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 禅宗 密宗 成实宗 地论宗 法相宗 华严宗 律宗 南传 涅盘宗 毗昙宗 三论宗 摄论宗 天台宗 综论 其它护持
 
 

涤华禅师行略(3)

发布人:admin   下载DOC格式文档    微信分享     

 
 
     

其次,初参,初学,禅那之人者,能方便坐者,当争取单趺而坐之;能单趺坐者,当争取,双趺而坐之。能坐短时间者,当争取,较长时也。能适宜单趺,十分钟时,当忍到,二十分钟;适宜二十分钟时,当忍到三十分钟;适宜三十分钟时,当忍到四十分钟。如是类推多月多日,一月一日,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分分秒秒。每逢坐到最疼痛麻胀之际,是真禅也。倘若,见痛见苦,即时放腿者,即是不能证得,无上发忍,波罗密道性感。倘能一忍到底者,“即是自定之时刻。”当知,真正世间法,倘能无我相时,有为、有执、有想、有相之禅,亦是无上之真禅也。学大禅者,不明空色之义,有无之真理者,非禅也。当知,疼、痛、麻、胀之际者,能治全身,全心之病也。
能治身病
能治全身之病者,当知,筋是动脉,与静脉,之关节也。犹如针灸刺入穴位之法者。能达到,治疗疾病,之目标也。所谓,趺坐者,能使其双腿,疼痛麻胀也。其疼痛麻胀之苦,达到极顶之时,头面手足,无有一处,不是红色者,余本人经常领会其义也。今供养于,现在与未来学佛者,参而用之。周身,能见红色者,即是周身穴位,无有不是,无相之针灸,刺入无相之穴位也。当知趺坐,是大医王,能治全身之病者,为第一也。
能治身病
能治全身之病者,由疼痛麻胀故,能渐渐,深入其真心也。深入真心者,深入绝迹诸妄也。绝迹诸妄者,绝迹尘劳,诸是非相也。倘能绝迹,尘劳诸是非相者,其心必归真如也。心归真如者,其觉性成也。其觉性成者,彼岸之人也。学佛者,弗可弗知,弗可弗明,其道义也。
能消业障
由疼痛故,而能熄灭,颠倒顾虑,诸妄诸执,诸是非相也。
问:妄想执者何?
答:妄想执者,七情,六欲,十八界,二十五有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也。有七情者,凡夫之人也。能断尽,七情者,四果道性,大阿罗汉也。六欲者,眼欲见色,耳欲闻声,鼻欲嗅香,舌欲尝味,身欲着触,意欲分别,种种诸是非相也。六欲不无,生死不可了者,故初二三果,不能得也。何况道性,与彼岸者,更默可能望也。十八者,其名十八界也。十八者:1,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也。2,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也。3,眼见色,住色;耳闻声,住声;鼻嗜香,住香;舌尝味,住味;身着触,住触;意识别,住别,住种种尘劳分别者,为六识也。三六合而,为十八界也。十八界,善者,天、人、阿修罗,三道也。十八界,恶者,地狱、饿鬼、畜生,三塗也。界者,限定范围也。住者,遭遇六欲污染,而不能逃脱也。二十五有者,十恶、十善、五蕴也。十恶者,杀、盗、YIN、妄、绮语、两舌、恶口、贪、嗔、邪见也。邪见者,痴迷也。十善者,无十恶也。污染,十恶者,生生死死,常堕三涂也。广作十善者,常住,天、人、阿修罗也。常住天、人、阿修罗者,生死不能了也。无恶无善者,彼岸之人也。五蕴者,色、受、想、行、识也。染住五蕴者,六道四生,无期可出也。倘能,五蕴皆空,即是证得大阿罗汉,道性天中,之人也。略称其号,即是得菩提心也。是如来也。再者,趺坐遭遇,疼痛麻胀者,即是消除,无始以来,直至今日,诸业诸障,诸是非相,之果报也。何者?如来心也。
问:何者为如来心也?
