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祖国是支撑我的根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我1924年出生在北平,1948年离开北平。直到1974年,我才第一次回国。“故园千里隔,休戚总相关。”无论在哪里,中国文化是我的精神命脉,祖国是支撑我的根。

1966年,我赴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在那里我讲授中国古典诗歌。我对于杜甫的《秋兴》有特别的感情。“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每当我在海外讲到这句,常常不知不觉就会热泪盈眶。我自己也写过一首诗,有两句,“天涯常感少陵诗,北斗京华有梦思”。

1977年我第二次回国。到了杜甫曾游历的长安,写了《纪游绝句十二首》,其中一首“诗中见惯古长安,万里来游鄂杜间。弥望川原似相识,千年国土锦江山。”那是我当时心情的写照。用异邦语言讲授中国的古典诗歌,毕竟有所隔膜,只能翻译大意,诗词的神韵、语言的微妙之处,都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我一直想回国讲学。

1978年改革开放,我终于投出了回国教书的申请信。那是温哥华暮春的黄昏,家门前的树林之上,落日熔金,倦鸟归巢。我穿过树林走到马路那一边的邮筒,马路两边的樱花树,正飘舞着缤纷的落英。春光即将长逝,向晚的光景唤起了我对年华老去的伤感。当时我吟写了两首绝句:“向晚幽林独自寻,枝头落日隐馀金。渐看飞鸟归巢尽,谁与安排去住心。”“花飞早识春难驻,梦破从无迹可寻。漫向天涯悲老大,馀生何地惜馀阴。”金色的余晖虽美,终将沉没,似锦的繁华虽美,也终将飘零;而我想要回国教书的愿望究竟何日才能实现呢?没想到我的申请很快得到批准。1979年我第一次回国讲学。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大专院校刚恢复招生,教师的收入也很低,南开大学的教授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十块钱。但我愿意自费回来教学,包括往来机票等费用都是我自己承担。我写的一首诗可以表明我的心境:“构厦多材岂待论,谁知散木有乡根。书生报国成何计,难忘诗骚李杜魂。”那一年,我曾先后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南京大学讲课。

1991年,我在南开大学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改名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1996年,我在海外募得蔡章阁先生所捐助的资金,修建了研究所办公大楼,我还为研究所捐出10万美元,设立了“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诗词是文化传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最真实的思想,最真切的情感表露,这种思想和情感比大道理更重要。我希望中国古典文化薪火相传。

1999年国庆,我受邀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国庆宴会和庆祝大会。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们的国家经历过很多灾难,有今天的发展和地位真是非常不容易。抗战时我正读初中,每天听到国土寸寸失落,那种心情是没经过那个年代的人无法体会的。

10年过去了,如果今天让我谈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经过60年的发展,国内的物质已经比较富足,但贫富悬殊、城乡差异等问题需要补足,精神家园的构建和净化不能再被忽视。

曾经有一位朋友告诉我,一家电视台邀请他去做讲座,并声称如果3分钟还不能逗大家笑,讲座就有问题了。这意味忽视传递精神力量,鼓励恶俗地添油加醋。这方面媒体应该负起责任。

叶嘉莹专栏

 
 
 
前五篇文章

中国,从边缘走向舞台中心

周有光:窗外的大树

穿越《圣经》的独白

“开国大印”出自谁人手

我国文房四宝行业现状堪忧

 

后五篇文章

中国政府这只股票“股价正高”

新中国60年重点工程建设巡礼:奠基 为了共和国的腾飞

祖国,我生命的唯一理由

小泽征尔:高山流水 中国知音

惊人的跨越——新中国60年经济发展述评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