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东传朝鲜和日本的中国茶之路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茶学界专家、学者认为,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主要通过三种形式:一是早期朝鲜半岛、日本僧侣在到中国学佛的同时,传去了茶叶、茶文化;二是朝廷、官府作为高级礼品赏赐或馈赠给来访的外国使节、嘉宾;三是通过贸易,输往世界各地。笔者注意到,较早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以海路为主的海上茶路,与以后传播到欧美、独联体等世界各地的具有本质的不同,前者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是友谊之路;后者则多为商业行为。

一、早期海上茶路是友谊之路,源于“茶禅一味”文化交流,而非商业行为

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和日本、韩国,包括朝鲜、蒙古8个东亚国家和地区,是国际上饮茶人口最多、最密集,茶文化最丰富、茶事活动最频繁的地区,尤其是中、日、韩三国,以丰富多彩的茶文化为世界所瞩目。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多为商业行为:如始于西汉,从甘肃、新疆经中亚、西亚,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丝绸之路”(地域辽阔、年代久远的“丝绸之路”肯定有茶叶传播,但始于何时尚无明确说法);始于唐代、盛于明清,经中国西南入藏转道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地区的“茶马古道”;明清时代开始的中国与欧、美各国的海上茶叶贸易之路,清初开创的武夷山等中国东南茶区至俄罗斯恰克图的“中俄茶路”;直至19世纪宁波茶厂技术员刘峻周应邀到格鲁吉亚种茶、办茶厂,被格鲁吉亚及独联体国家誉为“茶叶之父”、“红茶大王”。显而易见,这些著名的茶路、茶事,都是以贸易为主的商业行为。

与这些商业茶路不同的是,最早通过陆路和海路东传朝鲜半岛和日本的中国茶叶和茶文化,则是通过僧侣传播、茶禅一味的文化交流。

由于与中国接壤兼有陆路和海路的缘故,专家认为茶入朝鲜半岛要早于日本。—般推测茶入朝鲜半岛约在六世纪和七世纪,新罗时代(668-935)就有大批僧人到中国学佛求法,载入中国宋代《高僧传》的就有近30人,他们中的大部分在中国经过10年左右的专心修学后回国传教。他们在中国时,当然会接触到饮茶,并在回国时将茶和茶籽带回新罗。韩国古籍《三国史记》载:“前于新罗第27代善德女王(公元632-647年在位)时,已有茶。”善德女王属三国时代(公元前18—935)末期人,故韩国饮茶不会晚于七世纪中叶。

日本关于饮茶的最早记载见《古事记》及《奥仪抄》两书:日本圣武天皇曾于天平元年(729年)四月,召集僧侣进禁廷讲经,事毕,各赐以粉茶,人人皆感到荣幸。又记载当时有高僧行基(658一749),一生曾兴建不少寺院,并开始在寺院中种茶。但这两种记载都无法证实这些茶来源于朝鲜半岛还是中国。日本种茶有明确记载的是805年,到中国学佛求法的高僧最澄,回国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播种。

唐代以后,日本来中国学佛的僧人多于朝鲜,据日本《云游的足迹》记载,仅南宋至明代,日本来华求法的僧人就有443人。宋元时期,中国从明州赴日传经布道的高僧则有27人。

韩、日佛教源于中国,“茶禅一味”既是参禅学佛需要,更是一种境界。显而易见,与传播到世界各地商业贸易截然不同的是,中国茶叶、茶文化东传朝鲜半岛、日本之初,不论是茶及茶籽,包括茶具、茶器、茶书等,都是寺院、官府或民间赠与的,浸润着浓浓的友谊,留下了很多动人佳话,如最澄曾向台州刺史献上黄金和珍宝,被婉言谢绝;两次到中国受到礼遇的荣西,回日本后以感恩之心送来100多棵日本珍贵木材,助建明州(宁波)天童寺千佛阁;荣西好友重源和尚也曾捐木材建阿育王寺舍利殿,今仍存。到中国学佛的最澄、空海、荣西、希玄道元、圆尔辨圆、南浦绍明等日本高僧,回国时大多带着数百卷经典和各种中国特产,精神和物质都是满载而归,如今很多日本国宝级文物,都是这些高僧带去的。因此纯粹是文化交流而非商业行为,尽管以后有民间茶叶贸易,但主流仍由高僧传播,尤其是在茶文化方面。