答:如来心者。因某甲,趺坐其座而使某甲,无妄之真心,与如来心,合成一体之心,一心也。一心者,如来心也。所谓,如来心者,无上之灵感也。感者,能转烦恼,而成菩提也。如来心者,感也。感者,能转七情,为七觉支分也。感者,能转妄心、妄性、妄识,为真心、真性、真识,成三觉者。三七合并,为十觉也。十觉者,具足觉也。复名,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也。又名为,大觉世尊也。如来心者,能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能转,杀盗YIN,为三菩提也。能转五蕴,为五清凉地。能转六欲,为六波罗密。能转十八界,为十八罗汉。能转二十五有,为二十五,摩诃萨也。如来心者,如来禅也。如来禅者,无妄真心也。如来心者,人人具足,若无妄者,是也。
坐禅者。坐无坐相,亦无非坐相,是第一禅也。可惜,初参,难明其义。是故,初参甚广。余以世禅而言之。其坐如锺,其钟者,不动,亦不偏也。其钟之面,而有三针,其三针者,一速,二转,三缓也。此三针者,周转而无停也。此禅者,大禅也。汝等,仍不可明其义。倘明,即悟也。今以,通俗之禅,分别如下:通俗者,如意坐、单趺坐、双趺坐也。如意做者,是平常坐也。以双腿,屈膝,而坐者,为如意坐也。
单趺坐者,左腿脚放在,右大腿面上。倘若,时间较长,吃受不住者,亦可将左右二腿调换下。倘若能,受持得住者,宜乎不调,为善也。双趺坐者,以左腿脚,放在右大腿面上,复将右腿脚,翻在左大腿面上。双腿越紧越好,坐其座上,其双膝,以本人手,用大中二指叉开,核对,以三叉,为合标准。坐定之时,宜不动,为善。在不动中,腰直而面端,体正而自如。不歪不躺,不偏,不扭,不倾,不斜。前不伏案,后不倚靠。趺坐之时,双手自由,放在大腿面上。若在严寒之时,双手抄插,在袖筒里,最为合宜。若在,暴暑之间,宜用竹性,行香板,其双手心,按住此行香板,适意很多。所谓双手心,而得竹性清凉,其心亦安然。切不可,以右手背,压在左手心上,而结弥陀印,放在胸前。何者?倘结弥陀印,非禅者,净也。净者,是从此,穷世界,而转到,富世界里,去享福也。何者?不出世界者,其生死,从何而能了耶?世界者,此岸也,而非彼岸之人也。“欲了生死者,非禅莫及。此禅者,外禅也。
内禅者,眯眼,而观其鼻尖,鼻复观心。所谓,眼鼻心,三者,打成一片也。其鼻呼吸,须微细,而较长,适意者,为最善。在呼吸之间,当参其禅味。禅味者:1,禅机。2,话头。3,持咒。4,忆经。5,数息。6,白骨观。等等。
首释:参于禅味者。参之者,审之也。审其是耶?非耶?虚耶?实耶?善耶?非善耶?参者,择也,择其善者,从之,用之,而证之。其不善者,舍之,去之,远之。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善者,是我师也。从彼学之,仿之,效之。其不善者,亦我师也。知彼之非,扔之,掉之,弃之。其善,与不善者,以慧眼观之,实是,参者,之试金石也。亦名,诸佛,试其参者,之道性,有耶?无耶?是耶?非耶?倘能发坚固心,行不动道,以智慧眼,选择而用之。以无退,无转,无我,之心,而证其秉性者,善者也。禅味者,道也,义也,明也,心也,定也,慧也,见性之基也。味者,禅定之中,风味也。其禅,之妙味,胜过一切,诸味之上。其风味,即无可比,而与衡量。禅味者,其境界,庄严,妙湛,而灵感,之味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他人,莫可及也。莫及者,他人莫可知,其妙味也。其风味,甚浓,默可尽宣。未悟证者,反之也,反者何?其心,沉闷,叠叠而遮其,真心也。
禅机者。犹如我佛,如来,夜观群星,而大悟。当参,悟在何处。当参,一茎草,一手指,一钵水,一碗饭,以及行、住、坐、卧。在马路上,在跳舞厅里,在西厢记,书中,在红楼梦,小说中,在YIN窟里,在匪窝内,在王侯、将相府中,在贫穷,讨乞里,在生死、屠杀,之坊里,甚至,在刀山、火海、地狱、鬼、畜生中,皆能触机,而大悟。当知,在在处处,无有不是,如来法身,说法之处,之道场。无有不是,如来,正法性身,之体之处。大悟者,遇如是机,触开如是处,故名,为禅机也。禅机者,无穷无尽,亦无言说也。倘若说破者,草也。自悟自得者,宝也。
