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 禅宗 | 密宗 | 成实宗 | 地论宗 | 法相宗 | 华严宗 | 律宗 | 南传 | 涅盘宗 | 毗昙宗 | 三论宗 | 摄论宗 | 天台宗 | 综论 | 其它 | 护持 |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三十八节课 |
 
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解 第八册 第一百三十八节课
在学习《入行论》之前,有件事情顺便讲一下。 最近好几个地方给我寄来两本书,一本是《西藏密宗的秘密》,还有一本是《藏密真相之研究》,这两本书对藏传佛教有一些驳斥和毁谤,很多佛教徒的意思是让我们跟他们进行辩论。我看了一下,觉得没什么值得辩论的。因为里面的很多内容,并不是佛教徒写的,可能有其他的政治目的,或者与自身利益有冲突,对藏传佛教一无所知的人以各种原因,然后编辑出这些书。而且书上面没有正式落款,一本书上写了个怪怪的名字,不像藏族人,也不像汉族人,另一本书上连名字都没有写。所以这些人肯定不是真正的佛教徒,只不过假装以汉传佛教或其他宗派的名义写的,实际上没有任何价值,我们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向空中射箭。 自古以来,智者们互相辩论的话,并不是自己偷偷发传单去诋毁别的宗派。以前有些净土宗大德对密宗有误解时,我写过一些辩论书,个别人对藏传佛教驳斥时,我也写过一些辩论书,但是这次不写,不写他们也会不攻自破的。那里面的很多历史和说法,全是一种大肆宣扬,没有丝毫可靠性和依据,刚开始学佛或者对藏密不了解的人,可能觉得藏传佛教像那么坏,但稍微了知藏密真相的人,绝对不会生邪见的。 你们如果有这些书,烧了就可以,也没有什么作用,它不会起到任何的危害,密宗并不是这样几本书就能摧毁得了的。假如他想对密宗的见修行果进行驳斥,那应该到藏地来,从拼音学起,进入闻思修行的正规道场,然后跟大家进行辩论。那个时候,看自己还有没有驳斥藏传佛教的能力和勇气。但我想,看这些人的语气和目标,跟佛教没有特别大的关系,应该主要是政治或经济方面的原因,所以这个我不回答,有点智慧、来过藏地、对藏密教义稍有了解的人,一看就知道他们的个人色彩特别重,根本没有合理的依据。 但这里也要强调一下,对藏传佛教不了解的话,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学习,明白藏传佛教的殊胜性,不要轻易去毁谤。所谓的藏传佛教,在藏地存在了这么多年,而且如今成了整个世界的如意宝,东欧国家和西方国家把藏地看作神圣的净土,把藏传佛教视为世界文库,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将藏传佛教弘扬全球,有智之士都是认可的,孤陋寡闻的人不接受也改变不了什么。 我非常希望学习《入行论》的道友,一定要了解藏传佛教,不要轻易跟在别人后面毁谤,造下非常可怕的罪业。有些人没有取舍的智慧,听人说藏传佛教不对,就“对对对,你说得没错”,这是相当愚痴的。要知道,藏传佛教的加持非常大,我们每次传密法,无数人的信心远远超过显宗;藏地不管什么样的高僧大德到城市里去,成千上万居士的信心完全是不同的,所以有些显宗的师父对藏传佛教排斥也情有可原。 尤其是藏传佛教创始人——莲花生大师,是佛陀亲自在经典中授记的,并不是藏地自己认定的一位瑜伽士。藏文的《涅槃经》中说:“我已灭度后,汝等莫忧伤,无垢彩湖中,较我胜士夫。”释迦牟尼佛说:“我涅槃之后,你们众弟子不要忧伤,在无垢的彩湖中(现在阿富汗的邬金湖),会出世比我更殊胜的士夫。”《诸佛未来授记经》中也说:“我已灭度后,一百十二年,较我甚殊胜,名为莲花生。”在佛陀灭度一百一十二年后(也有说一百二十年),胜过释迦佛的士夫会来到人间,他的名字叫莲花生。 有人可能会问:“佛陀已经断证圆满,难道还有胜过他的士夫吗?”