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过学死”靠什么终结 |
 
“必须终结累死学生的应试教育!”“别把学生当‘包身工’!”“‘学生跳楼、猝死’的素质教育究竟‘示范’了啥?”……本报4月7日推出的“示范校为应试一天学18小时”系列报道,一周来引发社会各界强烈关注,众多媒体刊发评论,表达对尽快破除应试教育的期待。 人民网刊发网友吴江的评论《“跳楼、猝死”的素质教育究竟示范了啥?》。文中说,在现实中,在高考、升学的重重压力下,素质教育无以为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示范素质教育学校最终完全彻底甚至变本加厉地回归应试教育,也是普遍现象。这所学校令人不寒而栗的“示范”决非孤本。 新浪网一位网友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升学率,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都在加班加点。高中老师成了天下最忙的教师,高中学生成了天下最苦的学生,高中生活成了孩子一生最痛苦的经历!其实,教育部规定的高中教育是有两个任务的,一个任务是培养初级的社会劳动者,另一个任务是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的人才。可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忽视了高中教育的第一个任务,过分夸大了高中教育的第二个任务。如此,高中生活逐渐变得悲惨就不足为奇了。” 长江在线刊发的题为《谁让高中成了“孩子们最痛苦的经历”?》的评论说:“也许,我们不该过多地指责学校与老师,他们也有自己的苦衷,因为,升学率决定着学校的地位、老师的地位、学校的经济来源、老师的经济待遇。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行政部门如何作为,如何把套在学校、老师、学生身上的枷锁解开。” “我们注意到,尽管教育部门每年都在开会、发通知,强调加强素质教育,高喊减轻学生负担,甚至不惜把高考的方式改来改去。但是,这种徒具形式的‘改革’,不仅没有取得效果,相反让学校、老师抓得更紧、更狠了。因为,除了考试内容的传授外,还要加上一个对考试形式的适应。” “日前,重庆市传出了万名学生弃考的消息。现在看来,弃考可能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至少,弃考的学生不需要用生命、身体和精神来作代价。” “如果教育行政部门不能从教育体制改革入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评价考核办法,从根本上解决应试教育的问题,要想改变‘高中阶段是孩子们最痛苦的经历’是不可能的。” 《北京青年报》刊发署名蔡方华的评论指出:“过度责备西峡一高的领导和老师并没有什么意义。老师也是为人父母的,他们也懂得体恤与关爱,他们比局外人更了解应试教育的危害。但与旁观者不同的是,他们身不由己,他们被一种莫名的力量绑架到了高考那辆疯狂的马车上,他们像学生一样都是受害者。如果说,他们在备战高考方面确实已经陷入癫狂,那也是因为他们身处集体性的狂乱而无法自拔。谁能想像,在‘八校联考’那样的窒息氛围中,某所学校独自坚持素质教育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他们当然只会被淘汰出局。” 《齐鲁晚报》发表作者陈文祥的评论《必须终结累死学生的应试教育》。评论认为:“有关部门明文规定要‘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国务院有关文件也提出‘保证青少年有一定的体育锻炼时间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但是,为了与其他学校攀比升学率,学校领导的眼里只有分数,根本无视这些规定,无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这所学校发生的‘过学死’悲剧并不意外,在这样的压力下,悲剧早晚是要发生的。”“‘过学死’的悲剧提醒我们,有关部门应该加大查处力度,把为学生‘减负’落到实处,至少不能眼看着学生累死在学校里。” 大河网发表题为《别把学校办成残害未成年人的“集中营”》的评论。评论指出,西峡县第一高中为了高考出成绩,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时间,把学生的血肉之躯,当成了一部学习机器,每天超负荷运转18小时。“西峡县第一高中‘集中营’式的教学方式,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有关规定相悖,必须进行整改。” 郑州一所示范性高中的校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自己学校的情况和报道中的相似。之前,他们也曾尝试过周六休息,但仅实行了一周,因为看到其他学校都在上课,怕在联考中吃亏,所以第二周就恢复上课了。 郑州市一位高中学生家长说:“最近《重庆晚报》报道了今年高考有两万应届高三学生弃考的消息,竟然被各大媒体和公众认为是社会问题,有些人认为是‘读书无用论的蔓延’,有些人认为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劝退了没有‘希望’的学生。这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其实都证明了高中教育的失败。因此,高中应试教育必须要改。” 郑州大学的葛教授认为,现在高中教育陷入了加班加点的恶性循环之中。实施素质教育,不是单纯靠教育部门的努力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必须将素质教育放在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中,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郑州一所示范性高中的资深教师黄老师说:“越临近高考,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危害就越凸显。应试教育必须改,而且要大刀阔斧地改,下狠心彻底地改。旧有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试教育更像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只是去损伤它的枝叶,损坏它的皮毛,起不到真正的作用。不破不立,要想推行素质教育新政,必须下几剂猛药,毁掉应试教育的根基,只有这样,学生‘过学死’的现象才能真正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