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讲《弟子规》二 |
 
现在正在讲“入则孝”。前面讲了要如何孝顺父母,下面接着讲: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凡是父母所喜爱的,子女应尽心尽力去成办;凡是父母不喜欢的,子女应小心谨慎加以排除,不要去行持。 由此可见,古人对父母的尊重非同一般。相比之下,现在的孩子想什么就做什么,不随顺父母的心意,根本不考虑父母乐不乐意。你们也想一想:从小到现在,自己是否维护过父母的心?可能我们所做的,多数是父母不喜欢的事,而父母喜欢的,恐怕成办得很少。虽然有些是无能为力,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围,但有些是可以去做的,只因从小没有这种概念,不觉得父母是至高无上的对境,也就没有去尽力而为。 在古代,孝顺的孩子绝不会这样,只要是父母喜欢的,他们会想方设法满足父母。三国时期有个人叫陆绩,他特别孝顺父母。6岁那年,一次他到袁术家里做客,袁术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没吃,而是悄悄藏在怀里。后来他向袁术行礼告辞,叩头的时候,怀里滚出三个蜜橘来。袁术大笑道:“你吃了不够,还要拿呀?”他回答说:“我没见过这么好的蜜橘,舍不得吃,想拿给母亲尝尝。”袁术听了大为惊讶,心想一个6岁孩儿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长辈,实在难能可贵。他感叹道:“小陆郎有这样的品德,来日必成为报效国家的栋梁!”的确,据有关历史记载,陆绩长大后对国家的贡献相当大。 其实父母如果有德行、有修养,子女按他们的想法去做,肯定不会错。有些年轻人觉得:“父母都老糊涂了,又没有文化,问他绝不会有好主意。”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昨天讲了,老年人是有远见的,而且对子女很关心,以善心出的主意必定有价值。所以,我们做事应该先看父母的心意,父母所讨厌的,尽量不要做,这样对你方方面面也有好处。 晋朝有位将军叫陶侃,他小时候死了父亲,母亲把他含辛茹苦养大。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有什么过错,从不轻易放过。他二十几岁时,在县里当小官,专门监管渔场。一次,他派人将一坛腌鱼送给母亲品尝。母亲推知是公家的东西,不但没享用,还令差役把它带回去,并附了一封信说:“你做官,随便拿公家的东西给我,不但没有叫我高兴,反而叫我替你担忧。”陶侃见信后,羞愧万分,从此终生不忘母亲的教诲,再也没有贪污过,成了晋朝著名的清官。可现在的社会,父母即使不让孩子贪污,甚至再三地规劝,恐怕孩子也不理睬。这样一来,孩子将来势必要感受痛苦。 所以,古代做人的道理,我们非常值得学习。尤其是在家人,不管处于哪个社会阶层中,对自己行为都要有约束,做什么之前,应常听取长辈的意见,其实这就是孝顺。我们尽孝于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孝养,还要听从他的教诲,这一点很重要。 通常来讲,孝养父母的方法有很多,归纳而言则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 一、养父母之身:想尽办法照顾父母身体。父母生病了,要为他看病;冬天也好,夏天也好,应该多关心他的健康。 二、养父母之心:平时要随顺父母,经常给予安慰,多跟他说说话,去了远方时,偶尔打个电话回去……就算是出家人,也不能因为出了家就不理父母。既然你能给施主常打电话,为什么不能跟父母联系?父母时时刻刻挂念着你,那种关心和担忧,任何人也无法与之相比。所以,要养父母之心,就应尽量随顺他的想法。 三、养父母之志:子女的行为,不要让父母失望,如果自己道业增上、行为如法,父母也会觉得面上有光。如《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有些道友刚出家时,父母觉得极没面子,在亲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后来孩子成了法师,钱多多有了,众人也非常恭敬,每天生活在掌声和鲜花中,父母就慢慢站出来了:“他是我的儿子!”