可见,中国早期东传朝鲜半岛、日本的海上茶路,是源于“茶禅一味”的文化交流,是一条友谊之路。

二、代表人物都是佛门高僧

天下名山僧多占,自古高僧爱品茶。佛教与茶因缘深长,在我国茶业发展史上,佛教的作用功不可没。西汉甘露寺法师吴理真在蒙顶山植茶;南朝武康小山寺释法瑶“饭所饮茶”,79岁时还被孝武帝宣召进京赐茶,是茶史上记载的较早的高僧茶事。唐代则有三位高僧为茶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分别是诗僧兼茶僧、茶圣陆羽的“缁素忘年交”皎然(704—785),他首次将茶文化定名为茶道;其次是制订《百长清规》集佛门茶事大成的高僧怀海(720-814),还有稍后创立著名“吃茶去”三字禅的 “赵州古佛”从谂(778—897)法师。

中国茶叶、茶文化东传日本、韩国,代表人物都是中、日、韩三国高僧。以下简介几位代表人物:

1、行基(658一749),日本高僧。据日本古籍《古事记》及《奥仪抄》记载,行基一生曾兴建不少寺院,并开始在寺院中种茶。由于行基知名度不及最澄、荣西等高僧,加之茶种来源不详,未被更多专家、学者所重视。。

2、鉴真(688—763年),中国唐代高僧。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唐天宝元年(742年),到唐朝游学的日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天皇之命,邀请一位中国高僧到日本弘扬佛法。他们久仰鉴真的学识功德,专程从长安赶到扬州大明寺请鉴真赴日。天宝十二年(753),66的岁鉴真在前五次东渡均告失败并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意志弥坚,第六次随日本国“遣唐使团”从扬州出发,一行24人乘舟沿长江至苏州黄泗浦,转登日本使船,于十一月十六日出江入海,十二月二十日抵日本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次年二月进京(奈良),入东大寺安置。孝谦天皇下诏“大德和尚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自今以后,传授戒律,一任和尚。”并敕授“传灯大法师”。

鉴真大师东渡除带去大量佛典佛具外,还有瓷器、香料、药品、蔗糖等大量物品,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杨招棣先生认为,虽然史籍中没有提到茶叶,但应该认为大师一定会带上茶叶的,并传去佛门饮茶习俗。

3、永忠(743—816),日本高僧。775年随15次遣唐使来中国,先后在长安(今西安)西明寺生活30年,805年回日本崇福寺。815年4月,嵯峨天皇路过崇福寺,品尝永忠所献茶汤后,印象至深,认为比此前最澄、空海所献之茶滋味更美,两月后下令在关西地区种茶。

4、最澄(767—822),日本高僧。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俗姓三津首,字广野,先祖为东汉汉献帝的后裔,应神天皇时代去日本滋贺,登万贵王。唐贞元二十年(804)7月随藤原葛野麻吕为首的遣唐使,在海上漂泊54天,8月到达明州,由于过度疲劳,在明州休息约半月后,赴天台山学佛。期间遍访明州、越州、杭州诸寺。805年返回日本时,带去浙东茶籽,在日本广为播种,其中京都比睿山麓的日吉茶园延续至今,为日本最古之茶园。

5、空海(774—835),日本高僧。804年与最澄同船从明州入唐,后到长安青龙寺随密宗惠果(746-805)学佛。806年学成回国时除带去大量佛经外,还带回茶籽献给嵯峨天皇,今奈良宇陀郡佛隆寺,仍保留着由空海带回的碾茶用的石碾。

