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三)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三)

  净慧法师

  第三讲 缅怀虚云老和尚

  (2009年10月29日晚)

  各位善知识:

  今天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深地纪念的日子,今天是虚云老和尚圆寂五十周年的纪念日。所以我们把虚云老和尚的像供在前面,我们一起来缅怀虚云老和尚一生的盛德,学习虚云老和尚伟大的人格,为佛教的未来尽我们每个人的心和力。

  今天云居山真如寺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法会,本来云居山的纯闻大和尚也一再地邀请我去出席今天的纪念活动,由于老祖寺在打禅七,所以我就请假了。我想我们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纪念老和尚圆寂五十周年,这个特殊的方式就是举行一个禅七,集中四众弟子在一起来共修。我们这种纪念方式,正是虚云老和尚平生所追求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虚云老和尚一生做了许多的事情,这许多的事情集中到一点,就是为了要引导四众弟子修行办道,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自利利他,弘法利生。所以,我们今天在这里一起来瞻仰老和尚的遗容,一起来分享虚云老和尚一生当中最重要的精神、最重要的事迹,使我们学习有一个榜样。

  首先,我想说,虚云老和尚是自从民国以来中国佛教界最重要的一位高僧大德,是自民国以来支撑禅宗这块天地的顶梁柱。尽管老和尚圆寂已经五十周年了,但今天的中国禅宗,依然是老和尚的精神在支撑着这块天地。没有老和尚的精神,中国的禅宗将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很难想象;没有老和尚这个顶梁柱,今天的中国佛教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也很难想象。今天的中国佛教之所以还有一点传统,今天的中国禅宗,还有一点点形式,今天中国禅宗的几座主要的道场还能得到恢复,这都是由于虚云老和尚本人的努力及其影响所至。

  虚云老和尚圆寂五十年,如果从诞生算起就是一百七十年。虚云老和尚的影响、虚云老和尚的功德在近百年的中国佛教史上,一直都是闪闪发光的一页。如果没有虚云老和尚,这一百年的中国佛教史、中国禅宗史,将会留下无限的遗憾。我想我们这样地来认识虚云老和尚,认识虚云老和尚在中国佛教界近现代史上所占的地位、所产生的影响,就知道虚云老和尚的重要性。虚云老和尚留给我们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认真地继承和发扬光大。

  为了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五十周年,虚云老和尚法系当中的赵州柏林禅寺这一个系统也做了许多的工作,做了许多有关发扬老和尚精神的事情。我想,最主要的是完成了一件大事情,就是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完成了《虚云和尚全集》编辑、整理,并且公开出版发行。虚云老和尚圆寂五十年,但是老和尚的法身舍利--老和尚的法语、老和尚思想的载体,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集子公开发行。特别是虚云老和尚晚年,从1951年到1953年这三年的经过,有许多当事人的记载、当事人的回忆都与史实有出入。这些有问题的记录一直留在书上,在海内外流传。这一次《虚云和尚全集》的出版,就把诸如此类的问题进行了核实纠正,使得老和尚晚年的史实有一个正确的记录。

  虚云老和尚的著作、法语也出版过多次,我本人在四十多年前,就编印过一本有关虚云老和尚的小册子,但是这些资料都没有能够统一地进行归并。由于条件不成熟,老和尚的书有好几本都是不完整、不全面。这次,黄明尧居士和他的同参经过三年的努力,广泛地收集资料,才把《虚云和尚全集》的编辑出版工作全面地完成,并且于本月20号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同时举行了虚云和尚圆寂五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我们在座的有几位居士也出席了那次的活动。虽然只有一两百人参加,但大都是重量级人物,有专家学者、教界长老、各界有影响的人士,还包括外国朋友在内,所以尽管人数不多,但是影响很大。这是我们为了纪念虚云老和尚圆寂五十周年所做的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在老祖寺的范围内修了一个"三师塔院",其中就有虚云老和尚的发舍利塔,塔里供养有老和尚的头发,代表老和尚的生身舍利;老和尚的全集代表了老和尚的法身舍利。

  这两件事都是纪念虚云老和尚最重要的事情,关系到老和尚的思想、精神的传播,关系到老和尚生身舍利的长久供养。

  我们今天应该从虚云老和尚身上学习什么呢?

