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历史传记 身心灵 生活艺术 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 其它 素食起步护持
 
 

发现神奇——宝峰之行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一路飞驰,满目葱绿,我们要去的是早有耳闻的宝峰镇。初闻宝峰,并不是因为颇有名气的漂流,而是那悠悠千载的宝峰禅寺;也不仅仅因宝峰禅寺,还因那青山秀水间孕育的人。

因峰而寺 因寺而名

追寻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其中一大奥妙便是借景而建,山、水、楼台亭榭浑然一体。寺庙乃清净之所,对自然条件的要求自然更高,有句话“深山藏古寺”便是最好的写照。

宝峰寺位于宝峰镇宝珠峰下,初名为“泐潭寺”,又名“法林寺”,因坐落在石门山内,故有“石门古刹”之称。唐大中四年(850)宣宗赐“宝峰”匾额,遂易名“宝峰寺”,沿用至今。

宝峰寺周围层峦叠嶂,树木葱茏,山川回合。寺后七岭奔来,左右两峰环抱,俗称“九龙聚会”之地,气势灵奇,环境清幽。

而宝峰寺得到唐宣宗赐匾,名耀千古,与一位著名禅师马祖道一是分不开的。宝峰寺是马祖道一的重要道场,自唐贞元元年(785)起,马祖曾多次率徒来此弘法。唐贞元四年(788年)二月初一,马祖圆寂,弟子奉灵骨归寺于建昌石门山泐潭寺。

我们一行穿过丛林,忽现一片禅院,绕过半月形放生池,迎面有座大牌楼,四柱三门七檐,琉璃瓦覆顶,额坊正中有赵朴初居士亲题的“马祖道场”四个行楷大字,旁边则镌刻着“江右禅宗”,立柱上有楹联:“宝峰净域,法雨源流,天下丛林从此启;马祖道场,宗风广被,西来大意个中求。”此乃现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宝峰寺方丈一诚长老亲撰,点明了宝峰寺乃天下丛林之源,马祖道一的归骨之地,历史上众多高僧求法之处,是为中国禅宗之渊薮。

现在,寺内除了举行法会之外,还有一年一度的晒经节。椐史料记载,农历六月六日这天,古称天贶节,在明代有“浣濯什器,沐发,浴猎犬”做法,俗传这天是太阳生日,阳光特别强烈,凡是被这天晒过的东西,虫子就不会咬了。寺庵僧尼集信众,把收藏的经卷拿出来翻晒一遍,所以民间称为晒经日。晒经日作为一种佛事节日流传至今,是为了保护和弘扬珍贵的文化遗产,把佛教智慧传承给下一代。宝峰寺晒经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善男信女上万人,有的十多天前就住在宝峰寺等待着这一天的到来,无论是晒经的仪式还是晒经的规模,晒经节已成为宝峰寺的一大亮点。

未到宝峰禅寺之前,就得到好友指点。他曾辗转千里,来到寺中清修,研习佛法,更来学习如今已无几人懂得的梵语;也曾结识这里淳朴的山民,山民虽不曾进得几年学堂,却阅书百卷,从风水神学到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自己的见识。山水灵动,人亦灵动,无怪乎俗谚称:“不登宝峰山,空为靖安客。”暗自思讨:“登一次宝峰山,岂能识得宝峰真面目?”

据考,宝峰一名,也正因宝峰寺而起。古为建昌县寿安乡所辖,南唐升元元年(937)靖安置县时,划入靖安县,至今已1071年,隶属一直未变。经江西省民政厅批准,1994年10月撤销宝峰乡建立宝峰镇。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

“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这是宝峰人对自身特色的一个形象概括,也表明这里山林居多,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90%,绿化率94%,原始森林保存良好。

深入山林,空气清新,泉水叮咚,百年古樟树散发的香气沁人心肺。这里还任由许多奇珍异草、飞禽鸟兽自由自在地生长,山上有云豹、猿、獭、鹤、锦雉、眼镜蛇、蕲蛇、金钱松、红豆杉、水杉、竹柏、梓木、楠木等珍稀动植物。

除了能够享受清新的空气外,还不得不垂涎于这里的美食。农家餐馆里,蔬菜往往是自家屋后的菜园即时采摘回来的,鲜嫩可口;此外,这里还可以尝到自家泡制的杨梅酒和许多免费的野菜,诸如新鲜竹笋、蕨菜、苋菜、苦籽豆腐、野芋头炖红薯等等,不但营养丰富,而且无农药污染。