“她是我的女儿!”自己也跟在后面,不像开始那样天天反对了。相反,假如孩子不争气,父母在众人面前就会羞愧难当。 四、养父母之智:不但要在以上各方面关心父母,还要长养父母的智慧。父母如果智慧低劣,老了就会觉得活着没意思,此时,我们应给他讲一些佛法的道理,让他有正确的追求目标;即使他不愿学佛,也应从精神上给予安慰。 人老了以后,常常会患得患失。孔子曾说:“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这是少年、壮年、老年时期的三大祸患:少年时血气未定,要戒除对美色的迷恋(一旦沉迷于此,整个前途就毁了,求学的最好时光也荒废了);人到了壮年,血气方刚、好勇斗狠,要戒除与人争斗;等到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除贪得无厌。有些老人总觉得:“我有钱多好啊,有个好房子多好啊……”始终落在“得”的欲望中,所以要劝他们放下来,有吃有穿就可以了,不要对世间太执著。尤其是学佛的人,应一心只念阿弥陀佛,过一种无忧无虑、轻松自在的生活。其实,人老了,子女对他的正确引导很重要,若能如此,父母的身体虽已衰败,但心仍会处在快乐之中。 从前,孔子带弟子去游泰山,路上看见一位衣衫褴褛、年近百岁的老人,快乐地坐在路边自弹自唱。弟子看着这个老人,有点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这么高兴?”老人说:“许多事让我高兴啊!天地万物中,人最为尊贵,而我有幸生为人;人的寿命有长短,有些人一生下来就死了,而我现在活到了九十岁……”孔子听后,说:“他确实是明智之人。” 与之相比,现在很多老人一直等死:“早点离开多好!孩子不管我,亲友讨厌我,谁都嫌弃我,什么时候死啊!”其实这不明智。尤其是学佛的人,你多活一天,就能多行持一天善法,故当珍惜现在的时光。《别解脱经》云:“多闻于林间,居至老安乐。”意思是,广闻博学的修行人晚年去往林中,无有任何牵挂,该享受的也都享受了,因此他越老越安乐,如《月灯三昧经》中所形容的:“游行世间犹犀牛,如风行空无障碍。”真正修行好的人就是这样,晚年时自由自在、潇洒快乐。可是现在的老人,由于没有以佛法调心,也没有儿女的关爱,生活特别孤独,相当痛苦。 所以,你们如果关心父母,最好以佛法来引导他们。藏地的很多老人,临终时一直念观音心咒、念阿弥陀佛,从表情上也看得出来,他们是极其的快乐。而一个人如果不学佛,老年时会很可怜、很无助。 当然,有些道友也不要觉得:“我以前劝过父母一两次,但他们刚强难化,实在没办法,以后我再也不管了。”不应该这样。对于父母,第一次劝不成功,要第二次;第二次不成功,要第三次……慢慢地,他们不但会学佛,还有可能会出家。不过,有些老人出家的话,威仪不一定如法,毕竟一辈子穿在家衣服,到了迷迷糊糊的时候,才穿上出家僧衣,所以可能不太整齐。但即便如此,他们看起来也很慈悲。 因此,对父母关心很有必要。听说有些人不但不关心父母,还恶狠狠地骂父母,要他们跪在面前,甚至拿绳子捆起来,用脚踢。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真是这样,你肯定没办法修菩提心,更不用说密法了!菩提心要求将一切众生当做母亲,而你现在把母亲捆在面前,那对一切众生怎么发菩提心?再怎么修,阿底峡尊者的七种教言 也没办法生起! 这是天生的吗?不,是教育的问题。自从传统文化被“革”了“命”,长久以来,虽有一部分有志之士想将其恢复过来,可因涉及面太广,谁也无法力挽狂澜。因此,现在与我同龄的人,大多数对传统文化一无所知,自己所学的都是西方科学文化。但西方的有些东西,对很多民族来讲,危害性还是比较大。 像我们藏族,本有非常好的大乘佛教理念,但很多年轻的藏人却把它抛弃,去学汉族现在的行为。而汉族人也可怜,在民族传统中,虽不像藏地这样,大乘佛教的慈悲已融入生活的点点滴滴,但儒教思想所强调的为人处世还是很好,可如今也被完全抛弃,去向西方学习。那西方怎么样呢?不过是数百年的历史。所以我们从西方学来的东西,说实在,许多并不是很有价值。 现在一些学者将东西方的文化对比之后,认为:西方以自我价值为中心,因为过于自我,进而导致竞争、斗争、战争、世界末日。从年龄上看,西方的童年是天堂;中年是战场(西方竞争激烈,确实很像战场,成家立业之后非常辛苦);老年是坟墓(由于人们彼此没有仁爱、关怀,人老了就被送进养老院,虽有物质上的照顾,但精神上非常空虚,跟进了坟墓没有差别)。