  我想,老和尚的人格伟大,老和尚的精神是多方面的,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都介绍出来,不大可能。老和尚怎么修行、怎么开悟、怎么弘法利生,这些都是大家非常清楚的事情。我想讲一点有关老和尚生活方面的事情,讲一点不大为人所注意的事情,而且这又是我们当前佛教界最缺乏的一个方面。

  我在前几年曾经说到,我们僧团的生活要平民化。这个思想并不是我的思想,这是虚云老和尚的思想,我不过是把虚云老和尚的作风、把老和尚艰苦朴素的生活形态进行了一种归纳,概括为平民化。老和尚的衣食住行,都是非常平淡、简单、朴实。

  我们先来看老和尚自己是怎样低调地做人,但是,他又是大手笔地做事。这恰恰是我们今天的人所难以想象的。我们今天做事情,往往和老和尚的精神是相反的,事情还没做起来,高调先唱出去了;人还没有到,架子摆出去了。老和尚不是这个样子,他做人非常非常低调,不管走到哪个地方,都是穿那件百衲衣。大家可能看到老和尚的许多照片,几乎每张照片的着装都是那件百衲衣。不像我们今天穿着黄大褂(黄海青),大珠子一挂,老和尚不是这个样子,他就像住山的苦行僧一样,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不改变他的形象,都不改变他的生活方式。

  他到任何一个地方,要去参拜哪一个道场,往往不是事先通知对方,而是在不声不响的情况下,在对方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老人家去了。他为什么这样做,他就是不想麻烦大家。像虚云老和尚那样的身份,不管走到哪个寺院,都要钟鼓齐鸣来接驾,老和尚觉得不要摆那种派头,摆那种派头会折福折寿。1953年,他老人家在苏州,要到灵岩山去参拜,山上的人也知道消息了。他老人家雇一个人力车,带了两个侍者,就走小路上了灵岩山。灵岩山的人正准备要迎接,但是他老人家已经到了。像这样的事,在今天的人很难想象,今天的人是觉得排场越大越好,迎接的人越多越气派。老和尚是另外一种风格:不要麻烦别人,不要摆架子。

  像这样的事,我前几年在当阳玉泉寺也碰到一次。台湾有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和尚慧岳法师来玉泉寺礼祖。大陆的佛教界总是老习惯,长老来了,一定要鸣放鞭炮、夹道欢迎,结果慧岳老和尚看到路上站了许多人,他扭头就走:"我今天不去了,明天再去。"(笑)弄得大家怪不好意思的,对老和尚说:"老和尚,你已经来了,就不要再回到宾馆里,已经准备好饭了。"他说"那你请各位都回去,我再进去"。大家只好听老和尚的吩咐,各自回寮,这位老法师才进寺院。像这样的一些老传统,这样低调为人的作风,确实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还有一件事情,要我现在来学,我也学不了。虚老的老规矩,不接受出家人的礼拜。出家人向老和尚顶礼,不论年龄大小,他一律随着一起拜下去。他当时已经一百多岁了,他还能拜下地去,拜下去自己还能从地上起来,现在我不能就地下拜了,拜下去起不来了,惭愧得很。很多人不敢当着老和尚的面来顶礼,怕他老人家回拜,折福报。1952年冬天,老和尚在北京广济寺,有很多人去参拜老和尚。有一位能海老法师,他知道要当着老和尚的面顶礼,老和尚就要回拜;能海法师很有智慧,他到了老和尚住处窗外,就跟我们摆手,要我们不要做声,然后他就在窗外展具,顶礼三拜,拜完了再进去,两位老人互相问讯、就坐。这一方面显示了能海老法师对虚云老和尚的尊敬,另外一方面也显示了老一辈的出家人之间的彼此尊重、彼此的欢喜赞叹。这种风气今天很难见到。

  老和尚每天饮食也很简单,一粥一饭,早晨吃粥,中午半碗干饭,晚上有时候吃一点面条,有时候就不吃。尽管老和尚一百多岁的人,他每天清晨听到敲板了,他就起床,洗漱完毕就在自己的床上打坐,一直到常住下殿了,这才用早餐。早上和中午用斋的时间都和斋堂保持一致。

