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易额曰“寒山寺”的石头希迁禅师 |
 
易额曰“寒山寺”的石头希迁禅师 昌莲[1] 摘要:石头希迁禅师,乃青原行思禅师的法嗣,他以“石头路滑”的典故而名播寰宇,他的禅风对中国禅宗的思想颇有影响。他的禅风,从“参同契”看,显然带有哲学思索的倾向,和同时的马祖道一之盛倡大机大用相比较,偏向于静态。因而他所创倡的禅法,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禅思。这种思想,便是后来开创曹洞一宗“回互叮咛、亲切绵密”禅法的源头,乃至云门、法眼两宗的形成。 关键词:佛性、公案、因缘 寒山寺,位于苏州古城西枫桥镇,占地约1.6平方米。寺院坐东朝西,门迎古运河,南侧江村桥,北侧江枫桥为左右卫护。背负文化名城、面临隔河而望的新开辟的江枫洲。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胜境超绝天然,游人络绎不绝。 据《重修寒山寺志》可知,相传寒山寺始建于梁武帝天监二年(西元503),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零六的历史了。寒山寺最初名“妙利普明塔院”,以供养妙利普明菩萨舍利为主,规模不大,但地处南北水陆必经之通商要阜。相沿至盛唐,贞观年间(西元627—649)天台圣僧寒山子曾止于此,故名寒山寺。如《吴郡志》载:“普明塔院,即枫桥寺也。在吴县西十里,旧枫桥妙利普明塔院也。”又《姑苏志》云:“寒山禅寺,在阊门西十里枫桥下,旧名妙利普明塔院。宋太平兴国初,节度使孙承祐建浮图七成。嘉佑中,改普明禅院。然唐人已称寒山寺矣!相传寒山、拾得尝止此,故名,不可考也。绍兴四年,僧法迁重建。洪武中,僧昌崇重修。”此中虽未谈及易额“寒山寺”者,但却说明了寒山寺实属禅宗道场,确有浮图七级。可见,塔先寺有,寺因禅兴。 惟明代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云:“寒山子,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蓝缕衣,掣风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又云:“希迁禅师于此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从是以后,寒山禅寺,扬名四海。鉴于此寺,由最初的妙利普明塔院,进而拓建为寒山禅寺,乃至今日古寺重播光明,实乃归功于石头希迁禅师的当时因仰慕、纪念寒山子高僧的止此踪迹而易额曰“寒山寺”。普明塔院乃本寺之源头,寒山子乃本寺之圣迹,石头希迁禅师乃本寺之真正奠基人与开创者。今将拓建禅林、易额寺名、大树宗风的石头希迁禅师之开悟因缘、上堂法语、接机公案、历史典故、入室弟子、及著名的《石头参同契》、《草庵歌》、养生妙方、传赞等,一一略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希迁禅师的开悟因缘 南岳石头希迁禅师,乃吉州青原行思禅师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陈氏子。母初怀娠,不喜荤茹;出生后,师虽在孩提,却从不烦保姆照管。既冠,然诺自许。师对“乡洞蛱民畏鬼神,多YIN祀,杀牛蛏酒,习以为常”的风气甚为不满,故师“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原以“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也。 师颖悟聪慧,自小就萌生了出家之念。既长,直谒曹溪六祖慧能大师披缁出家,得度沙弥,还未具戒,祖便圆寂。后禀六祖之遗命,往青原山谒行思禅师,历经多次指点勘验,终得行思禅师的印证许可,终为青原行思禅师的入室弟子。因师机辩敏捷,深受行思禅师的器重,有“众角虽多,一麟已足”的称誉。 