喇拉曲智仁波切等大德在解释时说,莲花生大师比释迦佛殊胜,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从降生方式来看,莲花生大师是化生,在清净的莲花中降生,显现上没有父母的垢污;从弘扬密法来看,释迦佛只讲了极少数的密宗法要,而是授记未来广弘,莲花生大师则直接宣讲了殊胜的密宗…… 莲花生大师来到藏地之后,将邪魔外道一一降伏,在这里奠定了密宗的基础,现在有藏地这么一块净土,全是依靠莲花生大师的恩赐。印度很多大德在讲经时,不直接称呼莲花生大师,而是说“大恩怙主、根本上师、对雪域恩德无与伦比的大阿阇黎莲花生大师”。所以我们对莲师方方面面的功德要了解,不要认为藏传佛教是突然冒出来的,或者像有些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婆罗门教的一个支分。大家应当依靠自己的智慧,与佛经论典进行对照,看看藏传佛教到底是什么样的。 在座的有些道友,在藏地闻思了很多年,我个人在二十多年中也是精心地闻思过、研究过、对比过,最终对密宗法要生起不共的信心,觉得在这个世界上遇到这么殊胜的密法,真的是很荣幸。麦彭仁波切在《快乐歌》中说:“如今的芸芸众生遇到邪知识,堕入恶趣,与他们相比,自己遇到莲花生大师的教法,遇到这么好的传承上师,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多快乐啊!”在座的很多道友,若没遇到这么殊胜的即身成就的密法,可能很多人今后仍在轮回中不断地漂泊。当然,个别孤陋寡闻或闻思不究竟的人,可能对密法不接受,但不接受也无法扭曲密宗的真相。 藏传佛教的教派是圆融无违的,大家千万不要毁谤任何一个教派,我以前写过《藏传佛教互不相违》[4],不管是萨迦派、格鲁派,还是噶举派、宁玛派,各派大德全是诸佛菩萨的化现,这方面并不是随随便便说的,宁玛巴的很多伏藏都有如是记载。第一世达赖根敦朱巴(僧成论师)说过:“持明成就莲花生,五百顶饰燃灯尊,金刚持尊宗喀巴,种种化现我敬礼。”持明成就者莲花生大师、五百班智达的顶饰阿底峡尊者、金刚持来到人间现为人相的宗喀巴大师,这三者是无二无别的,宁玛派、噶当派、格鲁派的祖师实际上是一个化身,并非别别的他体。第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也说:“成就自在莲花生,化为具德阿底峡,再次化现宗喀巴,我无其他皈依处。”成就自在的莲花生大师,示现为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再次化现为宗喀巴大师,班禅洛桑却吉坚赞说自己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皈依处。 在大成就者的眼里,各大教派的祖师全是莲花生大师的化身。在一些论典中也说过,藏传佛教的轨范师、阿阇黎、堪布,都是莲花生大师和静命论师的化现。藏地看起来有各大教派,但在莲花生大师的伏藏品中说,萨迦派的萨迦班智达、觉囊派的达热那他、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全部都是他的化身。如果说宁玛派的莲花生大师如何不合理,那直接或间接也诽谤了自己宗派的祖师。因此,大家对藏传密法一定要有信心,这种信心应该是全面的信心,不要是“我上师特别了不起,除了我上师以外,其他都是假的”。 作为在家人,辨别宗派不是很容易的,不要说你们在家人,我们在寂静地方闻思了这么多年的出家人,要把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从见修行果方面辨别开来,或者宁玛巴和噶举派之间的观点让我分析,我还是迷迷糊糊的。有些在家居士说“我是学格鲁派的,你是学宁玛派的”,然后就诽谤别的宗派,这是完全不合理的。纯洁的宗派和纯洁的佛法要一视同仁,必须要以清净心来观待。 学净土宗的人,对藏传佛教排斥也不应理,因为莲花生大师和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是一体的。