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净土的大乘品格与人间性 |
 
净土的大乘品格与人间性 ——浅析印顺对净土义的阐释及传统净土宗的批评 湖南科技大学法学院哲学系 陈芷烨 陈晨 内容摘要:印顺从简别佛法实义与方便的角度出发,紧扣人间佛教主题来考察佛法体系中丰富的净土思想资源,指出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阙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兜率净土等各种净土思想都具有不同的关怀所在。在此基础上点明净土思想的大乘品格与人间关怀旨向——基于慈悲理念,不偏离菩萨道精神的宗教实践。由此,净土行者的修行目标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往生净土”外,还包括“创造净土”、“庄严净土”等丰富内容。并以这种净土诠释框架与模式为基础,指出中国净土信仰及实践的偏差与可商榷之处。 关键词:印顺: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闽佛的东方妙喜世界;弥勒佛兜率净土;人间净土; 印顺(1906-2005),俗姓张,名鹿芹,浙江海宁县人,当代著名高僧,以智慧深广、学识渊博、著述宏富而享誉当今世界。少年时期生活艰辛,20岁时读冯梦祯的《庄子序》,发出“然则庄文郭注,其佛法之先驱耶”的感叹,由此引起了探究佛法的动机。由于阅读《中论》,印顺领略到佛法之高深而向往不己!经四、五年的勤奋阅读与思考,他一方面被佛法理论深深折服,另一方面,他发现佛法与他当时现实佛教界间存在太大的距离,所理解到的佛法与现实佛教界差距太大,引起了他内心的严重关切,因此发愿“为了佛法的信仰,真理的探求,我愿意出家,到外地去修学。将来修学好了,宣扬纯正的佛法。”于是25岁的张鹿芹于浙江普陀山福泉庵(俗名天后宫的福泉庵)礼清念老和尚为师,落发出家,法名印顺,号盛正。出家前因曾受般若精舍老和尚,被太虚大师称誉为“平生第一益友”之昱山上人指引,出家后随顺普陀山之习俗,礼昱公为义师父。不久印顺至天童寺(位于今浙江省宁波市东30公里的鄞县东乡太白山麓)受戒,戒和尚为圆瑛老和尚土。可以说,印顺是在东南佛国及吴越地区成长并由此走向世界的著名佛教高僧。 印顺指山,他对佛教的研究, 目的想理解佛法的实义与方便,而缩短佛法与现实佛教间的距离。“我修学佛法研究经论的意念,除了想要了解佛教究竟是什么以外,还想了解佛法怎么慢慢演变,其原因何在?这是存在我内心当中推动我一直研究下去的力量。”印顺指出,在佛教的传布过程中,方便对佛教的发展是必要的:方便适应,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但是方便有他的应机应时性,随着时空条件的改变而可能不再适应,应有《法华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的精神,达到了某一阶段,有更好更适合的就提倡,不适合的就舍掉。阐扬佛法实义,应用有利人间,净化人间的方便。这是印顺研究佛法的根本动机和旨趣所在,印顺对传统佛学的批评和反思也是遵循这一目的而展开的。而对传统净土思想的抉择与批评也围绕上述研究佛法的根本动机和旨趣而展开。 一 任何一种宗教都有其超越理想境界与目标,指引着信众为此奋斗前行;基督教的天堂、伊斯兰教的天国2、儒教的大同理想、道教的洞天福地等等都是各教信众的终极理想与关怀所在。而对于佛教信众而言,净土世界乃佛教大乘各个流派所共同追求的终极理想。佛教净土思想源远流长,佛在各种大乘经典中曾经宣说各种佛净土,主要有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阿合佛的东方妙喜世界、药师佛的东方净琉璃世界、弥勒佛兜率净土等3。另外《华严经》的华藏净土世界、《法华经》的灵山净土、《大乘密严经》的密严净土、《维摩诘经·佛国品》宣说的唯心净土一心净土净等都是典型的净土思想。在这些净土中,最为中国佛教信众熟悉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弥陀净土;弥勒净土传入中国时,曾流行一时,但自从道绰、善导起而弘扬弥陀净土,再加上弥勒下生思想被野心政客所利用,所以也就逐渐式微了;至于其他净土,虽然随着经典传入中国,但是都未能引起反响。