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浅释 一、总论(索达吉堪布 译)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浅释 一、总论(索达吉堪布 译)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此论名为《二规教言论——集聚天德之宝》。“二规”也即佛规与世规,藏文本中原来并无“二”字,只名《规矩教言论》,但基于此论所宣讲者乃为佛规与世规,故我按其实际意义将之译为《二规教言论》。

“教言”,即教诫之言语;“论”为通称,凡是具有改造(自相续之烦恼)与救护(众生)之能力的文章、论著等都可称之为论,总起来说即指宣说世与出世法的一种教言。所谓“集聚”,是收集聚合之义;“天”指诸佛菩萨或高僧大德的加持;“德”指人天福报;“天德”合称既可指出世间与世间的一切功德,又可指诸佛、护法神及天人的加持;“宝”指如意宝,意谓此论如同如意宝一样,只要精进闻思修行,即可获得世与出世之一切福德,并终得诸佛之加持而证悟成就。如果不能精通、圆融世间与出世间法,则无法如理修持,亦不能得到加持而最终证果。故对如意宝般之本论,应精勤祈祷与学修,这样一来,不仅今生能得利益,而且生生世世都将受益不尽。

忆念何者能开启,二规智慧宝藏门,
一切诸佛慧藏者,文殊勇士护汝众。

忆念何者能帮助我们开启世间与出世间智慧这扇宝藏大门呢?当然是三世诸佛殊胜智慧之伏藏者——文殊智慧勇士,因他恒时都在以悲心护持轮回中一切无依无靠之众生,并经常赐加持予后学者。

高僧大德或世间一些有能力及威望者,之所以所做之事极易成办,皆因他们都具有殊胜无比之智慧。而作为凡夫的我们在处理一些事情时,却常常无法得心应手,并为此深觉苦恼,这都是因为我们缺乏智慧的缘故。为了自相续中能生起殊胜的智慧,大家应昼夜精勤祈祷大智文殊菩萨赐予加持。如能获其加持,则不仅自利有望,还能利益天边无际众生。

于此世间应赞处,即谓圣天与世德,
犹如磁石吸铁屑,诸君若欲得彼二,
则于此说善教言,当阅并思其深义,
思已对此起深信,如理行持彼之义。

在此世间中,人人都应赞叹的两种法,即是圣天与世德。就像磁石可以轻而易举地将其周围的铁屑统统吸附过去一样,同理,诸位如果想要获得世与出世间的圆满功德,就应仔细阅读本论所宣说的甚深善妙甘露教言,接下来还应如理思维此论含义;认真思考、抉择之后,本论内容即可融会于心,那时相信大家必会对此论生起殊胜解信。此后即应如理如法地行持其中之义,也就是说应该在此教言的指导下身体力行。

所谓世德是指世间的一些福报与功德;圣天即谓诸佛菩萨、护法神的加持,或指出世间之功德。具足如是功德者,人人都会生起羡慕之心并加以赞叹。那么这种功德又是如何生起的呢?作为修行者,我们只有得到上师三宝以及护法神的加持,才能将修行境界快速提升上去。假若行者人格不善,则上师本尊及护法都会远离,其修行亦不可能取得成功,因此说贤良之人格实为入道之基础。

而本论所讲述的正是如何打好人格基础以及如何获取世与出世之智慧与功德的道理,若真能依言奉行,用不了多久,相信你的心相续就会有所转变,人格也会越来越善妙,修行亦会节节增上。故大家理应认真闻思并修持此《二规教言论》。

世间行为总分二,高尚以及卑劣行,
高尚之道现来乐,卑劣之道现来苦。

虽然人们的行为千姿百态、各不相同,但总体而言,世间一切行为还是可大略分为两种,即高尚行为与卑劣行为。若行操高洁,则今生来世均可享受安乐之果报;若行为卑劣,则不惟现世中要感受痛苦,来生还得继续承受痛苦之恶报。

尽管从本性来说,人人都不欲遭受痛苦,但若行为不如理如法,安乐又从何而得?故欲求安乐者,必须认真研修此论。

下品高尚世间规,上品高尚圣者道,
世法即是佛法根,若无世间高尚行,
则彼始终不通达,殊胜佛规及证悟,
如无树根即无茎,或如无福即无财。

高尚行为亦可加以分类:如理行持世间法者为下品高尚;圣者高僧大德等贤圣之道则为上品高尚行为。世法乃为佛法之根,如果没有高尚的世间行为,则此人始终不会通达殊胜佛规之内涵并取得证悟,也即是说他将不可能拥有出世间的高尚行为与境界。就像没有树根,树干肯定不会产生一样,无因又哪里会有果的诞生。或者就像那些无有福德的人,他们也不会拥有众多财富,即使稍稍得到一些,也不可能自在享用——要么被偷窃,要么家里发生变故或亲友生病,好不容易得到的一点钱财顷刻就被花光用尽。

