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页3行,惟wéi,思,考虑。忖:cun音寸三声,思量,揣度。 雨大法雨:应天雨四华之瑞。 吹大法螺:应四众心喜之瑞。 击大法鼓:应大地六动之瑞。 演大法义:应眉间放光之瑞。 15页5行,已yi音以,完毕。 15页7行,邊,边。 阿僧祇:即无数,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亿为兆。 15页8行,【劫】梵语劫波的简称。有增劫、减劫、小劫、中劫、大劫等名词。人寿每百年增一岁,从10岁增至84000岁为一增劫。每百年减一岁,从84000减至10岁为一减劫。一增一减为一小劫。 20小劫为一中劫。4中劫为一大劫。这四个中劫就是世界成、住、坏、空四个过程。 祇:qi音齐。地神。號,号。燈,灯。 如来:如来有三:法身、报身、应身。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这是如来法身;第一义谛叫如,正觉叫来,这是如来报身;乘真如实相之道而来成正觉,这是如来应身。 应供:佛结使除尽,得一切种智,应受一切天地众生供养。 正遍知:又译等正觉,梵语三藐三菩提,全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是无,耨多罗是上,三是正,藐是等,菩提是觉,故全译为无上正等正觉、正遍知。 明行足:明有三种解释:一指三明,即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二指信解行证的证满叫明;三指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叫明。行有两种解释:一戒慧叫行;二身口意净叫行。 善逝:好叫善,去叫逝,善逝就是好去。最初发心叫善,大般涅槃叫逝,如来不捨最初发心,得大涅槃,所以如来名为善逝。 世间解:又译知世间。五阴叫世间,因果叫世间,世出世间因果法无不解了,叫世间解。 无上士:人中最胜,故名无上。士是人的代称。 调御丈夫:有两种解释:一善能调伏丈夫,二是调伏众生的大丈夫。丈夫有四个标准:近善知识、能听法、思惟义、如说修行。 天人师:佛为一切众生的无上大师,诸众生中,只有人天能发大菩提心,所以称佛为天人师。 佛世尊:佛是觉的意思,自觉、觉他、觉行圓满叫佛,全名佛陀。世尊,梵语叫薄伽梵,圆备众德,为世间所钦重,所以叫世尊。 15页9行,御:yu音玉,驾驭,侍奉。 16页2行,雜,杂。【梵行】意译净行。即道俗二众所修之清净行为。以梵天断YIN欲、离YIN欲者,故称梵行;反之,行YIN欲之法,即称非梵行。娑罗门将一生分为四期,其中第一期即称梵行期(梵brahma -ca^rin ),于此期间,其生活遵守不YIN之戒,并学吠陀、祭仪等。于佛教以不YIN,受持诸戒,称为梵行。又于长阿含卷九‘十上经’,以具足禅,于八解脱中,逆顺游行,称为梵行具足。大方等大集经卷七不眴菩萨品、大宝积经卷八十六大神变会等以八正道为梵行;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梵行品以慈悲喜舍等四无量心为梵行,住知法等七善法,即称梵行具足。凡此,皆为广义之梵行。 声闻:如来所说言教为声,餐声悟解叫闻。声闻是佛小乘法中弟子,悟四理,断见思感,出分段生死,而入涅槃,其果地在罗汉。聲,声。 【四谛】(名数)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一苦谛,三界六趣之苦报也。是为迷之果。二集谛,贪嗔等烦恼,及善恶之诸业也。此二者能集起三界六趣之苦报,故名集谛。三灭谛,涅槃也。涅槃灭惑业而离生死之苦,真空寂灭,故名灭。是为悟之果。四道谛,八正道也,此能通于涅槃故名道。是为悟之因。其中前二者流转之因果也,故又曰世间因果。后二者还灭之因果也,又曰出世间因果。此四者皆云谛者,言其真理实为至极也。而二者皆先果后因者,果易见,因难知,故先示苦果令其厌,然后使断其因,又举涅槃之妙果使乐之,然后使修其道,是乃诱引最劣小机之善巧也。佛起菩提树下至鹿野苑,为五比丘始说此法。是为佛转法轮之初。依之而修道证灭者,称为声闻人。法华经譬喻品曰:‘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四十二章经曰:‘于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涅槃经十二曰:‘苦集灭道,是名四圣谛。’涅槃经十五曰:‘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则得断生死。’止持会集音义曰:‘苦谛者,苦以痛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大论云:无量众生有三种身苦:老病死。三种心苦:贪嗔痴。三种后世苦:地狱饿鬼畜生。总而言之有三苦八苦等,皆三界生死之患。谛审生死实是苦者,故名苦谛也。三苦,谓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可知。集谛者,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聚生死之苦,故名为集。审一切烦恼惑业于未来,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故名集谛也。尽谛者,亦名灭谛。灭即寂灭,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无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以诸烦恼结使灭故,三界业亦灭。若三界业烦恼灭者,即是灭谛有余涅槃。因灭故果灭,舍此报身时,后世苦果,永不相续,名入无余涅槃。谛审涅槃实为寂灭,故名灭谛也。道谛者,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助道,是二相扶,能至涅槃,故名为道谛。审此二道相扶,实能通至涅槃不虚,故名道谛也。正道者,实观三十七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助道者,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是名助道。’ 16页3行,辟支佛:梵语,译为缘觉、独觉。出在有佛世,观十二因缘而悟道,叫缘觉;出在无佛世,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而悟道,叫独觉。辟支佛是佛中乘法中弟子。 十二因缘:是众生生死轮转的全过程:无明(贪等烦恼是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具),六入(胎儿成长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与外境接触生起苦乐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业),有(成业因能招感未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来之身又渐老而死)。 