有些伏藏品中说:“昔日极乐阿弥陀,普陀怙主观世音,达纳郭夏莲花生,纵然示现三化身,实则无二也无别。”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普陀山的怙主观世音菩萨、达纳郭夏降生的莲花生大师,虽然示现为三个化身,实际上是无二无别的。 大家都知道,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从心间射出第二个“舍”字,在达纳郭夏的湖里变成莲花生大师,邬金国王恩扎布德来到湖边后,把他封为太子带到人间,然后大师经过印度,来藏地弘扬佛法。尽管表面上化现不同,实则是一味一体的,莲花生大师就是阿弥陀佛。 有些净土宗的人,对莲花生大师极力排斥,甚至个别人学习《入行论》之前,虽然感兴趣,但到处打听这是不是密宗的,不是的话就去学,是密宗就不敢学,好像密宗会把他吃掉一样。该怕的地方不怕,不该怕的地方害怕,这是素质问题,也是佛教的智慧问题,自己没有辨别的能力,听一些老和尚说密宗如何如何,自己于是人云亦云,这是不合理的。如果密宗不好、莲花生大师不好,那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也没办法建立。甚至释迦牟尼佛也与莲花生大师是无二无别的,伏藏品中有这样一个教证说:“清净刹土普贤王,密严刹土金刚持,金刚座处大能仁,与我莲师无别成。”法身普贤王如来、报身金刚持、化身释迦牟尼佛,这三者与莲师是无别的,也就是说,化身释迦牟尼佛再次化现为莲花生大师。 可是许许多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他们一心一意学释迦牟尼佛的法,却对莲花生大师的法嗤之以鼻,这是非常愚痴的,也是一种邪见。尤其是学《入行论》的很多人,以前若对藏传密宗不是特别了解,那么现在,应该逐渐去了解一下。其实在整个世界上,最完整的佛法就是密宗。这一点并不是我学密宗就这样宣扬,我们学理论的人,说什么话都要站在公平正直的立场上,我确实经过多年的学习,从内心中感到小乘大乘、显宗密宗所有的佛法,在藏传佛教中都是圆融无违的,这样的佛法是最完整的。这不仅是我区区小人的见解,世界上公认的高僧大德,对密宗的看法也是如此。现在汉传佛教的个别法师,对密宗的弘扬和了解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也能体现出他们的智慧。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毁谤密宗,如果你毁谤了,想往生极乐世界获得解脱绝对是不可能的。因此,你旁边若有人对密宗有看法、有成见,应该尽量去解释。当然,我并不是说密宗所有的修行人都十全十美,这一点我也不敢保证,但是密宗的法要千真万确,犹如经过多次提炼的纯金一般,没有任何垢染。所以大家要对密宗有不共的信心,千万不要去毁谤。 刚才这两本书,有些人看后可能认为密宗不好,有这种想法的话,应该立即忏悔。如果你实在有怀疑,那最好亲自来藏地,跟我们学密宗的人进行辩论,在我们面前,什么样的疑问都可以提出来。现在来藏地也很方便,不管是哪个城市,几天就可以到了。这么重大的事情你真有怀疑的话,应该亲自跟藏地的高僧大德交流,看密宗到底是不是那么坏。当然,有缘分的话,你也可以系统地学习藏传佛教,如今在佛教里面,最系统的闻思修行唯一在密宗当中,这一点并不是我自卖自夸,而是大家都公认的。 所以我今天也劝大家,不要因为看了一些不好的书,或者听到一些成见比较重的人的话,自己的信心马上改变。当然,你不学密宗去学显宗,这个我们没有任何意见,佛法的哪个宗派都是一样的。现在有些大德通过五个手指比喻世界上五大宗教,以此表明“根”是一个,从团结的角度可以这么说,但我觉得用来形容佛教各派更为贴切。各宗各派虽然见解不同,但“根”全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开了八万四千法门,不同的众生都在弘扬,融入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以后,各民族都有它的弘扬方式、接受方式,这一点是不相违的。