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戒忍大和尚访谈录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1、普陀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管理上有“人事、经济、建设三个统一”的特色,您作为全山总方丈,是怎样实际运作的,有哪些积极意义?

  普陀山“三统一”的的管理模式在全国佛教界很有影响,就好像普陀山作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声誉一样响亮。你们要知道,普陀山这种管理模式是前任方丈妙(善)老经过一辈子修行对佛教管理方法的最好总结,是他老人家一辈子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这是在二十多年提出来的并已经通过二十多年的实际检验,证明这种管理办法非常有前瞻性、科学性,现在是我们全山管理的法宝。它与我们国家当前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相吻合。至于我作为全山方丈,只是继承妙老的遗志,根据妙老制定的管理办法运作而已。再有现在普陀山全山当家职事都是妙老培养的,他们具有较高的素质,能够遵照妙老的遗愿,按照妙老的规章制度来管理全山,所以对于我来说,只要团结大家齐心协力,踏踏实实、诚心诚意的去执行所制订的一系列的方针、制度就好了。

  普陀山这种管理模式的积极意义我认为有这么几点:第一,人事统一带来了“团结就是力量、整体就是力量”的好处。普陀山有五十三座寺庙,人事是绝对统一安排的,可以根据工作需要来调动。比如我们举行什么法会就可以在全山范围内系统安排相关人事。这就是集中力量、集中人才、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效益,这种力量可以成就我们做很多很多工作的。譬如说:组织、制度、教育、慈善、弘法、传播等等的一切工作都可以非常规范的运作起来。有的地方佛教是有钱可是没人,即使有人也分工不了。这就是他们的限制,这就是我们的无限制。而且这样好管理,只要有一个制度就可以带动五十三座寺院,一个思想就可以集中大家的贡献。它对于一个整体来说,确实是非常科学的。第二,通过经济统一,我们就可以把有限的资金集中起来,用到无限的伟大工程当中去。譬如现在全国各地佛教建寺庙、办教育开展慈善工作都没有普陀山方便。因为我们集中五十三座寺院的经济力量去做一件事情,比一个寺院去做五十三件事情要容易五十三倍。譬如建南海观音,集中全山力量一年就把她建好了。再说你看我们普陀山,寺庙有大小,但寺庙绝对没有好坏之分。因为我们可以集中力量,把大小寺庙修得各具特色,一样的好。另外我们把全山经济资源统一管理,就不会造成个别浪费,而且也不容易出现经济漏洞贪污等不好情况。第三是修建统一,从现在全国寺院的建筑格局来看,除开古代留下来的,新建的寺院真正有层次、有艺术性、如理如法的为数不多,大寺院相对还可以,而在全国范围内的小寺院,如理如法的就比较少了。一体现不出我们浓厚的佛教色彩,二体现不出浓厚的宗教艺术,三根本体现不出这是一个宗教活动场所。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修建寺院的人各自为政,某个人说了算。某个人如水平面低,文化修养不够,那他修建的寺院结果就是既不象寺庙,也不象民居,没有艺术价值,突显不出宗教氛围。象我们普陀山就不一样,建筑经过集体智慧、统一规划,那就如理如法了。人家把普陀山称为海天佛国,这也是对我们所有寺院的一种肯定、赞美。第四是三统一的实践成果给我们普陀山的整体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转变,譬如我们现在的工作重点从寺院建设转向培养人才,从做佛事转向道风修持,目前除开有限的几座寺院做佛事之外,其它的都转向道场修持。如法雨寺这么大的寺庙现在成为禅宗道场,另外竹林、紫竹林、观音洞都是念佛道场。这样的进步,这样的科学发展,在全国来讲,都是并不多见的。我们争取在2009年之前圆满完成妙老在世时所制订的十年规划纲要中的工作目标,这就是我们普陀山在三统一原则所指导下的工作计划,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工作方向。总的来说,三统一原则,有利于寺庙的团结,有利于集中整体的智慧和力量,做好我们佛教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在号召大家高举“爱国爱教”的旗帜,引导广大信徒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满足他们佛教信仰的需要,加强学习国家的政策、法令,全面掌握佛教理论、实践修持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积极意义。

  2、普陀山创办“教育学院”,您的总体设想是什么?