此处所谓的世法,并不是指世间中做生意、贪著名利等言行举止,而是指贤良的人格。如果不具足高尚之世间人格,则此人在佛法上也不会取得殊胜证悟。《格言宝藏论》、《宝鬘论》等论典中都曾强调过人格的重要性,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上师在《胜利道歌·天鼓妙音》中也说过:“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故培养贤善的人格对所有修行人来说都极为重要,否则修法绝难获致成就。六祖大师亦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这首偈颂依然在说明世间贤善人格等善法的不可或缺性。因此说为求解脱,我们必须首先建构起自己的贤善人格。

此等士夫之次第,虽无他人作分析,
然将世间高尚行,分为上中下三品。

行持高尚行为的次第,虽说没见到过其他高僧大德对之所做的分析,但麦彭仁波切还是在这里将世间高尚行为分为上中下三品。

麦彭仁波切以其殊胜无比之智慧将世间高尚行为分为三种,以此类推,我们也可将学佛者分为三种类型:即从见解与行为上分,学密法者为上品高尚行为者;学大乘显教者为中品高尚行为者;学小乘者为下品高尚行为者。

此等世众爱安乐,恒时唯有求自利,
除圣者外诸士夫,无有其余之所求。

世间上的这些众生,都喜欢追求安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求取个人利益。除了少数圣者以外,其余众生再无其他可求之事。

以之对照我们自身的生存实际就会发现,居住在寂静道场上的修行人,大多都是为修学佛法而来,很少有为求安乐而安住于道场上的。但大城市里的情况就不同了,在那里你只能见到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只能听到一片甚嚣尘上的讨价还价的刺耳之声,以及从录音机里传出来的各种沸反盈天的音乐。在城市嘈杂喧闹的环境中,被欲望奴役的人们四处奔走,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使生活过得更安乐舒适一些。除此之外,他们再无其他的生活目标。而圣者菩萨们却不为自己求安乐,他们一心想的都是如何利益他众,如云:“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得离苦。”他们即如是以大无畏的精神行持利乐有情的菩萨行。

然由前世业所感,有人获得胜财富,
有人不幸病所缠,呜呼当观众苦乐。

虽然人人都希望得到安乐,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如愿以偿,因众生的苦乐荣辱与自己前世所造之业密切相关。

由于业力各不相同的缘故,有些人不需要精勤劳作,自然就能获得殊胜无比之财富;而有些人虽然勤求不息,并因此而费尽心机,但因他们前世未积累善根,故而今生无论如何努力也不得发家致富。不仅如此,这些劳心劳力者还往往不幸缠身,他们经常都会被病苦侵扰,恰似雪上加霜一般,这些人实在是苦不堪言。呜呼!大家都应多多观察三界众生在轮回中遭受的痛苦与安乐。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修行人自身:有些人一直精进修行,因而智慧确实在年年、月月甚至日日增上。他们不能说已消尽烦恼,但其内心之困扰已不大能明显表露出来。而且其所拥有之财富也算圆满,经常都处于法乐之中;但有些人不惟智慧浅薄,人格也不好。他们的内心常常被烦恼充斥,生活亦处于贫困状态之中,这些全都是自己的业力所致。

虽为业力所缚,奈何凡夫众生却不了达此理,反于轮回贪执不休并因此而倍受苦痛,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无食空腹之痛苦,等同无誉之意苦,
何人若有名誉德,彼之财食如泉涌。

贫穷者因为没有饮食,故需经常感受食不果腹之苦;但某些具足财富者,因为没有得到名誉,内心同样痛苦难忍;不论何人,如果具有名声美誉的话,则众人皆会对他供养礼赞,此人面前的财富、饮食将同泉水涌出一般,汩汩而来,自然充盈。

穷困者就像乞丐一样,整日为饮食而懊恼生忧;富贵之人,比如一些经理、官员,尽管表面看来财富圆满、住房宽敞、出门以豪车代步、夜夜笙歌达旦,但因其在政治生活、个人生活方面,或其他一些领域内未得到名誉及公众认可,所以心里经常会感到痛苦失落,甚至连觉都睡不踏实。世间人不论贫富,总在饮食、名利等方面追逐不休、耽著不已。

不过若是出家人的话,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真正的出家人对于名声从无希求之意,他们只知少欲知足,观世间八法如梦如幻,在为众生之利乐而精勤修持佛法的过程中,他们心中感受到的只有快乐。

是故凡自知事始,悉为美名而奔走,
哎呀美名虽悦意,然愈追逐愈远离。

所以世间凡夫从懂事时开始,各个都为了美名而四处奔走。哎呀!美名虽然令人悦意舒心,但当我们绞尽脑汁追逐它时,却总是与之擦肩而过。

反观自身,大家理应明白,学佛后我们的追名逐利之心能稍微放下一些;但在接触佛法以前,与世间人一样,我们整天干的都是些追求名利之事:上学时未当上班长、学习委员就很伤心;考试没考好,心里便很难受,甚至连饭都不想吃;参加工作以后,如果没取得一定的职位,内心更是痛苦不平……