印顺指出,中国佛教的净土思想发展极为特别,经过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净土”似乎专属于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而有关往生极乐净土的途径与法门,佛教经典中原来是认为通过各类严肃的宗教修持与实践,诸行都可以往生极乐净土;而等到传入中国以后,慢慢地演变为以念佛为主要往生法门的特殊形态。事实上,被中国佛教信仰者所忽略的弥勒净土、阿闽佛净上、药师琉璃净土都带有特别珍贵的特质——注重人间净土的实现,及智慧、慈悲的大乘菩萨精神。 为什么佛教要发展到大乘阶段,净土思想才开始兴盛起来呢,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可能的答案是,原始与小乘佛教中,重点宣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佛法真谛。众生因有妄想执著的心,于诸法无常,执为真常,于诸法无我,妄执有我,因此产生我见、我痴、我慢、我爱等颠倒梦想的四种妄心,所以造业受报,依因感果,因果相续不断,轮回六道之中。我们要解脱人生痛苦,要跳出六道轮回,那就要用无常无我的观点,发心修道,断苦恼因,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到了功行圆满,就能够了脱生死轮回,证得不生不灭寂静安乐的偏真涅盘境界。在这种情况下,信众普遍地存在对世界的厌离心与求个体了生脱死的白了汉情结;缺乏对统真善美为一体的理想境界的追求与祈盼,与佛陀的慈悲情怀有了较大差距。而大乘佛法重在慈悲为本,大乘佛教讲三心六度万行,其中三心之一为“大悲为上首”,菩萨的精神重在慈悲的流露,而慈悲的具体行为是利他。菩萨发心行菩萨道,关键在于长养慈悲心,以慈悲心去行六度万行,并从利他中完成自利。这种自利利他的宗教信愿与实践目标的实现,就形成净土信仰与终极追求。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印顺认为“戒律与净土,不应独立成宗”,而是佛教界尤其是大乘佛法的共同追求目标5。佛法的庄严或严净典型地表达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离错误的认识即真:离罪恶的行为即善;离染污的清净即美。而此“净”,也即表达真美善的统一。佛教流行人间,必须理智与情意并重,适合众生的要求,才能得合理的发展。偏于理智则不免枯寂;偏于情感又易于放逸,失却人生的正轨。唯有智情融合而统一,生活才有意义,才能净化人性而成贤成圣。因此佛法的庄严或严净具有重要的意义。印顺指出,净有二方面的内涵:一、众生的清净;二、世界的清净。学大乘佛法要从两方面入手,即修福德与智慧。福德能感成世界清净,智慧能做到身心清净。离福而修慧,离慧而修福都不是大乘行为。大乘菩萨所要做的利他工作有两个方面:一、“成就众生”;二、“庄严净土”。使有五乘善根的众生都能成就善法,或得清净解脱:并使所依的世间也转化为清净。修福修慧也是依此净化众生与世界为目的的。由此成佛能得二圆满:一、法身圆满,二、净土圆满,众生有依报,佛也有依报,一切达到理想的圆满,才是真正成佛。因此,净土思想与大乘佛教不可分离。离净土就无大乘,净土契合大乘思想。 由此,净土法门为佛法甚至可说为人类的共同企求。修学大乘佛法,不应当轻视世界的清净要求。由于只重身心清净,所以小乘不能达到究竟;大乘在清净身心的同时,也将庄严世界视为重要目标;认为只有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才能达到究竟圆满的地步。所以净土包括自然界的净化与众生界的净化。弥勒人间净土的思想本于阿含经经典,起初是包含这二方面内容的2。但后来的佛弟子似乎特别重视上生兜率天净土,而忽略了实现弥勒下生的人间净土。佛教原始的净土特质被忽略了,这才偏重于发展为天国的净土,他方的净土。所以印顺在其《佛法概论》说:净土在他方、天国,还不如说在此人间的好。弥勒净土的第一义是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至于发愿上生兜率,也还是为了与弥勒同来人间,重心仍在人间的净土。弥勒净土的真意义逐渐的被忽略:但人间净土依然是人类的共同要求。弥勒人间净土给予中国人的影响极大。月光童子出世和弥勒下生的思想,鼓舞了中国人对于人间净土的要求与实行,所以要真正理解弥勒净土,必须理解其人间净土的特性。如果忽略弥勒净土中人间净土的重要内容,剩下求生兜率净土的思想;以为求生兜率,比求生西方净土要来得容易,则成为没有多大意义的教说。 