宝峰又恰好位于国家AAAA级景区三爪仑国家示范森林公园景区内,受益于自然景观优美、人文景观众多的良好禀赋。近几年来,宝峰寺、橹崖漂流、翠竹山庄、凤凰坡滑草、橹崖野战、盘龙湖水上乐园、神仙谷等已吸引众多游人慕名而来,当地村民还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农家乐”。宝峰已然成为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娱乐避暑的热土,这或许也就是“半分庄园”的由来。

令人称奇的是,在宝峰这个拥有19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却只生活着8480人,这还并没有减去常年在外打工的人群,也正因为人口的稀少,给予了山林吐故纳新的空间,至今保持着令都市人感动的原生态环境。据说,宝峰人口稀少还有一个原因,上个世纪的战争,带走了一批批壮丁,他们或牺牲在战场上,或移居国内其他城市甚至海外,因而,这里也可算是许多游子的寻根地。

2.6平方公里放飞希望

在宝峰镇,有这样一个山坳,稀稀疏疏十几户村民依山而居,生活清苦封闭。如今,村民已经移居坳外,泥泞的土路铺上了水泥,装上了景观灯,路的一边是芦柑林,另一边是蔬菜大棚。徐步往前,水泥路的尽头是盘旋山路,春季的山路湿漉漉的,却并不黏脚。一边的山体保存完好,岩石壁立,偶尔有平坦的地方被村民开发成菜园,菜园边上种上当地特产白茶,形成天然的屏障。另一边的稻田里,撒上了从武汉引进的荷花种子,现在“小荷才露尖尖角”,待到夏日,这里肯定是一幅莲花争艳的景象。

绕过神仙树(当地人的叫法),来到一株高大的樟树下,据说这株樟树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至今仍生机勃勃,旁边一株老松树紧紧缠绕,不离不弃,成就了一段佳话。山坳中小溪从不湍急,也从不断流,山木便成为最好的桥梁,沟渠两壁镶嵌上被洗刷打磨的岩石,野草从石头间蹦出来,溪水清澈见底。

山边的几栋小屋,有些摇摇欲坠,规划这一切的刘秋平说,他们将拆掉重建这些破败的房屋,其他几栋修葺之后将建成培训中心和接待室,培训中心专门给当地村民辅导农作物种植方面的知识。

刘秋平说他们没有在这些田地里撒过一点农药,全都采用菜枯饼、沼液、沼渣等天然有机肥料,杜绝对环境造成伤害。另一位创办人方裕芬介绍,他们不但不对环境造成伤害,而且还将修复环境,比如修葺沟渠,建立系统灌溉工程,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链是他们的努力目标。

当然,理想总是建立在一个个现实难题的攻克上。首先有了政府的支持,还要得到搬迁村名的理解和配合。这个村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山坳,虽不富庶,但靠着充足的阳光和肥沃的农田,清新的空气和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却也能自给自足,过着悠闲的生活。一旦离开,从生计和情感上考虑都无法接受。通过耐心沟通和经济补偿,村民已经高兴地迁出,一些人还换个身份回到原来的田地上,而且收入比以前也富余得多。

接下来是这2.6公里田地的修缮和经营,坍塌的沟渠、腐朽的木桥,历历在目;几十年一遇的雪灾和随时可能出现的自然灾害,品种栽种的试验期等等考验。方裕芬说自己出身农民,虽然现在衣食无忧,但对土地依然有份亲切的感情,希望自己的晚年能在农业上做点事情。而刘秋平理智而胸有成竹,他一开始就意识到前方的困难之多,他们的理想是不仅要种植无公害蔬菜外,还要在这片土地上培育出有机蔬菜;不仅要建观光农业,还要建设一个集生产、观光与科普教育于一身的生态农业基地。在农业已经朝着集约型模式发展的趋势下,不仅感动于他们对土地的情感,更敬佩他们与时偕行的远见卓识。

 
 
 
前五篇文章

季羡林:谦虚与虚伪

中国“媒体公民”的公益之路

避债戏——除夕民俗公益

奇思妙答

拒绝皮草,请你记住小浣熊的眼泪与哀嚎

 

后五篇文章

字里藏医:安定

少说社会应酬话

洗刷内心断除憎与爱的忏悔

让心情过去

金融危机来了,去NGO工作吧!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