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终关怀──谈死亡教育 安慧学苑文教基金会制作“菩提树下”节目香光尼僧团 见融法师采访 85.4问:何谓死亡教育?是否能为此做一定义?答:所谓“死亡教育”,主要是以死亡为主题,帮助个人了解死亡,例如:了解死亡在人生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何,对你有何影响等等。亦即以死亡为主题,使人改变自己想法、感受、价值观,乃至行动,而这改变的过程就是教育。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一种促进个人了解死亡是生命之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内容大概有三方面:探讨死亡现象、死亡问题、生死的关系。 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但是也会连带影响我们对许多事物的看法。它虽然是一生中最后发生的事情,但是,从时间先后的相对关系来看,它反过来会影响我们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我们会进一步思索:对于自己的一生应如何处理、如何看待?所以,虽然是以死亡为主题,但是它可以增进我们对生命的看法,例如增加对生命的欣赏力;而且可以反映到日常生活中。换言之,虽然讨论的是未来的事,但是会影响目前的日常生活,你会将看法融入生活当中。问:是否可说认识死亡,可以使我们更深刻而有意义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答:是的。因为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遇上死亡这件事,一口气没进来,没出去,这就是死亡了。今天躺下去睡,明天是否保证还能爬得起来,很难说。看起来似乎是很遥远的事,但是有可能在任何时间发生,例如:意外、重报等等,很难预料。所以这就是你生命的现实,你如何看待这种生命无常的现实,就会影响到你这一生的认知或行为,二者可说有很密切的关系。 进一步来看,若对死亡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于每分每秒、每一个你所遇到的人或事,就更能将它视为如同一生最后所面对的事物一般。若能用这种态度处事或待人,你会发觉很多事情自然就很好解决。譬如,当你想到:这件事是你一生中最后所要做的事,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自然会流露出真诚心;今天你遇到某个人,不论他是亲或冤,若能当成是最后一次的见面,就能自然显现出佛法的智慧与慈悲。你会觉得每件事对你而言都很有意义,因为你知道,这是最后一件事情,不会再有第二次了。人类为何有许多潜能无法发挥出来?或者用佛教的术语,为何“佛性”不能发挥出来?就是因为认为永远还有明天、还有下一秒、还有明年。 把所遇到的人或事当成是最后一次,其实就是佛教所说的“无常”的体会。把无常的道理运用在日常生活中,这点的认识很重要。 再换个角度来看,不但是最后一次,而且也是最新鲜的一次。我常说的:“把任何接触、遭遇,都当成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把它当成是第一次,就不会有先入为主的观念。例如,你昨天对我是好是坏,我都不会记在心里,而是用最新的态度来对待你,全部重新开始;而且我也会当成最后一次,非常珍惜而全力以赴。 因为是最新鲜的一次,所以我不会受过去的影响;同时也是最后一次,所以也不会因循苟且,想要拖延到明天或下次再做。今天应该说道歉或感谢的话语,今天就说;应该要改进的,不要留到明天再做,而是今天就做。把任何人事或遭遇都当成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这是对无常很重要的体会。问:请法师再以简短的几句话,重新将死亡教育的定义做一个结论。答:简单说,“死亡教育”就是以死亡为主题,使人了解死亡,而且也能进一步使我们了解日常生活的现实。它有助于我们对生命意义的了解,进而影响日常生活的行为。这是从时间先后的相对关系来说的,也就是从死亡反过来看生命的意义。 若从“网状”(周围)的关系来讲,死亡则可以使我们了解与死亡相关的文化、宗教、哲学背景。因为社会、文化是由单一的个人组合形成的,所以很多个人对于死亡的看法、做法、问题,组合起来就形成一种文化或宗教。举例来说,佛教的产生,就是由于佛陀从四个城门出游,看到老、病、死、解脱等现象,引发他想了解生死的问题,于是有佛教的起源与发展。这便是从死亡的问题而产生宗教的典型例子。 