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简说妙观察智法
[缘起]有学人询问,何谓妙观察智,如何修习妙观察智,现答复如下。
妙观察智是由九识中的意识转化而来,即观察诸法法性平等,法相有差别,从而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而为众生说法,断除其疑惑之智。
(一) 意识简介
心对境有所了别,叫识,分九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我执识、种子识、真识,称为九识。其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统称五识;五识和意识统称六识;六识和我执识、种子识统称为八识。
(1)眼识:眼根对色境(即周围的形象)时,即产生眼识;只能见色,但对其不起分别。
(2)耳识:耳根对声境(即周围的声音)时,即产生耳识;只能闻声,但对其不起分别。
(3)鼻识:鼻根对香境(即周围的气味)时,即产生鼻识;只能闻香,但对其不起分别。
(4)舌识:舌根对味境(即味道)时,即产生舌识;只能尝味,但对其不起分别。
(5)身识:身根对触境时,即产生身识;只能觉触,但对其不起分别。
(6)意识:意根对法境(即各种事物及主观念头)时,即产生意识。此意识与前五识的最大差别,在于能对前面五境分别善恶、好丑等。此为第六识。
(7)我执识:又称末那识、执识,末那即“意”的意思,此“意”为已被污染之“意”,以此区别“意识”中的“意”。此识中执有我的存在,故称我执识。我执、法执是此识的根本。污染,就是指有各种自私、狭隘的“我”的存在,从而产生各种以“我”为观念的执著心,将第八识(种子识)中的种子观念认作真正的“我”。此为第七识。
(8)种子识:世称人之识神,又称阿赖耶识,此识可随人转生,不因生死而失,所以世世善恶种子均存于此,故名种子识。
(9)真识:指自性清净之识,即第八阿赖耶识纯净之状态。此识能了别真实之本体,是离生灭相之真心。
上述九识皆同一体,只是有真心的功用与妙用的不同,有被污染与清净的区别。前五识是真心的功用,不带有任何分别;第九识即真心对真如实相的认识;第八识则有被污染的部分,也有洁净的部分;第七识则是以第八识的观念来评判事物正确与否,以污染的第八识来评判,就是自私、狭隘的“小我”观念,以洁净的第八识来评判,就看清楚了事物的本来面目,甚至转为济度众生的“大我”;以第七识来分别前五识的色、声、香、味、触等境(环境)以及各种法的境,则是第六识,即意识,所以意识有被污染的部分,也有清净的部分。
具体而言,意识有四种:
(1)明了意识。此种意识与眼、耳等前五识同时产生,对于外境之好恶、长短、方圆等,都能明了分别,故此识称为五识之“明了依”,又称分别依。
(2)定中意识。此种意识是入定时的意识,也就是独缘定境,而不与眼、耳等五识同缘,故无色、声、香、味、触等一切尘境作为外缘。
(3)独散意识。此种意识不与五识俱起,思绪散乱,即不攀缘五尘之外境,散乱纷杂而遍计(执著、胡思乱想)诸法。其状态既非处禅定之中,亦非属梦境。
(4)梦中意识。即于梦中见种种境界之意识。
四种意识中,明了意识与五识一起产生,所以又称五俱意识,略称五俱;后三识则不与五识一起产生,所以又皆称为独头意识,略称独头,依次将此三识称为定中独头、散位独头、梦中独头。
而五俱意识又可区别为与五识同缘与不同缘两种情形:
(1)五同缘意识,是指与五识一起产生,且与之攀缘同一外境之意识,例如眼识见青色时,意识亦想青色。这是直接的感知事物而无推理,称之为现量(简而言之,量是认知、论证事物的过程及标准)。
(2)不同缘意识,是指虽与五识一起产生,且被五识所依,然而因为其具有自在攀缘的作用,所以可广缘其他诸法,例如眼识见烟时,意识于同时即由烟想到在烧火,此为推理,称之为比量,比是类比的意思;又如眼识见绳时,由于恐惧,意识于同时想到绳子即是蛇,此为妄想,既不是现量,又不是比量,称之为非量。
(二) 妙观察智
妙观察智由意识转化而来。所谓“观察”,就是对色、声、香、味、触等周围一切环境,用智慧、用自性之理去体察,当然首先要作到“观察法忍”,在此基础上随缘而生妙用。
所谓“观察法忍”就是体察诸法皆为虚幻,因缘和合而生,为自性所幻化,本无生灭,所以心应无任何妄动,安然忍受,即为守住了真如实相之体,称为观察法忍。由此,再随缘产生济度众生的妙用。妙用之一体现在讲法上。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时机而运用不同方式宣讲不同层次的佛法,即为随缘。而之所以能够作到随机接引,是因为已证到众生的“法性”相同,而“法相”不同,所以能够随机而讲法。
如何由意识转为妙观察智呢?主要有两种方法:一者意识转智,二者入我我入。
由于意识主要有四种,所以有四种意识需要转智:
(1)转梦中意识:首先要作到不放逸自己的睡眠。其次在梦中也要把握住自己的心行。
(2)转独散意识:要设法运用各种禅定(三昧)使散乱的意识定于一处。
(3)转定中意识:在行住坐卧等各种禅定境界中,特别是在坐禅时,如若入定,一定要清醒,不要欣赏、追求、执著于各种境界,要守住自己真正的主人公。
(4)转明了意识:要做到“观察”,进而达到“观察法忍”。如果你没有这种境界,没有这种感觉,也应该用这种理论来看待事物、对待事物,并不断地总结经验,你就会发现,这些境界你会逐渐达到。如若不这样,而是等有了这种境界之后再这样作,就不叫“转”,而叫“有”,谈不上转识成智了。
另外,在密行修行中,妙观察智对应于极乐世界的住持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所以以大悲之心、大悲之行入我我入于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定会得到这些大觉者的加持。
心对境了别,是为识之意;
诸识有九种,学人应清晰。
眼耳鼻舌身,五根对五境,
生识不分别,是为前五识;
真心无污染,是为第九识;
真心被污染,是为第八识;
第八识藏种,形成诸观念,
其间执有我,是为第七识;
分别种种法,并有喜厌观,
此为第六识,缘于诸种子,
形成诸观念,执我来评判。
九识本一体,功用妙用异。
意识有四类:独头与五俱。
独头另有三,梦定与独散。
五俱细分二,同缘不同缘。
同缘为现量,感知不推理。
不同缘推理,称之为比量;
不同缘妄想,称之为非量。
意识转为智,为妙观察智。
一要调昏沉,梦中也修心;
二要调散乱,处处要禅定;
三要识真我,定中不迷境;
四要勤照察,证观察法忍,
忍中破诸幻,守真生妙用;
五要大悲心,以及大悲行,
入我我入佛,觉者定加持。
[说明]本法仅供大乘学人修学参考。
公元二○○○年十一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