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在家众的修行——六根本与六随念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在家众的修行
  六根本与六随念
  在《杂阿含933经》里佛对释子摩诃男(Mahānama)说:「汝见如来,不见如来;见诸比丘,不见诸比丘;且汝常当勤修六法:何等为六?正信为本,戒、施、闻、空(舍)、慧以为根本;非不智慧。是故,摩诃男!依此六法已,于上增修六随念,念如来事,乃至念天,如是十二种念成就。彼圣弟子诸恶退减不增长,消灭不起。离尘垢,不增尘垢。舍离不取,不取故不着,以不取着故,缘自涅盘。」
  是故依正信、念戒、布施、闻法、修慧与舍,配合十念的前六念的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能自证涅盘。前六法是实践,后六法是随念。
  1. 正信为本
  信是信佛,信法,信有贤圣僧,信善恶业及其果报,信业未灭尽者还有来世,不生常见或断见,正信依法修行必定证果。
  正信主要是对佛陀的深信。在《增支部》(2. 22)中,佛陀明确地说,他是一个人,但佛陀不是普通的人,因为他已经根除了凡夫所有的烦恼和污染,如莲华生於水中,而不被污泥所染一样。佛陀身体也会生病,但是佛陀内心是充满了快乐。
  「比丘们阿,有一个人生於此世,是为了大众的利益和幸福,出于对世间的慈悲,为了人天的利益和幸福。他是谁呢?他是如来(Tathagata)、应供(Arahat)、等正觉(Sammasambuddho)、明行足(Vijja carana sampanno)、善逝(Sugato)、世间解(Lokavidu )、无上士调御丈夫(Anuttaro Purisadhammasarati)、天人师(Sattha devamanussanam )、佛(Buddho)、世尊(Bhagava )。比丘们,这一位人生在世界,是一位非凡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在《增支部》5.38中说∶「在家众正信有五利∶世上善良有慈心的人会先对正信者散发慈心,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造访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接受正信者的礼物,而不是对不信者;他会先教示佛法给正信者,而不是对不信者;在家众正信者身坏命终,会生於善处天界。」这是有正信佛教徒能得到的五种利益。
  在《杂阿含844经》提到若是修行人能断四不信住:也就是不信佛、不信法、不信僧、不信持戒,这四不信完全断除,成就四不坏净(四乐意住):也就是成就信佛、信法、信僧、信佛所制订圣戒的四乐意住。那么这个人,就是如来、应供、等正觉所知所见,佛记说这个人得须陀洹果(Sotapanna),不堕三恶趣,决定正向菩提,七次天上人间往生,达到究竟苦边。这在《杂阿含851经》里也称为“法镜”,即是能以正法自己照见自己,自己印证自己。(《增支部》5.179受持五戒,成就四乐意住。)
  2. 戒为根本
  在家戒 (gahattha-sila):在家男女眾所受持的戒,如∶五戒 ( pancasila)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布萨八戒 (uposatha-attha?;gasila)等。
  五戒是每一位在家众要受持的戒条,一个人皈依成为佛教徒,就必须努力守好佛所制订的五戒∶
  一.不杀生,从人乃至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慈心不杀不伤害,不自作或教人作。须具备五个条件∶对象(有生命的众生),看法(有生命的众生),动机(故意要杀),行动(自作或教人作),结果(受害者死亡)。
  二.不偷盗,凡是有主人的物件,价值超过五钱(五摩沙迦Māsaka,约值美元$25),不给予时不以盗心取用。须具备六个条件∶物品(有主物),看法(知為有主物),动机(盗心),行动(自手取或教他取),物值(过五钱),结果(取离原处)。
  三.不邪淫,是指禁止夫妻以外的性行為;八戒的不淫是指完全禁止男女性行為。须具备四个条件∶对象(男女),知道(清醒),动机(淫),行动(三道交媾)。
  1. (1)如果男人与二十种女人其中的一种女人性交。这二十种女人可归纳為三类,即是∶
  A.九种被守护的女人即∶母亲守护 (mātu-rakkhitā),父亲守护 (pitu-rakkhitā),父母亲守护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护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护 (bhagini-rakkhitā),亲戚守护 (nāti-rakkhitā),家系守护 (gotta-rakkhitā),法守护 (dhamma-rakkhitā),有(丈夫)守护 (sārakkhā)。