16页4行,六波罗蜜:波罗蜜译为到彼岸,菩萨有十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其中前六称为六波罗蜜,又叫菩萨六度。 16页5行,一切种智:一切智是二乘智,知一切法总相智,总相即空相;道种智是菩萨智,知一切道法差别相智;一切种智是佛智,合一切智与道种智,通达诸法总相别相,化道断惑的智。 16页7行,颇罗堕:译为捷疾。颇po音坡。 16页8行,十號,十号:如来十号。 劫初众生根利,佛立万名,见万佛忏。众生渐钝,减为千名,见贤劫千佛号。众生弥昧,减为百名,见过去七佛、八十八佛、五方佛。众生更愚,则减至十号。 17页1行,響,响。 17页2行,【四天下】须弥山东南西北之四大洲,东胜身洲、南赡部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又名四天下。东胜身洲其状如半月形,其人身形胜故,名胜身洲;南赡部洲其状上大下小,略如吾人之面,亦称南阎浮提,阎俘即赡部树,此洲有此树故名,吾人的世界,即在此洲;西牛货洲其状周圆,其地多牛,以牛为货易,故名牛货;北俱卢洲其状方正,此洲人寿皆千岁,衣食自然,惟无佛法,故列为八难之一。 17页4行,大乘:菩萨乘,法华经喻为大牛车,可乘众多之人。我佛说法,有一乘、三乘,五乘。一乘是佛乘;三乘指大、中、小乘,即菩萨乘、缘觉乘、声闻乘;五乘指人天五乘,即人乘、天乘、小、中、大乘。其实三乘、五乘只是一佛乘,众生都将成佛。好比步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火车,都随地球日行八万里。 梵行:heng音恒。 【无量义处三昧】(术语)佛说法华前,先说无量义,次入此三昧也。无量者三乘五乘等无量法门即无量义也,义处为无量义之依处,即实相也,生无量法义依处之实相无相三昧,谓之无量义处三昧。佛既说无量义后,将说实相,于中间入此定,依所出之无量义故为无量义经之三昧,依所归之义处,则为法华经之三昧,因而通于前后。法华文句二曰:‘三道即三乘,四果即罗汉缘觉菩萨佛。此等诸法名为无量,实相为义处,从一义处出无量法,得为无量法入一义处。’ 18页2行,【小王】(杂名)除转轮王外,余悉为小王,所谓粟散王是也。法华经普门品曰:‘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 【转轮圣王】简称转轮王,或轮王,为世间第一有福之人,于人寿八万四千岁时出现,统辖四天下。有四种福报:一、大富,珍宝、财物、田宅等众多,为天下第一;二、形貌庄严端正,具三十二相;三、身体健康无病,安稳快乐;四、寿命长远,为天下第一。转轮王出现时,天下太平,人民安乐,没有天灾人祸。此乃由过去生中,多修福业,可惜不修出世慧业,所以仅成统治世界有福报之大王,却不能修行悟道证果。转轮圣王有四种,在第十小劫的增劫,人寿增至二万岁时,铁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洲。增至四万岁时,铜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及东胜身二洲。增至六万岁时,银轮王出现,统辖南赡部、东胜身和西牛货三洲。增至八万四千岁时,金轮王出现,统辖四天下。通常所说的轮王,是指金轮王。 4行,【白毫相】又作毫眉、毫相、白毛相、眉间白毫相、白毫庄严面相、白毫毛光相、眉间白毫光相、眉间毫相、额上毫相功德满足相、眉间生毛洁白右萦相、眉间白毛长好右旋相、眉间白毫软白兜罗绵相。为如来三十二相之一。世尊在两眉之间有柔软细泽之白毫,引之则长一寻(或谓初生时长五尺,成道时长一丈五尺),放之则右旋宛转,犹如旋螺,鲜白光净,一似真珠,如日之正中,能放光明,称为白毫光。众生若遇其光,可消除业障、身心安乐。据无上依经卷下之说,此妙相系佛于因位时,见善众生修习戒、定、慧三学,而称扬赞叹之,遂感得此相,表示除却百亿那由佗恒河沙劫生死罪之德。又观佛三昧海经卷一、卷二观相品谓,如来有无量之相好,然以此相为诸相中之最殊胜者。此外,具有此相者,不限于佛陀,菩萨像之中亦有白毫相,且有于其两眉间镶入白玉、水晶,以表此相者。 靡mi音米,无。徧,遍。 18页6行,樂,乐yao音要,爱好。聽,听。 19页3行,懈 xie音泄,松懈。 19页4行,梵:合名梵摩,译为离欲。此处指色界梵天。 魔:魔有四种:一烦恼魔。贪心等烦恼,能恼害身心;二五阴魔。色受想行识这五阴,能生种种苦恼;三死魔。能断人命根;四天魔。指欲界第六天主(他化自在天)魔王波旬,能害人善事。此处指天魔。 沙门:指出家人。译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婆罗门:古印度四种姓之第一,译为外事、净行,是奉事大梵天王修净行的种族。婆罗门是古印度的宗教徒,具有最高的权威。其余三个种姓是:刹利,吠舍,首陀罗。刹帝利是和婆罗门同样被人尊敬的王族;吠舍是指一般工农商阶级;首陀罗是被人使役的奴隶。 19页5行,【无余涅槃】为‘有余涅槃’之对称。四种涅槃之一,九谛之一。新译为‘无余依涅槃’。依,指依身,即人之身体。无余依涅槃系指断烦恼障,灭异熟苦果五蕴所成之身,而完全无所依处之涅槃。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身体还在,名有余涅槃,又叫有余依涅槃。待其有漏依身亦亡,才名无余涅槃或无余依涅槃,是清净不生不死的意思。餘,余。 7行,多陀阿伽度:译为如来。阿罗诃:译为应供。三藐三佛陀:译为正遍知或等正觉。 20页1行,堅,坚。 20页4行,雖,虽。讀,读。 20页7行,豈,岂。 20页8行,異,异。 21页1行,重:chong音虫,再。 8行,【跏趺】坐法之一。又作结跏趺坐、结加趺坐、结跏跗坐、跏趺正坐、跏趺坐、加趺坐、跏坐、结坐。即互交二足,结跏安坐。白伞盖大佛顶念诵法要之‘勇健坐’,即同于此。诸坐法中,结伽趺坐最安稳而不易疲倦。又称交一足为半跏趺坐、半跏坐、半跏、贤坐;称交二足为全跏坐、本跏坐、全跏、大坐、莲华坐。此为圆满安坐之相,诸佛皆依此法而坐,故又称如来坐、佛坐。其坐法即双膝弯曲,两足掌向上之形式,可分为降魔、吉祥二种:(一)先以右足压左股,后以左足压右股,二足掌仰于二股之上,手亦左手居上,称为降魔坐。天台、禅宗等显教诸宗多传此坐。(二)先以左足压右股,后以右足压左股,手亦右手压左手,称为吉祥坐。密宗亦称之为莲花坐。如来于菩提树下成正觉时,身安吉祥之坐,手作降魔印。此多于密教中行之,盖以右足表示佛界,左足表示众生界。以右足压左足,乃佛界摄取众生界,众生界归佛界之意,即表示生佛不二之义。多用于修法中之增益法或息灾法。 22页4行,【玻璃】(物名)又作颇梨,颇黎。新译曰颇胝迦,颇置迦,娑波致迦,塞颇致迦,飒破[木*致]迦,窣坡致迦,当于此方之水精,有紫白红碧四色。玄音应义二曰:‘颇梨,力私切。又作黎,力奚切。西国宝名也。梵言塞颇胝迦,又言颇胝,此云水玉,或云白珠。大论云:此宝出山石窟中,过千年冰化为颇梨珠,此或有也。胝音竹尸切。’同二十四曰:‘颇胝迦,陟尸切。亦言娑波致迦,西国宝名也。旧云颇黎者,讹略也。’慧琳音义四十一曰:‘颇胝迦,古译或云颇黎,或云颇胝,皆讹转也。正梵音云飒破[木*致]迦,形如水精,光莹精妙于水精,有黄碧紫白四色差别。’慧苑音义上曰:‘颇梨色,正云窣坡致迦,其状少似此方水精,然有赤有白等也。’智度论十曰:‘若法没尽时,诸舍利皆变为如意珠,譬如过千岁冰化为颇梨珠。’梵语杂名曰:‘颇梨,萨颇置迦。’ 8行,敷演:陈述加申说。 23页5行,【法】指一切的事物。