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佛教史迹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之后,首先在国都洛阳兴盛发展起来,并陆续扩大到全国,对历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到了唐代,甚至还影响到新罗、日本等周边国家。近两千年来,从译经建寺到开凿石窟,在河南留下了许多有关佛教的建筑和石刻。有些至今还香烟燎绕,有些成为旅游胜地,有些仅存遗迹,诉说过去的繁荣。构成了文物大省河南的一道特殊风景线。现将河南现存的佛教史迹作一简单介绍,以飨读者。 一、寺院建筑 洛阳白马寺,位于洛阳老城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这是佛教传入我国后由官府营建的第一座寺院,故有“祖庭”、“释源”和“中国第一古刹”之称。白马寺历尽沧桑,屡毁屡修。现存有金至清代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有山门、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阁;两侧有门头室、云水堂、祖堂、客堂及摄摩腾、竺法兰两殿,另有方丈院等建筑。寺院内保存有元明清以及近现代等不同时期、不同质地的佛、罗汉、菩萨像40余尊,宋代以降碑刻30余通。寺内山门东西侧有东汉时来我国传播佛教的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墓。寺外东南300米处有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所建方形13层密檐砖塔—齐云塔,这是宋金时期所建东白马寺的遗存。整个白马寺背负邙山,南临济水,东望汉魏故城,古刹黄墙,茂林高塔,为中原一大胜迹。1966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汝州风穴寺位于汝州城东北9公里风穴山中。寺院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为一处包括唐宋元明清各代建筑的古代建筑群。该寺创建于北魏,原名得积寺,隋改为千峰寺,唐代扩建为白云寺,明清时期对寺内建筑有所修补和增建,俗称风穴寺。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方丈院、岩洞、望州寺等;东侧有地藏殿、观音阁等;西侧有钟楼、藏经楼、七祖塔等。寺外还有上、下塔林,有明清和尚墓塔83座,东南状元峰上有奎光塔等。其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为金代建筑,是河南现存较早的木构建筑之一。七祖塔为九层密檐方形砖塔,建于唐开元年间,高22米,上有铁刹,四角悬风铎,塔心室内供释迦牟尼像一尊。寺内现有历代碑刻数十通,五代后汉乾祜三年所立《风穴七祖千峰白云禅院记》对研究中国佛教史很有价值。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初祖庵位于登封少室山五乳峰下,是为纪念达摩面壁的一座寺院。现存山门、大殿、两亭和千佛阁。大殿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元时曾大修过。平面近方形,建在石砌高台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疏璃瓦剪边,檐下置五铺作斗拱,有12根小八角雕花石檐柱,镌刻有石榴、卷草、飞禽、伎乐等。4根内柱刻有神王、龙、凤、飞天等,柱间砌筑石雕须弥座神台,大殿周壁下部的裙肩石上雕刻有行云、流水、龙、象、鱼、蚌、佛像、人物、建筑物等。这是河南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庵内还有宋至清历代碑刻40余通,其中著名的有宋代黄庭坚书“达摩颂”碑、蔡卞书“达摩面壁之庵”碑、明代“观音画像”碑、梵文“佛顶尊胜陀罗尼咒”碑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1996年1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温县慈胜寺位于温县城西北20公里大吴村,为五代时创建,历代又多次重修的古建筑群。寺内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和大雄殿、其后的延寿殿、毗卢殿已无存。山门原名金刚殿,面阔三间,进深五架船单檐悬山顶,上覆灰瓦。正脊与垂皆用黄绿色琉璃。整个山门造型和建筑结构系后人按照元制仿造,显得古朴大方,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架船单檐悬山,上覆绿色琉璃瓦,不少还是元代建筑构件。殿内绘有元代壁画,大部分早年被毁,现仅存西山墙的四个护法天王像,一王均高1.60米,服饰披挂及所持兵器各有不同,个个目光炯炯,气宇轩昂,色彩鲜明,是少见的艺术珍品。大雄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上覆绿色琉璃瓦。殿内前墙与东西壁,尚存有人物、楼阁、城郭、山水、树木、花卉等彩色壁画,表现了元代民间画风;内檐的拱眼壁间,皆有彩绘坐佛,结跏跌坐于云层中,其后有项光与背光,可能是明代重修时所绘。寺内还有五代后晋天福二年(937)年“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石幢和明天顺五年(1461年)大铁钟,石幢高5.40米,由须弥座、莲座、造像龛、幢身、宝盖、方形城堡、仰莲、绶花、火焰宝珠等构件和装饰组成,艺术价值很高。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天宁寺位于浚县城东南大山东麓,创建于北魏太和年间,五代末年曾名大山寺,明代改称天宁寺。原为坐北朝南,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重建山门,改寺院为坐西朝东,故今寺院有南北、东西两条轴线,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物。计有山门、天王殿、十八罗汉殿、三佛殿、地藏殿、藏经阁、禅房、大佛楼和钟楼等,均为硬山顶。天宁寺后山崖上有北齐时雕造的善跏趺坐弥勒佛,高21.33米,明成化年间外敷泥彩,并建有保护楼。寺内还有五代后晋石经幢和唐五代宋元碑刻,其中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准敕不停废记》碑,反映了当时抑制佛寺裁汰僧人的史实。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少林寺位于登封城西北13公里少室山北麓,为我国佛教禅宗之祖庭,以少林拳法著称于世。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创建,西域沙门跋陀在北传播小乘佛教。孝昌三年(527年)印度高僧达摩住持少林,传播大乘佛教,广集信徒,名声大震。至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现为一组庞大的明清建筑群。寺前有少溪河,河上有清代石桥,河北岸东西两侧有明代石坊。其北为山门,门额悬康熙皇帝题“少林寺”横匾。山门后为高台甬道,甬道东为碑廊,西为锤谱堂,内塑武僧雕像。甬道北端为重檐歇山式天王殿,殿为塑四大天王像。再北有气势恢宏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绿色琉璃瓦顶。左右两厢有钟楼和鼓楼、紧那罗殿与六祖殿、东西禅堂和僧院。再向后为法堂即藏经阁。阁后地势实起,形成高台院落,为方丈室和客堂。再向北为立雪亭,又称达摩亭,相传是禅宗二祖慧可向初祖达摩求法的地方,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殿内有乾隆皇帝题“雪印心珠”横匾,佛龛内供达摩铜像。