二 印顺指山,中国佛教始终是走向偏锋,不是忽略此,就是忽略彼。如禅者的不事渐修,以至于三藏教典都成了废物:净土行者则专事果德赞仰,少求福慧双修,不求自他兼利,只求离此浊世,往生净土。阿弥陀佛与净土几乎妇孺咸知:而阿闽佛国东方妙喜净土法门几乎被人遗忘,这是净土思想的大损失。阿阀佛在因地作菩萨时,誓愿世世作沙门,世世著补纳衣(粪扫衣),三法衣,常行乞食,常在树下坐,常经行、坐住(不卧)一头陀行,这是典型的头陀行。阿闳佛国的声闻弟子是不住精舍,依律行事的。佛没有为他们制戒,他们也没有受戒。没有和合大众举行羯磨,只是独住修行。所以,印顺认为这是比对释尊制立的僧伽生活,而显出净土弟子众的特色。中国人有一特殊意识,即东方是象征着生长的地方,是代表生机的,故演变为现实人间的消灾延寿。阿弥陀佛在西方,西方是代表秋天的,属于肃杀之气,是死亡的象征。故西方净土为人死后的所生处。由此东方药师佛成了现生的消灾延寿:西方的阿弥陀净土即成了死后的往生。这在中国人心中,有意无意间,成了一种很明显的划分。所以西方净土盛行以后,佛法被人误会为学佛即是学死。到此,阿弥陀佛的净土思想的本色已经丧失殆尽——西方净土本是代表无量光无量寿的永恒与福乐的圆满。中国人特重西方净土,也即是重佛德而忽略了菩萨的智证大行(阿闳佛国净土):又忽略了现实人间净土(弥勒净土)的信行:这已经是偏颇的发展了。等到与药师净土对论,弥陀净土,也即被误会作“等死”、“逃生”,根本不是阿弥陀佛净土的实义。 净土的要义在于摄取净土以摄化众生,因此净土是从为利益众生的目的而庄严形成的,不是从自己想安乐而得来的。中国净土宗发愿往生,求生净土的信愿十分笃厚,但却忽略了“净土从何而来”这一关键问题,将净土法门中的创造净土义丧失殆尽。一般都以为,有佛就有净土,而不知阿弥陀佛,并不是发愿往生而得净土的。大乘经中处处都说庄严净土,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修无量功德,去庄严国土,到成佛时而圆满成就。现在只听说往生净土,而不听说庄严净土,则是值得深思的。 中国的净土实践中,宣称只要老老实实念佛,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种念佛法门,是传于庐山十八高贤结白莲社念佛,但他们是重于系心念佛。唐代以降,不但摄化净土行者,连小孩也都来参加念佛。称名念佛从此成为中国唯一的念佛法门了。宋朝王公大臣结白莲社,往往集数万人念佛:以及近代的印光大师都是以称名念佛为唯一法门的。从教化的普及来说,易行道的称念佛名确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大乘法的深义大行也就因此而被忽略了。 纵观佛教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念佛法门首先仅是针对心情怯弱的在家信众而施设的方便法门。原始阿含经典中,心情怯弱的在家信众每修三念:念佛,念法,念僧。或修四念,即念三宝与戒。或再加念施、念天共为六念。如摩诃男长者、难提长者、梨师达多弟兄等听说佛与僧众要到别处去,心中非常难过;诃梨聚落主、须达多长者、八城长者、达摩提离长者等身遭重病与病苦。贾客们有旅行旷野的恐怖5;比丘们有空闲独宿的恐怖等等。这都是是因为信众的理智薄弱,不能以智制情,为生此别离,荒凉凄寂的阴影所恼乱,所以教他们念——观想三宝的功德,念自己持戒与布施的功德,念必会生天而得到安慰。这在佛法的流行中,特别是“念佛”,有着非常的发展。传说佛为韦提希夫人说生西方极乐世界,也还是为了韦提希遭到了悲惨的境遇。所以龙树《十住昆婆沙论》说:这是为心情怯弱者所作的方便说。 印顺指出,大乘佛法念种种佛的宗教修持围绕以下目标展开:一、“往生佛国”:念佛而往生佛国,可以见佛闻法而不断地进修。二、“不退菩提”:念佛的能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不会退堕二乘了。三、“得陀罗尼”:陀罗尼DhgraE3~的意义是“持”,念佛能生生世世的不忘失佛法。四、“忏悔业障”7:在“佛法”中,忏一阡摩kE3ama的意义是“容忍”,求对方或僧众,容恕自己的过失。悔是desana的意译,直译为“说”:毫不隐瞒地在大众前陈说、发露自己的过失。犯了戒则内心有罪恶感,内心不得安宁,是要障碍进修的。所以释尊制律,要弟子们随犯随忏,保持身心的清净(也就是僧伽的清净),能向上进修。 印顺指出,这种依赖想念而自慰的思路,本为一般宗教所共具有;神教都依赖超自然的大力者,从信仰、祈祷中得到寄托与安慰。