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阿炳音乐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我国杰出的民间音乐大师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1893年8月17日,2008 年是其诞辰115周年。

阿炳具有永久的魅力,值得我们永远纪念。他在多方面习得、掌握了江南的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之后,予以融会贯通,以其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受,运用中国固有的音乐思维创作出了既富浓郁的传统韵味、又具鲜明的个性特色和时代新意的音乐作品。他所留下的作品虽然仅有六首,即三首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三首琵琶独奏曲《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但大多是他久经磨练的力作,其中《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还入选了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二泉映月》更以其非凡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各国听众,被国际乐坛公认为世界不朽名曲,并成为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的桥梁。“阿炳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艺术珍品,也是非物质文化中一颗熠熠闪光的璀璨明珠。

特殊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阿炳的音乐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采用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因此无疑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阿炳生前的身份是民间艺人——以街头卖艺为生,因而他的音乐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又因他的演奏和创作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所以人们称他为民间音乐家或民间音乐大师。他的音乐创作不同于专业作曲家以文本(乐谱)为载体的方式,而是靠长期即兴的创作演奏实践积累磨制而成,其高超的技艺中蕴涵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贯穿着民族音乐思维,具有典型的非物质文化特征。但它同一般常见的非物质音乐文化又有不少区别,例如,它不是集体创作的产物,也不是一个乐种,更因不收徒弟而没有一个直接的传人等,因此从其存在方式来看,可以说是属于特殊类型的非物质文化。正因为是特殊的非物质文化,也就产生了特定条件下的保护方式、传承方式和开发方式。

特定条件下的保护方式

阿炳生活在20世纪的上半叶,他原本是一个社会地位不高的当家道士,而内忧外患、战火连年的社会大动乱则对阿炳的生活造成了直接的冲击和影响,再加上他的父亲去世、他本人的双目失明等先后发生的不幸事件,使他从一个当家道士沦落为社会底层的街头卖艺之人。他的音乐创作抒发了被压迫、被欺凌者心灵深处的痛苦和不屈的愤懑抗争之情;他的艺术活动,诸如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等,其内容大多是发泄对旧社会反动统治和黑恶势力的不满情绪的,因此受到广大劳苦大众的热烈欢迎而为统治者所憎恨。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阿炳及其艺术根本不可能得到社会的重视,更不可能对其进行保护,至新中国成立前已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保护阿炳音乐创造了社会条件。而具体实施保护和抢救的则是杨荫浏先生。杨荫浏先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史学家,一位毕生从事收集、研究中国传统音乐的大家,他是阿炳的同乡,比阿炳小六岁,在其十二岁时就向阿炳学习过琵琶和江南丝竹的演奏,以后又有过数次接触,在他与阿炳长达数十年的师友之交中,对阿炳音乐的价值有着十分真切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全国解放不久,在他刚担任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之后,即把阿炳列为首要的研究对象,并于1950年利用暑假时间,与曹安和教授一起带着当时国内罕见的钢丝录音机南下无锡为阿炳的音乐作品进行录音。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把阿炳创作并演奏的作品录制下来,即是最好的保护措施。其时,阿炳由于身体、经济和年龄等方面的原因,已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连乐器都没有了。于是阿炳提出要几天的时间进行恢复,杨先生又为其从乐器店借来了二胡与琵琶,经过三天的练习(街头卖艺)之后,于9月初分三次先后录成了三首琵琶曲和三首二胡曲。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当时未能把阿炳所创作和掌握的更多音乐作品录制下来,留下了很大遗憾,但杨荫浏先生这一次的录音,抢救了“阿炳音乐”中的精华——中国音乐的珍品,因此,应该说这是在20世纪中国新音乐史上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如果没有杨先生的及时抢救,“就不会有阿炳其人其乐扬名享誉海内外的今天”。因为,这次录音过后仅仅三个月,阿炳即于1950年12月4日与世长辞了。

杨先生为阿炳录音的1950年9月,离新中国成立只有一年时间。新社会虽为民族音乐的研究提供了初步条件,但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尚无更多的精力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那时也没有“非物质文化”的概念。但他却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丰富阅历,充分认识到阿炳音乐的历史文化价值,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抢救。可以说,杨荫浏先生是新中国保护非物质文化事业的开创者和先驱者。在当前我国大力开展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以杨先生为榜样,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自觉地、身体力行地投入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不仅使类似“阿炳式”的人物及其音乐文化得到抢救,也能使更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不让它们在我们的手上流失,以为保存我们祖国和世界的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建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特殊的传承方式

杨荫浏先生回到北京之后即与曹安和先生一起对阿炳的录音进行了记谱整理工作(《二泉映月》由杨先生亲自记谱,其它五首由曹先生记谱),他还写了介绍阿炳及其音乐的文章,连同六首乐曲一起编成《瞎子阿炳曲集》于1952年交由上海万叶书店出版,1954年音乐出版社又出版了修订版《阿炳曲集》;中国唱片社也随后将《二泉映月》、《听松》、《大浪淘沙》和《昭君出塞》的原始录音制成唱片出版发行,自此之后,阿炳的音乐得到了广泛流传。