最后面为千佛殿、白衣殿和地藏殿。千佛殿又名毗卢殿,殿内三壁墙面有明代大型彩色壁画“五百罗汉朝毗罗”,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白衣殿内有清代“少林寺拳谱”、“十三棍僧救唐王”、“紧那罗王御红巾”等壁画。寺内大雄宝殿,钟鼓楼、法堂等为近些年所重建。寺内还有唐代以来碑刻300余品,弥是珍贵。寺西有全国规模最大的塔林,历史价值更高(另文介绍)。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开封相国寺位于开封市内自由路西段路北。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原名建国寺,后毁于兵火。唐景龙二年重建,改名为大相国寺。宋元明又加营建和重修,明末毁于水患,清乾隆三十一年(1760年)又大修。寺内现存山门、钟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东西廊房等,多系清代建筑。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均为面阔七间,重檐歇山式建筑,斗拱层层相叠,黄绿琉璃瓦覆盖,殿前月台绕以白石望柱,十分壮观。八角琉璃殿又名罗汉殿,建于寺中心高台之上,外为八角形游廊,内为八角天井院,中间是一座八角形木构高亭,建筑匠心独具。亭内正中有须弥莲花座,座上置一尊高7米的密宗四面观音,又称千手千眼佛。传为一株大银杏树雕成,四面均相同,头戴透雕花纹金冠,面部慈祥清秀,双目略下视,大耳大垂,共雕出1048只手,每个掌心处又有一只眼睛,以示佛法无边。1982年进行不落架大修时,采用杠杆跃升法,将600平方米的八角琉璃殿,整体升高1.67米,使没于地下百年的台基,重又露出地面,为古建维修创造了一个奇迹。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登封法王寺位于登封城北7公里嵩山南麓玉柱峰下。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71年),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讲经处,是我国最早的佛寺之一。因释迦牟尼被尊为法王,故称大法王寺。曹魏时更名护国寺,隋称舍利寺,唐初称功德寺,开元年间改名御容寺,大历年间复名法王寺,沿袭至今。寺院历代均有修建,规模宏大。现存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其后为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檐下置三踩斗拱,殿前有月台,殿内供奉释迦牟尼、阿难、迦叶、阿弥陀佛、药师佛。殿前东侧自南向北分别为伽蓝殿、大势至殿、观音殿;西侧自南向北依次为六祖殿、普贤殿、文殊殿。大雄殿后为地藏殿,面阔七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近年来又重建了山门、金刚殿、东西廊房、方丈堂等建筑。寺内保留有唐至清碑刻40余通,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寺后山坡上有唐、寓清砖塔6座。有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另文叙述。 登封会善寺位于登封城北6公时嵩山南麓积翠峰下。最初为北魏孝文帝所建的离宫,正光元年(520年)改建为闲居寺,隋文帝时先称嵩岳寺,后为会善寺。唐武则天时拜该寺道安禅师为国师,遂称安国寺,并置镇国金刚佛像于寺内。唐代还增建殿宇、戒坛、塔等,盛极一时,且高僧辈出,如元同禅师、净藏禅师、一行和尚等皆名满天下。五代时于嵩山琉璃戒坛纳法,这时又称封禅寺。宋初赵匡赐名“嵩岳琉璃戒坛”、“大会善寺”,元代又称万寿禅寺。而会善寺元名,流传至今。会善寺山门面阔五间,硬山瓦顶。中三间砌券门,明间门上嵌长方形横匾书“会善寺”3个大字,内供明代周王所赠白玉阿弥陀佛一尊。山门东西两侧各建单间硬山灰瓦顶掖门。山门后有大雄殿,创建于元代,后多次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檐下有硕大斗拱,殿内为减造。殿前月台有明成化七年(1471年)大铁钟。寺内现存东魏至清历代碑刻24通,尢以东魏天平二年(535年)“中岳嵩阳寺碑”、北齐武平七年(576年)“会善寺碑?、唐开元十五年(727年)“道安禅师碑”、唐大历二年(767年)“敕戒碑”、唐贞元十一年(795年)“会善寺戒坛记”等,史料价值最高。寺西坡上有一行和尚创建的琉璃戒坛遗址,尚存唐代残石柱2根,柱面雕天王像,柱础雕鬼怪神兽。寺西还有著名的唐代净藏禅师塔(另文介绍)。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襄城乾明寺位于襄城县南1.5公里首山北麓,曾有“中州第一禅林”之称。始建于五代后唐清泰元年(934年),元初毁于兵火,元至治二年(1332年)重建,明清时期多次修葺。寺分北院和南院。北院有照壁,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所建,长12.93米,高4.66米。两面均有青砖浮雕,正面伟黄帝采铜图”,背面伟七圣迷经图”,古朴生动,有较高艺术价值。向南有天王殿,门额上书“中州第一禅林”。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明代建筑。其后还有面阔五间的弥勒殿。南院有禅堂、方丈室、知客房等,均为晚清建筑。寺西原有元明清砖塔72座,首山顶还有文笔峰塔1座,均毁于十年文化大革命之中。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宜阳灵山寺位于宜阳县西8公里凤凰山北麓,创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该寺坐南朝北,建筑依山就势由底到高,最北为山门,建筑独特,下为直壁高台基,有门洞穿过,上建单檐歇山式阁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台基两侧有踏道可登。台基门洞上方石匾刻“灵山寺”三个大字。山门十分壮观。山门后有天王殿,面阔五间,硬山灰瓦顶,明代建筑,清康熙年间重修,内置四大天王像。再南为毗卢殿,又称中佛殿或大悲阁,金代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歇山顶,为寺内主要建筑。殿南为石砌万善桥,桥南为大雄宝殿,初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明代重修。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庑殿顶。殿前有方形月台,殿内供奉三世佛,即中为释迦牟尼,西为药师佛,东为阿弥陀佛,释迦牟尼前方左右待立有二菩萨,均为明代泥塑。再后为藏经楼,曾名千佛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式两层建筑。存朋《大正藏》一套。中轴线诸殿东侧有地藏殿、白衣殿、迦蓝殿和普贤殿,西侧有准提殿、罗汉殿、禅堂和文殊殿。寺还有西院即观音院。寺东南山直坡有塔林,共有和尚墓塔16座,平面为方形或六角形,二至三层叠涩出檐,塔顶多饰宝珠,高2.5~5米不等,为清雍正三年(1725年)至同治十二年(1873年)期间临济宗34世至40世的和尚墓塔。寺内还明清碑刻20余通和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石塔1座。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济源大明寺位于济源市南6公里,轵城镇,创建于北宋。原名通慧禅院,无代改名大明寺。历代多有修葺。现存建筑为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有斗拱,为明代晚期建筑。山门后天王殿已无存。