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 景泰蓝 |
 
景泰蓝,始终给人们一种异国风味,并且华丽夺目。经历600多年的描摹、烧制,传统的工艺师们慢慢将景泰蓝从器物的代称升华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这种瓷铜结合的独特工艺,将中国工艺史上最牛气的两件东西——瓷器和铜器完美结合。而随着一系列名家藏品开始在拍卖市场上出现,使得投资者开始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 景泰蓝“真身” “全部工作是手工,只有待打磨的成品套在转轮上,转轮由马达带动的皮带转动,算是借一点儿机械力……洼下去的地方磨不着。那非纯用手工打磨不可。”叶圣陶在《景泰蓝的制作》一文中记述了纷繁复杂的景泰蓝艺术品制作的过程。 喜欢景泰蓝的人大部分是钟情于其华丽的纹饰和优美的造型,为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复杂所折服。其实,景泰蓝又称铜掐丝珐琅。数百年前,掐丝珐琅技术从阿拉伯国家传入中国,经工匠改造,发展为厚胎掐丝珐琅和薄胎掐丝珐琅两种,在明代景泰时期(公元1450~1456年)得别名“景泰蓝”。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明景泰年间,宫廷设有制作景泰蓝的作坊御用监,出品在质料上取得空前发展,炼出许多新的釉料色。 景泰皇帝在位虽时间不足7年,却已改制了不少前代遗存的珐琅重器,工匠经实验烧出一种极透亮的蓝色釉彩,那是一种完全来自天然矿物质的松石绿,现已很少见,但铜胎掐丝珐琅的另一名称景泰蓝从此广为流传。并可与永乐之漆、宣德之炉、成化之瓷相媲美。 在清代的著录中大受好评,在收藏市场上,它们也是佼佼者。不过,到清末厚胎掐丝珐琅的制作工艺逐渐失传,迄今百年,我们在工艺品市场常见的现代景泰蓝制品,大都属于薄胎掐丝珐琅。 珐琅器宫廷的代表 有专家表示,珐琅器以明代宣德、景泰两朝的为代表,最具投资收藏价值,清代的珐琅器制作规模较大,在雍正、乾隆时期有很多是仿造“景泰年制”款的,但是制作精良、风格清秀,也极具收藏价值。 但无论哪种说法,景泰蓝最初是宫廷御用品的身份地位却是毋庸置疑的。有资料显示,这些掐丝珐琅器的生产和流传数量有限,而且多为皇室御用或仕宦商贾之珍藏。当时的工艺极其繁复,须经过锤胎、掐丝、填料(珐琅釉)、烧结、磨光、鎏金等多项工艺,每项工艺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可疏忽,否则就会报废,前功尽弃。尤其是造型奇特的掐丝珐琅器,如人物、走兽的瓶件等,制作难度很高,非一般工匠可以完成。而且当时的用料昂贵,其胎以铜胎为主,亦有用金、银为胎的,珐琅釉多系进口天然矿石、半宝石加工提炼而成,还须鎏金工艺,耗金量亦大。用料和制作工艺构成了它的成本,比之明清其他瓷器要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 因此,珐琅器一直到清初都是被宫廷垄断,全世界几千件而已,国内民间几乎没有,一件掐丝珐琅的成本相当于几十件官窑,身价不菲也在情理之中。在去年保利秋季拍卖中,珐琅器也表现不俗,一件“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芦雁小瓶” 最终以224万元人民币成交。而在今年保利第9期精品拍卖会 中,一件“清晚期 掐丝珐琅兽面纹梅瓶 ”也以1.344万元拍出。可见一直在国外市场较为受到瞩目的景泰蓝藏品,也引起了国内藏家的关注。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芦雁小瓶
铜胎画珐琅是清代新兴的工艺美术品,始于康熙朝,迄于嘉庆朝。在宫廷造办处珐琅作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在皇帝的统一指挥下,制作出大批精美的皇家艺术品。该瓶比例适中,精巧秀美,小图大样;绘画一丝不苟,用笔到位,体现了宫廷画家高超的技艺。台北故宫出版的《明清珐琅器展览图录》第112号与该瓶完全一致,说明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故制作了相同题材、相同尺寸的小瓶,从瓶的大小分析,该瓶应是乾隆时期制作的“百什件”中的一件。 清 掐丝珐琅爵杯 (一套) “乾隆年制”款 保利第9期精品拍卖会 成交价:1.344万元 清乾隆 掐丝珐琅双耳炉
此件香炉腹下部中心嵌铜镀金“大清乾隆年制推”竖行款。“推”为清代宫廷造办器物的编号,以千字文顺序编排,为典型的乾隆宫廷器物。 清 掐丝珐琅包袱双联瓶 此件双联瓶是宫廷巧匠迎合乾隆品位所作景泰蓝精品。两瓶连为一体,雕塑一包袱将二者捆在一起,结扣置于中间,形象生动,足具趣味。底书“乾隆年制”款。 清乾隆 掐丝珐琅佛塔 此塔属于供养塔,一般置于佛前供案上,以示观想。覆钵式塔身施天蓝色釉为底色,辅以璎珞、花卉、如意云头纹装饰,四面开金门,其下为覆莲式底座圆形塔基,各级塔基珐琅色地不同。 清晚期 掐丝珐琅兽面纹梅瓶 清 景泰蓝云龙纹天球瓶
清乾隆 铜胎画珐琅蓝地缠枝牡丹双面六角文房盒
清乾隆 珐琅嵌玉大吉葫芦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