话头者。舟也,车也。汝等,当知,本世界中,上临,日、月、星辰,下至,海底,山凹。以及,四方,四维,之内,无有一物,无有一事,而不是,话头者。倘悟之后,目之所见,耳之所闻,以及,鼻、舌、身、意、六尘、六识 ,无有不是 ,话头。倘未悟证者,当自选之,某一句话,或某一件物,某一名词,而适其本心者,选而用之。选而用之者,只选一句,多则一连句。其他,佳语,妙句,一概,舍而去之。所谓,无染、无杂、无邪、亦无苟且也。即为无有妄念之道义。参者,疑也。疑其,是耶?非耶?究竟,是耶?非是耶?参话头者,在此无攀缘心,之下,将此一句,话头,或一连句,话头,绵绵而不断,不离,亦不决。在此,不离不决之中,将全身全心,全全放下,放到无放之处,即为真放下也。这一话头之白妄,消灭其他,一切诸色妄也。亦名,以妄治妄,复名,以妄而攻妄,其妄即无。倘无诸妄,其白妄之话头,亦不存在。话头者,在未生其心之前,即是,未生心、未动念之时,参忆这句话,其名为话头。否则即非话头也,而是话尾也。参者,在不明白,这话头中,意欲追求,明白之处,方为真参话头。倘若追求到底,一触即悟。若有参者,已明白,这一话头者,不须再参。已经明白,这一话头者,而非究竟也。何者?有智无慧也。有智无慧之人,妄想是非,杂念飞腾故,其名为非悟也。真悟者,真修也,真修者,修去五蕴,而无染;灭尽六欲即无贪。无染无贪,方为明白,这一话头,之人也。是名为,大悟之人也。大悟者,其果报,即在目前矣。能如是,倘再进步者,彼岸之人也。
未悟之人,宜其实修。实修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也。在奉行中,倘能无我、人、众生、寿者,能无此四相者,万缘万德,无有不在,真心中。其名为,实修也。在实修中,而能明白,这一话头者,其悟证之道,备矣。
附:公案一则,希诸学者参之。(其意义是,无须选择,话头之执也。)
昔时,某一鱼翁,有一妻一子,其三人,以一艘鱼舟为其家,以捕鱼为业。其子,年方十龄。此小儿,见他父,不防之时,偷偷摸摸,将活鱼放到河里去。有日,他父见到,其子这样,即时教育此儿。其儿心怀不平,即将其父,一推而落水。其父,不明水性,因此而亡。其父亡已,其母生活即无依靠,只能送子投入小庙,作小沙弥,其母改嫁,而与他人。此小沙弥,经常忆念,昔日之非,无法挽救,彼在此,悲痛之下,信口而言:“推父落水,逼母改嫁,该当何罪?”这三句,为一连句。此小沙弥,口之所念,心之所忆,甚为懊恼,以无法收回。彼在此间,悲痛感触之际,日夜之中,时时刻刻,以分分秒秒,而不离此,这三句偈,即名为,口头禅矣。此一口头禅者,是真话头也。如是忆念,三十余年,未曾间断,一刹那间,这一悲惨。有日,此一沙弥,忽然大悟,及时,桶底脱落,心光毕露,其身与心,即得自在,往昔忆念,父母之感,以为过度已。此时沙弥,在大悟之后,预知时至,自言,吾不来世间矣。此一公案,而不是烦恼即是菩提吗?当知,修悟证者,逆顺一如也。其沙弥之父母,在无度中,以度已。觉者,当深参,有志者,事竟成。论言,话头者,当机也。当机者,为适合其用也。
余今将,念佛是谁,四个字,来由,略写其要。其义于下:
由清朝某某皇帝,信佛而又善于禅。其帝欲寻一位通禅者,入宫。其帝复忆往昔,有位大德,其禅最高,其机最妙,可惜现时,已经去世矣。复忆,其师善,其徒必善。于是下诏,而颁布,命诸使节,明访而暗调,寻找某某,大德禅师之徒。时有某使节,在江苏省扬州高旻寺中,访出一位僧人,的确是,某大德之真徒也。其时,使节将此情况,飞奏进京。皇帝见其奏章,及时下诏,命该僧奉诏而进京。其时该僧见圣旨,焉敢违背,于是时中,奉诏而进京。到已,经过午门,转奏其事,皇帝即令此僧,而进内宫。该僧见帝,朝拜之后,皇上赐其平身,复赐其座,而与座之。时帝王参诘该僧,至要之义。该僧却一窍不通,一门无入。此僧,无法接谈。此时其帝,已诏至此,亦无法挽回,所谓,金口玉言,永无更改,只能将计就计。其帝曰,限汝七日内开悟,否则取汝之首,悬挂于午门。这时帝王,复赐上方宝剑一口,命宫娥悬挂于,该僧宿住,门楣之上。等待到七天已,帝复敕其僧,而诘其要,其僧无言可答。帝欲斩之,其僧跪求,缓期七日,帝即允诺。复至,二七期终,帝敕,其僧,更诘其要,其僧无言可答。帝命速斩其僧之首。时皇后出面,替其僧,讲情,再缓七日,倘不悟者,那时斩之,帝复允许。其时其僧,日夜恐怖,到三七已,其帝复敕其僧,面诘其要,其僧无答。其帝竖起一拳,而问该僧,这是甚麽?该僧仍无可答。帝命侍从,速去彼门楣上,将上方宝剑取来,让朕亲自来斩此僧,方消朕恨。