向北为前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坐落在直壁台基之上,为元代建筑。再向北为后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清代建筑,殿内有精美的梁架彩绘。中轴线两侧还有迦蓝殿、金刚殿、地藏殿、阎君殿等晴清悬山式、硬山式卷棚式建筑。寺内有古碑多通,其中重要的有元代泰定四年(1327年)《大明院恩公勤德之碑》,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重修大明寺前殿之记》,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大明寺重建后佛殿碑记》等。寺内还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石狮一对和千年梭罗树1株。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南召丹霞寺位于南召县东12公里留山镇马湾村。始建于唐,盛于宋,兵燹于袁迄明中兴,清代屡废屡建。现存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山门后为伽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再向北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殿前有长方形月台。再后为毗卢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建筑在高台之上。最北为方丈室。中轴线两侧有廊、藏经楼等,亦为单檐硬山灰瓦顶建筑。寺内有明正统七年(1422年)《重修留山丹霞禅寺记》等碑刻和高2米的清代一对石狮。寺附近还有塔林,现存和尚墓塔13座。包括元塔5座,均为叠涩式砖塔,平面为六边形,最高1座有7米,每边长1.72米,为大元至元三年(1266年)“敕赐领曹洞领一字佛性圆明普照禅师筠溪和公之塔”。明塔4座,3座平面为方形,1座平面为六边形。塔高2.5~4.3米。清塔4座,平面为六边形,均为大理石质楼阁式塔。高约2.5米,塔铭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三十二年(1906年)等。其中一座还刻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舞阳彼岸寺位于舞阳县北35公里高寺村西,创建于裕后因屡遭自然和人为破坏,寺内建筑不少被毁,现中轴线上仅存天王殿和中佛殿。天王殿面阔三间,为悬山式灰瓦顶。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建在高台上。该殿斗拱疏朗,且有真昂,袱上施驼峰,八角蜀柱及搭牵间多施间铺作,柱有明显的生起和侧脚,拱为足材,有隐刻拱眼,梁架用草袱和自然弯材,并用减柱法,是一座较典型的元代建筑。大殿前墙东侧嵌砌石铭记一块,铭日:“敕建,至正二年岁次已巳十月十五日,施主李交,韩礼谨志。彼岸寺住持僧广喜、重进、重暹建立。”这是研究彼岸寺的重要资料。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丰普照寺位于清丰县城内西北隅,始建于唐上元元年(760年),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更名为普照寺,流传至今。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开始重建,至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拥有天王殿、大雄殿、不陆殿、僧房、禅堂200多间,香火兴盛。后废,现今仅存大雄宝殿1座,建在砖石混筑的高台之上,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琉璃瓦顶。屋檐下有重昂五踩斗拱,殿内柱子排列纵4横6,共计24根,其中前金柱石柱础浮雕仰覆莲和云龙,后金柱石柱础为覆盒式。殿内外梁枋斗拱和天花平均饰彩画。整座建筑虽经大修,但基本上仍保留明代风格。据专家认定,殿内石柱础为元代遗物,更显现其历史之久远,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6年11月,普照寺大雄宝殿被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平阳安寺位于镇平县西北20公里砚台村,始建于唐显庆元年(656年)原名龙泉寺。元明清各代多次重修,清永熙时改名阳庵寺,后又称阳安寺。该寺原来规模较大,建有大殿、东殿、南殿、廊房、道房及砖塔等,均已改建,失去原貌。只有大殿和西殿尚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大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灰瓦顶,檐下为五踩重昂斗拱、梁架、平板枋、阑额等构件的制作方法看,当为明代中期建筑。该殿使用的沟槽昂,纵身梁等稀有的结构方法,对研究我国古代建筑的地方特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殿内有明嘉靖四年(1525年)达摩祖师大理石雕像。寺内明清碑刻7通,均为重修碑记,多毁于“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时期。现仅存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修龙泉寺记》1通,记述该寺重修经过,及历史治革和当时规模。文中记有参予重修的地方职官如知县、典史、儒学教谕和训导、医学训科、建宁府通判、虎贲左右经历等,有一定史料价值。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陟千佛阁位于武陟县城东大街。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清咸丰年间重修。初建规模较大,中轴线有山门、中佛殿、千佛阁,东侧为关帝庙、城隍庙,西侧为僧院。现仅存中佛殿和千佛阁。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悬山琉璃瓦顶,前檐下五踩斗拱八攒,后檐下三踩斗拱八攒。千佛阁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三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建筑。下层回廊檐柱20根,二、三层回廊檐柱各12根,每层檐下的斗拱甚为密集。整座建筑通高16.6米,十分壮观。这种三重檐歇山顶回廊式建筑,在河南颇不多见,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县安国寺位于陕县东南70公里元上村西。始建于隋,历代多有修葺。寺院殿堂多覆盖琉璃瓦,故俗称琉璃寺。中轴线上现存建筑有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前檐有廊,多处砖雕,十分精美。山门北为前殿,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有不少砖雕木雕,殿后墙上有明代重修殿宇陶碣1方。再向北是中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为四面带檐廊的歇山式建筑,顶覆灰板瓦和琉璃筒瓦,檐下施三踩单昂斗拱,全殿有砖雕、木雕和彩绘。殿后墙外侧有清顺治年间重修寺院石碣。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硬山式建筑,两山墙有砖雕壁画。后殿北有长32.2米,高约4米的砖砌火墙(由石碣而得名),将寺院分为前后院。火墙正中为重檐歇山式砖仿木结构门楼,门楼两边火墙上均有大型砖雕壁画,门楼东柱内侧有明隆庆四年(1570年)《重修瑞云山安国禅寺火墙诗序》石碣1块。