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
年号
|
年龄
|
大事记
|
外国
|
600
|
隋文帝开皇二十年
|
1
|
玄奘大师本名袆,俗姓陈,生于洛州缑氏县陈村(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
|
传印度龙树著密教类论书。印度耶罗拉地区开始挖掘当地之佛教石窟。
|
604
|
隋文帝仁寿四年
|
5
|
母亲宋氏亡故。
|
|
605
|
隋炀帝大业元年
|
6
|
父亲陈惠辞江陵县令,隐居以终。
|
|
606
|
隋炀帝大业二年
|
7
|
始现异乎常人之聪颖。
|
戒日王统一印度北方。
|
607
|
隋炀帝大业三年
|
8
|
父口授《孝经》。自此在家攻读经史。
|
|
609
|
隋炀帝大业五年
|
10
|
父亲逝世。随仲兄(长捷法师)至洛阳净土寺。
|
|
610
|
隋炀帝大业六年
|
11
|
开始学习佛教经典,读诵《维摩诘经》与《法华经》。
|
|
612
|
隋炀帝大业八年
|
13
|
于净土寺正式出家,法名玄奘。听慧景法师讲《涅槃经》,从慧严法师学《摄大乘论》。
|
|
614
|
隋炀帝大业十年
|
15
|
居洛阳净土寺研读佛典,听受讲经。从此受业专门,声望大增。
|
|
618
|
唐高祖武德元年
|
19
|
与仲兄(长捷法师)行达长安,寓庄严寺。约冬季抵成都。
|
锡兰王目犍连三世(618-623在位),首次举行供养僧团功德衣仪式,此风相传至今。
|
619
|
唐高祖武德二年
|
20
|
于成都空慧寺随宝进法师读《摄大乘论》,从道基法师习《阿毗昙论》,并且听道振法师讲《迦延论》。
|
|
620
|
唐高祖武德三年
|
21
|
受具足戒,坐夏学律。
|
法称之师自在军论师注释《集量论》。
|
622
|
唐高祖武德五年
|
23
|
励精无怠,究通诸部。吴越荆楚,无不钦重。
|
|
623
|
唐高祖武德六年
|
24
|
泛舟三峡,至荆州天皇寺讲《摄大乘论》、《阿毗昙论》各三遍。
|
|
624
|
唐高祖武德七年
|
25
|
北上相州,拜谒慧休法师学《杂心论》。至赵州,向道深法师学《成实论》。
|
|
625
|
唐高祖武德八年
|
26
|
返长安,止大觉寺,从道岳法师学《俱舍论》。
|
|
626
|
唐高祖武德九年
|
27
|
分别随法常及僧辩大师学《摄大乘论》与《大乘论》。立志西游。结侣上表,有诏不许。
|
|
627
|
唐太宗贞观元年
|
28
|
八月,与僧人孝达结伴西行。经秦州(甘肃天水一带)、兰州、凉州、瓜州,逾玉门关,过莫贺沿碛大沙漠,九死一生抵伊吾国(今新疆哈密地区)。
|
唐贞观年中,新罗僧阿离耶跋摩、惠业、玄太、玄恪、惠轮等,至西域、天竺等地。
|
628
|
唐太宗贞观二年
|
29
|
正月至高昌王城。王麴文泰苦留劝慰誓不放行,法师绝食三日,与之义结兄弟之盟,并承诺必由高昌返程,始得西行。越葱岭抵迦湿弥罗国(今克什米尔印巴争议地区),从僧圣法师学《俱舍论》、《因明》与《声明》等。
|
|
629
|
唐太宗贞观三年
|
30
|
至磔(zhé)迦国(即今旁遮普平原)向婆罗门长者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旁遮普邦费罗兹普尔附近)向高僧批腻多钵腊婆学《对法论》、《显宗论》。
|
|
630
|
唐太宗贞观四年
|
31
|
抵达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耶劬多法师学习《毗婆沙论》。
|
|
631
|
唐太宗贞观五年
|
32
|
到吠舍厘附近的湿吠多补罗城(自吠舍厘南境去恒河百余里之地),得《菩萨藏经》。约十月初抵摩揭陀国(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那烂陀寺,拜谒时年百六的戒贤论师(时为那烂陀住持,大众同尊为“正法藏”)。
|
|
632
|
唐太宗贞观六年
|
33
|
戒贤论师不顾年老体弱,为玄奘大师讲《瑜伽论》。随听众数千人。
|
八月,日本学问僧灵云、僧旻等人学成随唐使返日本国。
|
633
|
唐太宗贞观七年
|
34
|
于那烂寺听戒贤论师续讲《瑜伽论》。
|
|
634
|
唐太宗贞观八年
|
35
|
于那烂陀寺精研佛典。
|
|
635
|
唐太宗贞观九年
|
36
|
在那烂寺五年间,听《瑜伽论》、《中论》、《百论》三遍,《因明》、《声明》、《集量》两遍,兼学婆罗门书、梵书。
|
|
636
|
唐太宗贞观十年
|
37
|
春初离那烂陀寺,周游印度诸国。于伊烂弩钵伐多国(今比哈尔邦孟吉尔地区),习《毗婆沙》、《顺正理》等。