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是叫做色法,无形的是叫做心法。 寂:ji音计,静。【寂灭】略作灭。即指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之境地。此境地远离迷惑世界,含快乐之意,故称寂灭为乐。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死;不生必不死,此灭最为乐。’概谓对生死之喧动不安而言,不生不死之寂静安稳即称为寂灭。又特指小乘之涅槃。僧传中,僧尼之死通称为‘寂’,亦是寂灭之略称,含有进入涅槃之意;又常作示寂、入寂、圆寂。 9行,適,适:正,恰好。 24页1行,歸,皈:趋向,返回。 24页2行,證,证。 24页5行,尋,寻:随即。 24页6行,實,实。【实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独实,不变不坏,故名实相。 24页9行,懷,怀。 25页2行,憂,忧。 25页5行,薪:xin音新,柴火。 26页1行,繼,继。 26页4行,怠:dai音代,怠慢。 26页5行,【族姓】查到族姓子,音译矩罗补怛罗。又作族姓男。即所谓‘善男子’,为对信佛、闻法、行善业者之美称。印度有四姓阶级,生于四姓中之婆罗门大族之子弟,乃于诸姓中为最胜,故称族姓子。此外,族姓子一般指在家信男,然亦有用于对比丘之称呼。对于妇女,则称族姓女,即指善女人。 習,习。 26页6行,廢,废。 27页5行,發,发。 27页6行,雨(yu音玉,下)法雨(yu音语)。 7行,斷,断。 方便品第二 27页9行,诸佛 28页5行,因缘:因指主要的原因,如种子。缘指次要助缘,如水土光等。因缘和合,便生出谷米来。 譬喻:pi yu音辟玉,比喻。 演:根据一件事理推广、发挥。 方便:随机应便,以利导人;方指方法,便指便用;施为可则叫方,善逗机宜叫便;方便是善巧的意思,方便是第七波罗蜜。第八九十波蜜为愿、力、智。 28页7行,礙,碍。 力:指如来十力,即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能知一切事物道理非道理;二知三世业报智力,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三知诸解脱三昧智力,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之三昧等;四知诸根胜劣智力,能知众生根性胜劣与得果大小;五知种种解智力,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六知种种界智力,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七知一切至所到智力,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八知天眼无碍智力,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念余习,永断不生,能如实如之。 无所畏:指佛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佛有一切智,没有惧怕心;漏尽无所畏,佛已断尽一切烦恼,没有惧怕心;说障道无所畏,佛向大众说明种种障碍佛道的法,没有惧怕心;说尽苦道 无所畏,佛向大众说明种种灭除苦的道理,没有惧怕心。 禅定:禅是禅那的简称,汉译思惟修。欲界中人欲离烦恼,以思惟研修为因得定,名思惟修。定是三昧的汉译,全名正定,是止心于一境而离散乱的意思。所以说,一心研修为禅,一心静止为定,合称禅定。 28页8行,解脱:涅槃的别名,是脱离束缚而得自在的意思。又说是三昧的异名。三昧的妙用,大小相容,变化万物,自在无碍,离一切系缚,故名解脱。如维摩经言,入不思议解脱的菩萨,将须弥山放芥子中,山中四王、忉利等诸天人都不知觉,只有应度之人能见。 9行,辭,辞:ci音词,词句。 29页3行,究盡,究尽:究是探求的意思;尽是全部的意思。 【十如是】天台宗认一切法,皆是真如实相,或名为如,或称如是。十法界中,一、外显的形相,名如是相;二、内具的理性,名如是性;三、所具的体质,名如是体;四、由体所生的力用,名如是力;五、所造的作业,名如是作;六、由所种的因,名如是因;七、助因生果的助缘,名如是缘;八、由缘发生的结果,名如是果;九、所招的报应,名如是报;十、以上相为本,报为末,最后的归趣即究竟,名如是本末究竟。十法界中的每一界,情与无情,色心万法,皆具此十如是。 7行,世雄:如来异名。類,类。 30页1行,【具足】(杂语)具备满足也金刚经曰:‘如来具足五眼。’无量寿经上曰:‘具足五劫思惟。’法华经曰:‘此大良药,色香美味皆悉具足。’ 2行,道场:有五个含义:①如来成道的菩提树下;②直心是道场;③供佛处;④学道处;⑤寺院。 3行,【性相】指体性与相状。不变而绝对之真实本体,或事物之自体,称为性;差别变化之现象的相状,称为相。据大智度论卷三十一载,关于性相之区别有二说:(一)性与相无异,仅系名称有别,说性即说相,说相即说性,如说火性即说热相,说热相即说火性。故性与相有时可以互用,如‘诸法实相’一语,即谓诸法实性。(二)性相有别,性为其体,相为可识,如持释氏之戒为性,剃发染衣为相,性与相有内外、远近、初后等差别。研究万象之性与相之关系,称为性相学。以本体与道理为中心,而探求万象与人生之宗派,称为性宗或法性宗,如三论宗、华严宗等。以现象的变化差别之相状为主题而加以考究之宗派,称为相宗或法相宗,如俱舍宗、唯识宗等。主张两者有关连性而加以融合者,称为性相融会。 7行,【漏】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所以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之中,所以也叫做漏。一切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最后身】(术语)谓生死界中最后之身。阿罗汉及等觉菩萨之身也。法华方便品曰:‘得阿罗汉最后身。’胜鬘经宝窟中末曰:‘最后身菩萨,菩萨之人,于最后生未成佛前名最后。’ 8行,堪kan音刊,胜任。 31页2行,度:duo音夺,量长短。 6行,【义趣】(术语)义理之所归趣也。法华经方便品曰:‘了达诸义趣。’玄赞三曰:‘是所说义,何所归趣?’ 31页7行,葦,苇:wei音伟,[苇子]芦苇。 32页3行,異,异yì音义,⒈不同,不同的:~乎寻常。同工~曲。⒉别的,另外的:~地。~军突起。 6行,缚fu音抚,捆、挷。逮:dai音代,到。 32页8行,漏尽:漏是烦恼的别名,漏尽就是断尽一切烦恼。 33页1行,慇懃,殷勤:yin qin音因琴,周到,尽心。 2行,【意趣】(术语)心意之趣向。法华经方便品曰:‘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4行,趨,趋qū音区,向往,奔向,向着某方面发展:~向。~势。~之若鹜。~于一致。 8行,敷演:陈述加申说。 34页6行,網,网。 34页8行,猶豫,犹豫:you yu音由玉,迟疑不决。 两足尊:如来异名。佛福德具足、智慧具足,故名两足尊。 35页8行,驚,惊。重:chong音虫。 【阿僧祇】梵语音译。为印度数目之一,无量数或极大数之意。