  我们今天的出家人,衣服很多,左一件右一件,长的、短的、夹的、棉的;老和尚衣服很少,小褂裤就只两套,换了洗了,干了再换。一件衲袄,一件毛衣,就这么多。在广东,那么热的天,夏天也穿着一件衲袄,冬天里面加一件毛衣而已。袜子两双,鞋两双:一双罗汉鞋,一双布鞋,都打了补丁。想起来我们很惭愧,衣服左一件右一件,鞋子袜子很多双,一天为衣食住行,操很多心。生活俭朴,省时省力又省心,有利于修行办道。

  老和尚那么大年纪,他还是睡的硬板床。在云门寺,自1951年的云门事件以后,他就没有在原来的房间住。搬到一间厢房,用两条板凳,搁两块铺板,垫一条棉被,那就是他的床,冬天夏天都是那个样。想起来老和尚那种生活,我们今天真是惭愧万分,惭愧万分。今天的条件比过去好了许多,但是,条件好了,我们还是要懂得惜福;不懂得惜福,人的福报总是有限的。

  老和尚出门,到山边去转一转,拄的一根拐杖就是山上砍的一棵小树,也没有剥皮,就是带着皮的一根棍子,一年到头就是用它当拐杖,而且一点形状也没有。在云门寺后山找一条有形状的拐杖,应该有得是,但是老和尚为什么不要呢?因为多一件大家注目的东西,你就要费很多的心。一根木棍放在那里没人要,如果拐杖上有点形状,有个龙头,有点奇形怪状的,你心里就老记挂着这件东西,怕它丢掉,怕别人要;别人看了又起心思,别人张口问你要,你心里又舍不得,不给又不好意思,心里面矛盾重重。老和尚他就是有智慧,随便一根木棍,谁也不要。这就是生活的洒脱自在。

  老和尚在云门寺住的房子还算是已经修好的了,是瓦房,到了云居山后,就是住的茅蓬。开始住的是拴过牛的牛棚,打扫干净,再把有漏洞、有空隙的地方用茅草围一围,老人家就睡在那个地方。后来茅蓬修好了,用泥土筑起的墙,上面盖的茅草,老和尚在茅蓬里住了六七年。一直到最后时刻,他老人家就在那个茅蓬里圆寂的。老和尚那时候用信封信纸都印上了"云居茅蓬",那是实实在在的茅蓬,是名副其实的茅蓬,并不是起一个茅蓬的雅号。我1954年、1955年两次到云居山去,有幸和老和尚住在一起,他住左边,我住右边,两间房子门对门。无著庵的老师太宽敬法师,还有美国的佛性法师,她们受戒的时候也是住在茅蓬里,和老和尚住的是一栋房子。她们都睡广单,很多人住在一个屋子里。大家想想看,那是一代高僧啊!今天我们想到虚云老和尚的时候,总觉得他在天上一样,实际上老人家就是在那一间茅草房里面度过了他的晚年,度过了他最艰难的时刻。我们在老祖寺这里,在村里或山边,还可以看到一些茅蓬,但那已经不是人住的地方,是用来堆放杂物或者是拴牛的。老和尚住的是茅蓬,吃的东西呢,早晨吃一碗棒子面稀饭,中午才吃点米饭。

  老和尚的衣食住行,都是简单得没法再简单。他那种生活,我想说他是平民生活,还是估计得过高了,要用过去的话来说,那是贫雇农的生活。当然,老和尚也有条件把生活稍微改善一下,但是,他老人家感觉到,常住所有的经济都是十方善信的血汗,都是拿来供养三宝的,不是供养个人的,一定要按照因果的原则来办事,不可乱花一分钱,不可把三宝的钱用错了,用错了有因果。

  但是,老和尚对于他人关心得无微不至。常住大众,不管哪一个人有病,他一定叫侍者把药送到病人的手上。因为那时候有很多人从广州、香港去看老人家,就像今天有居士带一些药品到寺院里来一样,她们也会带一些药品到山上来,老和尚将药品分类存放在一个柜子里。老和尚做事情特别地认真仔细,感冒的、发烧的药各放在哪里,一定不会拿错。尽管老人家年纪很大,但他对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地去对待,从来不马虎。

