追求。佛学称这种认识为“惑智”,并不过分。因为关于部分的知识当然不能明白全体的实相。
无论是中国,还是印度和西方,绝大部分哲学家皆有一共识,即相信人类认识世界的途径绝不只是为近代科学所采取的一种,而是有外求和内求两类。世俗的认识只是外求的结果,而内求法则常为宗教界和一些高层次的哲学家所掌握和运用。《老子》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为学是对现象世界的经验积累,是为了解决生命的肉体存在问题;为道则是对本体世界的探求和冥证,是为了解决生命的肉体的超越问题。又云:“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徼”。①这进一步说明了内求和外求两种认识途径在目标和方法上的特征。孟子把内求法称为“求放心”,佛家则发展出完整的“二谛”说。在西方,无论是古代,还是中世纪,乃至现代,都不乏主张内求的哲学家。所以,盲目夸大外求法的作用甚至把它绝对化,进而轻率地否定内求法,显然是不适当的。
从本体论的意义上讲,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实质是宇宙万物的同原性和同构性问题,世界物质统一性的根本内涵就是宇宙万象有一个共同的本原。对本原的探讨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哲学主题。本世纪以来,高能物理学和宇宙学也开始注视本原问题。新的宇宙学理论已经在宇宙生成问题上与佛老达成了共识,即认为宇宙万象起源于空无。被称为当代新道家的汤川秀树和卡普勒在物理学中鼓吹老子的学说。③倡导质朴性原理的美国物理学家惠勒甚至用aa一0(边界的边界为零)这个拓朴学中的恒等式统一当代物理学,证明现代物理学的大厦是建立在“几乎一无所有”之上的。⑧然而,实验分解法和感官延长法根本就无法达到世界的真正本原,所以,佛老对俗智即外求法的批评并没有错,高能物理学和现代宇宙学仍然属于“惑智”。
人虽贵为万物之灵,毕竟是整体宇宙的小小部分,是无限宇宙在大化流行的长河中倏忽之间泛起的一个现象。相对于整个宇宙来说,人和万物一样只是微渺到近乎零的小小存在,以形器感官为依据的外求法当然不能把握全宇宙。可是,若从另一方面看,渺小的人又是整个宇宙的缩影,和宇宙一样,人本身也是个无限的存在。肉体的渺小并不说明人就是有限的。人与宇宙一样,其微观层次是无限的,用稷下道家的话说,是“其小无内”的。人之至微与宇宙之至微是同一的,人的本原就是宇宙的本原。这就是宇宙万有的同源性和同构性。肉体的微观层面直接与意识相关,或者可以说,肉体的微观层面已不是肉体。现代神经生理与脑科学已经开始接触这个问题。与西方的身(生理)心(心理)二分法不同、,道家和中医采用了精(形)气神的三分法,并认为这三个层面是互相转化的。所谓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的内丹修炼,乃是对生命实施高度自控和无限提升的人体科学的伟大实践,同时也是对人之性源和宇宙本原的挺进。如果承认科学只是相对真理,就应该承认科学的形态不是唯一的。身心二分法并不见得就比精气神的三分法更合理,更反映人体科学的实际。事实上,对于客观存在的人体经络现象、气功现象和特异功能现象,西方的身心科学就无法作出圆满的说明。这表明用结构(脑)和机能(意识)的思维模式解释人的存在的近代科学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而且是极不完善的。人的秘密并不在于宏观的肉体层面,而在于微观的气和神的层面,这正如宇宙的秘密在于微观世界一样。正是基于人与宇宙的同源性和同构性,孟子才提出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④的内向认识论学说。以此看来,内求法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穷性命之源,探宇宙本原的最佳途径和唯一途径。

 
 
 
前五篇文章

马祖道一生平的几个问题

马祖道一生平年谱

美丽的传说 悠久的历史——记佛教圣地五台山

弥勒造像语境略论

闽台佛教关系的历史渊源

 

后五篇文章

法门寺秘色瓷发现的重要意义

法门寺佛塔地宫鎏金银捧真身菩萨造像内涵及相关问题的探讨

敦煌石窟中的佛寺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熏香器看唐代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从法门寺出土茶器看大唐宫廷煮茶程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