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只。意译不可算计,或无量数、无央数。据称一阿僧祇有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万万为亿,万亿为兆),于印度六十种数目单位中,阿僧只为第五十二数。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载,有三种阿僧企耶,即:(一)劫阿僧企耶,以大劫为一,积至洛叉俱胝,辗转乃至过婆揭罗数。(二)生阿僧企耶,指一一劫经无数生。(三)妙行阿僧企耶,于一一劫修无数妙行。由此三种阿僧企耶证无上觉。 36页1行,诸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有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叶,六根能生六识,也是这样。但眼根只能生眼识,各有界限,不能相混。 36页3行,【法王】(一)佛之尊称。王有最胜、自在之义,佛为法门之主,能自在教化众生,故称法王。无量寿经卷下:‘佛为法王,尊超众圣,普为一切天人之师。’又释迦方志卷上:‘凡人极位,名曰轮王;圣人极位,名曰法王。’(二)菩萨之尊称。据华严经卷二十七载,菩萨于受职时,诸佛以智水灌此菩萨顶;以其具足佛之十力,亦能转十善道,故称灌顶法王。又大宝积经卷九密迹力士会载,菩萨因具足四事,故有法王之称誉,四事即:⑴不舍道心。⑵劝化他人发意。⑶以诸德本劝助道心,所可闻者意广无极。⑷令一切释梵、四天王、诸声闻及缘觉地,至于无极无坏弘广无穷之业。(三)为冥界阎魔王之别名。阎魔王依法判定冥界众生之罪,故称法王。(四)乃西藏所传佛教首领之封号。始于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封萨迦派首领八思巴为大宝法王。明永乐四年(1406),明成祖征聘迦尔居派喇嘛哈立麻至北京,次年封哈立麻为‘万行具足十方最胜圆觉妙智慧善普应佑国演教如来大宝法王西天自在佛’,简称‘大宝法王’。此后又分别封萨迦派、格鲁派之上首喇嘛为大乘法王、大慈法王。(五)日本约于奈良朝时,一时所设之官阶名。少僧都道镜出入宫中,为天皇所宠,帝赐予‘大臣禅师’之号,又于天平神护二年(766)十月,授予法王之位。此外,又称圣德太子为圣德法王或大法王皇太子。 慮,虑。 6行,【增上慢】(术语)言我得增上之法而起慢心也。如未得圣道,谓为已得是也。七慢之一。俱舍论十九曰:‘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名增上慢。’法华经方便品曰:‘此辈罪根深重,及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如是失。’ 37页2行,比:一类。 3行,安隱,安隐:an yin音安引。 【饶益】(术语)丰足利人也。法华经譬喻品曰:‘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6行,惟:wei音为,只有。垂:敬词,表示对方高于自己。 38页2行,諦,谛:仔细、认真,真理。 5行,罪根深重,及增上慢:五浊障多叫罪重,执小瞖大叫根深,未得三果谓得三果,未证无学谓证无学,如误认四禅为四果等,叫增上慢。 38页7行,枝叶:枝叶细末,非是法器。这种人执著于方便中的方便,所以不是大器。小乘四果已经是方便了,四果前的暖、顶、忍等,更是方便中的方便。葉,叶:ye音页。贞实:1.忠信诚实。2.指忠信诚实之士。3.真实。4.常青植物的果实。 39页1行,时:时时,适时。优昙钵华,优昙钵华:全名优昙钵罗华,简称昙华,汉译灵瑞、瑞应,是多年生草,茎高四五尺,花为红黄色,产于喜马拉雅山及锡兰等处,三千年一开花,开时仅一现,故有昙花一现之说。 40页4行,佛乘:乘是车的意思。罗汉独了生死,不度众生,是为小车,故叫小乘;缘觉半为人半为己,如适中车,故叫中乘;菩萨大车能载度一切众生,故名大乘;佛车能载尽包括菩萨在内的一切众生,故名最上乘。因为在菩萨大乘之上,所以叫最上。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二乘、三乘、五乘,都是如来方便说法。好比摩托、汽车、火车都在地球上,随地球而日行八万里。 8行,【一切种智】三智之一。又作佛智。就广义言之,一切种智同于萨婆若(一切智)。然于三智中,相对一切智,则指惟佛能得之智。即能以一种智慧觉知一切道法、一切众生之因种,并了达诸法之寂灭相及其行类差别之智。大乘起信论:‘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中略)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 41页3行,安樂,安乐:an le音安勒。 42页3行,五濁,五浊:命浊是众生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寿命短促;众生浊是世人每多弊恶,心身不净,不达义理;烦恼浊是世人贪于爱欲,嗔怒诤斗虚诳不已;见浊是世人知见不正,不奉正道,异说纷纭,莫衷一是;劫浊是生当末世,饥馑、疾疫、刀兵等相继而起,生灵涂炭,永无宁日。 43页5行,【决了】(术语)使义理决定明了也。法华经法师品曰:‘决了声闻法。’资持记序曰:‘决了权乘,同归实道。’ 44页1行,瑕:xia音霞,玉上面的斑点。疵:ci音慈一声,毛病。 44页2行,糟糠:zao kang音遭康,酒渣叫糟,谷皮叫糠。 44页3行,尟,鲜:xian音显,亦写作(甚少)。堪:kan音刊,能,可以。 44页4行,貞,贞:坚定、正。 8行,【修多罗】所指有二:(一)为一切佛法之总称。(二) 特指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之第一类,此时又意译为契经、正经、贯经。本意指由线与纽串连花簇,引申为能贯串前后法语、法意使不散失者。亦即契于理、合于机,贯穿法相摄持所化之义。就文体与内容而言,佛陀所说之教法,凡属直说之长行者,皆属于修多罗。 【伽陀】为九部教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又作伽他、偈佗、偈。意译讽诵、讽颂、造颂、偈颂、颂、孤起颂、不重颂偈。系由语根 gai 而形成之名词。gai 有‘谣’之意,故‘伽陀’一词,广义指歌谣、圣歌,狭义则指于教说之段落或经文之末,以句联结而成之韵文,内容不一定与前后文有关。伽陀与祇夜(即重颂)二者之差别在于祇夜虽亦为韵文,但重复述说长行经文之内容;伽陀则否,故有不重颂偈、孤起颂等异称,其长短或二句,或三句、四句、五句、六句不等。但大毗婆沙论卷一二六中,谓诸经中联结句而讽诵彼彼所说者,称为伽陀。大智度论卷三十三亦谓一切偈皆称祇夜,句之多寡不定,又称伽陀。此等均以伽陀仅为讽咏之义,与祇夜无二。又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五载,伽陀指除修多罗及戒律以外诸经典中之四句偈等。另据巴利文长部经注序、善见律序所载,法句、长老偈、长老尼偈、经集等书中,凡不称为修多罗之偈颂,称为伽陀。此外,成实论卷一谓祇夜(偈)有伽陀、路伽二种,路伽又分顺烦恼、不顺烦恼二类,而将十二部经中之伽陀,归属不顺烦恼之类。 【本事】音译伊帝曰多伽、伊帝目多伽、伊帝越多伽、一目多迦、一筑多。