因此,对于所有纯洁的佛教,大家不要去毁谤,一定要乐于接受。 尤其是在家人,分辨宗派很不容易的,我们研究了这么多年,现在要辨别有些宗派问题,也许都分不清楚。你们什么闻思都没有,随随便便判定这是真的、那是假的,是不容易的。市场上的假冒伪劣商品,你们有时候都分不出真假,《宝性论》中所说的更甚深的佛法,凡夫用肉眼和分别念来辨别,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家对所有的佛法要观清净心,这样自己有一定的功德,对别人也没有任何危害! 癸三(自他为主之功过)分二:一、相之差别;二、果之差别。 子一、相之差别(重视他众和重视自己的差别很大): 若施何能享?自利饿鬼道, 自享何所施?利他人天法。 在布施的时候,很多人顾虑到:“如果布施了,那我自己享用什么?”这种自私自利心是吝啬的饿鬼道。“如果自己享用了,给众生布施什么?”这种利他的菩萨心肠,则是人天善道之法,将来可转生于人中当转轮王,或生于天界获得自在天、帝释天等天王的果位。 在修行时,我们要把自己放在低位,把别人看得很重。来了一个乞丐的话,应像米拉日巴尊者所说:“当取出口中之食而作布施。”在饭馆里吃饭时,把最好吃的东西给乞丐一块,这才是真实作布施的行为。但是很多人非常吝啬,害怕把东西给了别人,自己享受什么,所以就舍不得布施。 吝啬的人可麻烦了,吃饭的时候也不掏钱。我听说有两个吝啬的人,吃饭时都认为对方掏钱,一直等等等,不愿意出钱。如果特别悭吝、不愿意布施,这是堕落饿鬼道的主因。以前莎士比亚描写过夏洛克,巴尔扎克描写过葛朗台,欧洲文学史上有四大吝啬鬼,被刻画得栩栩如生、特别吝啬,一点点都舍不得享用,假如我们也变成葛朗台的话,那是非常可悲的。古代有个人特别吝啬,临死时盯着油灯的两根灯芯,死不下去,他小妾告诉众人:“我知道老爷在想什么。”然后把灯芯取了一根,他就安心地咽气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害怕油用得太多。 作为大乘佛教徒,倘若也是这样吝啬,对生生世世都不利。佛陀时代有个人特别吝啬,口口声声说“给我”,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一次有人供养佛陀拉达水果,他见后立即飞跑过来说:“给我、给我!”佛陀说:“你先说‘我不要’,我再给你。”他迫不及待地照说了,给孤独长者见状,劝他不要接受施主供养佛的食物,给了他五百嘎夏巴作为交换。后来佛陀说:“我今日让他说一句‘我不要’,待山王如来出世时,他将以此善根得到解脱。” 所以我们一生中应该种下一个善缘,有些大老板、有钱人,钱多得不得了,但让他上供下施作功德的话,一点都舍不得。我遇到过一些人,钱是非常非常多,但自己舍不得用,也不布施给别人,一直包着、藏着,这种行为将来定会堕入恶趣,感受饿鬼的果报。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些资财受用,就马上布施给众生,而放弃自己享用,如同母亲一样,自己舍不得用,全部都留给孩子,那这个功德非常大。佛陀在经中说:“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难得。”如果真能行持布施,菩提果位也不是很难得。 释尊的公案中记载,他在因地当梵施国王时,他的国家有12年旱灾,国库里的粮食都布施了,只剩下3斗给国王自己享用。(具体数目,各个历史的说法不同。)后来有一位独觉来乞食,国王对他生起很大的信心,心想:“如果我自己享用了,给独觉供养什么?”便将仅有的食品全部供养给独觉。以此发心力和独觉的加持力,顿时天降珍宝雨,解除了饥荒,使人们摆脱了困境,国家繁荣昌盛。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布施,以菩提心来摄持的话,不管你是什么身份,功德也非常非常大。你们还记得吧,米拉日巴尊者和惹琼巴在康区时,因为惹琼巴相貌端严,当地的姑娘们都愿意供养他。