  B.十种已婚的女人即∶买得妇 (dhanak-kitā以财物买之令住),乐住妇(chanda-vāsini爱人令爱人住),雇住妇 (bhoga-vāsini与物而令住者),衣物住妇 (pata-vāsini与衣物而令住者),水得妇 (oda-patta-kini 触水钵而令住者。共取钵水灌手,共誓说:「愿此水和合不离」 ,而為夫妇,為最正当的结婚仪式), 鐶得妇 (obhata-cumbatā 取去花鐶而令住者。 如取薪等以鐶置头上而载物。取女鐶掷取而说 :「妳来住我家為我妇。」如此却成為夫妇),婢取妇 (dāsi-bhariyā却是婢又為妇),执作妇 (kamma-kārini-bhariyā是作务者又是妇),俘虏妇 (dhaja-hatā俘虏中取来者),暂住妇 (muhuttikā一时之妇)。
  C.罚护女 (sapari-daióā) ∶有人準备处罚的器具说:「 凡是到某某处和某某女子做不当的行為,我将处罚他。」《律藏.经分别》(Vin. S. Vibh.)
  (2)如果女人与十二种男人其中的一种男人性交。这十二种男人可归纳為三类,即是:
  A.九种被守护的男人,即:母亲守护 (mātu-rakkhitā),父亲守护 (pitu-rakkhitā),父母亲守护 (mātā-pitu-rakkhitā),兄弟守护 (bhātu-rakkhitā),姐妹守护 (bhagini-rakkhitā),亲戚守护 (nāti-rakkhitā),家系守护 (gotta-rakkhitā),法守护(dhamma-rakkhitā),有(妻子)守护(sārakkhā)。
  B.两种已婚的男人;
  C.罚护男 (sapari-da?;óā) :有人準备处罚的器具说:「凡是到某某处和某某男子做不当的行為,我将处罚她。」《中部义释书1.199》 (M. Ak. 1.199)
  2. 清醒地觉知要和上面的任何一种女 ( 男 ) 人性交。
  3. 以种种方法行性交。
  4. 如果男人与女人的口、 阴道和肛门这三道的任何一 道行性交。如果女人的口、 阴道和肛门这三道与男人的阴茎(男根)这一道行性交。
  四.不妄语,犯此戒须具足五个条件∶对象(人),话题(谎话),看法(说谎),动机(欺骗),结果(听者明白)。
  五.不饮酒,犯此戒须具足二个条件∶对象(酒类),行动(饮用)。
  《中阿含.善生经》里说道:「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者,当知有六灾患: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把秘密说出来),五者不称不护(人不称赞不爱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这是饮酒的六种过患,它实无利益。
  活命八戒 (ājiva- atthamakasila) 和布萨八戒 (uposatha-attha?;gasila) 的八戒相同。有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梵行),不妄语,不饮酒,过午不食,不歌舞娱乐香鬘饰身,不坐睡高广床座。活命八戒可以天天受持,而布萨八戒只在六斋日,即阴历初八,十四,十五,卄三,卄八,卄九或卄九,卅日受持。八戒是能修到阿罗汉果的。
  第三戒根据《梵网经》和kangkhavitarani的论註,列举须具足二个条件1性慾的动机。2性器官接触(阴部、肛门、咀巴)的行动。khuddakapatha的论註则列出须具足四个条件∶1性器官。2性慾(上述器官的交合意愿)的动机。3性交的行动。4乐受。
  第五戒须具足四个条件∶对象(迷幻物),动机(饮用的慾望),行动(饮用),结果(迷幻物经过喉咙)。
  第六戒须具足四个条件∶时间(从中午一直到次日黎明的时段),对象(食物或餐点),行动(吃),结果(吞嚥食物经过喉咙)。
  第七戒必须分成两部分来看:
  第一部份:戒除跳午、唱歌、演奏乐器和观看娱乐表演,这些都是善心的障碍。这部分有三个条件:对象(娱乐表演,诸如:唱歌、跳舞等),行动(前往去看或听),结果(看著或听著)。
  第二部份:戒除装饰品。这部份有三个条件: 对象(装扮身体的饰品,包括花、香水、化妆品等),时间(在非生病时使用),行动(為美化身体而使用装饰品)。
  第八戒须具足三个条件∶对象(高床或大床),看法(知道是高床或大床),结果(或坐或卧其上)。
  在《增支部》5.177中说∶「在家众不应经营五邪命∶买卖武器,买卖人畜,买卖肉类,买卖酒品,买卖毒药。」
  随念自己之戒德,持戒实无毁、无穿、无污点、无杂、自在、智者所赞、无所触(不为爱与见所触,亦不为人责难),令起于定。随念戒能得近行定,但它能令近行定、安止定、道定与果定生起。
  佛在《长阿含经》(卷二)里说道: 「世尊告诸清信士曰: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求财,所愿不遂;二者设有所得,日当衰耗;三者在所至处,众所不敬;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当入地狱。
  佛又告诸清信士:凡人持戒,有五功德:何谓为五?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往之处,众人敬爱;四者好名善誉,周闻天下;五者身坏命终,必生天上。」

 
 
 
前五篇文章

佛教四护卫禅

上座部佛教止观禪法

持教法师准提随谈录

梁武帝受菩萨戒及舍身同泰寺与“皇帝菩萨”地位的建立(1

读“宋代看话禅及其思想特质”

 

后五篇文章

上座部佛教或原始佛教修行的前准备

原始佛教与现存的上座部佛教

楞严咒的功效

‘房山石经’千句大悲咒文缘起

杨惠南著:《金刚经》的诠释与流传(2)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