其御侍从,即取宝剑,捧上帝前。这时皇后,与诸宫院,环跪求缓,帝复允许。到四七终,其帝,复诏其僧,而至。帝复竖起一拳,问是甚麽。此时其僧,亦举一拳,而问帝言,是甚麽。帝复诘其要。而问该僧,其僧应答皆妙。其时帝王皇上,加封该僧,为某某国师,复赐其座,坐于天子之侧。同时天子,复向国师而言曰,国师当在宫里,创造一所禅堂,其堂领首者,赐给予国师。倘须一切,希国师自主,不须再来奏朕等等。这时国师,即命侍从,备诸禅堂,所须钟板等物,复命侍从,制一木置,上方宝剑一把。后来改名为香板,留于国师自用。其时国师,见诸宫院,以及妃嫔等众,皆是口口声声,以及出言吐语,无有不是,阿弥陀佛,这一句,口头禅者。国师自谓,这样的境遇,无法扭转,只能就势。因此,咐嘱她们深参,念佛是谁,这一句,为话头。其国师意义,是依靠这一白妄,而治种种色妄。亦名,以妄治妄,而是参学者,一种法门也。后来该国师,奉旨回扬州高旻寺。所谓,当代之禅堂,多从其国师,一手创造而成立。此禅者,其名为国师禅也。亦是初参者,须要之法门也。终。希诸参学者,参而用之,而不失其道义也。
打七颂:
1,扛着香板跑七香 跑去转来在一方
一方倘无一方相 跑与不跑皆真参
2,跑香当破一切相 破相即是破本参
若破本参须破我 破我之时破本参
3,扛着香板打禅七 打人打我打是非
打尽一切是非相 无人无我无是非
4,坐香必须提话头 话头无我我是谁
念佛二字打闲岔 希诸大德应当删
5,打七打的门外汉 即已进门打甚麽
未进门时须放下 放下一切破本参
6,禅堂本心即禅堂 世间禅堂度初参
倘无禅堂无归所 禅堂住世度初参
7,初参譬如儿周岁 禅堂犹如父母搀
倘能无人无我相 已成中年大丈夫
8,初参未悟无参处 禅堂当作化城参
化城非有亦非无 非有非无出娑婆
9,不明无相是真相 犹如盲目穿花针
倘能无人无我相 在在处处证法身
10,倘无见相见一切 无有不是法性天
若执一尘有无相 如来亦名是众生
11,参透本来谁是我 谁是我中复是谁
谁我二字都放尽 是则名为参中参
12,我禅十人九不明 乱想作佛作如来
倘能无妄亦无相 无妄无相证如来
13,参禅若参富荣华 万死万生不脱枷
不明富贵枷锁相 的是生生死死人
14,学佛之人多不慧 十有九九着相参
可惜无法使回转 无慧之人是苦人
15,若参他人诸德相 犹如说食焉当饥
本来本有本智慧 舍己求人作甚麽
16,若明本来无参处 是则名为是真参
真参亦无真参处 无参而参破本参
17,可惜世人悟性差 仍须先悟点点他
能无点与不点相 是名先悟点点他
18,千譬万喻无非相 无相相中有真常
倘能一口全吞尽 大家齐唱太平歌
19,初参不明无我相 弗知五蕴怎麽空
六欲相中求本来 的是海底摸花针
20,通同通尽通放下 尘尘刹刹尽世尊
能悟能证能如是 在在处处是全身
持咒者。持此神咒,威严密力,而能成就,灵觉妙心,到于彼岸之地。持者,坚持到底也。持者,无舍无逸,亦无放断也。持者,持此神咒,威神之力,而能降伏,一切妄也。持者,使妄归真,到于觉地也。持此神咒之威力,能转五蕴,成五妙力。能使五根,在见闻觉知中,无有不是真心,本性,之处。持者,持到心、性、识中,无有持咒相,亦无非持相。
以咒,辅禅者,宜短而鲜之。略说少许,与学者,掺之,选之,用之,而能成就之。参者,以智慧力,用密咒印,使妄归真,从迷入觉,亦无归入相。选者,选其适也。不可,贪多,图广。贪多图广者,三昧,莫可成也。选者,符合本心,所宜之句也。选者,针对,我妄,深穴之处,下一诀针也。选者,选一,不选二也。选者,选其无相,不可选其妄想,执着,是非相也。用者,见闻觉知,耳目无染,心无所住也。用者,用其一句,最多一偈,之义也。用者,以此密咒威神力,来一斩一,来双斩双,斩尽斩绝,斩到,无所斩处。是名非斩,而斩尽矣。至此大道成已,而无所成相,亦无非成相,更无非非相。选之者,略标少许,希诸参者,自选一则,终身用之,不忘亦不息也。
用者,何也,绵绵印于真心,续续秉承本性,永无竭止,甚至一刹那间,亦无间断,倘能如是,三昧(翻一心)必成,性光毕露,灵觉妙心,不求自得。选者,略举几则,希诸学者,自选一则,终身持之,而用之,证之,而成之。1,无我相。三个字,能破一切妄,一切执也。2,摩诃般若波罗密多。此一句,能得大智慧,到彼岸也。3,若见诸相,非相,非非相。这三句,能灭妄归真,亦无归真之处也。4,无我、人、众生、寿者。这一句,包括四句偈也,能持,能用者,必得其果,而证其道也。5,念佛是谁。这一句,专对长期,坚持,久念,阿弥陀佛之人,顶门一针也。6,推父落水,逼母改嫁,该当何罪。这三句,专对,推父逼母,之人而用者,倘无其事,即不可用也。7,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四句者,是心经中神咒。其神咒,最适合,禅机。其神咒,威力,无所不及,神咒灵感无所不应。余举这几则,以便参者,自选,而自用之。其妙感,而无穷极。