火墙北为后院,有正殿一座,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檐下斗拱皆有彩绘。寺院两侧还有东西掖门、钟楼、配殿等。寺内还有明清碑刻10通。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阳高阁寺位于安阳市内马号街。原为宋代府衙为一处建筑,始称飞仙台,元代为观音阁,明代为赵王府内关帝庙的主要建筑,称为大士阁,清代又称观音阁,民国年间,关帝庙废,仅存观音阁。因其建在高台之上,故名高阁寺。该阁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琉璃瓦顶。其下有白石须弥座,座四周雕二龙戏珠。座下为覆斗形高台,底边东西长18.2米,南北长18.7米,顶部每边长13.2米,台高7.25米,高台南边为32级踏步,可拾阶而上。阁内采用通柱,4根金柱直接承托上檐五架梁,斗拱较为复杂。脊拉牵上书“大明成化六年(1470年)岁次庚寅八月重建”,前金搭牵上书“大清光绪玖年岁在癸未六月重修”。而高阁寺梁架呈明代特征,斗拱和阁门为清代地方手法。结合题记可脂高阁寺是一座重建于明,重修于清的古建筑。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博爱月山寺位于博爱县城北5公里明月山麓。创建于唐,原名清风寺,金大定二年(1162年)改名为大明禅院,元代更名宝光寺,明永乐三年(1405年)因其山势似月,故又改称月山寺。月山寺原来规模较大,曾包括东道院、西道院和正禅院,房合千余间。由于历年风雨侵蚀,兵火战乱,该寺主要建筑遭诸多损毁,尤其日军侵华时期,破坏更甚。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佛殿、龙庭、玉佛殿等均已变成遗址,仅存台基和柱础石等。现存建筑有照壁,青石筑砌,上为两面破式瓦顶。照壁背面嵌有草书石刻题记“迎风壁”三字。御碑亭两座,位于天王殿址后面东西两侧,平面近方形,为砖石建筑,十字形脊及檐头,斗拱均为砖筑仿木结构,砖雕扇门,亭内上部为砖砌穹隆顶莲花藻井。两亭内各置有清乾隆元年(1736年)盘龙首龟趺汉白玉《敕赐宝光寺藏经碑》1通。藏经楼,位于寺内东侧,坐东面西,四层楼,卷棚顶,已失去原貌。寺外西侧有塔林,现存明清和尚塔12座,均为六边形砖塔,高5~10.30米不等。寺内还有金元明清碑碣80余通,最早为金大定十六年(1176年)《明月山大明禅院记》,记述该寺历史沿革。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民权白云寺位于民仅县南20公里白云寺村。创建于唐贞观年间,原名白衣庵,后改名为白云寺。金初毁于兵火,明代重修,明末又被毁,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包括山门、钟楼、鼓楼、五座佛殿、方丈院、千佛阁、藏经楼、廊房、僧舍共千余间,盛极一时。现存建筑自南向北魏韦驮殿为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密檐灰瓦顶。罗汉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琉璃脊饰。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式灰瓦,琉璃瓦顶。檐下有斗拱,殿前有月台。禅堂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灰瓦,琉璃瓦顶。前有檐柱,并有门楼构成独立小院。养心殿,位于雄宝殿西侧,为硬山灰瓦顶建筑。大雄宝殿后还有提婆呵经幢,又名多宝塔,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建造,高4米,九级六边形,幢身雕刻礼佛图、六僧鼓乐颂经图、《提婆呵》经文,以及日月仙鹤和莲花图案。佛公灵塔,位于寺外东北50米土丘上,建于清代早期,为三级六边开楼阁式石塔,通高5.15米。下为须弥座,塔身正面刻“佛公灵塔”,“传洞宗三十一世佛公大和尚”。还雕有门窗和花鸟虫草及走兽等图案。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镇平菩提寺位于镇平县城北14公里杏花山阴。始建于唐永徽年间,宋以降历代多次重修。中轴线上现存主要建筑有:二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大雄宝殿建立长方形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檐下有五踩重昂斗拱16攒。法堂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硬山灰瓦顶,两层楼阁式建筑。二层前后均有檐廊,前檐廊施有木栏杆,二层檐下有斗拱。藏经楼位于寺院最后面,坐南面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重檐灰瓦顶。一层和二层檐下均施斗拱。在中轴线两侧,还有钟鼓楼、祖师殿、地藏殿和东西廊房等,均为清代建筑。以上殿堂多有彩绘。寺内还有明清碑碣10余通,多记述菩提寺的历史和维修情况。整座寺院建筑高低错落,茂林修竹,泉水蜿蜒,环境清幽。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汝阳观音寺位于汝阳县东15公里圣王台村。该寺至迟在宋庆历年间已具雏形,金元之际寺废,明正统年间重建,明后期至清代屡有修缮。今中轴线所存建筑有:山门坐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灰瓦顶。山门内两侧原塑有金刚像,故又称金刚殿。山门脊檩上有;墨书“大清雍正……金刚殿”字样。其南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悬山灰瓦顶。其后为三关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单檐硬山灰瓦顶。这里供奉关羽,殿内有6幅三国故事的清代壁画,保存较好。殿东西两侧各辟圆月形掖门,有甬道向南登石阶可达正佛殿。正佛殿即大雄宝殿,为观音寺的主题建筑,面阔三间,进学三间,硬山灰瓦顶,建在直壁高台上。殿内脊檩墨书“大清雍正五年(1727年)仲夏月吉旦重修正佛殿,……。”最后面为汤王殿,是该寺重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前有檐柱6根,下有束腰仰覆莲柱础石,檐下柱头和补间均有斗拱,与雀替、额枋、平板枋、挑檐枋、椽子等皆施彩绘。殿内悬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正大光明”大匾一块。中轴线两侧有钟楼、厢房、配殿、迎旭阁、横霞阁等建筑。寺内还有明清碑刻19通,多是重修观音寺的记载。不少碑刻立在碑楼(亭)内,碑楼(亭)有歇山式或硬山式灰瓦顶。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辉县白云寺位于辉县西25公里太行山南麓官山峰下。创建于唐,原名白茅寺,又称梦觉寺,后名白云寺至今,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有山门,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灰瓦顶,东西两佛有掖门。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硬山式灰瓦顶,檐下斗拱、檐檩、平板枋、阑额等均有彩绘。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悬山灰瓦顶,有琉璃脊饰和枋心,前檐下置五踩重昂斗拱。其檐檩、斗拱、平板枋、阑额及雀替皆施彩绘。大殿东西两山建有硬山灰瓦顶月亮掖门。中轴线两边还有东西配殿和厢房。寺内外有历代碑刻10通,其中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五百罗汉之碑》最为古老。寺北和东北附近有塔林,包括元明和尚塔6座。