  再说老人家的威仪。你们很多人都看见过老和尚的照片,他照相从来没有睁开过眼睛,他走路也从来没有东张西望,我很少看见他把眼睛睁得大大的,从来没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是在打坐,是在跟人交谈,还是在走路,总是眼观鼻、鼻观心,没有看见他放逸过。有时候老和尚也和常住的班首充壳子聊天,但是说话都是轻言细语,都是讲佛法、讲公案,讲佛教的历史,没有闲谈杂话的时候。古人就说:"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老和尚时时刻刻是这样来要求自己。1955 年传戒,老和尚几乎每天早上都去上殿,他那么大年纪还站着上殿诵经,侍者给他搬个凳子,他不肯坐,而且一堂殿下来,开始是怎么站着,一直到最后都是那个样子,就像一棵松树一样,巍巍不动。老和尚那么大年纪,拜佛拜下去,还是跟我们青年人一样,完全趴在蒲团上,臀部不会拱起老高。他那么大年纪,双盘不用手,自己就上去了。

  老和尚非常注意动静结合,每天打坐的时间很多,但有时也出来走一走。1954年、1955年,我都有比较长的时间在云居山,每天吃了早饭,就陪着老和尚从山底下转到半山腰,然后再转回来,大概有三四里地,这么走一圈。一边走,一边看,走到有守野猪的茅草棚子,就在里面坐一坐,有时候在树墩上坐一坐。小和尚陪着他走,你不能空手,提个水桶,哪一棵树该浇水了,提一桶水把树浇一浇;该培土的,你也要去培培土,让身边的小和尚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关心常住的一草一木。行走有利于身体健康。老年人四肢不僵硬,说明血液循环正常;四肢僵硬了,血液循环就不正常。所以到现在我总是自己注意,虽然我上殿的时候不多,但拜的时候不管腿有多疼,我都要拼命地拜下去,拜下去了老相才不会出来,老相出来的时候,要死的时候就差不多了。(笑)所以,老人就一定要逞英雄,不要让自己显老相。

  虚云老和尚对于身边每一个人都是很关心,都是表扬、欢喜赞叹,批评人的时候不多,骂人的时候更少。大概他老人家骂人最重的话,就是"你这个地狱种子"、"业障鬼",身边的人做了很大的错事才会说这个话。谈论佛教界的事情,他从来都不贬薄诸方,对于各地的高僧大德总是赞叹有加,弘法利生功德大,福报大;总说自己很苦恼。

  我们从这些极普通的事情当中学习老和尚的为人处事,会使我们的人格更完善,生活态度更端正,养成有道德有传统的一代新僧。

  在近现代佛教史上,支撑着今天整个中国佛教的,大体上就是四位高僧,主张改革的就是太虚大师,他使中国佛教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在努力,没有太虚大师这个人,中国佛教也是没有希望的。保持传统,是虚云老和尚。尽管他们两人一个是改革,一个是传统,但彼此之间都是互相赞叹,觉得改革是应该的,保持传统也是应该的。再就是提倡念佛法门的印光大师,他老人家一生就是劝人念佛:"三根普被,利钝全收。"最后就是讲戒律的弘一大师,他没有出家以前是艺术家,出家后是一代高僧。印光法师、弘一法师、虚云老和尚这三个人基本上是一个类型,生活都是非常俭朴的。我看过弘一法师的纪念馆,他用过的蚊帐补了很多补丁,他的衣服也是打了很多补丁。太虚法师尽管我没有亲自接触过,但从他的思想来看,他弘法的热忱很高,对佛教极其有责任心。

  中国佛教能保持到现在,也就是这四个人的精神。这四个人的思想分为两大类,一个是要继承传统,一个是要面向未来。太虚法师是面向未来,其他三位都是要继承传统的。这两者都是不可缺少的:面向未来使佛教具有前瞻性,能够晓得往哪里走;继承传统是使我们往前走有基础,有起步的地方。如果没有传统,我们站在什么地方往前走呢?我们全体的佛门弟子,切不可忘记这四位老人家。

  今天是虚云老和尚圆寂五十周年纪念日,所以跟大家在一起缅怀老和尚的盛德。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出家人也好,在家人也好,都要向老和尚学习,把老和尚的精神发扬光大,把老和尚的事业一直推广到尽未来际,使正法久住,法运昌隆。

 
 
 
前五篇文章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二)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一)

观音的性别及角色变化

古代寺院的传戒与受戒

地论学派

 

后五篇文章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四)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五)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六)

黄梅老祖寺首届禅七法会开示(七)

己丑年四祖寺冬季禅七开示(一)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