解义:(若言,余所解者,有处、地名人名、不明者,非也。余答,汝非也。阅觉,阅其道义也,不可阅名相也。)
参者当知,天上,天下,一事,一物,一行,一止,一言,一默之中,倘生,坚定心,发真实行,誓愿具足者,无有不是,神咒也。所谓,用之则彰,不用则藏。犹如一电,备用甚广,倘能善用,无不成就。若言,梵密为咒,否则,非咒者,执着人也。倘能,衷心坚持,不紊不乱,发真实愿,所有一句,两句,常持,而无变者,无不是咒,无不是话头也。复以世法,验而证之:世人常说,常行,发如是愿,赌如是咒,如是之说,那有梵言,与密语耶?
当知,誓咒,志愿,四字之中,非一非二,亦非三四,在非非中,其妙用无穷,亦无竭止。世人倘明,空色不二,在不二中,亦非一二。若能知而,用之,非世间,之人者,即名为,预正证彼岸,之人之谓也。
忆经者。参禅之人,在行、住、坐、卧中,一切,举止、动、用中,于般若经中,与大乘经中,其义,适合本心者,常忆其要之人,亦是,助禅之道义也。
余抄《六祖坛经》中一节经文,作为用之,而证之:
发达曰:若言者,但得解义,不劳颂经耶?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
心迷法华转 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 与义作仇家
无念念即正 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 常御白牛车
发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发达从昔以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师曰:经义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尹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一偈赞曰: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未明出世旨 宁歇累生狂
养鹿牛权设 初中后善扬
谁知火宅内 原是法中王
六祖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达以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结论:达师,如是念经者,真念也。何者?首念三千,而遇六祖也。复经六祖这一点辍,而得见其,本来之道矣。领玄旨者,领会,般若波罗密也。不辍诵经者,彼已全身,全心,以为法华者,在不诵中,已胜过常诵。不辍者,达师也。而非世人,诵念者,可能与比也。何者?世人诵经,希五欲乐,以六根享受于六尘。求诸富贵者,莫可能与比,亦莫可,共其语也。
数息者。入坐,趺坐,与行住坐卧,作诸事业,之时中,均可能,以鼻端,出息、入息者,而数之也。按照出息、入息,一往来者,为一字。或按照,出一字,入一字者,均可能也。其字者,宜合其人,本心真性中,合适者,为妥当也。数字者:1,宜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以此十个字为纲领也。数者,一鼻息,出入而数之也。数者,周而复始,始而复周也。2,如持,摩诃般若波罗密多。这八个字。3,如持,心经中,四句咒者。或其他经中,自摘其要者,均可数而用之。其名为,数息。复名为,数息观者。观者,以心,观其鼻端,出息,入息,之意也。
论言:数息观者,寄此止妄也。倘能止之,复再灭之,其大道竟成也。
