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佛教的历史地位及弘扬佛教文化的现实意义 |
一、 我县佛教的历史地位太湖是文明古县,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尤其是佛教禅宗文化,更具特色。自西时,天竺高僧佛图澄在寺前镇建佛图寺始,佛教开始传入我县。北周时,立雪断臂的慧可大师于公元561年避难南来太湖,在薛义河狮子山上开辟二祖道场,在葫芦石内参禅打坐,修道说法,弘扬佛禅。由于慧可的高深学行,把印度禅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了中国禅宗思想,使禅宗一脉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并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所以,唐宋时期许许多多中外高僧、学者,闻法而至,为我县留下了丰硕的禅宗文化瑰宝。唐天宝三年,著名的本净禅师在香茗山扩建无相寺。唐大历年间,法智禅师在四面山建四面寺,在西风洞建西风禅寺。唐栲栳禅师在县城建真乘寺及高达十丈的万佛塔。唐宣宗李忱,其微时在四面山避祸,祝发为比丘,后回朝登上大宝,于大中十二年诏令天下诸寺修治祖师塔;大中十三年,太湖遵旨,在四面山扩建七宝庄严的佛寺、佛塔,称:大中寺。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杨岐方会将临济正脉和杨岐派传付守端,是为临济宗九世;守端弘法于白云山海会寺,并于此寺将临济正脉付予法演;临济宗后东传日本和朝鲜。海会寺因成为白云守端的阐法道场而名扬中外。县内的龙门寺、大中寺、观音寺、西风禅寺等都是白云守端、五祖法演、佛果克勤和佛眼清远禅师等弘扬佛法的著名道场。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后,亲书“第一方丈”匾额赐悬龙门寺。清慈禧太后赐匾“真如自在”于海会寺。由于佛图澄在教内的声誉,慧可大师的历史地位,海会寺临济正宗道场及后东传日本和朝鲜的国际影响,以及明太祖朱元璋、清慈禧太后等历朝帝王的封赐和大批的高僧大德、名人学者的评价、赞誉,使得太湖佛教在历史上有着空前的盛况和重要的历史地位。 |
前五篇文章 |
后五篇文章 |
|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