|
|
637
|
唐太宗贞观十一年
|
38
|
至耽摩栗底国(恒河入海口的东印度古国),原拟出海至僧伽罗国(今斯里兰卡),闻海象凶险作罢,改陆路西行游印。
|
善无畏生于东印度乌荼国(今印度奥里萨邦北部一带)。
|
638
|
唐太宗贞观十二年
|
39
|
抵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为其行印极西之地。东行至钵伐多国(今克什米尔之查谟),习正量部诸论。
|
|
639
|
唐太宗贞观十三年
|
40
|
春返那烂陀寺谒戒贤论师。后往抵罗择迦寺、复诣杖林山胜军论师处习经。
|
|
640
|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
41
|
返那烂陀寺,为众僧讲《摄大乘论》等。鸠摩罗王强邀往迦摩缕波国(今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反至羯若鞠阇国(即曲女城,今印度联合省克诺吉城),戒日王为其办大法会。
|
|
641
|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
|
42
|
春初论辨法会历18日。转至钵罗耶伽国(中印度恒河与阎牟那河交汇处),参加无遮大会。圆满后,即辞别戒日王,携佛骨舍利、金银佛像及六百余部梵文佛典,开始了往大唐故国正式东归的漫长旅程。年底至僧诃补罗国(北印度古国,西临印度河)。
|
|
642
|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
|
43
|
于呾叉始罗国(今印度河与杰鲁姆河之间、拉瓦尔品第西北部)渡河遇浪,失落经像与花种。应迦毕试国(今阿富汗喀布尔西北60公里的贝格拉姆城)国王邀至乌铎迦汉荼城(今印度喀布尔河和印度河交汇口的东北),使人往乌仗那国(今印度河上游及瓦特邦一带)补抄渡河失落的迦叶臂耶部三藏,停留五十余日。
|
|
643
|
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
44
|
入帕米尔高原。自朅槃陀国(今新疆省塔什库尔干)往东,途中遇盗幸脱险。复冒寒履险,约于年底达于阗(今新疆和田县)。
|
三月,新罗僧慈藏等人自唐取得大藏经一部四百余函,及佛舍利、佛顶骨、佛牙、袈裟等返新罗。十二月,唐使李义表、王玄策等人至摩揭陀国。
|
644
|
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
45
|
住于阗,修表使人代呈朝廷,述己当初私行西域今欲返国之意。后奉敕命东归。
|
|
645
|
唐太宗贞观十九年
|
46
|
正月入长安,二月至洛阳谒太宗。返长安弘福寺,奉旨译经。
|
一月,王玄策等人至王舍城;并于二月,参访摩诃菩提寺,在塔西建碑。
|
646
|
唐太宗贞观二十年
|
47
|
进呈已译成之佛经5部58卷,与撰成之《大唐西域记》12卷。
|
|
647
|
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
48
|
以东印度童子王请求,乃奉敕译《老子》为梵文,以遣西域,流传于迦摩缕波;后以中国流传的《大乘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深望拜读,大师乃译唐为梵,传至印度。
|
印度戒日王殁。
|
648
|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
49
|
太宗劝其还俗辅政,大师以弘法为志辞拒。五月《瑜伽师地论》译成,太宗为作《大唐三藏圣教序》。十月随太宗返长安,十二月入住慈恩寺。
|
|
649
|
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
50
|
于慈恩寺翻经院译经。太宗病,大师入宫为其说法。后太宗崩,大师返慈恩寺。
|
|
650
|
唐高宗永徽元年
|
51
|
于慈恩寺译经并主持寺务。
|
锡兰王迦叶王二世(650-659在位)治世时,盛行阿毗达磨之研究。印度法称论师以经量瑜伽之立场,著《知识论评释》、《论理学小论》等。7世纪中叶,西南印度立《大日经》。
|
652
|
唐高宗永徽三年
|
53
|
奏请于慈恩寺西院建塔(即后来之大雁塔),安置携回之经本、佛像与舍利。
|
实叉难陀出生于于阗国。
|
653
|
唐高宗永徽四年
|
54
|
法长法师自印度来谒,携中印摩诃菩提寺智光、慧天二法师问候信呈玄奘大师。
|