惹琼巴的处境非常尴尬,觉得上师功德那么大,却没有人供养,反而东西堆到自己身上,如果继续留在上师身边,对他老人家纳受供养成了障碍,因此一定要离开上师。米拉日巴不同意,一再挽留他,拉着他的衣服告诉他不要走,可是他挣脱了。(惹琼巴的性格,从传记中也看得出来,是比较刚强难化的那种人。)尊者说:“你现在违背了上师的教言,以后肯定会遭受违缘的。” 后来他到了拉萨,确实出现违缘,还俗与一个拉萨姑娘成家了。二人生活极为贫困,姑娘有一颗珍贵的松耳石交给惹琼巴保管,她天天到外面去“打工”。一日,米拉日巴尊者想知道惹琼巴在做什么,就幻化成乞丐去看望他。(其实作为上师,就算弟子还俗了、离开了,有时候也会想他的。)正巧妻子出去了,惹琼巴见乞丐可怜兮兮的,不知是上师的化身,对之生起了大悲心,家里无他物可施,就把那颗松耳石施给他了。当时米拉日巴心想:“我的这个弟子虽然身体还俗了,但是悲心没有退失。” 阿吉拉[5]回来后不见松石,与惹琼巴大闹了一场,(现在人吵架不需要说太多,一句“你很穷”就可以离婚。前段时间藏地有两个人,刚刚结婚,马上要离婚,为什么呢?很多“专家”分析,只因为一句话——“你家很穷!”可能他们吵架时,阿吉拉也说:“你惹琼巴很穷,乞丐来到这里,凭什么把我的松石给他?”)为此惹琼巴生起了极大的厌离心,重新跑回上师身边。 当时,米拉日巴尊者准备给弟子灌大顶,要求每个弟子必须供养一个珍贵的财物,没有供养不许参加灌顶。惹琼巴很苦恼:“我原来财富非常多的时候,上师从来没向我要过供养,而今天什么东西都没有,上师却偏偏要我供养,现在怎么办哪?”正当他痛苦不堪之时,尊者从曼茶盘里拿了一块松石说:“如果像惹琼巴这样供养的话就可以。你们看,惹琼巴供养了这么好的松石!”惹琼巴恍然大悟,对上师生起了不共的信心。灌顶后,尊者让他马上返回拉萨,跟那个姑娘在一起。惹琼巴很不愿意,他在一支道歌中唱道:“我原来不愿意呆在上师身边时,上师非要我呆在身边;我现在愿意呆在上师身边时,上师又不让我呆在身边。”据说他去拉萨以后,把那个姑娘也度化了。可见,有些人即使身体还俗了,大悲心也不会舍弃,愿意给众生作布施。 智悲光尊者的大弟子无畏盔甲,来到藏地时因违缘也还了俗。很多人不知其密意而作各种诽谤,但他以在家人的形象,度众事业也非常广大。其实真正有无伪的大悲菩提心的话,纵然还俗了也能够利益众生。不管处境怎么样,只要能利益他众作布施,这就是菩萨的行为。 子二(果之差别)分三:一、分别宣说;二、摄义;三、以实例说明。 丑一、分别宣说(害自己与害他众之间的功过差别): 为自而害他,将受地狱苦, 损己以利他,一切圆满成。 若为了自己的生活、地位、工作等而伤害众生,即生中肯定会感受不良的后果,来世也会堕入三恶趣;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损害自己,就像《释迦牟尼佛广传》中所说,一定会圆满一切利乐,暂时享受人天福报(利),究竟获得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三大解脱(乐)。 我们时时刻刻应该利益众生,否则获得人身也是白活。现在的社会特别乱,偷盗、抢劫等害众生的方法非常多,市场上尽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欺骗众生,商场上也是勾心斗角、狡诈虚伪,甚至工地上也是偷工减料,根本不顾人们的生命安全。很多人的心地特别坏,不交往的时候不知道,一交往以后,才发现原来跟我们佛教徒完全不同。这些人口头上说得特别漂亮,实际上都是藏着自己的利益,杀害众生或危害众生的现象非常多。 在所有的罪业当中,杀害众生是最严重的,佛陀在经中说:“杀生入恶趣,受苦三涂毕。”杀生一定会堕入恶趣受苦,但现在许多人根本不知道,看见一个众生就想吃。前段时间,听说有些人到阿拉伯去旅游,那边有个著名的七星级宾馆,在海洋里面,要依靠潜艇在水里到那边去。光是去那边参观,就要50元美金。在水里过去的时候,看见各种颜色的鱼类,服务员就给旅客们介绍,说你喜欢哪一个,觉得哪一个好看,我们马上给你抓来吃。很多旅客就说:“这个鱼很好看,我要吃这个!”