而在中国古代,童年是积福;中年是造福;老年是享福。汉地本来有这样的传统文化,可如今却被统统舍弃,反而认为西方的文明很先进,自己的文化消极落后,是封建糟粕、教条主义,进而加以践踏。结果到了后来,他们自己也非常迷茫,虽然物质发展跟得上时代,但精神上已完全失去了自我,这就是全盘西化的弊端。 其实,看到藏地的大乘理念被抛弃,藏人纷纷效仿汉人的生活习惯,种种现象惨不忍睹,我们很悲伤、很难过,但也没办法。你们有文化、有能力的人,平时除了吃饭穿衣,也应该看看当今的世界,看看身边亲友的行为,看看古德先贤的教言……只有看了、对比了,才会发现:佛法是全世界唯一的如意宝,它所揭示的真理,任何宗教都无法同日而语。现在我们也正在学儒教思想,从中也看得出来,这里面有时虽有利他,但范围很小,不管从时间还是空间,都要由大乘佛法来补充才完善。这并不是自赞毁他,事实就摆在眼前,谁都可以看得到。 你今生就算没有因缘学佛,也应当掌握为人处世的道理,这在儒教思想中讲得很清楚。然而遗憾的是,即使是这些,现在人也一再践踏,更不要说落实到生活中去了。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当我们身体受到伤害,最担心的莫过于父母,他们会忧心忡忡、牵肠挂肚。《大圆满前行》里讲过:孩子生了重病,父母宁愿以死相代。而父母最大的期望,无非是孩子将来有一番成就。如果我们非但做不到,反而还有品德上的瑕疵,一定会让父母蒙羞受辱,甚至活不下去。 “身有伤,贻亲忧”:孩子的身体是父母给的,父母把孩子的身体执著为自己的身体,所以为了父母,我们也应该保重自己。《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我们的身体、头发、皮肤,皆为父母所赐,必须要珍惜它、爱护它,不能轻易毁伤,这是孝的开始。 有些人喜欢跟别人打架,但你不考虑自己,也应该考虑父母,一旦你损伤了身体,甚至离开了人世,父母肯定特别伤心。世间上常有人说:“我为了你而活着,一旦你有个三长两短,那我怎么办?如果你掉了一个指头,那我怎么办?”——那你就吃下去嘛!(众笑)这些语言表面上关心你,但能不能做到也不好说。可是父母的话,不管孩子怎么样,都特别特别地执著。 所以,我们为了父母,或按大乘教义来讲,为了天下一切老母有情,也应该爱惜自己的身体。诚如《中观四百论》所言 ,身体虽是不净的臭皮囊,但为了利益众生、为了个人修行,还是要保养它,应该好好地吃饭、睡觉,生活上要有规律,平时也要活动活动。所谓活动,是想“活”就要“动”一动,不动就活不了。有些道友始终不愿意动,这样不行。最近我们要求每天磕一百个头,从佛教角度而言,此举功德不可思议;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样活动对身体也有好处。这一点,很多道友应该深有体会。 同时,平时吃饭、睡觉要有规律,除了特殊情况外,包括发心人员也不要熬夜,否则,为了工作熬一次夜,三四天都补不回来。因此,有智慧的人,吃饭、睡觉都会有规律。尤其是睡觉,从医学角度来讲,童年要睡八九个小时,因为身体、内脏正在成长,睡久一点很有帮助;中年睡六七个小时就够了,这也是国内外医学机构所证明的;老年人一般睡也睡不着,五六个小时就可以,应早起念佛,不要一直睡懒觉。所以,在小的时候睡得最多,然后越来越少……到一百岁可能就不用睡觉了。 每个人睡眠习气不同,有些人特别爱睡懒觉,有些可能有另外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不应一味贪著睡眠。有些人把事业、修行等有意义的事情全部放下,每天就是吃饭、睡觉:早上醒了,爬起来吃顿饭,吃完后再睡一下;睡到中午吃点饭,之后又躺一会儿;到了晚上,吃了饭就更不用说了。萨迦班智达曾说,人的一半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但极个别的懒惰者恐怕还不止。 “德有伤,贻亲羞”:不但身体有损令父母担忧,我们的道德若有缺失,父母尊长也会特别难过。就像一个道友的行为不如法,这个班的法师会非常不好意思;一个学生做得不好,老师也会觉得很没面子,甚至有些从此不敢见人。2000年,美国有个士兵奸杀了一11岁小女孩。这则新闻在全世界曝光后,他的家人一直生活在痛苦之中,父母不得不更换了家中的电话号码,甚至暂时离开家到外躲避,以免听到邻居的议论和调查人员打来的问询电话。对他的恶劣行为,家人感到非常难以理解,他的哥哥说:“我们没想到他会做出这种事情!” 