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世界最美的书”《不裁》:重返毛边书阅读 |
 
2007年,一本叫做《不裁》的中国书籍,在德国莱比锡图书博览会被评为“世界最美的书”。该书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毛边书”形式,扉页中附一纸刀,书中间或有几页未裁开,需要使用纸刀。 《不裁》封面 “现在电子出版物势头很猛,纸质图书如果设计粗糙、漫不经心,读者不如去看电子书。中国传统的‘毛边书’,就是让大众能得到阅读的感觉。”《不裁》的设计者、南京书衣坊工作室的主人朱赢椿谈到当初的设计理念时说。2010年8月15日,他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多情的纸,温柔的书——探寻书籍之美”的讲座,吸引了不少粉丝。 毛边书配上网络文学 大家都对《不裁》的设计灵感十分感兴趣。朱赢椿介绍,这本书其实是一本网络博客随笔合集,每篇也就几百字。当时因为喜欢这些文字,他就建议作者出书。他们起初只印了1000本,找了一个朋友的印刷厂,那个厂子很小,快倒闭了。后来书印刷的时候,该切书了,厂长就跑来告诉朱赢椿说,他们厂子因为设备比较简陋,切书的刀不太好,切出来有点不齐。朱赢椿灵机一动,索性把那个刀处理一下,让它切出来更不齐,故意造了点儿瑕疵出来。然后他又设计了一把纸质的小裁刀,读者可以一边看一边裁开书。 “因为毛边本的成品尺寸稍大,裁开毛边本,会发现版面外的留白多,看起来宽松,有阅读呼吸的空间,还可在边上空白处写读书笔记。而且让读者边看边裁,有一种短暂的等待和喜悦……”朱赢椿说。当然,朱赢椿还是做了些改造,他的裁纸刀不是真正的刀,而是藏在一张书签里,随手撕开便可作裁纸刀用,书签上的图案由作者手绘。扉页有藏书票两张,也是用作者画的插图来设计。 风行一时的毛边书 “三面任其本然,不施刀削”。毛边书,就是书籍装订好后不切边。你要看书,得耐着性子,将书页一一裁开,凭此为读书增添一种乐趣。 毛边书虽说是从欧洲传入,但在中国风靡之程度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这中间大力推广的首推鲁迅先生。1909年3月,鲁迅与周作人合作编译出版《域外小说集》时,专门将它印制成了毛边本,这也是中国的第一部毛边书。鲁迅十分青睐毛边书,自封为“毛边党”。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堪称中国毛边书的鼎盛时期。郁达夫、胡也频、郭沫若、张资平、林语堂、叶灵凤、邵洵美、丰子恺、巴金、施蛰存、章衣萍、冰心等作家都加入了“毛边党”的行列。如果说那时候裁读毛边本是一种时尚,那么今天大概已没有多少人知道毛边本为何物了。今天书店如果出售不切边的毛边本书籍,大概会被读者误认为不合格的半成品吧。 毛边书为何能吸引那么多文人墨客呢?鲁迅说过:“我喜欢毛边书,宁可裁,光边书像没有头发的人——和尚或尼姑。”周作人撰文提倡毛边本,声称“用刀裁一下,在爱书的人似乎也还不是一件十分讨厌的事,至于费工夫,那是没有什么办法,本来读书就是很费工夫的。”藏书大家唐弢则说:“我之爱毛边书,只为它美——一种参差的美,错综的美,也许是我的偏见吧:我觉得看蓬头的艺术家总比看油头的小白脸来得舒服。所以所购取的书籍,也以毛边的居多。” 传统文化与图书设计 采用毛边书理念的《不裁》被评为2007年度“世界最美的图书”。评委在颁奖词里表示,这本书比较质朴,边看边裁的设计理念和读者产生互动关系。对此,日本平面设计大师杉浦康平认为:现在中国的图书设计有了自己的表达语汇,具有一种传统艺术方面的中国特色。 事实上,从2004年起,中国的图书装帧设计就先后在国际上屡获大奖。2010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美编室首席美术编辑刘晓翔设计的《诗经》获得“世界最美的书”,为了传达《诗经》诞生年代的信息,刘晓翔在用色上采用秦汉先民比较流行的黑色,在装订方式上,虽然采用的是西式装订法,但在设计上特别加入中国传统线装书的神采。 “在设计图书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书搞清楚,了解这本书的趣味。另外,灵感永远都是来自于生活,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不要局限于设计的框架里,更不要一直呆在电脑屏幕前搜索。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应该多注意吸收我们传统的文化,比如古代书籍的字体、留白、雕刻等等。”朱赢椿表示。 虽说封面很重要,但是朱赢椿认为,书籍设计不能只图封面好看,要针对不同图书的内容有所区分,经典类或一本以文字内容为主的图书,就不应该加入太过分的形式感,还是要通过设计给读者创造疏朗的阅读感受,不能去抢戏。而对于另一类本身带有艺术、实验意味的书,就可以多做尝试。 相比国内过分考究的图书设计,朱赢椿说,国外很多大众文艺、社科类图书近年来讲究“做减法”,并非色彩、字形夸张就是设计。比如德国的图书装帧设计,就门类分得很清楚,大众类读物讲究“板正”,但工艺严格;艺术类图书设计丰富、手段多样。日本的图书设计也非常值得学习,它在字形、用纸、手感上都体现着审美的东方意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