据《五灯会元》记载:六祖将示灭,有沙弥希迁(即石头和尚)问:“和尚百年后,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 祖曰:“寻思去!” 及祖顺世,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第一座问曰:“没师已逝,空坐奚为?” 迁曰:“我禀遗诫,故寻思尔。” 座曰:“汝有师兄思和尚,今住吉州,汝因缘在彼。师言甚直,汝自迷耳。” 迁闻语,便礼辞祖铠,直诣静居参礼。行思禅师问:“子何方来?” 希迁曰:“曹溪。” 行思禅师又问:“将得甚么来?” 希迁曰:“未到曹溪亦不失。” 行思禅师反问曰:“若恁么,用去曹溪作甚么?” 希迁反问曰:“若不到曹溪,争知不失?” 希迁又问行思禅师曰:“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 行思禅师反问曰:“汝今识吾否?” 希迁曰:“识。又争能识得?” 行思禅师曰:“众角虽多,一麟足矣。” 希迁又问:“和尚自离曹溪,甚么时至此间?” 行思禅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溪。” 希迁曰:“希迁不从曹溪来。” 行思禅师曰:“我亦知汝去处也。” 希迁曰:“和尚幸是大人,莫造次(和尚幸是有道之人,说话不要这么轻率)。 过了几日,行思禅师复问希迁曰:“汝甚么处来?” 希迁曰:“曹溪。” 行思禅师乃举拂子问:“曹溪还有这个么?” 希迁曰:“非但曹溪,西天亦无。” 行思禅师反问曰:“子莫曾到西天否?” 希迁曰:“若到即有也。” 行思禅师曰:“未在,更道(你还没说到正点子上,再道一句来)。” 希迁曰:“和尚也须道取一半,莫全靠学人。” 行思禅师曰:“不辞向汝道,恐已后无人承当(我不是不想告诉你,只是担心,我若告诉了你,今后便没有人承担佛法了。佛法须是自悟始得,他人是他人的,终不关汝事)。” 话毕,行思禅师令希迁持书与南岳怀让和尚曰:“汝达书了,速回。吾有个鈯斧子,与汝住山。” 希迁至彼,未呈书便问:“不慕诸圣,不重己灵时如何?” 南岳怀让禅师曰:“子问太高生,何不向下问?” 希迁曰:“宁可永劫受沉沦,不从诸圣永解脱。” 南岳怀让禅师什么也没说,便径直回丈室去休息了。 当时,玄沙在旁曰:“大小石头被南岳推倒,直至如今起不得。” 于是,希迁便返回了青原山复命。行思禅师问:“子返何速?书信达否?” 希迁曰:“书亦不通,信亦不达。去日蒙和尚许个鈯斧子,只今便请。”师垂一足,迁便礼拜,寻辞往南岳。 一日,行思禅师问希迁曰:“有人道岭南有消息。” 希迁曰:“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 行思禅师曰:“若恁么,大藏、小藏从何而来?” 希迁曰:“尽从这里去。” 原然之(青原行思,才默然印可之)。 唐天宝初年(西元742),希迁禅师得法后,即离开青原前往南岳衡山南台寺。寺外东侧有一巨石,状如莲台,希迁禅师乃结庵其上,开法化众。因此,时人皆称之为“石头和尚”。贞元六年(西元790)顺寂,享年九旬有一,塔于东岭。德宗谥“无际大师”,塔曰“见相”。 从如上石头希迁禅师的悟道因缘中,可以大略地窥见其参禅之心路历程,是何等的曲折与艰险。可谓是参禅须凭自悟,讲究工夫与境界,中下之流难以胜任参禅一法。就如希迁禅师的最初直夜六祖慧能大师,而后奉祖遗命远至青原山依止行思禅师学道习禅,为了勘验其根性、印证其心源,致使希迁禅师来回往返于青原山与南岳衡山之间,其千辛万苦可想而知,其为道之忘躯精神实令人仰慕。就在他的二次上南岳衡山,在怀让禅师与青原禅师的相互激励与点拨中,才使他自悟而得。长途跋涉之劳累,磨砺了他坚韧的毅力与顽强意志,开拓了他的宽广胸襟,终于在心灰意冷时见到了本地风光,在转不了脑回不了头时觅得了个落处,赢得了青原行思的印可许诺。难怪古之羡禅隐者,每每是不畏艰辛、登山涉水,遍参天下知识,或坐卧烟霞、或结庵顶上,以期明心见性也。非到山穷水尽处,绝无柳暗花明的境界现前。观希迁禅师之开悟因缘,确感参禅之不易也。 二、上堂法语 所谓的上堂法语,就是当时禅师集众升堂时所讲的开示,相比而言,上堂法语是禅师们的思想精华所在,比公案更为重要。