白骨观者。1,专对男女,性欲未无也。2,我相坚浓也。3,万缘难放下也。观者,寄此观而灭其妄也。解:(1)男观女形,女观男相也。宜趺其坐而观之,方能得其要也。趺坐观者,男观其女,年方二八,渐中渐老,渐病渐死,渐灭皮肉,渐渐只见,一副白骨之体,临于目前。观者,当忆此二八者,幻泡影也,无常生灭也,业缘所现也,生死种也。以此渐渐灭绝,无始至今,诸欲性种,其道竟成。女观男者,亦如是也。倘不能趺坐者,于行住坐卧中,亦能观而用之,亦名为方便观,而观之。(2)若我相坚浓者,当观,面临白骨者,是我也。我且无常,妄性即幻,邪心即泡,倘能彻底放下,当知,真性无灭,本心而常住。行者,当舍幻而取真。真者,彼岸人也。行者,当舍泡,而归觉。觉者,大觉无可比也。(3)万缘难放下者,万缘者,是诸业所感也,倘无诸业时,万缘真如也。倘无诸业,诸相诸想时,万缘即万行,成也。万行成者,万德庄严,非我是谁耶!参禅,学佛者,当舍伪就真,其道成矣,生死了矣。
略说公案一则:某禅师,有两弟子。其师命长徒,参数息观。命次徒,参白骨观。其两徒久观而无所成就。徒禀其师,其师问长徒曰,汝未出家时,汝当何为生,长徒答,未出家时,以埋死尸为生。其师复问次徒曰,汝未出家时,汝当何业为生。次徒答,未出家时,以打铁为生。其师言,汝等兄弟两人,将其观,调换一下,再观瞧。于是兄弟两人,调换其观。其兄改观白骨,其弟改观数息。不久两人,均观成也。其师言,观者,当按其性而观之,即宜成。否则者,难成也。附此公案者,希诸参者,当选适当者,观而参之,其观其道,易成之。
禅机一则:
若问,念经、念佛、参话头者,何者为贤,何者为圣耶?便答。是以妄攻妄也。倘能攻破,是名为贤。能攻破,而无余,是名为圣。倘攻不破者,是名凡夫也。攻破者,空五蕴,无六欲也。其他希自参。三世诸佛者,无有不是,从妄而归真也,归无归处,即为大觉世尊也。
参禅
参禅者,有人参数息观,有人参白骨观,有人参拖死尸是谁,有人参念佛是谁。有外道,执着诸相参者,甚多,而不可尽宣。
初参者,不明禅定,之人甚多。而不明:1,何者为,门外凡夫,外道禅。2,何者为,有为,有相,有执禅。3,何者为,大德国师,与初果禅。4,何者为。二果,三果,不来禅。5,何者为,六祖,道性,以及,如来禅。所谓,不明禅味者,不鲜。希诸参者,常阅,金刚经,无名注解,日久深者,即明其道性。然而,中下根者,甚多。彼等,欲登五层之塔顶者,弗从基层,往上者,复可能也。
1,所谓门外,凡夫外道禅,甚多而广。2,有为,有相,有执禅,少于,门外,凡夫,外道禅。3,大德,国师,初果禅,少于,有为有相,有执禅。4,二果三果,不来禅,少于,大德国师,初果禅。5,六祖道性,如来禅,少于,二果,三果,不来禅。所谓,能参六祖,道性,如来禅者,而甚鲜矣……。所谓,初参者,弗从塔基,起修而起足,焉能登其,处二三四五层,塔顶之高峰耶?学者,弗可停足,而观塔。倘停足观佛塔上者,生死何能了也。初二三果之人者,犹如,旅游之客,暂住寄宿亭,之人也。寄宿亭者,详于《金刚经》无名注解中。然而,最利根者,当越层越级,而至彼岸。何者?能无我相时,五层之塔,从何所来,归何所去。能明,本无来去者,彼岸即在目前矣。然而,未悟,未证之人,焉能知之,见之。弗能知见者,何能用耶?况且大用乎!当知,用即是觉,大用者,大觉也。觉而能用者,为证。门外者,犹如明珠在掌,仍然,东寻,西觅,而求明珠者。实实是,痴中之痴,梦中之梦,人也。所谓,生生死死,从劫至劫,绵绵弗能了也,甚多而广。悲哉痛也。再不发心,待到何时,何处耶……。倘能发真诚心,持坚定意,求出生死海者,当昼夜无间,刹那刹那,无断亦无竭,参到无我相时。参到真正,无我相时,即得。即得了其生,而脱其死矣。当知,此参者,是捷中,之捷径也。参者何?当无我相、人相,一切是非,之执之想。倘若有相,其五蕴,从何而空,岂六欲焉能而无。倘若,我相不无,贪嗔痴,欲爱妄,以何法而能了耶……。
行香与跑香
行香与跑香者,缓与速也。老少之人,各适其宜,勿勉,无惰,是真如也。1,因初参,趺坐较长者,其腿疼痛故。2,因初参妄想飞腾故。3,因初参精疲力竭故。5,因初参定力不足,而不能与真心,本性,达成一片故。是故趺者,其时较长,必须跑。年老体弱者,走也,行也。当知,这一跑时,即将诸妄,诸想,诸尘劳相,以及人我是非,与诸粘贴,跑得干干净净。倘能跑到,真心无相,本性无障,之时,万缘万法,无有不是,真如实相者,倘在真如实相中,无生其心,而不是,大悟大证,之人者,吾不信也。倘在跑香时,妄想飞腾者,凡夫之人也。是故凡圣两则,行者,自造也。所谓生死,与涅槃,自作自造,自取也。
问:身体胖,腿短粗,不能趺坐者,怎麽办?