其中有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普照大禅师塔”,为喇嘛塔形石塔,高4米,塔基为两层须弥座,满雕飞天、佛橡、卧狮和莲花。鼓形塔身雕两层佛龛,分雕佛、菩萨、力士、天王等。塔身上为三层八角形塔檐,檐上置宝瓶状塔刹。当为元代石雕艺术的精品。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淅川香严寺位于淅川县城西南80公里磨沟村西的龙山虎山之间。始建于唐,又名显通寺,香严长寿寺,历代重修,现存为清代建筑。中轴线自南向北为石牌坊,三间四柱式,正面横额书“敕赐显通禅寺”。韦驮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走廊排列12根合抱大柱,殿内有清代壁画。凝月轩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灰瓦顶。轩内脊枋上有“大清光绪五年(1879年)三月”题记。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两山出檐,四周环廊,檐下置斗拱,殿内周壁布满壁画并有许多小型佛龛,龛内置玉、铁、木等不同质地的佛像,多已残毁。接客亭又称过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硬山灰瓦顶,檐下置三踩斗拱。其后是法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再向后为藏经楼,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前出廊,重檐硬山灰瓦顶。檐下平板枋、阑额均有彩绘,雀替为透雕花鸟,楼前有月台。中轴线两侧有掖门和厢房,西侧还有静修院等建筑。寺内现存明清碑刻50余通,其中《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记述香严寺历史沿革和明万历年间丹江和淅水暴涨淹没下寺的情况。寺外东北山坡上有塔林,现存明清石塔,砖塔20余座,其中有一座六边形七级石塔,高15米,塔身遍雕莲花和“西游记”故事,为清代石塔中的精品。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林州惠明寺位于林州城北11公里申村。始建于宋,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改建,明清多次重修。该寺中轴线上现存天王殿、大佛殿、水陆殿,均系明清建筑,有少量宋元瓦饰和木构件。天王殿面阔五间,单檐庑殿式灰瓦顶,明间金檩垫枋下墨书有大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重修题记。梁枋皆有彩绘。大佛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黄绿琉璃瓦顶,明间脊檩垫枋下有大清康熙五十四年建的题记。水陆殿面阔五间,硬山灰瓦顶。天王殿东侧有惠明寺塔,又称喇嘛塔,青石筑砌,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高16.65米。塔座为六边形须弥座,有垂幔、覆莲、牡丹、托塔力士和梵文等浮雕。塔身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南面壁门、西北壁上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修佛像题记。塔顶为六角形天地盘,其上汉白玉宝珠已无存,该塔可证是元代建筑。寺内还有惠明和尚石刻画像,上有“古相州林虑县马店村人法师惠明俗姓张宋政和三年”题记。该寺也是因僧人惠明而得名。1986年11月,公布为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光山净居寺位于光山县城西南20公里大苏山南麓。北齐天宝年间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慧思和尚来此结庵,唐神龙年间高僧道岸师建寺,始名净居寺,宋代又称梵天寺。唐代以降,历经沧桑,屡毁屡建。该寺现存有门楼,硬山灰瓦顶,门上方有一横额,有“敕赐梵天寺”五个大字。门前有六级踏步,可入寺内。碧霞楼面阔一间,进深一间,门额尚存“碧霞楼”三个大字。大雄宝殿是寺内主要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殿前檐出廊,檐廊顶用月亮形抱头梁,梁上有雕刻。寺内还有古碑40余通,其中有宋真宗敕赐梵天寺和明万历的御碑,而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游净居寺并序》碑,有重要历史、文学和书法价值。 登封清凉寺位于登封城西10公里少室山南麓的清凉峰下。创建于金贞祜年间之前,历代多有修葺,现仅存山门和大殿。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琉璃瓦顶,殿之内外檐下均施三踩斗拱。殿内屏壁上有金代风格的彩色壁画。殿前有月台。该大殿平面方形,用真昂,梁架结点用袢间、坐斗、大型覆盆柱础等均为早期手法,这在河南古代木构建筑中很有价值。寺内还有古碑3通,其中金贞祜四年(1216年)《登封重修清凉寺禅院记》,记述金代重修清凉寺的缘由和经过,是研究该寺的珍贵资料。另有金大定已酉年(1225年)《清凉寺相禅师塔铭序引》碑和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重修清凉六祖庙碑记》,也有一定价值。 博受观音寺位于博爱县城东南15公里白马沟村。传创建于北魏,历代多次重修。现存有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灰瓦顶。木结构为草袱梁架减柱造,大柁、二柁、三柁均采用自然材,斗拱为一斗三升交卷云式蚂蚱头。角柱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上部为土坯墙体,下部为清水墙,不叉分砌法,为元代建筑常见的作法。其北为大佛殿,整体造型与中佛殿相似。梁架采用草袱减柱造,下体为清水墙,不叉分砌法,其角柱有明显的侧脚和升起。虽为明代重修,但仍保持元末的建筑手法。殿内中央供奉由一佛二弟子为主的北魏造像碑,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中轴线两侧还有硬山灰瓦顶配殿。寺内还有古代碑刻,记述观音寺历史和维修情况。如清康熙五十七年(1720年)《重修观音寺佛像记》就记有:“覃怀河邑迄东三十里白马沟镇古有观音寺……现存为元至正年间重修迄我朝”。有一定史料价值。 禹州天宁万寿寺位于禹州市区内。始建于唐,金代末年毁于兵火。元大德三年(1299年)重建,明弘治嘉靖年间和清道光年间重修。现尚存山门和大殿。山门,坐化面南面阔三间,歇山式灰瓦顶。前后门额上嵌有明弘治和嘉靖年间重修题记。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灰瓦顶,檐下有三踩单下昂斗拱,斗明显,建材蚂蚱头,柱头科大斗为方形,部分昂嘴为三角形,表现明代早期特点。殿内梁架采用砌上明造草袱梁之做法,大部分梁架为弯曲的自然材。减柱造,仅存二根后金柱,采用金柱、斗柱、梁袱相垒的结构方法。为典型的元代风格,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寺内还有明清碑刻,记述寺院历史和维修情况。 登封龙泉寺位于登封市西南20公里龙泉寺村。始建于唐,历代重修。原来规模很大,有头门、二门、三门和诸多殿宇,今仅存三门、六祖殿和千佛殿等三座建筑。三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六祖殿,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以上二者均为清代建筑。千佛殿为龙泉寺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檐下置斗拱。梁架结构中使用袢间斗拱和驼峰,属于早期建筑作法。