追求名声就像孩童追逐彩虹一样,其结果只能是愈追愈远,终究了不可寻。比如国内外一些假冒高僧大德者,妄说自己是什么大活佛,具足无碍神通等功德……总之,这些人用尽了一切手段、伎俩拼命宣传自己、包装自己。有些愚笨者在刚开始时可能会对这些假冒大成就者崇拜、恭敬不已,但过不了多久,绝大多数信众就都会识破其本面并因此而离开他们。

有些世间中之官员亦复如是,即便能以种种手段暂时博得一些名誉与声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的假面依然会被民众无情地戳穿。这真令人可怜、可叹,美名的确是愈追愈远。

彼之理由此宣说,往昔福报浅薄故,
犹如汉茶过滤器,留住垢秽漏精华。

世间人为什么奔走不息,但却终究得不到自己所渴盼之财富、名声?此中道理下面就展开宣示:

根本原因即在于过去生中所积累的福报非常浅薄,故而今生当中才诸愿不遂。如同汉茶过滤器一样,用一个滤网就可将茶叶废渣留住,而茶的精华则全部漏下。

世人亦如是将过去世所积之善根福德用尽,只留下往昔所造之恶因。而此等恶因恰于今生成熟,众生便不得不感受种种相应之痛苦。所以,今生所行诸事不能如愿者,切莫怨天尤人,当知这一切皆是自己亲身所造。为了来生能享无边欢乐,今世应精勤忏罪,广积资粮,如是行为方为自己所应努力之方向。

父母上师长老等,利己人前不报恩,
护法诸天耻笑彼,失却助伴如僵尸。

有人所做之事不易成办,经常遭到违缘,这是为什么呢?即因为他对自己的父母、上师以及长老等,一切对自己有过恩德利益的人不行报恩所致。这样的话,即使他天天祈求护法,护法圣众亦不会帮助他,反而会对这种忘恩负义之人耻笑不已;而一旦失去天众的助推,一个人就会变得像一具僵尸一样,没有任何人愿意瞥上一眼。

父母对自己有养育之恩,他们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抚育成人。若不仰赖父母的恩德,我们将无法存活于世;上师为出世间之圣者,引导自己趋入佛门,走向解脱,使自己永离生死,得到究竟安乐,其恩德实已胜过诸佛;而长老们则为自己的行为楷模,不论智慧、功德,他们均超胜自己,理应成为自己恭敬爱戴的对象。如果在此等具大恩者前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这也不好、那也不行,或者认为上师没有丝毫功德、长老们的智慧还不如自己,那只能说明你是一个不孝之子及无有惭愧者。

护法本来对每个人都会竭诚相助,使其愿望能得以满足,但因为你对父母上师等恩人不恭敬、不报答,所以他们都会对你加以耻笑,因而不可能再对你进行饶益帮助。这样的话,你所做的事情当然无有获致成功之可能。

鲜廉寡耻且轻视,今生来世之因果,
言谈发誓难足信,见证智者心生厌。

有些人不仅鲜廉寡耻,还轻视因果;他们说话也很不可靠,经常信口开河、信誓旦旦,但其所发誓言及赌咒之语又往往不大可信,因此,连为他作见证的具智者也会对之生起厌烦心,于其所说不再生信。

无论从世间法还是佛法的角度来看,一个人都必须知惭识愧。知道羞耻之处,此人才能算是一个正常人。但有些人恰恰对恶业不以为羞,他们把他人对自己的一切评价全都当作耳旁风,并以此种作风作为特立独行的个人标志。不过这种人并非已证悟无分别之境界,他们只是不知惭愧而已。正因为头脑中缺乏善恶概念与标准,兼以轻视因果,故此类人不论杀生、邪淫等恶事,干起来都肆无忌惮。他们只求今生能生活得愉快、能吃饱喝足就足够了,哪管什么来世堕入恶趣等后果。世间人对这类人都不满意,护法善神则更无须说。

至于发誓,原本也是桩很庄严的事,不论藏地汉地都对之重视有加。藏族人对发誓尤其谨慎,他们往往都会以三宝、《大藏经》或拉萨觉沃佛像作为发誓之对境。不论天大之事,只要一发誓,他人便都不再说三道四。然而这种人却很轻易地就发下誓言,发过誓后,他们又常常毫无顾忌地背弃誓言,这样的人怎能不让具智者生厌呢?