在《五灯会元》里,载有石头希迁禅师的一则上堂法语。其法语如下: 上堂:“吾之法门,先佛传受。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 此则法语甚精简,寥寥数语中道出了希迁禅师的禅门宗风,参禅务必“离心意识”去参,只有这样方可达佛知见。并提出了“即心即佛”的宗旨,以“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来说明佛与众生的差别就在迷悟之间耳!虽然如是,但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当下与诸佛如来无二无别,原以佛性平等故,众生觉悟当成佛。因此,希迁禅师劝信时人曰:“汝等当知,自己心灵,体离断常,性非垢净。湛然圆满,凡圣齐同,应用无方,离心意识。三界六道,唯自心现;水月镜像,岂有生灭?汝能知之,无所不备。”当然,这句话说的是悟后的境界,之所以禅师全盘托出就是为使行人务必彻底承当自己的本有佛性而已矣。其老婆心切处,窥见一斑了也。 三、流传典故 天宝(742—755)初年,希迁禅师得到行思禅师的印可后,便辞青原山居衡山南寺,结庵坐禅于寺东石台上,大扬宗风,世称”石头和尚“。自称其法门“不论禅定精进,唯达佛之知见。即心即佛,心佛众生,菩提烦恼,名异体一。”南岳怀让禅师亦十分推重他。当时的南宗禅法,在江西以马祖为主,湖南以石头为主,四方学徒多辐凑于二师的门下。 在马祖与石头二位宗师之间,有则广为人们流传的“石头路滑”的典故,颇耐寻味,诙谐有趣,今略述如下: 当时,禅者邓隐峰在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参禅,或许自认得有所境界,于是想前去石头禅师那与其较对机锋。 马祖禅师知道后,对邓隐峰说:“此去石头路滑”。 邓隐峰也潇洒地说道:“竿竹随身,逢场作戏”。 及到石头处,见禅师坐于禅席上,便绕匝三周,叉手而立,说:“如何是道?” 石头禅师仰天道:“苍天,苍天。” 邓隐峰顿失应策,回到马祖禅师身处,将前后情形作了汇报,讨个救法。 马祖禅师遂说道:“下次去的时候,他向你道‘苍天’,你‘嘘’他一下即了。 邓隐峰大喜,再次赶到石头处,绕匝三周之后,叉手而立。 又说道:“如何是道?” 石头禅师对他作了一个姿势,轻轻“嘘”了一声。 邓隐峰果为石头所困,无一语而还。 及返,报告于师,马祖禅师笑答:“向汝道,石头路滑。” 此是所谓“石头路滑”的典故,其中马祖道一禅师与石头希迁禅师的相互酬唱,确使邓隐峰感觉了“石头路滑”的真谛。更使人寻思的是,从中透露出了马祖与石头之间似乎是心心相印也,给后人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石头路滑”之典故,已深入人心,更被人们用来劝戒他人谦虚谨慎地做人,如“石头路滑,上山容易下山难”之语是也。 四、接机公案 原以禅宗自达磨西来,及至曹溪慧能以后,禅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广播寰区,解路日开,悟门将塞。故南岳青原诸祖,皆用机锋、转语接人。使佛祖现成语言无从酬其所问,非真了当,莫测其说。以此勘验行人,则金鍮立辩、玉石永分,无从充假,用闲法道。此为机锋、转语之所由来也。自后此法日盛,知识举扬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误学者,坏乱宗风。故其机用愈峻,转变无方,令人无从摸索。故有呵佛骂祖、斥经教、拔净土者。以此语言剿人情见、塞人解路。其目的在于俾根熟者直下知归、彻悟向上;机生者真参力究,必至大彻大悟而后已。 鉴于禅宗公案中,暗藏机锋、转语,非亲临其境者难以会得真实意旨。故今只摘录希迁禅师几则公案而已,不作任何评辩。良以宗门语句全无指味,问者尽世间所有而问,答者则须句句指归本分处。如是可谓“问在答处、答在问处”也,彼此心心相印。并且,宗门语句只允许营内人知、不许营外人知,恐他人乱穿凿。若将宗门语句作训文释义,则是外泄如来密因,破坏祖印也。祖印若坏,五宗皆丧。 1、我不会佛法 时门人道悟问:“曹溪意旨谁人得?” 师曰:“会佛法人得。” 