  佛教教育学院是经过国家宗教事务局、中国佛教协会批准,在中佛协领导下,普陀山佛监造的一所培养佛教师资力量的学院。我们的办学目的是为了扭转当前的佛教教育所形成的不统一性、不协调性、不全面性、不能继续发展性、没有前瞻性的不利局面,造就一支有道心、有道行、有圆融的佛学造诣,能够结合当前中国佛教需要的、综合性的、全面性的法师队伍,从而实现我们弘扬佛法、普利人天的美好愿望。至于教育学院的初步构想是这样的:一是学院要分设男众、女众部,我还争取四众弟子都能到学院里学习深造,这是我最大的心愿。因为有的居士很虔诚,但苦于没有地方学习;有的居士愿意报效佛教,可是他有志没地方施展,因此我希望能够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学修、服务佛教的机会。二是学院建一个藏书规模达到150万册的大型图书馆,建一个大型禅坐中心,建一个可以召开国际佛教会议(如世界佛教论坛)的大会堂;三是要设一个八宗院,按照佛教八大宗派来办八个研究班,每个研究班由一位导师带十位研究生从事佛教专业学修研究。

  当然,这只是一些初步构想,具体的规划还要经过进一步的商讨。不过现在我最担心的是“建学院容易,找师资难”问题。因此我真诚的希望中国佛学院能够多出人才,到我们学院去当讲师,做大法师,我愿意竭尽全力为你们创造最好的学修环境。总之,我们要把教育学院办成一座爱国爱教、弘扬正法的学院,能够通过培养佛教人才、净化社会、从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学院。这是学院的贡献,同时也是我们办学的愿望。

  3、普陀山作为“世界佛教论坛”的承办单位之一,您认为它对普陀山未来发展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世界佛教论坛是中国佛教二千年来第一次举办,这一次举办世界佛教论坛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集合。因缘殊胜,影响重大。因为当前的社会形势需要我们世界佛教论坛来研究、讨论,她对世界的稳定、和谐、发展,乃至世界人民的幸福大有好处。这一届论坛,可以说是聚集佛门功德的论坛,也是一次造福社会、造福人类的论坛。尤其是论坛在中国举办,普陀山有幸得到承办权,意义更是非凡。因为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对于观音菩萨的思想,我总结为八个字四句话:慈悲、智慧、平等、勇敢。平等体现在观音菩萨对待所有众生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上,智慧体现在观音菩萨弘法利生的善巧方便、圆融无碍上,慈悲体现在观音菩萨寻声救苦、有求必应的积极作为上,勇敢体现在观音菩萨护持众生、大势无畏的威德摄化上。因此我认为观音思想就可以概括中国佛教思想,就能够象征中国佛教精神。所以说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由普陀山来承办意义非凡、影响重大。我相信通过这一次论坛大会,将会大大提高我们中国佛教在世界上的地位,大大增强我们佛教的力量。更可以说是我们佛教为人类社会的和谐,尤其是为我们祖国的和谐,为我们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文明建设,乃至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影响深远的积极贡献。

  4、佛学院学僧毕业的去向问题是当前佛教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您认为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才比较好?

  佛学院学僧毕业去向问题,是当前佛教界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这个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解决。从学僧的需求关系上说,分配到各大寺庙的学僧都是供不应求。全国的寺院很多,但每个寺庙里能够有真正的法师在那里真正的做他们的弘法工作的并不多。因此说,任何一个寺庙都需要我们佛学院的法师,尤其是中国佛学院毕业的法师,在全国各地寺庙十分缺乏,万分稀少。包括我们普陀山都佛学院毕业生。这说明各大寺庙确实是需要佛学院学僧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广大信徒的要求的提高,那么对于佛学院毕业生的要求也高了。高在什么地方呢?要求德才兼备,佛法修持、佛教理论具足,乃至道德观念、文化修养都很好,能够真正的给广大佛教徒传道、授业、解惑。但是现在的毕业生在综合素质上还是有很多缺乏,包括我本人也有缺乏,所以才有这样的感受:理论造诣不够高,修持实践功夫还很薄弱,尤其是在开展实际的佛教工作时还很不适应,而这也是毕业学僧去向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的症结所在。当然,从解决毕业生去向问题的角度上说,我认为需要做到二点:一是佛学院学僧在毕业后要做到德才兼备。所谓德者是从修持上讲,所谓才者是从学问上讲。然后是无论分到哪个寺庙,做职事也好,当清众也好,都要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的本份工作,不要和寺庙讨价还价,有很多个人的想法。要先培福报,广结人缘,到了一定的时候,因缘成熟了,自然会有报效佛教、实现理想的机会。二是我们现在寺庙的方丈、佛协的领导,要加强对佛学院学僧的认同、重视。有些大寺庙的住持当家,自己没有上过佛学院,认为佛学院毕业生是一种开放、不正统的学生,有一种“害怕性”的歧视,怕他们学问、能力高,自己领导不了,危害自己的领导地位,其实这是一种不合理、不正常、不负责任的态度。我本人认为应该按照该学僧的学修水平,安排他适当的、相符的工作。比喻说先在寺庙里做个培训班法师,在寺庙里给他一定的位置让他讲经说法、做学问,然后再慢慢一步步的传帮带给他,使他经过佛学院的学习、寺庙的实践,能够茁壮成长,成为佛教界的僧才。也就是说应该把他作为培养对象来善待他、成就他。我认为这是当前中国佛教协会、地方佛协,以及寺庙负责人值得深思、应对的问题。从普陀山来说,我准备在各个寺庙兴建法师寮,给法师创造良好的学修环境。另外对于法师的工作,我也有三个要求:一是加强个人的学修,一边深入教理研究,一边具体实践;二是参加共修活动,到禅堂、念佛堂与大众共修,做大众榜样;三是要出书写著作,写佛法开示、讲经说法等。我常常告诫法师二句话:你们没有学修条件,这是我们当领导的责任;我们创造了条件,你们出不了学修成果,这是你们的责任。总之,我希望领导也好,法师(学僧)也好,都要全面的认识到“僧才”的含义、“僧才”的重要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解决毕业学僧的去向问题。

  5、作为中国佛学院校友,对母校的未来发展有什么希望?