反过来说,一个孩子如果很有出息,父母也会感到非常欣慰。有些子女,也许是教育的原因,也许生来如此,对父母特别孝顺。以前我去炉霍宗美乡的一所学校,那里有位老师,他为了照顾母亲,至今没有成家。他母亲从1990年开始生病,一病就病了18年,16年中像块肉团一样卧床不起。但他对母亲十分爱护,一天也不离开母亲身边,上午、下午到学校教书,其余时间就回去照顾她。不知他母亲是什么业力,死也死不了、活也活不成,尤其是到了晚上,一直痛得大声惨叫,他只能紧紧抱着她……就这样,16年中对母亲不离不弃、关怀备至,我们学大乘佛法的人恐怕也很难做到。我去他家时,给他母亲念了点经。当时我看了很难受,也很感动,觉得这个人的行为应该得奖。现在有些“感动中国”的得奖者我都不感动,因为他们的行为很小,只不过通过其他方式扩大了;而他真的让人感动,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 所以,子女对父母关心很重要。在我们学院,有些道友的父母也在这里,我想你们肯定会关心他,这是责无旁贷的。不过也不好说,毕竟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当然,父母也不要觉得:“我非常伟大,你一定要孝顺我!”其实你自己想一想:你以前孝顺过你父母没有?如果没有,那你的行为可能已传给下一代了,因为父母怎么教,孩子就会怎么学。 这次学了《弟子规》,希望很多人对父母的关心有所提升,从现在开始,这方面要下功夫。假如你听了这么多法,行为上一点改变都没有,那意义不是很大。 总之,孩子行为不如法,则是父母的羞耻;孩子若有所成就,父母会觉得自豪。黄檗禅师也说:“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我们藏地就是如此,家里有一个人出家,大家都觉得光荣,父母也到处宣扬:“我儿子出家啦,在寺院里面!”“我女儿当觉姆啦!”可汉地有些父母不敢说,明明子女在寺院里求学,却跟别人撒谎:“我儿子在中国有限公司上班……”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爱我,孝何难”:父母特别关心我、呵护我、疼爱我,好吃的让我吃,好穿的让我穿,好玩的给我玩……那如果父母老了,满面皱纹、白发苍苍,体力、心力大不如前,我孝敬他们是天经地义的。 “亲憎我,孝方贤”:父母如果憎恨我、讨厌我,经常打我、骂我,甚至折磨我,那是不是要报复他,拿绳子把他捆起来呢?也不能。父母对你再怎么不好,还是要以孝道为先,毕竟父母对你有生育之恩、养育之德,这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诗经》中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意思是,我可怜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么不容易,而想要报答他们的恩德,这种恩德就像天一样浩瀚无际、广大无边。所以,无论父母对你如何不好,一想到他们的生养之恩,还是要尽子女的孝道。 从前,舜的母亲死得早,父亲和继母讨厌他,多次想杀他。但舜很聪明,每次父亲让他做事,他马上赶到;而准备杀他时,就逃走了。一次他往粮仓里装粮食,父亲觉得有机可乘,便取下梯子,在下面点火想烧死他。幸好他有两个斗笠,就把它当翅膀,飞了下来。(这在小孩子的图画书里有,画得很好看。)后来父亲让他挖地洞,他知道是要杀他,就提前备了一个暗道。当挖到中间时,父亲和另一个儿子开始填土,想把他活埋,结果他从暗道出来了。这种事虽遭遇过多次,但舜并没有认为:“你天天想杀我,所以我要报仇。”他始终逆来顺受,以真诚孝心对待父母。后来尧知道了,认为舜有继承王位的德行,就把王位传给了他。 所以,不能因父母对自己不好,有机会就想伺机报复。以前有两个比较厉害的人,在“文革”之前,一个人天天打另一个;而“文革”期间,受欺负的人就开始算账:以那个人的方式、说过的话,一笔一笔地跟他清算。我们对父母不能这样。即使父母以前天天用棍棒打你,但当他老、弱、病、残了,也不能在他身上讨回来。 其实,尧舜禹的仁爱之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到。孟子曾引用颜回的话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意思是,舜是什么人?