所以,从死亡这件事可看出不同文化对死亡的处理方式,不同宗教对死亡的看法,乃至不同哲学对死亡的理论或观点。所以,在这网状的关系上,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问:听说法师在明年在艺术学院将要开设“死亡教育”的课程,请问法师的用意何在?答:可以分两点来说,第一、从死亡可以探讨什么是“人”,人的本质为何?死亡到底是在肉体?心理?感受?还是灵魂?死亡之后是什么东西留下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 第二、在艺术方面,有很多作品是以死亡为题材。例如,从西洋的宗教音乐来看,如:弥撒曲、安魂曲等等,都是很美妙的主题。耶稣基督的十字像,也是用死亡为题材。美术、电影也是如此。例如有一位最近才过世的波兰名导演,在他所拍过一系列的电影中,有一部是探讨一对父子对生命的看法。他的小孩有一次出门时,看到一只小狗冻死了,回家后就问父亲:“人为什么会死?”他从小狗的死,发现人也会死。 因此,死亡可说是艺术家很重要的素材。 所以,想开这门课大概有以上两个原因:一、它是有关“人的本质”的普遍性问题,二、对艺术家或者对有心想学艺术的学生来说,有时间认真思考这问题,可以加深他们对艺术作品的了解。问:法师对这门课,是否有预设的教学目标?答:就教学目标来说,首先是希望在知识方面,对死亡问题有正确的了解。第二、帮助学生在了解死亡问题后,在自己内心建立对此问题的看法或态度。第三、帮忙学生,当遇到这问题时,是否是要做出什么行动?是否现在就可以写预立遗嘱?是否是有将死亡放进自己的生涯规划里?当自己面对死亡时,如何调适情绪?或者当亲友面对死亡时,如何帮助他们调适情绪?这是属于技能方面。 所以不只是学习知识而已,还要向内建立自己的看法,进而想办法将它真正做出来、表现在行为方面。能达到以上这三个教学目标,才能算是比较完整的教学。问:法师是否有什么教学方法能达到以上这些目标?答:首先是提供丰富的资料,使他们在知识方面能了解此问题。其次,在课堂中可能会增加小组讨论,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个人过去的经验、讨论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等等。或者实际参观“安宁病房”,真正去感受。这些都是可以设计的。问:在目前社会上,推行死亡教育有何困难之处?答:大概有二点,第一,当然死亡是大家十分忌讳,不想讲或不方便讲的事情,这是推行死亡教育的困难之一;其次,在宗教徒方面,因为对死亡已有宗教上的看法,认为只需在自己所知道的宗教领域里处理死亡,例如:“我知道临终时要助念就好了”,或者“我只要保持正念求往生就好了”,不需要死亡的教育,这也是要推行死亡教育另一项困难。所以,一般人不太想谈它,另外一些人又认为自己已经知道了,不太需要再全面性了解其他的看法、问题或经验。问:那么要如何突破这两点的困难?答:现在社会上,对这个问题已经逐渐重视了。有一些基金会或机构会大力推行这方面的教育。在宗教方面,我建议身为宗教师的人,最好不要认为在自己的宗教领域中已经全面了解,应该抱著开放的心,多参考、了解各方面的经验、知识,并且教育信徒。教育的基本精神就是:心胸一定要开放,随时调整、吸收新的观念、知识。所以,若想要突破推行的困难,这两个层次都很重要:一般大众观念应开放,宗教师本身也应开放。问:法师对于死亡教育的落实,不知是否乐观?答:目前在各单位的推展之下,加上社会、宗教或哲学的教育也逐渐重视此“教育的死角”──死亡教育的问题,我相信大家对死亡教育的接受度应该是可以逐渐提升的。问:如果一个人对死亡没有很正确的观念,法师认为可能会有什么问题产生?答:就像前面在谈“死亡教育的定义”所说过的,对生命的意义,以及其他相关层面都会了解不足而不够深刻。对宗教徒而言,若对这方面了解得不够完整,我觉得是很值得担忧的,因为如此并不能完整地完成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问:是否可以说,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了解,那么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就无法发挥功能,因而无法突破许多问题?答:是的,而且最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更不可能被突破。因为死亡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不是理论上谈得很多就能够克服的,而是实际上看你如何面对、处理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