  我的希望寄托在母校的全部同学身上。中国佛学院从解放之后创办至今,现在各地寺庙住持的大部分都是佛学院毕业的学僧,中国佛学院的更多。中国佛学院是我的母校,我提在点意义:一是希望母校除了理论教育之外,真正能够响应中佛协号召,教育丛林化,丛林教育化,以丛林的教育方法来开展我们的教学工作,除了理论教育之外,也要进行适当的修持教育,上殿过堂、参禅念佛,能够真正的把中国佛学院的学僧培养成为一名德才兼备、堪当佛教大任的弘法者。二是希望中国佛学院除了学习我们教内的佛学知识以外,也要和现代的时代相接轨,希望我们同学不仅仅是要学好中国自己的语言,还有外语也要重视,这是我在外弘法的亲身体会。另外全国的媒体要看,要了解现代化的信息,没有这些现代化的知识不行。第三要真正培养管理人才、对外交流人才、教育研究人才三综合的高级人才。为什么要这么讲,我给你讲一个问题:比喻我过去是搞教理的,以后从93年开始搞管理,碰了不知多少钉子,头破血流。为什么呢?因为教理和管理是两码事,搞教理的你讲讲,听不听我不管你的;在管理上这样就不行呀!在管理上是叫你怎样做,你就要怎样做;但是如果被管理者就不这样做,你怎么办呢?而且从管理上说你还必须就要他这样做,他最后说“哦,我就按你说的这样做。”这个里面的过程太微妙了。所以我专门写了一本《佛教管理艺术》的小册子给他们讲,人家说你的东西怎么和社会上的一样呀,我说这是我自己的深刻体会、亲身经历。管理和做学问是两码事,而且和对外交流又是两码事,对外交流呀,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还要具有非常高的修行,而且还必须要具备管理的艺术,这三者是不可缺少、不一不异、举三即一、举一即三的东西。比喻说搞学问研究的,我们看很多学者,包括现代的老师教授,他讲的事情完全和我们的管理措施是相矛盾的。他讲的时候是很正确的,但在管理时候绝对会产生矛盾。所以在研究当中必须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你才会统一起来。讲个最简单的例子,以前我在佛顶山当家,因为山顶上比较潮湿,冬天又冷,我准备买十二台空调给比较高层次的信徒住住,我请示妙老,我们妙老批给二台,他十台不批。那么我就问他:您为什么十台不批呀?他说你不懂。我说不懂你告诉我呀!他说告诉你也不懂!!那我就想不通啦,我就从另外一个角度上去想呀,妙老这是什么意思呀?他对我的事不关心,认为他对我这个当家有不好的看法,别的当家都批了八九台给他,为什么我的不批呢?一直想不通。到了本人98年代妙老掌管全山的时候,体会到了;尤其是到了2002年我当了方丈之后,那体会就彻底明白了。现在他们来给我要求十二台,我也批他个二台;他们也问我为什么,我说你不懂,让出解释,我说解释你也不懂。这个话是真理的话:“真是不懂!”古人讲,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所以我们讲理论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希望中国佛学院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全面的人才,伟大的人才。中国佛学院培养的学僧应当肩负起中国佛教的大梁。所以我要讲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中国佛学院的教育身上,和中国佛学院培养的人才上。所以中国佛教的命运和中国佛学院的教育事业是息息相关、血肉相连的!最后也希望中国佛教协会多多的关心中国佛学院,对中国佛学院的师资待遇、教学质量、学僧的各方面都要关心照顾好,让法师老师能够认认真真、欢欢喜喜、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把他们的一切都奉献给中国佛学院,让学僧们能够在学院里面真正学到自己要学的东西。那么这样我们佛学院的前途就无量,佛学院的功德也无量。

 
 
 
前五篇文章

净土为归——净天老法师访谈

佛教的财富观——宽昌法师访谈实录

正念专注 活在当下——法国一行禅师访谈

唯识研究及其现代意义——林国良研究员访谈录

坐禅饮茶

 

后五篇文章

“菩提心”访谈系列之一

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蔡日新先生访谈录

在柔佛一夜贤者禅院和Bhikkku Vajiro的访谈

济群法师访谈:菩提心与净土修学

瑜伽菩萨戒本与梵网经略谈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