五月,日本遣使入唐,学问僧道昭、定惠(鎌足长子)等随行。
|
654
|
唐高宗永徽五年
|
55
|
法长返印度,大师托书与智光、慧天,请二僧代寻渡河落水仍未补齐之经文。
|
二月,印度摩诃菩提寺智光等之使者法长携玄奘大师之物信返回印度。唐僧玄照离开阇烂达罗国(今印度东北境贾朗达尔地区),至印度摩诃菩提寺,攻读《俱舍论》及律,凡四年。
|
655
|
唐高宗永徽六年
|
56
|
大师所译因明诸论,弟子争为作疏,官员吕才著书驳之,引发佛儒论战。后大师与吕对辩,吕理屈而事终。
|
|
656
|
唐高宗显庆元年
|
57
|
五月旧疾复发,后稍愈。高宗允其请,废“僧尼犯法依俗科罪”诏令。
|
|
657
|
唐高宗显庆二年
|
58
|
乘奉敕往洛阳译经之便归故里,与姐迁葬祖茔。请往少林寺专事修禅译经,高宗不许。
|
|
658
|
唐高宗显庆三年
|
59
|
随高宗返长安,入住西明寺。与史官编撰《西域图志》。
|
唐僧玄照离开摩诃菩提寺,至那烂陀寺,研究《中论》、《瑜伽师地论》等。
|
659
|
唐高宗显庆四年
|
60
|
为专事译经,坚词请表往距离长安较近之故玉华宫,高宗遂允。译著法相宗之代表作《成唯识论》圆满。
|
锡兰王驮都波帝须二世(659-667在位)欲为无畏山寺派建立寺院,遭大寺派反对。
|
660
|
唐高宗显庆五年
|
61
|
居玉华宫肃成院译经,正月始译《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
|
661
|
唐高宗龙朔元年
|
62
|
译毕《辨中边论颂》、《辨中边论》与《唯识二十论》诸论。
|
|
662
|
唐高宗龙朔二年
|
63
|
译成《异部宗轮论》。
|
|
663
|
唐高宗龙朔三年
|
64
|
十月译成《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令弟子窥基奉表奏闻高宗,并请御制经序。自觉身力衰竭,预嘱从简治丧。
|
|
664
|
唐高宗麟德元年
|
65
|
二月五日夜半圆寂。高宗哀恸逾恒,为之罢朝三日,追谥“大遍觉”之号。初葬于白鹿原云经寺。生平译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并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
|
665
|
唐高宗麟德二年
|
|
九月道宣撰《释迦方志》。
|
唐僧会宁由广州海路前往印度。
|
669
|
唐高宗总章二年
|
|
依敕命将大师遗骨改葬于少陵原(又称凤栖原),建舍利塔,并于该地兴建兴教寺。(此后,该墓地又毁于黄巢起义,顶骨迁至终南山紫阁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带回南京天禧寺供奉。终南山紫阁峪紫阁寺中,仅留下一座无字的贵德塔)。
|
|
671
|
唐高宗咸亨二年
|
|
|
十一月,义净等人由广州前往印度,至室利佛逝(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东南部伽亚与亚空西塔马亚特之间)学声明六个月。
|
672
|
唐高宗咸亨三年
|
|
|
五月,义净由室利佛逝出发,至末罗瑜国停留两个月。八月,净至羯荼国。十二月,义净至裸人国。
|
673
|
唐高宗咸亨四年
|
|
|
二月,义净至耽摩立底国,停留一年学梵语。
|
674
|
唐高宗上元元年
|
|
|
六月,义净与大乘灯共赴那烂陀寺,后巡历摩诃菩提寺等处。
|
675
|
唐高宗上元二年
|
|
|
十月,义净巡历毗舍离等地之佛迹,与无行、智弘共赴那烂陀寺。
|
676
|
唐高宗上元三年
|
|
|
义净住印度那烂陀寺,历经十年研究诸律。
|
687
|
嗣圣四年周则天武后垂拱三年
|
|
|
二月,义净抵达室利佛逝国,停留三年。
|
688
|
嗣圣五年周则天武后垂拱四年
|
|
慧立撰,彦悰补《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10卷完成。
|
|
692
|
嗣圣九年周则天武后如意元年长寿元年
|
|
|
五月,义净于室利佛逝托唐僧大津携《南海寄归内法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诸著作归国。
|
695
|
嗣圣十二年周则天武后证圣元年天册万岁元年万岁登封元年
|
|
五月,义净历游25年后返回洛阳,武后亲自于上东门外迎接。于阗国宝叉难陀前来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