殿内四壁有数百尊砖雕佛像,此即千佛殿名之由来。后墙青石檐柱和殿内青石金柱上有明嘉靖九年(1530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建造的题款,确定了千佛殿的建造日期。寺内还有多通明清碑刻,其中包括少林禅师二十九代传法主持左梅撰文的《成公禅师碑》,以及一些寺院重修碑记。 孟津龙马负图寺位于孟津县城东北20公里雷河村。这里传为人文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龙马负图出于孟津”,亦即“河图之源”。寺之创建已不可考,晋永和四年(348年)天竺僧浮图澄西来,住锡于此,始名浮图寺。晋永嘉年间称河图寺,梁武帝时改为龙马寺,唐麟德中更名兴国寺,后又称负图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又改建,称伏羲庙,又称负图寺。当地传称龙马负图寺至今。现仅存大殿一座,面阔三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顶,梁架、斗拱多系明代原物,有重要历史价值。寺内尚存历代碑刻20余通,记述该寺历史沿革及重修情况,还有朱熹、程颐、邵雍、张戴、周敦颐、王铎等名家撰写的碑记,另有全寺建筑分布图碑及“龙马负图处”楷书巨碑等,均有重要的历史和书法价值。1992年,整修了大殿,又按图在原址上重建了山门、钟鼓楼、配殿、厢房、三十六宫、八卦台等,使之成为一处文物景点。 济源盘谷寺位于济源市北15公里太行山南麓,左有磨脐公,右有陡崖山,两山相接其状如环,故称盘谷。创建于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年),唐代进行扩建,加之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韩愈写《送李愿归盘谷序》使盘谷寺声名大振。明清屡有重修。现存建筑自南向北有山门,硬山式灰瓦顶。大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单檐悬山式灰瓦顶,有琉璃脊饰,前檐下有五踩重昂斗拱。此外,山门前有御碑亭,山门旁边有接官亭。大佛殿前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内有明洪武年间所铸的大铁钟。寺内还有东西廊房等建筑。寺后西北50余米处,有明洪武年间建造的释迦舍利砖塔,平面正方形,,五级密檐叠涩式,顶有石制攒尖塔刹,通高8米余。寺内还有清代朝隆御碑。 武陟普济寺位于武涉县城东17.5公里千村。始建年代无考,元至正年间重建,明及清康熙年间重修。寺院建筑现存有山门和菩萨殿两座。均为元末明初建筑风格。山门面阔三间,单檐悬山琉璃瓦顶,檐下为四铺作真昂斗拱,阑额与普柏枋断面呈凸字形。山门柱下为八瓣覆莲石柱础,其中一件为宋代遗物。整体建筑保持元代风格。菩萨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灰瓦顶。梁架结构独特,驼峰与蜀柱同高,大梁及蜀柱后部错缝相接,梁架有云龙彩绘。柱下为覆盆式柱础,两山壁有明显的侧角。该殿与山门相仿,大致为元末明初建筑,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济源静林寺位于济源市西南7.5公里南姚村。始建于北宋,元代重建,明清多次重修。现存山门,东西厢房、中佛殿等建筑。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东西厢房即配殿各五间,硬山灰瓦顶。中佛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灰瓦顶,檐下置斗拱,殿内梁架结构仍保留元末明初许多特征。殿内遍布彩绘,工艺精湛,多为清代作品。中佛殿北有后佛殿,仅存台基和柱础,尚可看出规模。寺内有清代碑刻题记,记述该寺历史沿革和维修情况。如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碑刻记有:“静林寺创建于大宋,再造于大袁明代弘治,万历年间又重修焉……,至大清雍正十二年,殿宇颓废……修之……焕然一新”。 舞阳开元寺创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重建,清代重修。现存大殿、拜殿、阎王殿等建筑。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灰瓦顶。檐下置五踩重昂计心造斗拱,琴面昂昂嘴较扁瘦具有明代中晚期建筑特征。殿内前金柱为石雕蟠龙柱,下为素面覆盆式柱础,直1—1.1米,为早期遗物。这座明代建筑具有重要文物价值。拜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卷棚灰瓦顶,圆宝脊。阎王殿,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为清代建筑。 固始妙高寺位于固始县城南22公里。始建于唐,明清重修。现仅存大殿,南阔五间,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额枋嵌大型进深三间,硬山灰瓦顶,前出廊,额枋嵌大型木雕青狮、白象、怪兽等图案,工艺甚精。寺东南百米处有高僧塔林,寺院东侧有比丘尼塔林。这些僧尼墓塔均用青石雕凿而成,高1.8—2.6米不等,分为塔基座、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每段均有莲花、佛像、动物图案,小巧玲珑,式样多变,各不相同。有的还刻有塔铭。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新密超化寺位于新密市南7.5公里超化街内。该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唐代达鼎盛时期,僧众两千余人,全国寺院名列第十五。其后历朝虽有维修,但大不如前,民国年间两次遭劫,“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在破坏,涎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唐塔被拆毁。超化寺原分上中下三个寺院。上寺仅存硬山灰瓦顶建筑3座,同于一般民房,中寺片瓦无存,唐代十三级砖塔毁于“文化大革命”。下寺又名金钟寺,尚有几座古代建筑。瓦山灰瓦顶山门,门额上嵌“超化古寺,名刹拾伍”八个砖刻大字。佛陀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大式硬山灰瓦顶,有脊饰。殿前有月台,檐下有斗拱。此外还有阎王殿、伽蓝殿、配殿等硬山灰瓦顶建筑。寺内有北齐河清三年(564年),武平二年(571年)造像碑各1通,唐上元年间《超化寺碑记》,金代元好问诗碑,元延祜七年(1320年)塔铭及明清重修碑记19通。寺外有塔林,多埋入土中,发现石塔,座和石塔基3座,还散见石塔构件20余块。石塔上见有“四慧大师连公山主寿塔之铭”12字楷书,并刻有尊胜陀罗尼真言经文。 林州法济寺位于林州城北33公里盘阳村西山谷内。创建于五代后梁,历经五代后唐天成二年(928年)、金皇统九年(1148年)、明昌四年(1190年)、元至元五年(1339年)、至正十七年(1357年)及明清多次重修。1943年,该寺被日本侵略军炸毁。现仅存一座大佛殿。该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式琉璃瓦顶。檐下置斗拱。整座殿宇从落在青石砌筑的须弥座式台基上。据《重修林县志》载,寺内原有五代后唐同光四年(926年)的《尊胜陀罗尼经幢》和金泰和元年(1201年)夏五月该寺主僧净慧铸的大铁钟,惜今已无存。 信阳贤隐寺位于信阳市西郊贤山南麓。该寺又名贤山庙,始建于南朝武帝时期,宋金时遭破坏,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1923年慕西和尚复南渡海外归来,多方募化重修寺院,颇具规模。该寺建筑多毁于1958年大跃进时期。现存建筑有“山门,面阔三间,硬山灰瓦顶,门上悬匾额“贤隐禅院”。韦驮殿,面阔五间,进深二间硬山灰瓦顶。