颠倒利害随意行,得势诸天亦役使,
失势恭敬怨敌故,守神战神皆不悦。

有人经常饶益你,分明是你的恩人,然你不但不报恩,反而对他平常待之;亦有人经常恼害你,而你却天天帮助他;一旦有了能力,居然可以把天人也当作仆人一般来役使;对这种不知恩怨者,他的护法神、战神(男众、女众身上都有战神)都不会喜悦,也不会对他进行帮助。

如果一个人的证悟境界很高,真的做到了怨亲平等,则此种作为就很值得人们随喜赞叹;如果远未达到此种境界,则如此修为只能说明此人是一个颠倒利害者,是一个坏人。所谓坏人,就是对善待自己的恩人与损害自己的仇人缺乏分辨能力的人,这种人经常随意而行,不知取舍:当恩人遇到困难时不予帮助,对怨敌倒很勤快地跑前忙后。其实,这并非是因你具有了菩提心的缘故,而是由你对怨敌的害怕所致。

世间人往往对上级很是恭敬,但对下面的群众,即使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也敢欺侮。而一旦自己失去地位、势力,他们又可以对自己的怨敌表现得非常恭敬。反之,若这些人处于飞黄腾达之时,则诸天人也会被其踩在脚下。

虽然佛法从总体来看,一直在要求我们不应报仇,不应有分别念,但以法王如意宝为主的诸传承上师都强调说,所谓学佛之人不应报仇,是指在修证上应做到恩怨平等,但在现象上还是应了知好坏。

不敬三宝信心微,彼于人前及人后,
为事先后不同故,护法诸天意生厌。

对三宝不恭敬,而且信心也很微弱;对周围人的态度前后反差也很大,经常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或者当面答应之事,过后就不算数;还有些人在做事情时,开头很积极,但做到中间或结尾时就不认真了,恰似虎头蛇尾一般。很多护法、诸天都会对这种人生起厌烦心,如果我们想得到护法的护持,那就应该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违盟无耻非法行,所获财食无愧用,
不顾闲言恶语故,身神肩神皆消遁。

有些人格低劣者经常背弃盟约、违背誓言;对于依靠违盟、无耻与非法行所获取的财物食品,没有任何羞愧心地随意享用;同时也不顾忌他人的闲言碎语。这种人,其身上的护神与肩神都会远离。

小人往往先在他人面前发誓、赌咒,说自己一定要成办某事,但过后却并没有依之而行,这就叫违背盟誓。上师、三宝相对于诸天来说是更为严厉的对境,依之虽作小善也可得到大果报,反之亦然。若为了博得他人之信任而在上师三宝面前发下誓言,过后一旦违盟悔誓,则等于欺诳上师三宝,其果报将非常严重。所以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千万不要在上师三宝面前随便盟誓。

菩萨知惭知耻,而有些愚人却不知羞耻、任意妄为,这些无有惭耻者将一概得不到佛法甘露。如果自己证境很高,那倒无有妨碍;若本身还有执著,此时就必须要有羞耻心。所谓非法行,是指不如法的行为,如偷盗、杀生、邪淫、妄语等恶业,皆属于非法行之范畴。做了种种非法行,还觉得这样做很应理,这些行为都不像是有智之士的言行举止。所以我们做事之前理应如是观察思考:“这样做了之后,他人会不会提出非议?”然后再无悔而行。

一般来说,不论男女,每个人身上都有护法神、肩神,经常对你进行保护,在你未死之前他们也不会离去。但如果你无耻违盟、做非法行,身神便不再会保护你,他一定会离你而去。而肩神则为一般的世间神,男众的肩神在自己右肩上,女众则在左肩上。若人说话颇具感召力,此时即便不对亦有人愿听,这种现象就与此人的肩神有关,尤其是关键时刻的话语,肩神会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但若你不如法而行,肩神亦会远离。身神肩神都离开后,则你做何事都不易成功,诸不吉祥之事倒会经常发生。

故为一切吉祥圆满、所愿成办,大家都应断除上述种种非法之行。

他人财富圆满时,自心无端感刺痛,
恒时讥毁众人故,依怙神众无力护。

有些心量狭窄者,见到其他人财富圆满、具有声誉威望等,自己内心就很不高兴;这种人还非常喜欢讥毁他人,一开口便说别人过失;如果自己内心不调柔,烦恼深重,那么依怙神众也无有能力护持你,因恶业太大故。

心胸狭隘者经常都会想:“为什么他能得到这么多财富,而我却一无所有?如果他由富变穷那该多好啊!”这类人在无任何理由的前提下,心里无端就会生起烦恼,就好像心中搁着一把刀子,感觉非常刺痛揪心。又比如当考试成绩没有他人高时,这些人心中同样痛苦难熬,他们会觉得既然我们智慧相差无几,凭什么他的分要比我高?……如是心中烦恼如火,甚至因此连饭都不想吃。正因为此类人忌妒心极强,故他们除了无端感受因别人的成功而来的自我损恼外,还经常会诋毁他众,似乎不讥毁他人,自己就无法活下去一样。

如此彼等之因缘,摧毁自续之福德,
如人住于不净地,虽求百千天龙尊,
然欲亲近极难为,尔时有人如此说,
哎呀吾辈多祈诵,何故于事无稍利?