为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其义有二:(一)若是梵语iti-vr!ttaka,即‘如是之事’,译作出因缘、本事经、本事说,乃叙述佛陀及佛弟子在过去世之因缘事迹。(二)若系梵语ity-uktaka,即‘如是言说’,译作如是语经、此事过去如是。后者乃指以‘佛如是(斯)语’开始之经。在巴利语三藏之小部经典第四分中,共收集一一二经,即如是语经(Itivuttaka),性质相当于大智度论卷三十三所说之‘如是语经’。 9行,【本生】音译作阇多伽、阇陀伽、社得迦,意译本起、本缘、本生谭、本生谈。略称生。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佛典内容可分类为九种、十二种,分别称为九部经、十二部经,本生经即其中之一类。主要记述释迦于过去世受生为各种不同身形及身分而行菩萨道之故事。其中亦含不少关于弥勒等诸弟子及阿弥陀等诸佛之本生故事。 【未曾有】梵语音译为阿浮陀达磨、阿浮多达磨、頞浮陀达磨、阿浮达磨。乃原始佛教经典基本型态之一。佛陀入灭以后,弟子们取佛陀之言行,依其性质,类集为九部经或十二部经;‘未曾有’即为九部经之一,亦为十二部经之一。乃在经典中记录有关佛之神秘不可思议,种种向所未有之奇特境界,或赞叹佛之伟大功德者。例如佛陀诞生时,其身放大光明,烛照三千大千世界及幽闇之处,复照十方无量诸佛之三千大千世界。其时于佛母前有清净之池,以浴太子。又有梵王执盖、帝释洗身、二龙吐水等无量希有之事,凡此种种,皆称为未曾有经。另据成实论卷一载,举凡劫尽之大变异事、诸天之身量、大地之震动等不可思议之事,皆为‘未曾有经’所记载者,并不限指佛之不可思议事。又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一载,宣说‘未曾有法’之人,有如来、声闻弟子、在家居士等三种之别。 【因缘】梵语尼陀那,意译为因缘、缘起。因由、起源之义。乃十二部经之一。即经典中,说明佛陀说法及制定戒律之由来缘起者。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二谓尼陀那有三义,即:(一)应请说教,(二)因犯制戒,(三)因事说法。大智度论卷三十三:‘尼陀那者,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为说是事;毗尼中有人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 【譬喻】略称‘譬’或‘喻’。为使人易于理解教说之意义内容,而使用实例或寓言等加以说明,称为譬喻。其梵语有四,四者之间有所差异:upama^ 为类推、比较之意,表示比较、相似、同一,如法华经中之火宅喻、药草喻等譬喻故事;dr!s!t!a^nta 与uda^haran!a 均为因明用语,系论述某一教说之后,作为实际例证之陈述语;avada^na 为九部经或十二部经之一,音译阿波陀那,在形式上与‘本生谭’相同,广义言之,包含佛传文学、赞佛文学、因缘故事等。其梵文本代表经典有譬喻百颂诗集、天业譬喻、菩萨本生鬘论等,其汉译本有贤愚经、六度集经、百喻经、撰集百缘经、菩萨本生鬘论、杂宝藏经、大庄严经论、菩萨本缘经等。 【衹夜】(术语)十二分教之一,译曰重颂。既宣说于上,更以偈颂结之也。法华经序品曰:‘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45页1行,【优婆提舍】(术语)又作邬波题铄,优婆题舍,优波提舍,邬波弟铄,优波替舍等。译曰论议。十二部经之一。大乘义章一曰:‘优婆提舍,此正名论,论诸法故。’同卷曰:‘优婆提舍,此名论义,问答论理,名论义经。’法苑义林章二之本曰:‘邬波题铄,古优婆题舍,此云论议。’玄应音义十七曰:‘优婆提舍,此云逐分别所说,沙门随彼即释。旧人义译,为论义经也。’同二十三曰:‘邬波弟铄,此云论议也。’ 45页6行,九部法:佛法共有三藏十二部。三藏即经律论,律藏摄戒学,经藏摄定学,论藏摄慧学。十二部经即是佛说一切经分为十二类,又叫十二分教。即:长行(梵语修多罗又译契经)、重颂(梵语祗夜)、孤起(梵语伽陀)、譬喻(梵语阿波陀那)、因缘(梵 语尼部那)、无问自说(梵语优陀那)、本生(梵语阇多伽)、本事(梵语伊帝目多)、未曾有(梵语阿毗达摩)、方广(梵语毗佛略)、论议(梵语优婆提舍)、授记(梵语和伽罗)。此十二部中,除去方广、授 记、无问自说,就是小乘九部法;除去因缘、譬喻、论议,就是大乘九部法。佛在此处所指九部法,指小乘九部,是“随顺众生说,入大乘为本”。 47页2行,慳,悭:qian音千,吝啬、小气。貪,贪:求多、爱财。 5行,【实相印】(术语)实相指诸法实相之义理,是从本以来佛佛传持之印玺,故谓之实相印,又作一法印。一切之小乘经以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印之,一切之大乘经以此实相印印之。法华经序品曰:‘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48页1行,善本:真如实相叫善本,五欲为恶本。是说善恶的根本。 我知此众生:这二偈(八句)是明众生浊。 48页3行,備,备。 受胎之微形:这一偈(四句)是明命浊。 48页4行,迫:po音破。稠:chou音仇,密、浓。 48页5行,入邪见稠林:这一偈(四句)是明见浊。 48页6行,【六十二见】指古代印度外道所执之六十二种错误见解。此有数种异说:(一)长阿含经卷十四梵动经:有十类六十二见之说,而对外道所执之诸论大别为本劫本见、末劫末见二种。本劫本见即依过去前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十八见,包括常论四种、亦常亦无常论四种、边无边论四种、种种论四种、无因而有论二种;末劫末见即依未来后际而起分别见,凡有五类四十四见,包括有想论十六种、无想论八种、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断灭论七种、现在泥洹论五种,总计十类六十二见。又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四末亦举出六十二见,然名称略异,如右表所示。(二)大品般若经之说:智顗之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卷中依大品般若经卷十四佛母品、大智度论卷七十所说,于五蕴之上皆作四句,即过去之五蕴各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四句,成二十句;现在之五蕴各有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四句,成二十句;未来之五蕴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为六十句,加神与身一、神与身异等断、常二句,总成六十二见。(三)涅槃经之说:据南本涅槃经卷二十三载,由五见,生六十二见。灌顶之大般涅槃经会疏卷二十三解之,谓我见有五十六,包括欲界之五蕴各有即、离等四见,为二十见;色界亦同,为二十见;无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见,为十六见。边见有六,即三界各有断、常。以上总计六十二见。又依三大部补注载,即、离等四见,指即色、离色、亦即亦离、不即不离。