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卷棚灰瓦顶,有前廊。中轴线两侧还有厢房、僧房和禅房等。除上述介绍的40座重要寺院之外,河南各县市现存寺院还有249座。下面分县市记之。 除上述介绍的40座重要寺院之外,河南各县市现存寺院还有249座。下面分县市记之。 荥阳市周固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山门、大雄宝殿、佛爷殿、钟鼓楼和东西厢房,并有清康熙年间碑刻1通。兴国寺始建于唐咸亨三年(672年)。现存大殿、唐代造像碑。大师姑兴国寺始建于宋。原名“河阴县兴国寺”。现存山门、大殿。洞林寺始建于裕现存大殿,并有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经幢式石塔1座,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无缘真公禅师砖塔1座(另叙),以及元明清碑刻7通。龙泉寺始建于五代后梁。现有大殿和清代碑刻1通。广孝寺始建于明。有大殿一座。大悲寺始建于唐。现存有大殿和唐代残碑1通。 登封市永泰寺始建于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原名明练寺,后因北魏孝明帝之妹永泰公主入寺为尼,改为永泰寺。现存山门、天王殿、中佛殿、大雄殿、皇姑楼。另存唐代经幢2座,历代碑刻10余通。寺后有唐、金、明砖塔各1座。二祖庵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唐元明塔各一座,明清碑刻11通。龙潭寺始建于唐。现存中佛殿1座,清代碑刻4通。广慧庵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殿宇12间,清代碑刻3通。宝林寺始建于唐。现存正殿,还有唐代经幢1座、造像碑及明代碑刻各1通。崇法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千佛殿、配殿,还有清代碑刻2通。黄龙寺建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现存正殿、配殿及清末碑刻3通。水峪寺始建于明。又称“少林下院”。现存正殿、配殿和明清碑刻5通。眼明寺传始建于唐。现存正殿、配殿和清代碑刻2通。朝阳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正殿和明代碑刻1通。卢崖寺始建于唐。传为唐代高士卢鸿隐居处。现存正殿。万嵩寺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696年)。现存大殿,内有壁画。另有清代碑刻3通。普照寺建于清初。现存山门、前殿、后殿、配殿等,另有清代碑刻2通。大治菩萨堂建于清代。现存山门、正殿、配殿和清代碑刻2通。油坊头菩萨堂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正殿。莲花寺建于清代。现存山门、菩萨殿、万佛殿、安阳宫、白衣殿、地藏殿等。 巩义市慈云寺碑文载始建于汉。现存正殿基址、白衣阁、钟鼓楼。另有明清碑刻31通及摩崖造像龛等。罗汉寺建于宋天圣五年(1027年),为宋永定陵禅院。现存光裕1座,明碑1通。福昌寺建于宋元丰二年(1080年)。现存山门、前佛殿、后佛殿、天王殿、地藏殿。灵山寺建于明万历年间。现有山门、菩提殿、弥陀阁、龙王殿、阎王殿。兴佛寺创于明崇祯年间。现存无梁殿,内有明代泥塑三民佛及十八罗汉。另有清碑3通。柏谷坞寺建于隋开皇元年(587年)。现存大殿一座。平顶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山门、大殿。大殿为砖无梁殿,清初建筑。青龙禅寺始建年代不详。现有关爷殿、大佛殿及东配殿。大佛殿内有清代壁画多幅。菩提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三孔石窑洞,内供明代石佛3尊。另有清代碑刻2通。白衣阁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山门和大殿。 新密市法海寺始建于宋。现存山门、大殿、后殿、配殿。原有宋石塔“文化大革命”中拆毁。另有明清碑刻3通。光林寺始建于北魏。现有山门、伽蓝殿、三官殿、配殿,另有明清碑刻7通。上香峪寺始建于东魏。现存山门、大殿、方丈院。另有东魏、和清代的题记塔铭等。中香峪寺建于宋开宝元年(986年)。现存大殿、九龙殿、东配殿。另有明清碑刻3通。张固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东西配殿。另有明清碑刻3通。龙泉寺建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现存山门、大殿、厢房,另有明清碑刻5通。助泉寺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现存山门、大殿、后殿、配殿,另有明清碑刻3通。报恩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山门、大殿厢房,另有清代碑刻3通。华严寺建于隋开皇三年(582年)。现存大殿、配殿,另有明清碑刻5通。月华寺建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现存大殿、配殿,另有明清民国年间碑刻各1通。南泉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僧楼,大殿内供奉石佛3尊,另有明清碑刻2通。 尉氏县弥勒寺兴建于唐。现存大殿。青云禅院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另有清代碑刻1通。兴隆寺始建于唐。原名鹰复寺,明洪武年间改为兴隆寺。现存山门、大殿、后殿。 杞县佛祖庙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大殿,另有清道光十一年(1813年)碑刻1通。 汝州市龙泉寺建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现存山门、大佛殿三佛殿,另有明清碑刻各1通。妙水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天王殿、中佛殿、毗卢殿、伽蓝殿、三官殿、廊房等。 郏县广庆寺建于元至顺二年(1331年)。现存南天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庑。寺后为著名的三苏祠。姑嫂寺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现存圣公圣母子孙殿、观音堂、铁佛殿、阎王殿、中佛殿、天王殿、大殿等建筑。鲁姑寺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现存大殿、东厢房、鲁义姑阁。观音寺建于裕现存关爷殿、六祖殿火神殿、佛爷殿,另有清代碑刻1通。永庆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殿内有壁画。寿圣寺始建于裕现存文殊殿,殿内有壁画。 宝丰县广严寺建于元延祜二年(1315年)。现存大殿,另有明弘治九年(1496年)重修碑记等石刻3通。寿峰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龙兴寺建于元延祜年间。现存西佛殿,殿内有清代壁画。另有明万历十年(1582年)重修碑记。 襄城县青冢寺建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现存中佛殿、后殿、菩萨庙,中佛殿内有壁画。清凉寺始建于裕现存山门、大雄殿。铁佛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王寺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现存前殿、后殿、王庵。后殿内有壁画。 