为什么上面所列举的那些人诸事不遂呢?因为他们以种种因缘,譬如违背誓言、不敬父母、非法而行等恶劣之事而将自相续中的福德摧毁殆尽。没有一定的福德,任何人做何事都不会吉祥,也不可能成办。譬如有人住在不净池中,虽然殷勤祈求百千数的天龙尊降临,但因天尊、龙尊都性喜清洁,不乐染污不净之所,所以即使想亲近你且对你加持,但因你住于如此污秽之地,天龙尊亦近前不得,故只能望“池”兴叹。同样,虽然你经常念诵祈请,但因无有福德,因此很难得到加持。此时也许有些人会说:“哎呀!我们经常对您祈求念诵,为何护法不加持我?为何对此事毫无助益?”当知此是自己业力深重且祈求方法不对所致,应当广积福德,等到相续清净时,再以信心祈请,那时自会得到加持。

浊时众生福报浅,平时行为不善巧,
受彼报应当了知,汝应莫作诸恶行。

此处宣说为什么天天祈求护法神,但所做之事却不能成办的原因。

此原因有二:一是在五浊兴盛时期,因恶业强盛,且众生在前生所积福德浅薄;二是平时不注意自己的行为,即不如理而行,行为不善巧,故现在才感受这种做事无法成办的报应,对此理应如是了知。

从此以后,希望大家不要再造作诸恶劣之行为,如果行为如法,则护法一定会保护你。

士夫多数望自身,集聚一切胜福德,
然不了知无其根,如同瘠地播种子。

大多数士夫都希望自己能够集聚起一切殊胜的大福德,但他们却不了知自身条件具备与否。没有根源怎会集聚福德?如同痴人在贫瘠的土地上播撒种子,妄想得到丰收,这样做别说丰收了,恐怕种子都难以收回。

同样,若自己不具足条件,譬如人格不贤良、对因果无信心、对三宝不恭敬……,单单日日祈求护法相助,如此行事当然不会集聚福德。此颂也间接讲述了如何祈请护法神之窍诀。

拥有智慧福德者,自然具足诸功德,
若具功德则诸天,不求亦将自然集。

如果相续中拥有殊胜智慧与广大福德,此人自然就具足诸多功德;若具足此等功德,则天众护法不需祈求,亦将自然汇聚其前,恒时予以保护。

此处所谓之功德亦非单指利益,而是指学问、德行、品质、人格等各方面的功德利益。法王如意宝也常说:“如果你善事做得很圆满,则无需天天祈求,护法神自会常常前来护佑。”这就是他自己的德行感召所致。故欲求护法护持,首先就应改进自己的人格。

何人表里为一致,所发誓愿极坚固,
众人于彼亦欢喜,诸天喜之何须说。

不论何人,如果能做到表里一致,当面所说与背后所说一样,口中所说与心里所想不违背,言行如一;且所发众誓犹如石刻一般,不会轻易改变,或如山王一样极其坚固,则可将其称为诚实之人。这样的人任何人都不会欺诳,因其性情此较可靠,故众人对他也比较欢喜满意。如果凡夫都可以了知其秉性的话,护法天神具有天眼之故,当能更明显地察知彼等为人处事之特点,对他自会欢喜有加,这是一定的事。因为天人素喜善行,不喜恶行。

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
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须说。

不论何人,如果能了知他人对自己的恩德,而且不忘报恩,正如俗语所说:知恩不报非君子;并且对因果也深深信受,知道善恶各自有报,不会虚耗,因此不颠倒而行,即不诽谤因果、不违背因果、懂得如何取舍因果。这样的人,众人都会想方设法对彼作饶益之行 , 至于诸天护法就更不用说了,对他肯定会有所利益。

知恩非常重要,相对来说也较容易,但报恩就比较困难。不过不论将来能否回报,有一颗回报恩德之心也非常难得。比如法王如意宝从建院到现在,大约十七、八年的时间里,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始终不间断地在为大家传授佛法。这期间,有缘众生从法王那里听闻的显密法要实在难以计算。他老人家所传一句法的恩德,若我们以三千大千世界为容器,内里遍盛黄金为供养,也无法报答其恩德之万一!如何回报上师之恩?唯有对上师的言教依教奉行,精勤闻思修行,将来因缘成熟时再去弘扬佛法,这才可算略报一点儿恩德。

何人勇敢不脆弱,亲怨悲恨不颠倒,
国王亦为护如眼,诸神护之何须说。

在世俗社会中,如果有人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敢于承当、无所畏惧的勇气;且意志坚强不脆弱;对于亲怨悲恨一点都不颠倒,正所谓受他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或他人无端恨我、打我,我也毫不客气地据理力争;如是之人国王亦对其器重高看,对之如护眼目,不会轻易欺负;诸天神更会敬重保护,此理无须再说。

而脆弱之人却意志薄弱,不要说做大事,甚至天冷时,他们早晨穿衣服都会感觉痛苦异常。我们不应如此脆弱,应该勇敢坚强。

虽说出家人应依沙门四法如理而行,对别人不能报仇,但也不应该如同石头一样,对别人的打骂与损益毫不在乎,这种人修法一般很难获得成功。我们应从道理上明白他人对自己的危害、利益,从而善加取舍:远离恶人,亲近善士。如是而行,则天人亦会前来保护,自己修法也会顺利成功。