阿炳音乐的传承方式也极为独特,它与一般的非物质音乐文化依靠传人来传承的方式不同,这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由于阿炳没有亲传弟子,他人的学习只能依靠听阿炳的录音、看出版的乐谱以及了解阿炳的生平经历和生活环境等方式来进行,这种传承方式可谓之“间接传承”;其二,阿炳的音乐属于民间音乐,但同样由于没有直接传人的原因,他的音乐并没有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却主要是通过专业的音乐院校和专业的演奏家们来传承的。中国的二胡演奏家们(他们中的很多人又是音乐院校的教授)有哪一个没有演奏过《二泉映月》与《听松》的呢?音乐艺术院校中的二胡专业有哪一个不选《二泉映月》与《听松》为其主要教学曲目的呢?这种以专业音乐教育为主的传承方式,在中国的非物质音乐文化中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当前,保护非物质文化的学界一再呼吁学校音乐教育要引进戏曲、曲艺、民歌、民间器乐等的民间音乐品种,以求得非物质文化的“双渠道传承”(即民间的自然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但对同是非物质文化的“阿炳音乐”而言,在这一点上却早就做到了,并已成为专业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没有直接传人的非物质文化的间接传承工作,做得是如此之好、如此之普遍的现象和经验,值得非物质文化的保护者们、研究家们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思考、研究和总结。

诚然,在这种间接传承中,也有些问题是值得重视的。比如,在传承其音乐(主要是指旋律与演奏技术)的过程中是否同时传承了文化?单纯依靠乐谱的传承方式与民间音乐鲜活的传承方式有哪些同异或优劣等。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对阿炳音乐的传承是同时注意到了文化的,很多名家在向学生传授阿炳音乐的过程中,不仅在弓法、指法、音高、音准、节奏、力度、音色等技术层面上要求学生做好,同时也要求学生注重音乐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提供许多研究、阐释阿炳音乐的资料,有条件者还到江苏无锡一带去体验生活等等。但也毋庸讳言,就其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止于技术层面的教学还是多数,至于如何通过学习阿炳音乐来了解、体会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思维方式等方面,也就被忽略了。另外,作为民间音乐范畴的阿炳音乐原来是相当鲜活的,而即兴性即是其主要的创作表现方式,阿炳每拉奏一次《二泉映月》,总有或多或少的创造、发挥在里面,但现在将乐曲的方方面面用乐谱形式予以固定之后,我们的学生们即使想要即兴恐怕也做不到了。这种过于用“学院”化的教学方式来传承阿炳音乐,是否也值得反思呢?

特殊的开发方式

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其中的“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包含着对文化遗产的各种开发和发展方式。“阿炳音乐”的开发方式同一般非物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等的方式不同,它主要表现为将其改编成各种不同的音乐形式或文艺形式(也可说是一种“发展”方式)来予以传播和扩大影响。

把阿炳的器乐曲改编成不同音乐形式的作品很多,单是《二泉映月》的改编版本就不下十余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彭修文改编的二胡与民族管弦乐曲、吴祖强改编的弦乐合奏、丁善德改编的弦乐四重奏、王健填词的独唱曲等,其他还有改编成小提琴、钢琴、古琴、古筝、笛箫、吉他、萨克斯管等独奏或重奏形式的;此外,尚有命名为《二泉映月》的舞蹈、电影、配乐诗朗诵等不同的文艺形式。其中不少改编的音乐作品既保留了原作的精华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体现了原作的思想内容,又作了不同侧面的发展,适应现今人们的审美需求,能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启迪。但也有一些作品却改编得不尽如人意,譬如:有的弦乐改编曲“把阿炳的作品中独具风格的刚健有力的滑指,处理得过分委婉圆滑,在揉弦和运弓等方面也过分强调纯美的音响,使人感到在描绘月光水影、湖光山色等美不胜收的名胜风光方面着墨过多,而在原作品中所蕴藏的忧国忧民、苍凉悲壮、亢奋激越的内涵方面表现太少,使原作品苍劲浑朴的气质和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音响几乎丧失殆尽。”有的改编作品对原作不够尊重,曾有音乐学家撰文予以批评:“有人将二胡曲《二泉映月》改编成小提琴独奏曲时,删去了原谱作为基本乐段的第一段和全曲发展篇幅最长大的第三段,从而就失去了原曲波澜起伏、逐层扩展的结构特色,这显然是对原作不够尊重的一种表现。”除了上述之外,我以为多数的《二泉映月》改编曲中,较为注重原作对心灵深处痛苦之情的表现,而对同样是原曲反映出来的抗争精神和从优美旋律中流露出来的乐观情绪这一面则表现得不够充分。阿炳的一生固然承受了极大的痛苦,但他并不为沉重的生活所压垮,从未停止过对光明的追求,他的性格诙谐幽默、豁达开朗,表现出不屈于现实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如果仔细聆听阿炳演奏的录音,是完全可以体会到这一层音乐内容的。人们期待着更多的既尊重原作、又有新意的阿炳音乐的改编作品问世,让“阿炳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艺术珍品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起到更大的社会作用。

 
 
 
前五篇文章

有情有韵话国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思考(下)

健康心态是职场生存武器

让女人丑陋的最根本原因

请取消这次宴会

 

后五篇文章

古代人长寿的十要诀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意蕴

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粤 剧

龙泉青瓷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