鲁山县段店北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和东廊房。 叶县龙岩寺建于金泰和六年。现存大殿和明代碑刻1方。东明寺建于唐。现有山门、大殿、东厢房,另有清代碑刻1通。衍庆庵传建于汉明帝时期。现有山门、前殿、后殿、东西厢房,另有明清碑刻5通。璋环寺始建于唐。现有大殿、东西配殿。 洛阳市护国迎恩寺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现存后殿及廊房,另有明碑2通。安国寺创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洛阳下清宫东南佛塔大明路安国寺故主持东山锐本执塔铭载:“明嘉靖庚申(560年)夏四月一日本执禅师示寂于安国寺,卜是二月十有六日葬之邙山下,从旧兆边由北”。可证安国寺在明代时的位置。古唐寺传为唐大福抚寺,被洛河冲毁。明代移此而建。现存山门、大殿、后殿及配殿,另有明清碑刻10余通。 新安县洪福寺建于唐乾符六年(879年)。现存二殿、三殿和东西禅堂,另有清碑1通,石佛像1尊。洪教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前殿、后殿、地藏殿、观音殿、伽蓝殿、准闰殿,另有清碑2通。朝阳寺始建于明。现存山门、中殿和后殿。龙山寺始建于唐。现存配殿两座,并有石佛像3尊。 偃师市兴福寺始建于宋,现存大殿。 洛宁县哪罗寺初建于唐。现存山门、中殿和后殿。福严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大殿。千佛寺创建于清。现存戏楼、山门、正殿。祝家园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山门、大殿、廊房。 宜阳县龙潭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山门、廊房、大殿。其建筑有元代构件、明代遗制和清代特点。另有明清碑刻3通,寺西北有和尚墓塔2座。 伊川县大觉佛寺建于元至元年间。现存山门、关爷殿、二佛殿、大佛殿、后殿,不少殿内有壁画。另有明代经幢1座。净土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大殿,有壁画。还有西配殿及清碑4通。皇觉寺创建于唐开元十年(722年)。现存大殿,有壁画。另有清代碑刻1通。 嵩县吉祥寺初建于五代后汉乾祜二年(949年)。现存前殿、后殿、厢房。庆安禅寺始建于裕有关爷殿、左右廊房和佛爷殿,后者殿内有壁画。另有明碑2通。斑竹寺始建于裕现存山门、前殿、中殿、后殿。法华寺始建于明。现仅存前殿,其余山门、廊房、后殿已改建。圣水寺建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现存山门、左右禅房、广生殿、瘟神殿、火神殿、大佛殿,另有明清碑刻3通。佛泉寺始建于明。现存关帝殿,有壁画;还有菩萨殿、城隍殿、中佛殿等。罗汉寺建于明初。现存正殿和东西廊房,另有明碑1通。复兴寺始建年代不详。现存山门、大殿和东西廊房。周佛寺始建于明。现存大殿。慧光寺建于清初。现存山门、中佛殿和上殿,另有清碑1通。龙兴寺创建于唐。现存正殿,另有明清碑刻3通。佛兴寺建于清初。现有佛爷殿、火神殿和奶奶殿。演法坪寺传建于唐。现存经佛殿,另有清碑1通。下云岩寺始建于唐。现存山门、大殿、东西禅房。龙驹寺建于清初。现存山门、通明大殿、后殿及东西禅房。 汝阳县圆明寺始建无考。大殿已改建,尚有东西配殿6间,另有清碑2通。连溪寺建于元大德二年(1298年)。现存钟楼、青云宫、大殿。宝应寺传建于唐宝应年间。现存山门、钟楼、大佛殿、水陆殿、观音殿和东西配房。寺内有泉数眼,水味甘甜,俗称神龋 栾川县静安寺始建于唐。现存山门、大殿、配殿。白衣阁始建年代无考。为硬山灰瓦楼阁建筑,有壁画。另有清嘉庆七年(1802年)碑刻。灵岩寺始建于唐。现存大佛殿,另有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碑刻1通。 济源市龙泉寺始建年代无考。现存前佛殿、后佛殿、僧房等,另有清道光八年(1828年)碑1通。长兴寺建于北齐河清四年(565年)。现存后佛殿。商山寺始建年代不详。这里传为西汉初四皓隐居处。现有中佛殿。弥陀寺始建年代不详。元至正十三年(1354年)重建。现存山门、中佛殿、后佛殿。普救寺又名下冶寺,建于宋。现有山门、东西配殿、后佛殿,另有明清碑刻10余通。报恩寺建于宋景祜年间。现存大殿。仙口寺始建无考。现存前佛殿、中佛殿、后佛殿、三官殿、阎君殿用斋房。清廉寺始建于金代。现存大殿、配殿等。北勋石佛寺始建于唐。现有中佛殿、大雄殿和东西配殿。东阳石佛寺始建于明。现存大殿,内有明代石佛1尊,盘坐于莲花须弥座上,通高2.08米。 温县清凉寺始建无考。现存大殿和清碑1通。 孟县观音堂始建无考。观音堂又称无梁庙,砖石仿木构,歇山琉璃瓦顶,脊部和檐下有琉璃浮雕38组,为西游记,古城会等内容。另有清碑1通。二佛殿建于明弘治年间。悬山灰瓦顶,檐下施斗拱,石柱上刻山水图案。胜佛寺始建于宋。现存佛祖殿、水陆殿和白衣殿。 武陟县吉祥寺创建于明弘治年间。原名清风寺,现存大殿、东配殿,另有明嘉靖年间立《佛寺源流序》碑1通。崇宁寺创建于北宋。现存罗汉殿,另有明清碑刻1通。兴善寺始建无考。现存大典、关王殿、马王殿,后二者额枋上绘有三国故事。观音堂始建无考。现存山门、观音堂、白衣阁。 修武县灵泉寺建于西晋。现存大殿,另有明天顺七年(1463年)、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清嘉庆九年(1804年)碑刻各1通。兴隆寺又名兴龙寺,始建于明。现存前殿、后殿。观音殿建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该殿悬山灰瓦顶,并有清碑2通。崇兴寺始建于清。现存大佛殿,有壁画。万善寺又名沟坡寺,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大殿和清代心安和尚墓碑1通。 沁阳市胜果禅院又称沐涧寺,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存山门、廊房、前殿、中殿、后殿,另有后周、宋、金石经幢各1通,及金天顺六年(1219年)《重修圣水院记》碑,还有明清碑刻13通。贞谷寺创建于唐。现存大殿、配殿、禅房,并且明清碑各1通。云阳寺宋代始建为奉圣寺,元中统年间增建性果寺,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又增建清静宫,三者合为云阳寺。寿圣寺现有山门、厢房、大殿;性果寺仅存遗址;清静宫有山门、王母殿、玉帝殿、三皇殿。寺东北有小塔林,包括3座清代方形砖塔。寺内另有北宋天圣八年(1031年)石经幢,以及明清碑刻9通。经果寺建于明嘉靖十年(1513年)。现存左侧舞楼、配殿、孙真殿、阎君殿,右侧配殿、关帝殿、伽蓝殿。另有清碑1通。临川寺建于宋宣和三年(1121年)。原名净安寺,后改称陵川寺,清代始称临川寺。寺院三面临崖,现存玄天玉女洞,朝阳洞、山神庙、大佛殿、左配殿、青莲洞等。诸洞口均有砖木建筑。另有宋宣和三年《净安禅院碑记》,明清及民国年间碑刻多通。观音阁又称观音庙,始建于清道光二年(1822年)。坐落在冻水沟单孔石拱桥上,面阔三间,进深二间。硬山灰瓦顶,檐下有斗拱,阁内有观音出海故事的壁画。另有清道光二年《创建观音阁碑记》1通。资胜寺始建于裕现存有大殿及清康熙年间石佛塔1座。观音寺创建于明。现存中殿和观音坛,另有清乾隆四十年(1749年)重修碑记等3通石碑。 鹤壁市观音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重修。堂内墙壁上嵌有明万历二十八年创建刻铭。苇泉寺创建于明正德五年(1510年)。现存大殿及清碑1通。太平庵石佛庙始建无考。庙为歇山式建筑,通体石结构,内雕佛像40余尊,门两侧有护法力士。门外有明清碑各1通。菩萨庙创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存大殿。青岩寺始建无考。现存山门、大殿和西配殿,另有清碑1通。法宝寺始建于清,现存大殿及东西配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