道悟问曰:“师还得否?” 师曰:“不得。” 道悟又问曰:“为甚么不得?” 师曰:“我不会佛法。” 2、谁将生死与汝 僧问:“如何是解脱?” 师曰:“谁缚汝?” 僧复问:“如何是净土?” 师曰:“谁垢汝?” 僧又问:“如何是涅槃?” 师曰:“谁将生死与汝?” 3、我更不会 问:“如何是西来意?” 师曰:“问取露柱。” 曰:“学人不会。” 师曰:“我更不会。” 4、马师何似这个 师问新到:“从甚么处来?” 曰:“江西来。” 师曰:“见马大师否?” 曰:“见。” 师乃指一橛柴曰:“马师何似这个?” 僧无对。却回举似马祖,祖曰:“汝见橛柴大小。” 曰:“没量大。” 祖曰:“汝甚有力。” 僧曰:“何也?” 祖曰:“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 5、一物亦无、除个什么 大颠问:“古人云,道有、道无,俱是谤,请师除。” 师曰:“一物亦无,除个甚么?” 师却问:“敖却咽喉本吻,道将来?” 颠曰:“无这个。” 师曰:“若恁么,汝即得入门。” 6、长空不碍白云飞 道悟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师曰:“不得不知。” 道悟问曰:“向上更有转处也无?” 师曰:“长空不碍白云飞。” 7、碌砖、木头 问:“如何是禅?” 师曰:“碌砖。” 问:“如何是道?” 师曰:“木头。” 8、汝无佛性 慧朗问:“如何是佛?” 石头曰:“汝无佛性。” 慧朗反问曰:“蠢动含灵,又作么生?” 石头曰:“蠢动含灵,却有佛性。” 慧朗又反问曰:“慧朗为甚么却无?” 石头曰:“为汝不肯承当。”慧朗于言下信入。 从如上八则接机公案中,可知石头希迁禅是以“解粘去缚、对机施教”的原则开导学人的。其“解粘去缚”,主要体现在他常以反问的语气接机待物,以此开启行人本具之智慧,以达到佛之知见为目的。这种反问的接机方法,给行人回光返照的余地,在禅法上似乎显得较为平贴、柔和,实则暗含机锋、转语,咄咄逼人,禅风峻烈。可谓是“外柔内刚”的一种禅思维。其“对机施教”,主要体现在勘验行人的根性方面,其目的是为使行人能彻底掀翻、直下承当自己本有之佛性也。这正显示了禅宗的普遍性与平易性。 五、养生妙方 石头希迁禅师,享年九旬有一,无疾而终。他曾为世人开列十味奇药。 药方:“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 服用方法为:“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切忌言清浊,利己损人,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希迁禅师的养生奇方,其精要贵于养德。养德“不劳主顾,不费药金,不劳煎煮”,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 德高者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在“与人为善”的助人行为中,会唤起他人对自己的感激、喜欢和热情,由此而产生的温暖的感觉,将有助于彻底免除精神紧张。医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与别人在一起,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人,比缺少社会关系,无交往的孤独者长寿2。5倍。 德高者正直、富于爱心,遇事出于公心,宁静处世,不为世俗势利所动。德高者对人、对事胸襟开阔,无私坦荡,光明磊落,故而无忧无愁,无患无求。身心处于淡泊宁静的良好状态之中,必然有利于健康长寿。希迁禅师的“养生重养德”的思想,是传统养生理论的一大代表,并有着极强的现实意义。 六、千古传颂的《草庵歌》 石头希迁禅师,历经磨砺,自从得到青原行思禅师的印可许诺后,便辞青原山,推荐至南岳衡山南台寺静居。因他最初在寺外之南的一巨石上结庵静坐,开法化众,故有《草庵歌》的传颂千古。歌中不但流露出了自己参禅的潇洒自在、安于淡泊的清净心情与禅悦境界,并且还反映出了他的禅学思想。 