念佛等原理与神教的他力(其实还是自力)并没有什么差别。佛教经经典中也举神教他力说来鼓励怯弱者,如说:“昔者,天帝释告三十三天:‘卿等若入大战中时。设有恐怖畏惧之心者,汝等还顾视我高广之幢;设见我幢者,便无畏怖。若不忆我幢者,当忆伊沙天王幢;以忆彼幢者,所有畏怖,便自消灭。若不忆我幢,及不忆伊沙幢者, 尔时, 当忆婆留那天王幢;以忆彼幢,所有恐怖,便自消灭”。他力的寄托安慰,对于怯弱有情者具有一定的作用。但这是一般神教所共有的,中国净土宗则以此为能得解脱,能成正觉的关键法门,与释尊的本意有了差距10! 三 在中国佛教界,称念阿弥陀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宗教思想与实践,十分普遍盛行。净土法门的长处是能适应一般初学,容易修学,可以坚定信愿。中国宣扬净土者在强调净土的特胜时,认为净土法门在以下四个方面优越于其他宗派:一、“横出三界”;二、“带业往生”:三、“隔阴之迷”;四、“四句料简”。印顺认为,从佛法实义的角度说,这些说法都含有似是而非的成分。从佛法方便的角度说,弘扬净土确实具有有接引初学的作用。虽缺乏究竟意义,却有“为人生善”的宣导价值。 “横出三界”是依据《无量寿经》“横截五恶趣,恶趣自然闭”而来。五趣是三界生死,足有漏法、杂染不净法,关于如何出离三界五趣生死的问题,净土论者宣扬佛法的净土法门是横超的,其它的法门是竖出的:竖出的是渐,不如横超的顿出。由此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印顺认为这一结论是有问题的,解脱生死的佛法都是顿断横出的,竖出是不能解脱生死的。净土行者厌恶五浊恶世而欣求净土,约三界生死说,欣厌心是不能出离生死的。当然生在净十的,由于环境好,“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莲华化生,将超脱生老病死不己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是一定要解脱生死的,所以“因中说果”,不妨说往生净土,已解脱生死了。根据佛教经典,在净土修行不如在秽土修行,如《无量寿经》(卷下)说:(在此娑婆五浊恶世)“为德立善,正(慈)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佛国为善百劫”。在净土中进进修是缓慢的,但不会退堕,非常稳当。秽土修行功德强,进步快,只是障碍多,风险要大些。秽土与净土法门适应不同根性,各有长处,净土自夸“横出三界”是没有根据的。 宣扬净土殊胜的人称,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带业往生极乐净土,这是念佛法门的特胜。印顺以为,“带业往生”是当然的,合理的,但并不表示净土法门的特胜。“往生”指死了以后,生到别处去——往生人间,往生天上,都是往生;中国的净土行者认为往生就是往生两方净上的说法则值得商榷。依佛法说,业是随造业者而去——带业往生的;如人有信、愿、行,念佛而求生净十的,只要净业成就,就能往生净土;无边生死业都带到净土去了。业与烦恼在净土中是一样的:一般(除得无生忍的上上品)往生净土的,没有断烦恼,烦恼却不会生起:带有无边的生死罪业,业却不会感苦报。因此“带业往生”在佛法中是普遍的宗教观念:带业往生净土值不得特别宣扬殊胜。 净土宗宣扬“罗汉犹有隔阴之迷”,是说修证到罗汉还有隔阴之迷,不如往生极乐世界的好, 由此以彰显净土法门的殊胜。印顺指出,阿罗汉生死己了,不会再受后阴,不再有隔阴之迷。隔阴之迷是指,我们的身心自体只是五阴的和合相续,没有是常是乐的自我。这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前阴,下一生的身心自体是后阴,前阴与后阴,生死相续而不相同,所以说隔阴。迷有二类:迷事即对事相的迷乱、错误、无知;迷理是对谛理——无常、无我、我所、空性、法住、法界的迷惑。约事迷说,一切众生包括前三果圣者(阿罗汉不会再受后阴)都是有此“隔阴之迷”的。不过三果圣者,初生时虽不能正知,但很快能忆知前生的一切。如约迷理说:凡夫是迷理的,初果圣者是能见谛理的,一得永得,是不会再退失的。在入胎、出胎时虽不能正知,不能现见谛理,但所得无漏智果并没有失落。所以圣者虽有“隔阴之迷”,对解脱生死来说,是绝对稳当的,解脱生死是为期不远的。净土以此来接引众生,以表示净土的殊胜,不符合佛法实义。 唐末五代以降,佛教义学衰落,禅净双修盛行。