答:另有一类之人,其福胜慧者,身体较胖者,其腿短粗者,故不能趺坐。彼等能发,真诚心者,誓愿到彼岸者,怎麽办?所谓,六祖言,常伸两脚睡,其意义,是六祖,大慈大悲,开此方便,这一门者。参者当知,事虽如是,其理,倘不真纯者,六祖骗人也。普度这类之人,速至彼岸也,何曾骗耶?当自度其心。真纯者,真纯者何?《心经》云,五蕴空,即能度一切苦厄。苦厄度尽时,即佛。其二,能无我相时,趺与不趺,一如是也。其三,六根无住于六尘,亦名无住其心者,无须趺坐,渡舟也。何者?六根,无住六尘者,已稳坐上,直升飞机也。机者,其机直至,彼岸也。无须趺,与不趺,这一假名相也。其四,倘能,万缘放下,放到,无放之处,即名,预证大觉也。预证大觉者,越趺,越级,越化城,之相也。化城者,暂息中途,得果人也。越初二三果,之级者,为最痛快也。后学者,倘能趺坐,而不趺坐,其座者,而听六祖,伸腿睡,与老僧这一说者,此人魔也,此人是大魔王也。是故老僧,不可再说者,犹如《金刚经》中,不可说,不可说,之谓也。能趺,而不趺,与真不能趺者,理当,各尽所能,各自勉力,与自决定,一心达到,极端之处,而无丝毫,偷心处,是真禅那也。希诸参者,勿辜负老僧,常谈也。
自参
若问老僧,参何法门者。答,法门也无,所参者,性也,信也。其性与信,无退无转,亦无疑也。余所见闻者,与世有异也。异者何?见、闻、思、觉,不同也。不同者,见诸情网,以及诸富贵,诸名爵者,犹如晨星暮日也。余在印《金刚经注解》中,常遭逆魔之掌,余在彼掌中,本心而不变,秉性亦弗移。余在诸魔手掌中,均得其解脱尽。何者?金刚般若威力也。
外参者,余坐香,与行跑时中,皆是独坐独行,与独跑而无伴侣也。何者?本性是也。昔时,余发心,写《金刚经注解》时,首坐半支香,然后开目而执笔。作一张写一张,为究竟。再改之誊之,为完整也。所谓,兼坐兼作兼写者,而不分昼与夜也,以体倦为止,而休息之,以此而降伏其心。
问:师父您能够降伏争端之心,是否得果证道耶?
答:未也。余喻无足之人,端坐于四衢道中,有人来问,前途之方向,余曰,向某方是,三塗之处,向某方,是三善之处,向某方,是三界天处,向某方是,称性菩提彼岸。然余因无足,故缘弗可前进,只能端坐是处,作指路之明人。
问:师父,您修何行?
答: 见诸色声,无纠缠心,别无所能,何足道哉。
师父在解答《禅净融洽论》问疑时,其中有这样一段话,现抄录如下:“有人问疑者,颇多,余扣其两端,而应之。诚恐未来人,仍有其疑,故笔之于书,而冠其注之首。亦备未来人参之(禅),用之(净)。余写至于此,而思禅息,方入座而坐之。见一老人,以手抚余之肩,而言曰,汝能入海,取珠耶?余答能。即悟其义。随开目而视钟,其时中夜一时许。因此,铭之而志之。”
摘抄《合刊》中,听闻故事、公案及两论,承事供养于诸有缘人参之。
听闻故事二则
余于一九五七年春,到鼓山,补戒。得补后,在鼓山闭半关。1,持语。2,持坐。3,持一餐。如是三年,如一日。余在这三年中,同盛能师行堂(即在斋堂,替大众师,装饭添菜等)。有日盛师,对余说,我住鼓山四十多年,我见到两则公案,我今天对你说。余点头表示同意。
其一:盛师说:“昔时,我见到,有一妇女,在寺门口,替我们僧众,补旧衣服,而为生活,如是多年。于某日中,方丈问她,你家有几个人耶?其妇答,就是我一个人。我出嫁后,没有几个月,就丧了丈夫,守寡至今,已二十多年。以补穷,为生活,别无收入。盛慧大和尚说:你想出家麽?其妇答:想,就是没人收我。方丈说:我收你,作徒弟好吗?其妇即时向方丈下拜不起。方丈说:你起来,跟我走。其妇提着补篮,跟从方丈,而走。走不多远,走进般若庵,方丈向当家师说:此妇我收她,为徒,取名叫妙觉。方丈叫妙觉,向当家师,拜一拜,又叫向,大众师,一拜,又叫向妙照师兄,一拜。方丈向当家说:你带她剃个头,换个僧衣。方丈离庵,而回寺。妙觉,一时,听师兄,妙照言,《妙法莲华经》,是大乘经,若有人能读,能诵,能写,能拜,即得大智慧,到彼岸。妙觉听到,师兄这样说,妙觉言,我不识字,一不能读,二不能诵,三不能写。我妙觉,只能拜。我请求师兄念,我妙觉就拜,能吗?妙照说能。妙觉,即时,向师兄,顶礼三拜,感谢师兄成就。妙照说,师弟,你准备一字一拜呢,还是一句一拜呢?妙觉说,一字一拜。于是兄弟二人共同发菩提心,即日起香,即时读拜。