6、义通(927-988),高丽(朝鲜)王族高僧。后晋天福(936—947)年间游学中国,留学天台山,从明州归国时得到州官员挽留,住持城内宝云寺,成为中国天台宗第十六祖师,并宏扬天台宗禅茶文化20年。圆寂后葬于明州阿育王寺。

7、义天(1055-1101年),高丽(朝鲜)王族高僧。元丰八年(1085)自明州入宋,上表哲宗皇帝,求华严教法、天台教法,受到哲宗接见。在华大量搜集经书,深受茶禅一味的影响。从明州归国,成为高丽佛教天台宗与禅茶祖师。

8、荣西(1141—1215年),日本高僧。字千光。日本临济宗创始人。南宋干道四年(1168年)、绍熙二年(1191年),两次从明州入宋学佛。第二次在华4年多,其中2年多随师傅虚庵怀敞在明州天童寺修行。除了在佛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对陆羽《茶经》和中国茶文化也颇有研究,所著《吃茶养生记》是日本第一本茶文化专著,被誉为日本“茶祖”。

9、无准师范(1177—1249),中国宋代高僧。名师范,号无准,俗姓雍氏,四川梓潼人。绍定五年(1232),奉御旨主持五山十刹之首临安(杭州)径山禅寺,系该寺34代住持,号称“天下第一宗师”。有多名日本、高丽僧人从其学法,最著名的有日僧圆尔辨圆。辨圆回国时带去一幅绘于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现藏于日本东福寺的师范画像,上有师范的顶相自赞:“大宋国日本国,天无垠地无极,一句定千志,有谁分曲直,惊起南山白额虫,浩浩清风生羽翼。”体现了高僧的博大胸怀。

10、智愚(1185~1269),中国宋代高僧,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宁波象山)人。咸淳元年(1265)秋,奉御旨主持径山兴圣万寿寺,为该寺第40代住持。9年悉心培养日僧南浦绍明,师徒清深。在日本,虚堂还被作为书法名家名闻茶道界。他的许多墨宝传入日本后,价值连城。这些墨宝大多被用作茶室字画,并且冠以收藏者姓氏、字号等,如“生嶋虚堂”、“安国寺虚堂”、“大文字屋虚堂”等闻名于世。尤其是大文字屋虚堂这幅墨迹,因稍有破损,世称“破残虚堂”,价值最高。现在都被尊为日本国宝。

11、希玄道元 (1200-1253),日本高僧。俗姓源氏村上,内大臣久我通亲之子。荣西再传弟子,日本曹洞宗祖师。宋嘉定十六年(1233)3月入宋,4月到明州,参礼天童寺如净禅师三年。学佛期间,也学习寺院茶礼。回国后在永平寺按中国唐代《百丈清规》和宋代的《禅院清规》,制订《永平清规》,使饮茶成为僧人的日常行为,对日本佛教和茶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日本制订佛门清规之始,其中包括寺院茶礼、茶道等佛门茶事规范。前几年,日本友人在昔明州码头今宁波江厦公园内设“日本道元禅师入宋碑”。

12、圆尔辨圆(1202—1280),日本高僧。宋端平二年(1235)从明州入宋,1241年回国,师从径山寺高僧无准师范。经过师范的千锤百炼,辨圆深究参悟,学业有成。不仅学到了佛教真义,还学会了中国的茶叶种植、加工、烹煮、品茶问禅,甚至包括纺织、制药、打麦面、做豆腐等中国文化。他从南宋带去千余卷典籍,其中包括《禅苑清规》,并以此为蓝本,制订《东福寺清规》,与上文介绍的希玄道元制订的《永平清规》一样,是日本较早的佛门规范,其中包括茶事规范。

