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9大涅槃经序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9大涅槃经序

  凉州 释道朗

  译文

  《大涅槃经》这部经典,是法身的玄奥殿堂,是真正觉悟的真实称谓,是一切佛教经典的深远明镜,是一切佛教流派的最高宗旨。它的本体微妙地存在于万物之上,周遍流行于无穷的世界之内,任法之自然而动,根据时机而行事。任法之自然而动,就依凭虚寂之洞照来驾驭万物,借助语言工具来实现教化。根据时机而行事,顺应各种情形而显现为像,按照众生的情识而施行言教。乃至于形相充满十方世界,而内心没有思虑,教化遍于天下,而自己没有情欲,置身于尘埃蝼蚁之中而不为下贱,超过一切圣贤而不为高明,功德利济万物而不矜恃,光明胜过万日而不自居,与太虚浑然无间、并存同寿,与法性契为一体,寂灭无形。

  法性是诸法的最高本体,最高本体归根到底,是没有变化的,所以生灭变化不能改变它的永恒常在。生灭变化不能改变它的永恒常在,所以它恒常不动。悲伤不能减少它的快乐,所以它永远快乐。对五蕴之我的执着产生于妄想,虚幻之我起源于因缘和合的假名,因缘和合的假名只是一种名词概念,所以最高的我是超越名词概念的存在。超越名词概念而存在,所以能处在自由自在的神圣地位上,而虚幻的我不能改变它。

  不清净产生于空无的清净,所以真正的清净如清水明镜能朗照万物。如清水明镜能朗照万物,所以不清净不能改变它的清净。因此这部经典的每一章都宣说「常乐我净」为义旨的总纲,开示达于常乐我净的境界为涅槃的本原。其作用能揭示前所未闻的佛法秘要,开启人们的心灵大门以达到洞照,消除四种极大罪过的疮毒,拔掉五种无间报应的赘瘤。揭示佛法秘要,就能使众生情智通畅,觉察自己神妙的真我,打开心灵天门,领悟潜在的微妙智慧之光,看到发光的神妙之珠就在自己体内。然而四大罪过、五大恶业,以及诽谤大乘佛法,这是所有病患中的□痟,是产生疣赘的最大根源,所以《大湼盘经》这一名称的含义,就是断除了产生疣赘(业报)的根源。

  这部经典以《大涅槃》为题目,此题目统摄了各种妙义,言词简约而义理完备。义理的名称确立,就能观照三乘的优劣及最高境界之所在。然而要实现冥冥运化、没有迹象,玄妙契入、不用语言,完全顺应于虚寂之境,那么理就不能凭空运化,因此这部经典开示真诚的语言为教化之本,广泛应用各种比喻来领会义理,建立护持佛教正法为步入佛道的开始,察知佛法秘义为穷究佛道的本原,解除了千年来人们思想上的滞碍,打消了人们对佛法的种种疑虑。

  至于佛理的微妙曲折、至精至微处,则有诸菩萨弘扬如郢匠那样的功夫,像大船一样渡济众生,高广宏大,反复论说,周到细密,从而使幽途化为平坦大道,宗旨目标豁然彰明。所以诵咏此经文而不感到疲劳,谈论其义旨而不觉得困倦,甘于玩味而不知满足,听其声音而不知厌倦。当初可以说微妙佛言的咏诵是在东土兴起,高妙的佛理开始传播于中国,佛的声音震响于世俗愚聋,佛的真容照耀着这个时代。然而那些少见寡闻之士和执着偏见的人,不考量自己的愚昧之见,竟然评论高深无比的佛教圣典,从而陷入是非的争论,为求一时的快心而讥毁诽谤佛教,先觉者不能使他从迷惑中返回来,众多圣贤不能使他意志得到改变,即将沉蔽于八邪之网中,长期陷于九流的深渊里,难道不悲哀吗?难道不悲哀吗?