吾结草庵无宝贝,饭了从容图睡快;成时初见茅草新,破后还将茅草盖。 住庵人、镇常在,不属中间与内外;世人住处我不住,世人爱处我不爱。 庵虽小、含法界,方丈老人相体解;上乘菩萨信无疑,中下闻之必生怪。 问此庵、坏不坏,坏与不坏主元在;不居南北与东西,基址坚牢以为最。 青松下、明窗内,玉殿朱楼未为对;衲帔幪头万事休,此时山僧都不会。 住此庵、休作解,谁夸铺席图人买;回光返照便归来,廓达灵根非向背。 遇祖师、亲训诲,结草为庵莫生退;百年抛却任纵横,摆手便行且无罪。 千种言、万般解,只要教君长不昧;欲识庵中不死人,岂离而今这皮袋。 七、著名的《参同契》 据《五灯会元》可知:石头希迁禅师因看《肇论》至“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师乃拊几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象,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象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遂掩卷,不觉寝梦:自身与六祖同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详之:灵龟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着《参同契》。今将谛闲法师《参同契略注》,一同恭录于下: 竺土大仙心(指释迦世尊拈华,迦叶含笑故焉),东西密相付(西天四七,东土二三。宗谓“教外别传”、又云“密作用”);人根有利钝,道无南北祖(言人之根缘宿习不同,或尊南能、或重北秀。尊南能者利,重北秀者钝。有言能为顿、秀为渐,殊不知其道一也)。 灵源明皎洁(指当人本地风光,即《楞严》所谓性觉妙明),枝派暗流注(言迷真觉为不觉,逐妄迁流,微细灭生,人不自觉也);执事原是迷,契理亦非悟(言着事者固是迷,执理者何尝悟。《楞严》所谓“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亦此意也)。 门门一切境(门指六根,境指六尘。根非一故曰门门,尘有六故言一切),回互不回互(回即返照也);回而更相涉,不尔依位住(返照一即一切,乃称相涉。否则一自一、六自六,根自根、尘自尘,故云依住)。 色本殊质象,声元异乐苦(谓色有巨细:巨指山河大地,细指鳞介羽毛;声有苦乐:乐即欢喜声,苦即悲叹声);暗合上中言,明明清浊句(言境虽多,不越明暗。以上中人言,明为清句,暗为浊句)。 四大性自复,如子得其母(上句法,下句喻。谓依性立相,如母生子;相复于性,如子得母);火热风动摇,水湿地坚固(言大性有四:火以热为性,风以动为性,水以湿为性,地以坚为性。殊不知循业发现也)。 眼色耳音声,鼻香舌碱醋(言根与尘,各有相契,法尔如是。);然依一一法,依根叶分布(根指性、叶指相。谓依相而说,相相不同;相虽不同,依性建立)。 本末须归宗,尊卑用其语(言六根以意为本,余五为末。既从法界流,还归此法界。故言须归宗也。眼为尊、余为卑;分尊卑、言本末。是不过一句话耳);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明暗各相对,比如前后步(意谓境乃体上之幻影,彼自相倾夺,与清净本然之体。前谓灵源明皎洁,体自如如,有甚幺相关。经云:“见明非明,见暗非暗;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万物自有功,当言及用处(上句言具、下句言造;心具一切,心造一切。用大有大功,用小有小功);事存函盖合,理应箭锋柱(上言相应,故如函盖;下言相投,乃称锋柱)。 承言须会宗(言须知音,得具落处。),勿自立规矩(幸勿师心,出诸臆断);触目不合道,(但悟而不修,还同未悟),运足便知路(若肯修行,自尔相应。所谓“暗通圣智,暗合道妙”)。 进步非近遥(举足便是,到家消息),迷隔山河固(不修永不能到);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总之,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参同契》中。