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生态游”的“主角” |
 
世界并非只有一种色彩,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就是保护自然和生态的多样性,让每个“地球公民”自由地享受每一缕和煦阳光,畅快呼吸每一口新鲜空气。不幸的是,很多地方的“保护之举”却成了戕害生灵的“杀伐之举”,这不仅是生活在九寨沟里的很多动物的悲剧,也是我国众多自然保护区不得不面临的共同尴尬。 为什么出现如此尴尬,关键是在很多人心目中,保护者、参观者这些“配角”和“主角”的关系错位,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理念存在严重偏移。把对经济效益的追逐置于动物生命权之上,当一条条水泥大道铺进漂亮的风景区时,动物们的生存空间被无限挤压。 既然是生态保护区,就必须讲究“以动物为本”,处处为动物着想。因为相对人类可以动物与自然的和谐才是“主业”,创收只是额外的副业。 方便游客,不能成为自然保护区的最高经营理念。铭刻在保护区法则上的只能是一句话:敬畏自然,尊重动物的天性!自然保护区在进行建设规划时,要充分了解动物们的习性,尽量不干扰其生活规律,使其活动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持原生态;在选用建筑和交通设施材料时,更要注意环保因素,避免对动物们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既是“生态游”,保护区和改变的生活习惯,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已铸进千年万年的自然法则之中,无法也不能更改。任何人为的改变,对它们来说都有可能是一场灾难。可惜很多保护区官员不这么想,为把保护区弄得更漂亮,更多地吸引客源,不惜开山修路、挖渠架桥,破坏植被等生态;为了增加门票收入,超额完成经济指标,对游客严重超负荷的状况视而不见。这些人从没想过,保护游客都应带着生态与环保理念来完成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控制客流,把游览的过程当成亲近动物、亲近自然,保护动物、保护自然的过程。若过分侵入动物的“私生活”,必然影响它们的生存与繁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