  印度僧人昙无谶,是中印度人,婆罗门种姓。天资聪慧出众,领会与洞察力清明而深邃,论辩机智清晰有力,佛典与俗书综习会通。随着佛教的流传运化,他先到敦煌,停留了数年。大沮渠河西王,德行高深,建立王者大业,虽然日理万机,却经常想着弘扬佛道,护持佛法。正值华夏西部开始安定,此经与昙无谶自远方而至,如果不是与先前有感应,怎么会有如此巧合呢?

  昙无谶到达此地后,在玄始十年,即辛酉年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昙无谶翻译。昙无谶手执梵文经书,用汉语宣读。此人神情坚毅,对于佛法特别敬重。在翻译时十分谨慎,毫无遗漏和隐瞒,搜寻研核佛经原本含义,务必体现佛经的旨义,唯恨梵文本佛经已散离,残缺不完备。才识平庸疏浅的我,有幸遇上这样的时运,日夜感慨交集,欣喜知遇良深,姑且标示此经的地位,叙述其风格,哪里谈得上已揭示了此经的宏大宗要呢?

  这部经典的梵本正文有三万五千偈,译成此地汉文约计减为一百万字,现在所译出的只有一万多偈。如来入灭后,后人不考虑自己愚昧疏浅,抄录此经,分成几部分,随意增减,并杂入当世语言,从而使此经丧失原本含义,如同将乳汁倒入水中。虽然是这样,但此经胜过其它诸经,足有千百倍。佛涅槃后的最初四十年,此经在阎浮提传播流行,昌明于世。四十年后,就隐没于地下,直到佛教「正法」时期即将结束前的八十年,才得流行于世,大降佛法雨露。从此以后,此经又隐没上千年。在「像法」的末期,虽然有此经,但人们对佛法的情感淡薄,没有敬仰信奉之心,于是使各种错误的见解相互争论,大大堵塞了佛教的道路,应知道这是遗存佛法即将沉灭的象征。

  原典

  大涅槃经①序

  凉州 释道朗②

  《大般涅槃》者,盖是法身之玄堂,正觉之实称,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其为体也,妙存有物之表,周流无穷之内,任运而动,见机而赴。任运而动,则乘虚照以御物,寄言蹄以通化。见机而赴,则应万形而为像,即群情而设教。至乃形充十方,而心不易虑,教弥天下,情不在己,厕流尘蚁而弗下,弥盖群圣而不高,功济万化而不恃,明踰万日而不居,浑然与太虚同量,泯然与法性为一。

  夫法性以至极为体,至极则归于无变,所以生灭不能迁其常。生灭不能迁其常,故其常不动。非乐不能亏其乐,故其乐无穷。或(惑)我生于谬想,非我起于因假。因假存于名数,故至我越名数而非无。越名数而非无,故能居自在之圣位,而非我不能变。

  非净生于虚净,故真净水镜于万法。水镜于万法,故非净不能渝。是以斯经触章,叙常乐我净③为宗义之林,开究玄致为涅槃之原。用能阐秘藏于未闻,启灵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瘭疽④,拨无间之疣赘⑤。阐秘藏,则群识之情畅,审妙我之在己;启灵管,则悟玄光之潜,映神珠之在体。然四重无间,诽谤方等,斯乃众患之□⑥痟⑦,创疣之甚者,故《大涅槃》以无创疣为义名。

  斯经以大涅槃为宗目,宗目举,则明统摄于众妙,言约而义备。义名立,则照三乘之优劣,至极之有在。然冥化无肤,妙契无言,任之冲境,则理不虚运,是以此经开诚言为教本。广众喻以会义,建护法以涉初,睹秘藏以穷原,畅千载之固滞,散灵鹫之余疑。

  至于理微幽蟠⑧,微于微者,则诸菩萨弘郢匠⑨之功,旷舟船之济,清难⑩云构⑾,幡⑿覆周密,由使幽途融坦,宗归豁然。是故诵其文而不疲,语其义而不惓,甘其味而无足,餐其音而不厌。始可谓微言兴咏于真丹⒀高韵初唱抄赤县,梵音震响抄聋俗,真容巨曜于今日。而寡闻之士,偏执之流,不量愚见,敢评大圣无崖之典,遂使是非兴于诤论,讥谤生于快心,先觉不能返其迷,众圣莫能移其志,方将沉蔽八邪⒁之网,长沦九流⒂之渊,不亦哀哉!不亦哀哉!