然后他们马上潜水把它抓过来,烹调给他吃掉。一般来讲,那么好看的话,我们舍不得吃,但是他们却觉得:“这个很好看,应该把它吃下去。” 人的这种行为,有时候连动物都不如。以前亚马逊河岸边有很多树虎,人们在砍伐树木时,发现所有的动物都逃离了,唯独树虎没有走。原来在一千棵树中,就有一两只树虎被粘在那里,于是其它树虎冒着生命危险喂它们,即使人们来了也不愿离去。[6] 还有南非沙漠里生活的沙龙兔,那里两年才下一次雨,每次下雨的时候,总有一只沙龙兔到处找水源。它不吃不喝,跑了几十公里找到水源后,为了赶时间,它会拼命地奔跑,返回去带上同类到那里。到了那里以后,带路的沙龙兔往往都累死了。[7] 动物尚且有这样的利他心,可是人类呢,看见一个众生就把它杀掉,前途肯定是黑暗的。《亲友书》中讲了四种前途——黑暗趋入黑暗、黑暗趋入光明、光明趋入光明、光明趋入黑暗,如果一味地贪著自利,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因此,圆满利他非常重要,憨山大师说:“人既重其生,物亦爱其命,放生合天心,放生顺佛令。”人类既然喜欢自己长寿,那么所有的动物也是如此,放生可以增上大自然的和谐、世间的吉祥快乐,这样做的话,诸佛菩萨也会生起欢喜心的。所以我们应尽量地帮助众生、利益众生,这样的人,在任何道场中都可以圆满一切功德。 欲求自高者,卑愚堕恶趣, 回此举荐他,受敬上善道。 这里是讲自己的位置和他人的位置在高低方面的差别。如果只求自己高高在上,凌驾于他人,那么来世一定会变成卑劣之人,甚至堕落恶趣。反之,假如将高位让与他人,自己情愿居于卑位,那么,乃至生生世世都会在人天善趣中备受恭敬。 只求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人,来世定会沦为种姓低贱、相貌丑陋、愚笨之辈,甚至堕入恶趣长期受苦。反过来说,若把自己的高位、财富、名声推之于人,那么生生世世都不会受人欺负。这一点,前面也引用过一个教证说:“以慢增上故,愚痴堕恶趣。”博朵瓦尊者也说:“修持大乘佛法的人,一定要遣除傲慢,居于卑位。世界上没有像阿底峡尊者那样了不起的人了,但他也对所有的众生一视同仁,甚至看到野狗时,都以慈悲的目光来对待。” 然而现在很多人恐怕不是这样,尤其是稍微有点官职、财产、才华时,特别目中无人,对所有的人都看不惯、看不起,这是不合理的。在座的法师也好,居士也罢,每个人的业力不同,才华、智慧、财产、能力等方面,可能是有高低之别,但自己应该谦虚恭敬地看待别人,如果很傲慢的话,那不是一个修行人。 《史记》有个故事说,齐国的宰相晏子有一个车夫,这个车夫相貌堂堂、身材魁梧,整天给宰相驾车很风光。大家都知道,晏子的个子可能像邓小平一样,矮矮的,相貌也不是那么出众,天天坐在后面的车棚里,谁也看不见,而那个车夫始终坐在前面,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所以非常傲慢。 有一次车夫回家,看见夫人收拾东西要回娘家。他很疑惑地问为什么,夫人说:“我觉得和你在一起特别丢人,很耻辱!”“我现在给齐宰相‘开车’,你不觉得光荣吗?”“你一点学问都没有,却傲气冲天、趾高气扬,宰相有那么好的修养和学问,但一点也不炫耀自己。令人遗憾的是,你整天跟那么好的人在一起,却越来越傲慢,根本得不到任何学问和功德。”后来他们吵了半天,结果夫人也没有回去。(很多夫人只不过是准备而已,真让她回去的话,她也去不了。让她不要去,她就非要去。“去去去,你去娘家吧。”“嗯,我考虑考虑,不去啦!”) 现在很多人稍有一点佛教知识或世间知识,自己就非常傲慢。我经常特别害怕,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很傲慢,大家对我看法怎么样,我觉得自己没什么了不起的,来到这里也没做什么利益众生的事情。许多真正有学问、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一点都不傲慢,但现在什么学问都没有的有些领导,傲慢全部挂在脸上。