列表如右。 深著虚妄法:这一偈(四句)是明烦恼浊。 48页7行,矜jin音今,自夸;自恃。矜高:高傲自大。 諂,谄chan音产,巴结、奉承。谄曲:曲意逢迎。 48页7行,于千万亿劫:这一偈(四句)是明劫浊。 50页1行,羣,群的异体字。 2行,【第一义】(术语)至高无上的真理。究竟之真理,是为最上,故云第一。深有理由,故云义,圣智之自觉也。大乘义章一曰:‘第一是其显胜之目,所以名义。’中论疏三本曰:‘以其最上莫过,故称第一。深有所以,目之为义。’胜鬘宝窟上末曰:‘理极莫过,名为第一。深有所以,目此为义。’法华义疏四曰:‘第一义者,一实之道,理极无过为第一。深有所以,称为义也。’注维摩经一曰:‘肇曰:第一义,谓诸法一相义也。’楞伽经二曰:‘第一义者,圣智自觉所得,非言说妄想觉境界。’碧岩第一则曰:‘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6行,輭,软的异体字。 8行,玻瓈:七宝之一,译为水精、水晶,有紫、白、红、碧四色。玫瑰mei gui音梅龟,七宝之一,是赤色美玉。 9行,严饰:装饰美盛;盛饰。荘校:装饰。廟:庙。 51页1行,【旃檀】(植物)具名旃檀娜Candana,香木名。译曰与乐。出自南印度摩罗耶山,其山形似牛头,故名牛头旃檀。慧苑音义上曰:‘旃檀,此云与乐,谓白檀能治热病,赤檀能去风肿,皆是除疾身安之乐,故名与乐。’玄应音义二十三曰:‘旃弹那,或作旃檀那,此外国香木也,有赤白紫等诸种。’案汉明帝时,天竺国竺法师将画释迦像,是优填国旃檀师第四作也。又按本草谓檀香有白檀黄檀紫檀之别,故古今注称紫檀为旃檀,此紫檀乃檀香之别种,非今通用之紫檀木也。 【沉水】查到沉香。音译阿伽嚧、阿伽楼、阿竭流、恶揭噜。意译不动。为沉水香之略称。又称黑沉香、蜜香。系采自热带所产瑞香科常绿乔木之天然香料。此香木学名 Aquilaria agallocha,材质甚重,为青白色。印度、波斯、暹罗、交趾及我国广东南部、海南岛等地均产之。其木朽败或伐采时,由中心木质部分渗出黑色树脂,即是沉香。其香浓郁,木心坚实,入水必沈,故称沈水香,可供药用,治疗风水肿毒。沉香树种类甚多,以 Alo-exylonagallochum 为最佳,产于我国者称为 A. sinensis 。据增广本草纲目卷三十四沉香条载,由于产地、形色等因素之不同,沉香亦有各种名称及等级,如称栈香、黄熟香、猬刺香、鸡骨香、海南沈、上沉香等。或谓上有黑色光泽之沉香,称为伽罗,系最上乘之香 。 樒:mi音密,香木,似槐。甎,砖。 2行,曠,旷。旷野:空阔为旷,城外为郊、郊外为旷。積,积。戲,戏。 4行,琱,雕:diao音刁,刻。 建立诸形像:造像功德经略明有十一种功德:①世世眼目清洁,②生处无恶,③常生贵家,④身如紫磨金色,⑤丰饶珍宝,⑥生贤善家,⑦生得为王,⑧作金轮王,⑨生梵天寿命一劫,⑩不堕恶道, 后生还能敬重三宝。以上都是华报,果在佛地。 51页5行,鍮鉐:tou shi音偷石,黄铜似金。 6行,镴:la音蜡,锡铅合金,可焊接金属器物,也叫白镴。 铅锡qian xi音千夕,两种金属。鐵,铁。 膠,胶:粘性物质,用树脂制成。用动物皮角制成的胶不可用于塑造佛像。漆:qi音七。胶和漆,是两种最具黏性的东西。 51页8行:畫,画。【百福庄严】如来之三十二相,一一皆以百福庄严。又作百思庄严、百福德庄严。百福,即百思。据大毗婆沙论卷一七七载,离杀乃至正见之十业道,每业道各有五思(如离杀业道有)离杀思、劝导思、赞美思、随喜思、回向思,合为五十思,菩萨造作一相之业时,先起五十思修治身器,次起一思以牵引彼相,后更起五十思以圆满彼相,此即百福庄严。同卷又载有数种五十思之说︰(一) 十业道各有下、中、上、上胜、上极等五品之思,合为五十思。(二)十业道各有加行净、根本净、后起净、非寻所害、念摄受等五思,合为五十思。(三)缘三十二相,于各相起五十刹那的未曾习之思,相续而转,此为五十思。关于一福之量,诸说有异。据俱舍论卷十八载︰(一)除菩萨外,其余一切有情所修行之富乐果业,即一福之量。(二)世界将成之时,一切有情招感大千土之业增上力,即一福之量。(三)唯佛得知一福之量。此外,三十二相之异熟业须经百大劫方修习圆满,唯释迦菩萨极精进,故能超越九劫,于九十一劫成就三十二相。 51页9行,筆,笔。 52页4行,旛fān音帆,长幅下垂的旗,亦泛指旌旗,后作幡。 【盖】乃遮日防雨之伞。又称伞盖、笠盖、宝盖、圆盖、花盖。用树皮、叶、竹、绢等所造之幡,名为幡盖。印度位处热带,彼国人日间在屋外时,多以盖遮日。盖,依形状可分二种,一般多见柄附于内部中央者,亦有柄附于外面上部之悬盖,称天盖。后世作圆筒形丝帛制品,高悬于佛座或高座之上,而成为佛殿之庄严具。 5行,樂,乐:音乐。撃,击。角:军中的一种吹乐器:号~。画~。~声振天。贝:当是螺号。蕭,箫xiao 肖,管乐器名,古代的排箫是许多管子排在一起的,后世用一根管子。竖着吹的叫洞箫。 箜篌:kong hou音空候,古代拨弦乐器名,有竖式和卧式两种。 52页6行,【琵琶】pi pa音皮啪,又译作比巴、批把、鼙婆。别称胡琴、国腹、三五。弦乐器之一。全长约四十八公分,胴面成枇杷形,张四弦或五弦以拨挑弹奏。本为印度及西域之物,传入我国后,颇为流行,为国乐乐器之一。又据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记载,密教持国天之持物即琵琶。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院之辩才天,及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之光明王菩萨亦弹奏之。后又传入日本,而为雅乐中之主要乐器。 鐃,铙:nao音挠,铜质圆形打击乐器,比钹大。钹:bo音勃,铜钹,一种打击乐器。 【铙钹】为寺院法会时所用金属法器之一。铙与钹原为二种不同之乐器,后来混而并称为铙钹。 铙,古来即广用于僧家与巫觋等之间,有金铙、铜铙等分别。金铙,据周礼、礼记所载,系于退兵或舞蹈完毕退场时所鸣击者,状如火熨斗,有柄,互相撞击则发出‘铙铙’之声,故称为铙。铜铙,即所谓‘铜拍子’,与金铙之样式全异,然类似铜钹,惟形状较小,由二个钹构成,音亦清澄,故俗称为铙。 钹,又作铜钹、铜钹子、铜钵子、铜盘;由响铜制成,呈圆盘形,中央部分隆起一圆,此圆之中心穿有小孔,孔内附有一纽。使用时,以两手各持一面铜盘,互相撞击鸣奏。据律书乐图载,铜钹子源自西域,无柄,以皮为纽,符合节拍以相击,夷乐多用之。又据通典之记载,出于西戎、南蛮等地之铜钹,其中央隆起之圆,有数寸者,亦有大至数尺者。中亚贝沙克鲁克(Ba|za|klik)出土之壁画、敦煌出土之净土变相,及日本当麻曼陀罗虚空会、阿弥陀二十五菩萨来迎图中,均有此乐器之图像。又‘铙钹’之名,恐因铜铙与铜钹形状之类似,致混同并称,而流传至今。于佛教,除法会时鸣击铙钹外,凡出班上香、藏殿祝赞转轮、行者披剃、大众行道、接新住持入院时,亦皆鸣击。 52页7行,唄,呗:bai音拜,诵经声。 53页1行,舉,举。 3行,薪xīn音心,柴草,柴火:釜底抽~。盡,尽。 53页4行,南无:译为皈命、敬礼、度我、救我等。 54页3行,【两足尊】又作无上两足尊、二足尊。为佛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故此尊号有二义,即:(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二报恩品、大智度论卷二十七等载,佛为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之第一。