相传希迁因读《肇论》至“圣人会万物为己”句,得到启发,对于《肇论》中所说的“法身不隔自他,圆镜体现万象”之旨深有契会,于是有《参同契》之作。“参同”二字,原出于道家,希迁盖取其意,以发挥他的以“回互”为眼目的禅法。其所谓“参”是指万殊诸法各守其位,互不相犯。其所谓“同”,意示诸法虽万殊而统于一元,以见个别之非孤立地存在。而他所创倡的“回互”,则指见于万殊诸法间的互不相犯而又相涉相入的关系。修禅者领会此旨,于日用行事上参悟证验,灵照不昧,是谓之“契”。他把这种思想导入于禅观,加以发挥,遂开辟了他这一系的宗风。 七、石头希迁禅师的入室弟子 希迁的门下颇多,着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招提慧朗、兴国振朗、潭州大川、潮州大颠等。惟俨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他传法于云岩昙晟,昙晟传洞山良价,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后曹山一脉中断,赖云居门下单传,到了南宋而再兴。另一方面,道悟传龙潭崇信、信传德山宣鉴、鉴传雪峰义存而续传于云门文偃,行化自南而北。义存的别系经玄沙师备、地藏桂琛而传法于清凉文益,为五家中最后出的法眼宗的开祖。文益的再传永明延寿(904—975),著有《宗镜录》一百卷,导天台、唯识、贤首以归于宗门,集禅理之大成。延寿又以禅求融摄净土法门,开后世禅净一致之风,尤为中国佛教从教、禅竞弘传入诸宗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八、石头希迁禅师传赞 在《八十八祖道影传赞》里,有石头希迁禅师的传、赞,其文如下: 石头希迁禅师,端州高要陈氏子。母初怀妊,不喜茹荤。师生在孩提,不烦保母。既冠,然诺自许。乡峒獠民畏鬼神、多YIN祀,杀牛酾酒,习以为常。师辄往毁丛祠,夺牛而归。岁盈数十,乡老不能禁。后直造曹溪得度,属祖圆寂,禀遗命谒青原,乃摄衣从之。 一日,原问曰:“有人道岭南有消息。”师曰:“有人不道岭南有消息。”原曰: “若恁幺大藏、小藏。从何而来?”师曰:“尽从这里去。”原然之。 师久参,既得心印。即往衡山,南寺之东,有石如台,乃结庵其上,时号“石头和尚”。师看《肇论》,至“会万物而为己者,其惟圣人乎”,师乃拊几曰:“圣人无己,靡所不己。法身无相,谁云自他。圆鉴灵照于其间,万物体玄而自现。境智非一,孰云去来。至哉斯语也。”遂掩卷,不觉寝。梦:自身与六祖,乘一龟游泳深池之内。觉而详之:灵龛者,智也;池者,性海也。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游性海矣。遂着《参同契》,发明禅宗之旨,是为青原下一世。赞曰: 獦獠佛性元自有因,一寻师去即得其真; 踞坐石头其路甚滑,纵能行者也吃一蹋。 据说,代宗广德二年(七六四年),希迁应门人之请,下山住端梁弘化,和当时师承南岳怀让禅师的住江西南康弘化的马祖道一,称“并世二大士”。在五家禅宗中,除法眼、临济出于马祖道一禅师一系外,曹洞、云门、沩仰皆源于石头希迁禅师一系。其余三家,衰落甚早。唯曹洞一派与临济一派,并世各行其道。临济宗风以棒喝著称;而曹洞禅则回互叮咛,亲切绵密,颇重传授。这两宗的并世而行,充分说明了青原思、南岳让两大系的各立门庭,形成不同宗风之间接机方法不同的鲜明对照。 希迁的禅法,经门人的大力弘阐故,后来曹洞宗后传入日本,迄今传习不衰。法眼宗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希迁禅师的禅学思想,至今仍大播光明,在国内外禅学界颇有影响。 -------------------------------------------------------------------------------- [1] 昌莲:苏州寒山寺法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