所以作为佛教徒,应该尽量不要傲慢,这样的话,做事情对众生有利,自己的功德也可以增上。 为己役他者,终遭仆役苦, 劳自以利他,当封王侯爵。 如果为了自己而役使他人,总有一天会感受被奴役的苦果;如果为了利益他众而自己劳作,即生定能获得殊胜的官爵地位,不受役使之苦。 大家应该观察自己,假如生活能自理,就不要天天靠别人,把别人当奴仆。以前耶输陀罗胎怀罗睺罗时,受了六年的怀胎之苦,原因就是她在前世曾役使别人提过一桶水[8]。所以说,平时生活能自理的话,尽量不要麻烦别人。格玛旺波·丹增诺若随身不带任何侍者,58岁前一直是自己烧茶做饭。但如果身体实在不行或者有些特殊情况,那让别人照顾也是可以的。 现在有些居士家里有佣人、保姆,但对这些人一点都不好,把他看作是很下劣的人,甚至称呼也是“佣人”,这样是不合理的。那天我们在学校里面,有个人说:“扫地的人,你算了没有?”另一个佛教徒说:“不能说扫地的人,应该叫生活老师。”后来我非常赞叹,对人的称呼应该有种恭敬。比如在盲人面前,叫他“残疾人”的话,他心里会特别难受,所以称呼别人时应该有一种尊重。否则,即生中你成了他的老板,随随便便下命令:“你给我扫地,你给我做事情。”下世很可能变成他的下属,对他唯命是从。因果循环非常可笑也非常可怕,这一点大家务必要注意。 《现代因果实录》里讲了一个事情,我觉得非常好。作者到国外旅游时,他朋友邀请他到某地有名的娱乐园观光。娱乐园门口有一辆古典式的豪华马车,有一匹纯白色的马,体态非常健美,沿着固定路线拉游客,饱览迷人的风光。作者早上去的时候,看见马的精神非常不错,到了黄昏时,见它依旧在拉送游客,此时的它已没有了神采,耷拉着脑袋,显得疲惫不堪。当时他算了一下,从早晨到现在至少十二个小时了,看它累的那个样子,他不由地想:“这匹马前世究竟种了什么因,生得这么俊美,却在此整天地拉游客,难道它前生会欠下那么多人的债吗?”(我去年在昆明时,也看到很多马车,当时就想:“虽然游览花园里很快乐,但这些马被车夫用鞭子狠狠地抽,特别残忍。不知道这马的前世是什么?也许它是车夫,车夫是马,这辈子又恰好调过来了。”) 作者对马生起极大的悲心,回国后特地为此事请教妙法老和尚,(大家也清楚,妙法老和尚并不是随便说神通的,但有时候看到有些事情后,为了教化后人,也会通过宿命通说出来。)老和尚说:“这匹马过去世曾经是一个白人奴隶主,在他的庄园里有一百多黑人奴隶为他工作,受尽了他的欺凌压榨。他死后堕入地狱受报,地狱报尽,现在又沦为旁生。他罪孽深重,不知还要当牛做马多少次,就是将来转生为人,也是贫穷卑下,苦不堪言。” 业因果真的非常可怕,有些人可能问,为什么现在看不见?其实现在肯定看不见——农民在春天播种时,肯定看不见它的苗芽,但因果终究是不虚的,早晚都会成熟它的果报。有些人抱怨自己善事做得越多,生意越不顺利,越来越吃亏。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相当于农民正在播种时,说自己没有收获,越来越贫穷一样。即生的贫穷、快乐,跟前世的种子有关,下世的苦乐跟即生的种子有关。当然遇到特殊的对境时,有可能上半年造业,下半年就感受,但总的来讲,业因果丝毫也不虚。 因此,在修持佛法的时候,大家应尽量帮助他人,为他人考虑。以前我讲过尧舜的公案,只有做什么事都身先士卒,宁肯自己受苦受累也要让别人减少劳累,才会获得真正的快乐。前段时间,智悲学校需要两个打工的人,我就安排了两个。他们是我的亲戚,一个利他心特别重,一个自私心特别强,他们都非要到那边打工,我就把他们派去了,心想一个人可能呆的时间长,一个人呆的时间不会长。结果没到十五天,所有的老师和管理人员都说,那个利他心比较重的人很好,一定要留下来继续发心;而另一个人,人人都说:“不要不要,他很懒惰,自私自利心太强!”跟我的想法完全吻合。没有利他心的人,在哪个场合都跟别人合不拢,因而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有一颗利他心的话,做什么事情都方便,否则你显再大的神通神变也不会长久的。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