(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4行,无性:无自性,非无本性。【缘起】1.众缘和合而生起,也就是各种条件和合而生的意思,一切有为法都是由众缘和合而生起的。2.事情起始的缘由。 7行,安隐yin音引,安稳。 9行,【诸行】(一)指一切有为法。所谓行,即表示由因缘和合而造作者。根本佛教中,诸行与‘一切’、‘诸法’同义。然于部派佛教,则认为诸行仅指有为法,而‘一切’、‘诸法’不仅指有为法,亦包含无为法。依存因缘形成之有为法,并非永久不变,而为时常变化流动者(即无常),故谓诸行无常。北本涅槃经卷十四所揭之无常偈,即以‘诸行无常’为句首。诸行无常系三法印之一,为佛教之根本思想。(二)指为达到菩提而于身、口、意所作之善行为。又作万行。行乃动作、行为之意。在净土教,将念佛以外之善行称为诸行,亦称定散诸行、余行。而以诸行得往生极乐者,称为诸行往生。日本净土宗派中,又有主张阿弥陀佛本愿之真意即在诸行往生之说,称为诸行本愿义;仅依诸行,则无法往生之说,即称诸行不生义。 55页1行,习业:习气与业因。【欲性】(术语)众生种种之欲望为其本性。佛说法必随此欲性也。法华经方便品曰:‘种种所行道,若干诸欲性。’ 2行,钝:dun音顿,迟钝、愚笨。 55页6行,佛眼:肉眼是肉身凡夫的眼、昏障阻碍不能见,所以叫简择;天眼是天人的眼,无远近、上下、前后、内外、昼夜障碍,所以叫通达;慧眼是声闻的眼,能破相、识真空,所以叫慧眼见真;法眼是菩萨的眼,澈了世出世间一切法门,所以叫法眼清净;佛眼是如来眼,具足前四且无不见,所以叫佛眼具足。一切法中,佛眼常照。 55页7行,續,续。 55页8行,【五欲】(一)又作五妙欲、妙五欲、五妙色。指染着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所起之五种情欲。即:(一)色欲,谓男女之形貌端庄及世间宝物玄、黄、朱、紫等种种妙色,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二)声欲,谓丝竹与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等声,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三)香欲,谓男女身体之香及世间一切诸香,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四)味欲,谓各种饮食肴膳等美味,能使众生乐着无厌。(五)触欲,谓男女之身有柔软细滑、寒时体温、热时体凉及衣服等种种好触,能使众生乐着无厌。又相对于欲界粗弊之五欲,称色界、无色界之五欲为‘净洁五欲’。(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二)色欲,色即世间之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谓人以色悦情适意,故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犛,牦:mao音毛。牦牛,身体两旁和四肢外侧有长毛,尾毛很长。蔽:bi音闭,遮挡。 9行,冥:ming音明,昏暗。【大势佛】(佛名)如来之德号。佛有大势力,能断众生之烦恼,所谓大医王也,故称大势佛。 56页1行,以苦欲舍苦:此有二义,1、因烦恼而求出离,2、苦中取乐。 2行,【观树】世尊成道已,起金刚座而观菩提树。法华玄赞卷四末:‘佛成道已,树下经行。观树喜自道圆,经行思惟利物;又观树心凝妙理,经行想化群生;又观树想荫四生,经行思施福慧。’ 【經行】经行:在一定的地方来回走或兜圈子,目的是避免坐禅时发生的昏沉或睡眠,并借此疗病养身。 56页4行,斯:此。 6行,【大自在天】(天名)音译作摩醯首罗、莫醯伊湿伐罗。又作自在天、自在天王、天主。传说为噜捺罗天之忿怒身,因其居住地之不同,又有商羯罗、伊舍那等之异名。此天原为婆罗门教之主神湿婆,信奉此天者被称为大自在天外道,此派以天为世界之本体,谓此天乃一切万物之主宰者,又司暴风雷电,凡人间所受之苦乐悲喜,悉与此天之苦乐悲喜相一致。故此天喜时,一切众生均得安乐;此天嗔时,则众魔现,国土荒乱,一切众生均随其受苦;若世界毁灭时,一切万物将归入大自在天中。此盖为大自在天神格之表现;然除杀伤、暴恶等性格之外,此天亦具有救护、治疗之性格,而以吉祥神之面貌出现。初时,此天与那罗延天同列于梵天之下,其后,其神位渐次升高,而成为最高神格,于婆罗门教中,被视为‘其体常住,遍满宇宙’,而有‘以虚空为头,以地为身’之泛神论之神格。然湿婆神进入佛教后,即成为佛教之守护神,称为大自在天,住在第四禅天。其像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之天人形,有大威力,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独尊于色界。密教将此天视同伊舍那天,为十二天之一。供养十二大威德天报恩品:‘伊舍那天喜时,诸天亦喜,魔众不乱也。旧名摩醯首罗也。佛言若供养摩醯首罗已,为供养一切诸天。此天嗔时,魔众皆现,国土荒乱。’此天形像种类很多,有二臂像、四臂像、八臂像,更有十八臂像,然不多见。列位在现图胎藏界曼荼罗外金刚部西边之西南隅,罗刹眷属之左外,身呈赤黑色,右手开肘竖掌,屈中、无名、小等三指,左手作拳,执三股戟向右,乘青黑水牛,左脚下垂。[囗@又](界名)谓欲界六欲天中之第六他化自在天也。法华经序品曰:‘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同文句二曰:‘自在即第五,大自在即第六。’ 9行,没:mo音莫,沉没、淹没,死。 57页1行,寧,宁。 2行,寻:随即。 8行,【诸果】如三贤、四善根、四向、四果、十地、等觉、妙觉。 【三贤】小乘三贤位,又作外凡位。即修有漏善根(即顺解脱分)之阶位。(1)五停心观位,以五停心观,抑止贪、嗔、痴、我见、散乱心之五种阶位。(2)别相念住位,一面观身、受、心、法之不净、苦、无常、无我之自相,同时观无常、苦、空、无我之共相。(3)总相念住位,即总观四念住之无常、苦、空、无我之共相之位。以上三位与四善根位(内凡位)合称七方便位,乃入见道之准备修行阶位。又五停心观位成就奢摩他(止),其他二位成就毗钵舍那(观)。大乘三贤位,又作三十心。指十地以前之菩萨,其阶位有三阶十心之别。(1)十住,会理之心,安住不动,称为住。十住即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方便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2)十行,行此行,则能进趣于果,称为行。十行即欢喜行、饶益行、无违逆行、无屈挠行、无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难得行、善法行、真实行。(3)十回向,回因向果,称为回向。十回向即救诸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诸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入法界无量回向。