一切所取所舍事,人前虽可保密之,
于天却难保密故,欲得成就誓为主。

对于一切所取所舍之事,不论是已做或正在计划之中,在人众前均可以保密;但在天众面前,因天人具有天眼、天耳等神通,所以想隐瞒也无法隐瞒下来;我们每个人要想获得成就,关键就在于誓言坚定。

比如若自己做了偷盗、杀生等恶事,恐他人知道后告发,故可保密不说。但若想瞒过天人眼目,则纯属痴心妄想,他们一定会洞穿自己的一切秘密。

如果不重视誓言,且轻易就毁坏誓言,如已受皈依戒,但仍天天杀生,则失毁皈依戒。这样一来,护法天众也不会高兴,当然不会再护持你;上师三宝也无法加持你,因你自己已毁坏自相续,破法器当然无法再盛接甘露佛法。是故不论在人前人后处,做事均应表里一致,不能违背誓言而行。若能做到这一点,则一切上师三宝的加持都会融入你的心相续中,护法也常来拥护,如是修行必速得成就。

何人发誓语坚定,成办大事具慧力,
诸天于彼亦生惧,余众畏之何须说。

无论何人,如果他发誓言时,语气非常坚定,如同山王一般不可轻易改变;即使献出生命也不畏惧;在成办大事之时,具有很大的智慧与能力;所有违缘障碍都可全部消除;最终定能成办所做之事。这样的人,诸天众亦会对他生起敬畏之心,认为此人非常厉害,至于一般众生对他的畏惧就更不必说了。

如文革期间,有些出家人宁舍生命不舍三宝,这就足见其誓言之坚定。再比如释迦佛因地为国王时,曾发誓布施一切,此广大善行令帝释天也畏惧不已。如是我等佛子,亦应随学圣贤,发坚定誓言,且表里一如、不懈修持。这样就不会受到别众的危害,并能顺利成就菩提。

是故一切护神众,居堡即为自身心,
当扫不净恶行尘,陈设善行之供品。
其后虽未常祈求,自然聚会诸天神,
犹如大海集海鸥,或如莲苑聚蜜蜂。

此颂宣说了修持护法神之窍诀。

通过上面所说的道理,我们已明白了事情能否成办的原因所在。一切护法神,不论世间或出世间,都有一个安住之堡垒,也可说为无量殿,这就是自己的身心。如果身心不调柔,被恶行所染污,则护法神也会生起厌烦心并最终离开。反之,若房中打扫得很干净,布置得也比较悦意,还陈设上种种供品,那么无论是谁都愿意在此居住下来。如是自净己意、断恶行善之后,即便自己没有不间断地念诵、祈祷,但所有护法天神自然而然就会聚汇一处,对你施以保护。犹如在美丽的大海上,自然会有成群的海鸥聚集飞翔;或如在花园中,只要鲜花盛开,不用召唤,蜜蜂自然就会聚集此处。

自己的身心如同一间屋子,是护法神的所依及安住之处。我们的住屋中如果到处是垃圾与破烂,自己首先就会烦恼不堪,不愿在其中安住下去;同样,护法又如何肯在如此污秽不堪的身心宫殿中居住?他们必然会离你而去。如此一来,失去了强有力的帮助者,仅凭自力何能成办一切难事?如是我们理当常观自心,力求去除恶行,具备贤良人格,诸如誓愿坚定、无倒行持因果等,此就如同悦意之供品,护法神自然会生起欢喜心,并经常于其中安住,自己当然也就得到了护法神的加持与保护。

经常行持善法者,护法神必定恒时不离其左右。比如法王如意宝在学院中,经常都亲供护法,但外出弘法时却未必如是。虽不行供养,但因他老人家的所作所为,一切都是为了无边众生之利益,所以护法神必定聚集在他身边,片刻不离地进行护持。如是只要自己清净身心,具足善行,护法自然集聚护持。所以说,我们供养、祈祷护法神诚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清净身心的垢染,且积累善行。

何人若有神所护,则彼以其独自力,
堪与成千上万众,所有力量相匹敌。

何人若拥有天众与护法神的保护,则此人仅凭自己的个人力量,在与成千上万人对阵时,亦可立于不败之地。

虽然你本人能力有限,但因有护法神的护持,故所说之语他人听后不会起厌烦心,一定会认为你说的完全在理,并进而对你恭敬有加,如同平凡者对待君主一样。你欲成办之事,他人也不会或无能力制造违缘,所以诸事皆可顺利成办。如果没有护法神的护佑,那你自己再努力也很难完成所欲之事,他人也不会对你恭敬爱戴。所以护法神对我们非常重要,无论成办世间或出世间之功德事业,他们都会起到十分巨大的帮助作用。因此,我们须经常对格萨尔王、三大护法以及紫玛等如海护法作供养、祈祷,如果我们的身语意之造作皆能转为善业,自力他力相结合,则一切利生事业都能圆满顺利。