  天竺沙门昙摩谶⒃者,中天竺人,婆罗门种。天怀秀拔,领鉴明邃,机辩清胜,内外兼综。将乘运流化,先至炖煌,停止数载,大沮渠河西王⒄者,至德潜着,建隆王业,虽形处万机,每思弘大道,为法城堑⒅。会开定西夏,斯经与谶自远而至。自非至感先期,孰有若此之遇哉?

  谶既达此,以玄始十年,岁次大梁⒆,十月二十三日,河西王劝请令译。谶手执梵文,口宣秦言。其人神情既锐,而为法殷重。临译敬慎,殆无遗隐,搜研本正,务存经旨,唯恨胡本分离,残欠未备耳。余以庸浅,豫遭斯运,夙夜感戢⒇,欣遇良深。聊试标位,叙其宗格,岂谓必然窥其宏要者哉!

  此经梵本正文,三万五千偈(21),于此方言,数减百万言,今数出者,一万余偈。如来去世,后人不量愚浅,抄略此经,分作数分,随意增损,杂以世语,缘使违失本正,如乳之投水下。章言虽然,犹胜余经,足满千倍。佛涅槃后,初四十年,此经于阎浮提(22),宣通流布,大明于世。四十年后,隐没于地,至正法欲灭余八十年,乃得行世,雨大法雨。自是以后,寻复隐没,至于千载。像教之末,虽有此经,人情薄淡,无心敬信,遂使群邪竞辩,旷塞玄路,当知遗法将灭之相(23)。

  注释

  ①大涅槃经:或称《大般涅槃经》或《大本涅槃经》,是官一说如来常住、涅槃常乐我净、众生悉有佛性乃至阐提(善根断尽的人)成佛等义的经典。印度僧人昙无谶于北凉译出,四十卷,十三品。此经传入南方后,慧严、慧观、谢灵运等加以改编、文饰,成二十五品三十六卷,世称《南本涅槃经》,而将昙无谶原译本称为《北本涅槃经》。此经译出后,受到佛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研习,展开了对涅槃佛性的热烈探究。有关此经的注疏有梁宝亮等集《大般涅槃经集解》七十一卷、隋慧远述《义记》十卷、灌顶撰《玄义》二卷、《疏》三十三卷、唐法宝撰《略疏》十五卷、隋吉藏撰《涅槃经游意》一卷、新罗元晓撰《涅槃宗要》一卷等。

  ②释道朗:传记不详。吉藏《大乘玄论》卷三云:「河西道朗法师与昙无谶法师共翻《涅槃经》,亲承三藏,作《涅槃义疏》释佛性义,正以中道为佛性,尔后诸师皆依朗法师《义疏》得讲涅槃,乃至释佛性义。」(大正四十五·页三十五下)

  ③常乐我净:称为大乘涅槃四德,即大乘佛教主张的进入涅槃后,所具有的四种性质或才德。「涅槃」,又译作泥洹、灭度、寂灭、不生、解脱等,意为断灭了烦恼业报生死而得解脱。小乘佛教认为涅槃即是灭却烦恼之有余(依)涅槃或厌身灭智。大乘佛教认为涅槃诚然是依于智慧,远离烦恼障、所知障,不滞于生死之迷界,且因悲愿而救济众生,故虽在迷界中活动但又不滞于涅槃之境地。这样的涅槃具有「常」(永恒不灭不变)「乐」(恒乐无苦)「我」(绝对自由自在的佛身)「净」(绝对清净无烦恼污染)这四种品德。所以《大涅槃经》云:「常乐我净乃得名为大涅槃也。」(大正十二·页五O二中)