13、南浦绍明(1235—1308),日本高僧。俗姓藤原氏,日本静冈县骏河安培郡人。1259年入宋,1267年回国,9年师从径山兴圣万寿寺住持虚堂智愚禅师。如果说圆尔辨园作为径山寺茶宴传入日本的始祖受到尊敬,那么南浦绍明则带去了茶书、茶道具而更被人关注。他回国时不仅带去了径山寺的茶种和种茶、制茶技术,同时传去了供佛、待客、茶会、茶宴等饮茶习惯和仪式,虚堂智愚还送他很多茶书、茶台子等道具。因此日本史籍中记载更多的是南浦绍明,据日本《类聚名物考》记载:“茶道之初,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记载:“南浦绍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 日本《虚堂智愚禅师考》也载:“南浦绍明从径山把中国的茶台子、茶典七部传来日本。茶典中有《茶堂清规》三卷。”

为传播茶文化作出贡献的中日韩高僧还有多位,限于篇幅,本文仅择要介绍其中13位。他们的名字犹如屹立在海上茶路的一个个里程碑,值得后人的尊敬和怀念。

三、三国文化同根同源,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朝鲜半岛和日本古代就同中国友好往来,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尤其是历史文献,几乎多是中国古籍。

由于特殊原因,朝鲜半岛一度曾是中国的保护国。在中国元代之前,汉语在朝鲜半岛是通用语言。明代以后,很多人仍能使用汉语。如朝鲜时代弘文馆副理崔溥(1454-1504),1488年(朝鲜成宗十九年,明弘治元年)因父丧自济州岛回家奔丧,不幸遇风暴漂流到中国台州沿海,受到礼遇送还朝鲜。他的近6万字中国见闻《漂海录》,全部用汉语写成,尽管他不会说汉语。至今韩国和朝鲜很多寺院、古迹用的仍然是汉语牌匾。分布在黑、吉、辽三省的中国朝鲜族,大多是明、清时代迁入中国的朝鲜族后裔,2000年人口普查时达190多万,朝鲜半岛也有很多华人后裔,仅孔子后裔就有8万多人。

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自秦代(公元前221—前207)徐福开始,中国历代有大批移民去日本,日本前首相羽田孜自称是徐福的后裔;上文写到的最澄先祖为东汉末帝汉献帝的后裔。应神天皇时代到日本,定居近江滋贺郡,赐姓三津首。近江一带称献帝后裔的人很多,据日本专家考证,滋贺郡确为华裔聚居氏族,皆为汉献帝苗裔,因氏族传承关系结成同族。前几年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曾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这并不是玩笑,据山口百惠家族家谱记载,先祖是中国宋代台州宁海或三门到日本经商的杨姓商人后裔。由汉语演变而成的日语,人名、地名等很多关键词,至今仍然沿用汉语。被奉为日本茶祖的荣西的《吃茶养生记》分别是用汉语和日语写成的。

这些足以说明中国与朝鲜半岛、日本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四、结出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丰硕之果

中国茶文化东传日本和朝鲜半岛,结出了日本茶道、韩国茶礼两大丰硕之果。日本茶道、韩国茶礼都明确源于中国,尤其是日本茶道,明确源于宋代杭州径山寺的佛门茶宴、茶礼。

从国际上来看,除了中、日、韩茶文化,饮茶最普及的是英国,英国下午茶作为生活休闲节目而享誉世界,并为人们所模仿。比较之下,英国下午茶作为高雅的休闲饮茶,主要是感官享受,中、日、韩茶文化则更多精神内涵。中日韩茶道精神同根同源,都将和、敬、清、廉、美作为茶道的核心精神。

 
 
 
前五篇文章

缺陷的优势

北京积水潭:乾隆曾经“为你写诗

气象变化引发心理变化 专家解“气象病”疑团

冬天 别把家中的花草搬进屋

“游泳健将”北极熊为何离奇溺水?

 

后五篇文章

感恩与奉献

体现生命的价值

朱清时 “另类校长”南下

中国首次日食记录在4000年前

《自然》杂志称官僚干预学术推动中国科研造假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