若天垂手予提携,自亦登上善行梯,
则彼真实能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此为以喻说法。如果天众护法神从上垂下手来拉你,而你自己也已登上善行之阶梯,两者和合,你便可以真正享受利、乐、誉之无量殿。

虽然利乐誉等为世间八法,出家人不应贪求,但如能善加利用也可成为修法之助缘;若完全没有,此对修法亦会带来一定障碍。比如利养,如果自己一点儿都没有,那么单求法这一项都会变得很困难,因为自己毕竟还需要饮食、衣服等物,暂时还无法将之完全舍弃。再看“乐”,佛法中亦讲安乐,若整天愁眉苦脸,无一点儿快乐,修行也不易获致进步。还有名誉,佛教僧团中也有一些学位等名位,如果对此一点也不重视,万一搞坏了名誉,自己修行上也易遭受诽谤等一些违缘;如果名声很好,那么就可以利用此名声做一些利生事业,如劝他众放生、诵经等,此时名誉不也成了修行的一种助缘吗?所以,这一切全在于自心的把握,如能善加利用,不但对自己无害,反而会成为修行的增上缘。

追逐福德不得之,因彼福德胜妙树,
稳固不移挺拔于,高尚行为之因中。

世间凡愚不知端正自己的行为,反倒以种种非法行去追逐福德财富,这就如儿童追逐彩虹一般,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福德如同一棵殊胜善妙的如意大树,稳固不移地挺拔于高尚行为的因地中。

如果我们行为如法,则一切福德自然就会在相续中存在,不需勤求,一切财富自然汇集。若无高尚行为,那么再精勤求取福德也无济于事,因无因不会有果。即使好不容易得到一点儿,但因行为违法,此千辛万苦集聚而成的财富也不会拥有很长时间,它们马上就会被消耗殆尽。所以说欲福德久远,首先就应端正自己的心相续,行持高尚之行为。

浊时众生福德浅,是故智者极罕见,
虽劝行持高尚行,实际秉持极难为。

五浊兴盛之末法时代,众生福德极为浅薄,故具有智慧的高僧大德也罕见应世;对这些可怜的众生,虽以种种方便法劝化其行持高尚行为,但因众生不知取舍,难懂因果义理,即便相似听懂一些道理,但在实际生活中能依法行持、把道理融入行动的却微乎其微。

佛在世时,大乘菩萨、小乘圣者以及通达三藏之大智者非常多。即便以佛涅槃后的唐朝为例,当时,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同时兴盛,高僧大德成批涌现,如六祖慧能大师、玄奘大师、窥基大师、道宣律师等大智者皆名震一时。再看藏地,远的不说,仅以麦彭仁波切在世之时为例,诸如蒋阳钦哲汪波仁波切、贡智仁波切、列绕朗巴大师等有智慧者亦层出不穷。但环顾当今时代,除了我们的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贡唐仁波切、清定上师等少数有智者以外,像以前那种高人辈出的局面已了无觅处。

再看普通世人,大多数百姓整日只知为积累财富而奔波劳累,无有真实希求智慧学问者。在他们中间,实在难以诞生出愿以生命体证佛法终极智慧的人物。不仅如此,此等不明是非之流还把杀、盗、淫、妄等恶行整日挂在口头、心间,并乐此不疲地落实在日常生活中。这正应验了那句俗话:“好行为三年学不会,坏行为三天便学会。”在这种时代大气候下,能随学智者高尚行为的人当然寥寥无几。

古人大德之二规,众人对此不重视,
甚多恶劣众生中,高尚之行鲜有闻。

在如今这个恶业深重的末法时代,古人以及高僧大德所留下的高尚行为准则,如佛法与世法二规,现在的众人认为它们均已过时,故一概不予重视,反觉其平常古旧;再看看时下众生的所作所为,大多都是些非法恶行,诸如赌博、卡拉OK等,都是些损伤人心志向的恶法。在这种时代潮流影响下,行持高尚行为的人当然就如鹤立鸡群一般鲜有听闻。

如儒家流传数千年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信条,对社会人心就很有助益;而高僧大德所制定的二规,与世间法根本就不相违背,它们非常圆融完美。但可惜的是,现在不仅少有人遵照执行,连对之略表重视的都不多见。人们普遍认为古人行事呆板,跟不上时代潮流。但我觉得像鲁迅先生、沈从文先生、巴金先生等依古人之规行持的文化巨擘,始终都应是文艺界乃至普通民众的行为楷模。

这种忽视二规的情况一路发展下来,现在甚至连住旅店都令人胆战心惊,因为经常有一些妓女出入于旅店,故出家人往往不敢进住其中。至于普通民众则开口闭口都是钱,只要能赚钱,他们可以不择手段地运用一切方式,甚至连自己的父亲都敢欺骗,完全没有一点仁义道德可谈。故我们才提倡重视古人与大德所制定的规矩,同时对古代传统、文化也不应废弃,而对现代人那些在毫无意义的分别念支配下的所作所为则应尽量远离。

在众多恶劣众生中,自己行持高尚行为会非常显眼,比如我们出家人为了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而行持的高尚之行,经常都会被其他人当成是精神不正常的举动,让他们觉得非常不顺眼;相反,世俗人对那些整日杀生、赌博的行为却趋之若鹜、竞相仿效。这真是一个愚昧颠倒的世界!