禹是什么人?和我一样都是人,他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同样,我们佛教徒也要常想:“佛何人也?菩萨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佛也是人,菩萨也是人,他们以顽强的毅力超出俗类,获得不可思议的智慧,我们同样也可以,我们和他们不同的,只不过是习气罢了。所以,每个人要有这样的勇气。 这些讲完以后,希望大家还是要有改变。以前对父母不好的,现在一定要转过来。若还转不过来,那听法就没有用了,真正是“刚强难化”!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亲有过,谏使更”:假如父母的言行举止有过失,比如天天打麻将、喝酒、吵架,从尽孝的角度而言,子女应好言劝他终止不良行为,但不能语言犀利、态度蛮横。那天我听一个年轻人说:“今天我父亲做的事很不对,我就把他狠狠痛斥了一顿。”好像自己很英雄、很了得,其实这是不合理的。父母毕竟是父母,要以柔和的语言来规劝,即使因看法各异,父母不一定接受你的观点,也应该婉转地给他讲道理。 讲的时候要“怡吾色”,表情上和颜悦色,而不要怒目相视,用仇恨的目光盯着他。本来老年人就可怜,心很脆弱,胆子也小,稍微说重一点就无法接受,跟年轻人完全不同,所以劝谏父母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还要“柔吾声”,声音上柔声细语,不能以粗暴的语气责骂他,应该用含蓄、委婉的语言,慢慢地让他接受。 《入菩萨行论》云:“出言当称意,义明语相关,悦意离贪嗔,柔和调适中。”我们说话时,要契合对方心意,意义当清晰明了,言语要前后连贯,内容要令人喜悦,远离贪爱嗔恨,音调快慢适中。所以,我们平常跟父母说话时,纵然表达的意思很尖锐,态度上、语气上也要柔和。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孙元觉,从小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可他父亲对祖父却极不孝顺。一天,他父亲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装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里扔掉。孙元觉拉着父亲,跪着哭求不要这样,但父亲不理。他猛然间灵机一动,说:“既然父亲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没办法,但我有个要求。”父亲问什么要求,他说:“我要把那个筐带回来。”父亲不解道:“你要这个干什么?”“因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亲一听,大吃一惊:“你怎么说出这种话!”孙元觉回答:“父亲怎样教育儿子,儿子就会怎样做。”父亲想想,就没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赶紧把老人接回家赡养。 所以,即使父母做得不对,性格难以沟通,子女还是应以婉转的语气劝说,没有必要吵架。有些家庭一吵架,简直是“烽烟四起”,谁都不想呆。我小时候就见过这么一家人,一进他们家,就有种难以忍受的气氛。因此,帕单巴尊者说:家人就像集市的过客一样,切莫恶语相向 。你们看看从小到现在,家里多少人已经去世了?将来又要离开多少?所以,人和人只是暂时的集聚,不应该互相争吵。(发心部门的道友也是如此,能聚在一起是种缘分,何必为了一点小事而吵吵闹闹?) 在暂时的集聚中,父母跟子女的关系非常特殊,这个若搞不好,还想度天下无边的众生,就根本别提了。试想,你对亲生父母都是如此态度,那其他众生跟你毫不相关,又怎么把他们观成母亲?所以,修菩提心的话,首先要念父母之恩,知道了他们的恩德,才清楚该怎样对待众生。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因此,大家一定要尊重父母,假如他们已不在了,就应该好好地忏悔:“父母啊,您还在世该多好啊!我一定重新做人,我给您磕三个头……” 链接: 索达吉堪布讲《弟子规》——总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