除菩萨璎珞本业经以十住、十行、十回向为三贤外,另有仁王般若波罗蜜经之十信习种性、c 止性种性、十坚心道种性,梵网经卷上之十发趣、十长养、十金刚等。又相对于十信之称为外凡,此大乘三贤称为内凡。 【四善根】1.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之后,接着须修四谛观。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之时,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于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住,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法。2.指大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以佛觉为己心,如火欲燃,名为暖;以自心成佛,如登高山,身入虚空,下有微碍,名为顶;印持无所取之境,顺忍所无取之心识,名为忍(暖位以佛觉为己心,顶位以自心为佛境,忍位则觉于中道);由此更进,则迷觉两忘,中边不立,虽未至初地见道之出世间,然已到世间的最后边际,纵属有漏,但在世间已是第一,名世第一。在此大乘暖、顶、忍、世第一四位之中,前二位修四寻思观,观所取空,后二位修四如实智,观能所二取皆空。 【四向】即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向是正向其果位迈进的意思。 【四向四果】1、须陀洹向及须陀洹果,须陀洹华译为入流,即入圣人之流,此位须断尽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方能证得。当未断尽时皆为向,已断尽为果。2、斯陀含向及斯陀含果,斯陀含华译为一来,谓其当于欲界的天上人间,各来受生一次,此位断尽三界见惑外,须更断欲界思惑前六品,方能证得,当断一至五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六品为果。3、阿那含向及阿那含果,阿那含华译为不来,谓不再来欲界受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方能证得,当断尽七八品时皆为向,已断尽第九品为果。4、阿罗汉向及阿罗汉果,阿罗汉华译为杀贼,应供,不生等义,谓永入涅槃,不再受分段生死,此位须断尽三界见惑,及欲界九品思惑,并色无色界八地七十二品思惑,方能证得,未断尽上二界七十二品时皆为向,已断尽则为果。 【十地】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证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等觉】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证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妙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智德不可思议,称为妙觉,为佛果的无上正觉,证得此觉的人,被称为佛。 58页3行,【波罗奈】(地名),又作波罗捺,波罗奈斯,婆罗痆斯,婆罗捺写。国名。译作江绕,因在恒河之流域故也。鹿野园在此中。玄应音义二十一曰:‘波罗痆斯,拏黠反,旧言波罗奈,或作波罗奈斯,又作婆罗捺写。皆一也。’同二十三曰:‘婆罗痆,女黠切,国名也。旧云波罗奈,译云江绕城。’西域记六曰:‘波罗痆(女黠反)斯国,旧曰波罗奈国,讹也。中印度境。’法华义疏四曰:‘波罗捺,此云鹿林。又翻为绕河城,城有水绕。今谓波罗捺,是其通处,鹿林是其别处。’毗婆沙论一百八十三曰:‘何故名婆罗痆斯?答:此是河。去其不远造立王城,是故是城亦名婆罗痆斯。’十二游经曰:‘波罗奈,此云鹿野,一名诸佛国。’法华科注曰:‘婆罗痆斯国都城东北有河,同名婆罗痆河,河东北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其侧大林名施鹿林,亦鹿苑。’ 【寂灭相】即涅槃之相。以涅槃远离一切诸法之相,故称为寂灭相。大智度论卷八十七:‘涅槃即是寂灭相。’又远离一切差别之相,称为寂灭无二。 4行,【五比丘】又作五群比丘。乃释尊成道后,初转法轮所度化之五位比丘。悉达多太子踰城出家,其父净饭王大惊,乃遣使追还,然因太子发心坚固,王乃从王师中选出憍陈如等五人,伴随侍奉太子学道,此五人遂与太子共修苦行。太子以六年苦行,未能达到解脱,故放弃苦行,于尼连禅河沐浴,并接受牧羊女乳粥之供养,憍陈如等五人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离开太子,赴鹿野苑苦行林继续苦修。释尊成道后,因念此五人,当先度脱,故至鹿野苑为说四圣谛、八正道、布施、持戒、生天等法,令得法眼净。五人之中,憍陈如与阿说示为释尊母系之亲属,余三人为释尊父系之亲属。今印度加尔各答博物馆尚藏刻有释尊初转法轮教化五比丘之石板。五比丘之译名,诸经所举互有出入。此外,法华玄义释签卷六之二列为頞鞞、跋提、俱利、释摩男、十力迦叶,以摩男与俱利为不同之二人、摩男为陈如之异名,皆误谬之论。又有以摩男为跋提之异名者,亦误。因摩男为摩诃那摩之略称,意为大名,乃拘利太子之尊称,其为释氏,故亦称释摩男。 9行,咸xian音贤,都、皆:~知。老少~宜。 59页3行,憍,骄。 7行,儀,仪。 59页8行,興,兴。懸,悬。悬远:相距很远。 60页,【优昙华】(植物)即优昙。亦名优昙钵华。按此花为无花果类。产于喜马拉耶山麓及德干高原,锡兰等处。干高丈余。叶有二种:一平滑,一粗糙。皆长四五寸,端尖,雌雄异花,甚细,隐于壶状凹陷之花托中。常误以为隐花植物。花托大如拳,或如拇指,十余聚生。可食而味劣,世称三千年开化一度。值佛出世始开。南史曰:‘优昙华乃佛瑞应,三千年一现,现则金轮出世。’故今称不出世之物曰昙花一现,本此。 2行,愛樂,爱乐ai yao音艾要。乐,爱好。 61页2行,慙,惭。【惭愧】惭与愧之并称。心所之名。为说一切有部大善地法之一,法相宗善法之一。即羞耻过罪之精神作用。又作有惭有愧。为‘无惭无愧’之对称。俱舍论卷四对惭、愧举出二释,第一释谓崇敬诸功德及有德者之心为‘惭’,怖罪之心为‘愧’;第二释为有余师之说,谓自省所造之罪恶而感羞耻之心为‘惭’,以自己所造之罪面对他人时引以为耻之心为‘愧’,此说即以惭、愧皆为羞耻之心,但由对自己与对他人而分别为二。又据北本大般涅槃经卷十九载,‘惭’即自己不造罪,‘愧’为不教他人造罪;‘惭’为在自心中感觉羞耻,‘愧’为自己之罪向他人披露而感觉羞耻;‘惭’为对人之羞耻心,‘愧’为对天之羞耻心。此说相当于俱舍论之第二释。成唯识论卷六则并取俱舍论之二释,认为‘惭’为先尊重自身,而后崇重贤者与圣者,并崇重法;‘愧’系由世间之力,即由于他人之讥谤或律法之制裁,而轻拒暴恶。即主张羞耻为惭、愧二者之通相,崇善与拒恶则分别为惭、愧之别相。相对于惭、愧者,不敬诸功德与有德者,或不自省自造之罪恶而感到羞耻等,此种皆称无惭。又无怖罪之心,或于自造之罪对他人不以为耻,则称无愧。惭与愧二者能使一切诸行光洁,故称之为二种白法。 61页4行,學,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