佛教界流行宋初永明延寿有关禅净的四句料简:“有禅无净土,十人九岔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人去”;“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四句偈中的“禅”专指达磨传来,发扬广大的禅宗:“净土”专指西方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印顺指出,这一料简存在很大问题。“有禅无净土”,“无禅有净土”,到底怎样是“有”怎样是“无”值得商榷。因为中国的禅宗和净土宗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中国的禅宗, 自达磨传来(经过中国的玄学化),被称为“最上乘禅”。中国的念阿弥陀佛,往生净土,也有适应中国的特性,在很多方面都是违背佛法实义的。“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更是没有道理。禅、净是中国佛教,但佛教是不限于中国的。作者处身于禅、净盛行的中国,只知道禅与净,缺乏对佛教深广的远见,才作出不合情理的料简。 四 印顺指出,我们必须知道在“往生净土”以外,还有“人间净土”与“创造净土”义。如果依据佛法实义,净土应以阿弥陀极乐净土为圆满,以弥勒的人间净土为切要。以阿闳佛土的住慈悲心,住如法性为根本因:以阿弥陀佛土的行愿庄严为究极果。在修持净土法门中,首先要着重净土正因。事实上,难行道实在是易成道。如自己觉得心性怯弱,业障深重,可兼修方便善巧的安乐道——易行道:时时念佛,多多忏悔。如机教相投,想专修阿弥陀佛的净土行,可依传说为阿弥陀化身——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多集善根,多修净业,这才是干稳万当的。须知净十法门乃大乘法门,小乘五十方净土,故求往生净土为大乘特色。而大乘要义在上求佛道,-卜化众生。如念佛不离此大乘心境,则与生极乐意义相符。如只为离苦得乐则是小乘根性。但发大乘心,何故求生极乐?因秽土因缘不具足,学佛不易,虽发菩提心,而障碍特多。生老病死,毫无把握,故须往生极乐。因此,印顺指出,往生之究竟意趣乃在不失菩提心。 印顺之所以对中国佛教的净土宗不满,是因为它偏离菩萨的正常道,而印顺则以“人间净土”为目标,通过实践菩萨道,而圆成佛道。这是受到太虚所提倡的“人生佛教”的启发,再加上《阿含经》与广《律》中所含有的“现实人间的亲切感、真实感”,于是形成了“人间净土”的理念。作为净土宗的信仰者,虽然不必同于印顺的思想,可是在提倡与弘扬净土时,应该不废除对现实世间的关怀,这也是印顺之所以极力警策净土行者的地方,因为佛教与现实社会并不是因为一句阿弥陀佛可以解决问题的。 日本尔京大学荣誉博士平川彰在1997年7月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主办的“人间净土与现代社会——传统净土思想的人间性及其现代意义”学术会议上,作《净土之现代意义》的主题演说中,认为“净土”一词有名词性的“清净的国土”和动词性的“净佛国土”二种意义。这和印顺认为除“人间净土”以外,还有“创造净土”、“庄严净土”的思想是一致的。“清净的国土”既己成就了的“极乐国土”,“人间净土”也属于这一范畴。若将“净土”解成“净佛国土”,此“土”则是尚未被清净的国上,须藉由菩萨的修行才能实现,而印顺的“创造净土”只不过是实现净上的手段,则是动词性的“净土”一净佛国土,也就是庄严国土。印顺的意思是,佛净土不是唯佛一人,还有许多菩萨,这些菩萨都由自力来到净土,不一定是发愿往生的,净土是诸佛、菩萨与众生展转增上助成的。因此印顺说,“在佛土与众生土间,不能忽略菩萨与佛共同创造净土,相助摄化众生的意义”。所以,我们众生凭佛菩萨悲愿及自己修行往生净土,并不是享乐,往生也不是诸事已办,而是在净土中修行,也要创造净土,如此展转,则为“皆共成佛道”。 总之,印顺批评中国净土信仰的偏失,提倡净土的人间品格和大乘特色,认为除“人间净土”以外,还有“创造净土”、“庄严净土”的思想,是从菩萨行的大乘精神出发,而其基点在“人间净土”。这一思路和太虚对传统净土的批评一致。他们并不否认天国的净土信仰,只是强调信仰“不必定在人间以外”,认为人间亦可改造成净土,因而着力于建设人间净土。印顺批评净土宗,并不是否定弥陀净土的信仰,而是强调建设“人间净土”的重要性,所以他对净十宗的批评,也是利他所提倡的人间佛教的目标相一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