虽此大地满恶人,然自当持高尚行,
如是行持则自己,自然功德圆满成。

此处宣说一殊胜窍诀修法。今此大地上可谓恶人充盈,但无论如何,我们都不应随顺世间愚人之行,而应以圣者大德之规规范自己的行为。果能如是,则不论世间暂时利益,还是出世间无漏功德,我们都能自然而然地圆满获得。

值此五浊兴盛之时,众生烦恼深重,相续难调难伏,他们不知取舍善恶,把非法看作是正法并加以行持。故而杀生、偷盗、妄语等恶业,做起来无所顾忌,并形成一股恶业之潮。如果你的所作所为与他们不怎么一样,这些人便会觉得你非常愚笨。

但我们始终都应如莲花一样,尽管生长在淤泥中,却能不受染污,出离淤泥且盛开清净的花朵。就像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心只想着利众,从未随顺过世间愚人自利之行,这样才获得了无上菩提。如是自己亦应追随先贤大德的足迹,依上师之殊胜窍诀如法行持。

了知此理后,我们就不应随顺愚人行持非法,一定要按大德之法规行持高尚之行。

正士高尚行为者,树根妙慧与稳重,
树茎有愧不放逸,树枝正直誓坚定,
树叶知恩为利他,树花信心发放施,
树果安乐及声誉,此等缺一不可也。

学佛首先应具备贤良人格,若人格不善,不要说学佛,连世间法都很难成办。故法王如意宝亦经常强调人格之重要,在《胜利道歌》中他老人家就如是说道:“言行恒时随顺友,秉性正直心善良。”在《教悔甘露明点》中,法王亦作了类似宣说。

而人格之好坏,完全可以从他的行为中看出来。人格很好的正士总是恆时行持高尚之行,至于高尚之行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下文即以如意树为喻,大略宣说一番。

大树之生长要依赖树根吸取营养成份,若树根已坏则整株大树必定枯死,如是正士之根本则为妙慧与稳重;再看树茎,它在大树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的是输送养料的角色;而树枝挺直才有利于树木生长,所以我们也应该正直公平且需要有惭愧心;有了愧心还需不放逸而行;除此之外,正直之士还需当面与背后之行为相同,且誓言坚定,不会轻易改变,就似树枝轻易难以弯曲一般;至于枝叶则可遮挡阳光,我们也应知他人之恩德,并且行利他之事业;树花喻应该具有信心,经常发放布施。以上十种品性为做人之根本,后即以树果喻安乐及声誉,指若如上所说行持下去,定会获得安乐与声誉。

树根牢牢扎在泥土里,因为根深之故,所以不会被风轻易拔起。同理,若不具备作人之根基的贤妙智慧,不知取舍善恶之行为,则不会成就任何高尚品行。有了一些智慧后,如果不稳重,犹如墙头草随风倒,最终亦会失坏行为,故大家理应为人稳重。

除此之外,若无惭愧心,行持非法时也不会在意。不论佛法还是世间法,无惭愧则不易成办任何事情,故追求高尚行为之士还须知惭有愧。另外,一个人若经常放纵自己、散漫放逸的话,他做起事来往往就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还有,作为一名正士,必须品性正直、立场坚定、性情稳固可靠,如果今天行为如法,明天行为又很不如法,这样也不会成为正士。此外,欲求安乐及声誉之高尚者,尚需具有知恩图报、利益他众、信心稳固如山王以及慷慨布施等性格、行为特征。

上面宣说的所有要点,若欲成为一个高尚之士,就必须一一遵照执行。

我们若想成为高洁之士,就应该认真闻思此论,并将其中教言牢记心中,且如法行持。持之以恒之后,不久的将来,自己一定会成为具有贤良人格的高尚人士。高尚行为只要精进学习行持,没有做不到的,故应努力学修此论。

以下次第详细宣说。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前五篇文章

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浅释 二、智慧(索达吉堪布 译)

白话文:法句经 28 道行品

白话文:法句经 29 广衍品

白话文:法句经 30 地狱品

白话文:法句经 31 象喻品

 

后五篇文章

麦彭仁波切:二规教言论浅释 序(索达吉堪布 译)

南怀瑾:花雨满天维摩说法 香积佛品第十

萨迦班智达:格言宝藏论释 附4、解脱道总要(索达吉堪布

萨迦班智达:格言宝藏论释 附3、菩萨宝鬘论略记(索达吉

白话文:法句经 27 奉持品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