  ④四重之瘭疽:四种最重罪过,即YIN乱、盗窃、杀生、妄语。瘭疽,一种疮毒,常生于指尖,多由创伤受感染而引起,甚者剧痛,俗称虾眼。

  ⑦无间之疣赘:无间,即无间业。有五种极大恶业,决定受极苦之果(地狱)而无其他果报相间其中,名五无间业或名五逆,即: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疣赘,身体上的赘肉,比喻解脱中的累赘、障碍。

  ⑥□:病。

  ⑦痟:头痛病。

  ⑧蟠:弯曲。

  ⑨郢匠:《庄子·徐无鬼》云:有郢国之匠,技艺高超,运斧成风,能削去鼻上之粉而不伤鼻。这里比喻菩萨以高妙佛法,消除众生的烦恼。

  ⑩清难:疑为清汉,即天河,喻高远。

  ⑾云构:形容屋宇高大壮观。喻大厦也。

  ⑿幡:通翻,反复。

  ⒀真丹:又作「震旦」,古印度对中国的称谓。

  ⒁八邪:违反八正道的八种思想行为。即:一邪见、二邪思维、三邪语、四邪业、五邪命、六邪方便(邪精进)、七邪念、八邪定。

  ⒂九流:亦作九入、九孔、九漏。指人身上与外界接触沟通的九个孔窍,即两耳、两眼、两鼻孔、口及大便、小便处(大正二十二·页五八二上)。是人沉于欲海的九个孔窍。

  ⒃昙摩谶:又译作昙无谶。《高僧传》卷二记云:昙无谶,中天竺人,初学小乘,兼览五明(印度佛教教授学徒的五种学问。包括,㈠声明,声韵学和语文学;㈡工巧明,即工艺、技术、历算之学等;㈢医方明,即医、药学;㈣因明,论理学;㈤内明,即佛学)。有白头禅师授以树皮《涅槃经》本,乃改习大乘佛教。年二十,诵大小乘经二百余万言。善咒术,为王所重,西域称为「大咒师」。后往罽宾,携《大涅槃经》前分十卷及《菩萨戒经》、《菩萨戒本》等入罽宾,由于此地流行小乘,不信《涅槃经》等大乘经典,乃到龟兹。北凉玄始元年(公元四一二年),河西王沮渠蒙逊迎接他到姑藏。谶学汉语三年后,在惠嵩、道朗协助下,译出《涅槃经》前分十卷及《大集经》等诸经。后在于阗寻得《涅槃经》中分、后分,续译之,此即《大涅槃经》。此魏太武帝闻其有方术,遣使迎请,蒙逊不与,且派人杀之,时为义和三年(公元四三三年),谶年四十九岁。

  ⒄沮渠河西王:北凉沮渠蒙逊于玄始元年(公元四一二年)称河西王。

  ⒅城堑:城墙与护城河。此处喻为佛法的护持者。

  ⒆玄始十年,岁次大梁:即公元四二一年,此年岁星在大梁,为辛酉年。

  ⒇戢:通「辑」,聚集。

  (21)三万五千偈:据未详作者的《大涅槃经记》云:此经「梵本都二万五千偈」(大正五十五·页六十上)。又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云:义净在印度亲见此梵本经目「其大数有二十五千颂」(大正五十一·页四上)。又据由梵本译出的藏文本经后也说:「经文二万五千颂」。由此可知,此经原本似为二万五千偈。

  (22)阎浮提:又译为剡浮洲或阎浮提鞞波,新称「赡部洲」。据称是须弥山南方的一大洲,此洲有阎浮树,故名。

  (23)将灭之相:指佛教进入「末法」时代,佛法的精神将消失,只有教义文字,而无修行和证悟。

-----------------------------------------------------------------------------------------------------

更多白话佛经大全

-----------------------------------------------------------------------------------------------------

 
 
 
前五篇文章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0长阿含经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1关中出禅经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2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3贤愚经记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24无量义经序

 

后五篇文章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8毘摩罗诘是(堤)经义疏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7维摩诘经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6法华经后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5法华宗要序

白话文:出三藏记集 14大小品对比要抄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