不久兄弟二人,在本寺,受了具足戒。得戒后,她俩继续读拜。妙照坐在案头,读一字,妙觉即拜一拜。如是拜了,十几年,没有间断。复有一日,福州府来了一位府官,见到一尼,坐在案头,念一字,案下一尼拜一拜。其府官向两尼言:你们拜此经典,拜多少部数?妙觉说:不知道。妙照言:大约拜到十多部。府官言:你们两人能卖一部给我,要多少银子,我给多少银子。因此两尼动心,商量说:大人能替我们在此两边,每边造五间瓦屋,共造十间,就卖一部给您吧。于是,府官坐轿回福建府(便轿就是两个人,抬一张竹藤性的椅子)。回府后,叫当差的,分头到各处买砖瓦、木料、石灰、油漆、雇诸工人,明早及时动身。所有材料,一齐运到鼓山,般若庵内,听凭俩尼指导,而建造十间瓦房等情。所需工费、材料与用项,均到我处来领。其府官,一时亦坐便轿到般若庵,与俩尼会晤。复经数月,而完善。此俩尼仍然是诵经与拜经,始终是如如。复经数年,于某日清晨,妙觉说,我于是日中午,便当逝世,启请诸位,大德,同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共结善缘。即于是日中午,吉祥而逝世。经七日而火化,获舍利九粒。其舍利失圆……。其妙照,享寿九十九岁,无病而善逝于世。
其二:盛师说,我寺西堂,因年老,请求方丈,退职,发心,闭生死,纯禅关。方丈允诺,命一沙弥为护关使。如是多年,如一日。某日重阳节,早晨,沙弥送碗糕来,沙弥说,西堂,今日重阳,请师父吃糕,好吗?西堂说好。西堂又说,明年重阳,希汝向我说一声。沙弥答,是。于第二年重阳,沙弥又送糕来。沙弥说,西堂,今天又是重阳节,请师父吃糕吧。西堂说,汝禀告,方丈一声:西堂师父说,关房老了,今天要搬家,请方丈来一下。沙弥进丈室,见方丈,如是禀告。方丈同沙弥进关房。方丈见西堂,端坐禅床,头有些斜。方丈言,这时仍不精进,待到何时耶!西堂,将头一正,而迁化。“痛快”。
四个公案
其一:昔时,有一小沙弥,问师言:甚麽叫佛法大义。师言:待汝,侍奉吾,三年再言。其沙弥殷勤侍奉,满三年已,复问师言,甚麽叫佛法大义。师复言,待汝更侍奉吾,三年再言。其沙弥更加殷勤而侍奉。更满三年已,其沙弥,更请师言,甚麽叫佛法大义。师言,更再三年吾向汝言。其徒日夜不离,其师之侧,殷勤而谨慎,到三年已,其徒无问,亦无言。师言,汝不问耶?徒言,吾不须,再问。“吾即悟。”
赞叹颂:
徒善师亦善 善善复善善
善善本一体 无答更善善
其师大智慧 其徒亦然然
然然然无尽 慧慧慧无穷
当明问答义 真如复真如
真真真无尽 如如如无穷
三问四无问 无答已尽答
问与无答义 悟证在其中
其二: 有一僧常坐一室而不卧,即名“不倒单”。日久,有人闻其德,经常有人来拜访。其僧言:魔来了,魔来了。如是三十年。后来有人,来访,来拜者,其僧,即无言。或有人,问此僧,为何不说,魔来了,魔来了耶。其僧答,家贫贼不偷,家贫贼不偷。希汝等参最后一句。
其三:百丈禅师,升堂说法时,说毕,诸人皆退,惟有一老人,不走。丈曰:长者,有何事?老人言:我前身说法时,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说,不落因果。因此堕落,作野狐精,至今,已五百年矣,无法脱身,请和尚开示。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涤华师父解,不抹因果。)。老人即叩谢。又说,我在山后岭下,请和尚慈悲,以亡僧礼,而葬之。“所谓现野狐精,而为众生说法。”
论因果相
老人五百年,不能脱,野狐身者,是不能自转,而自执也。不能自转者,老人说,有人问我,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否?我答,不落因果,为前句。是故老人,所答者,是有前无后也。有前无后者,是不能自转,其道义也。犹如,若见诸相,非相,是前句,非非相,是后语。色不异空,是前句,空不异色,是后语。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是前半偈,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后半偈。等等。其老人,前句是,不落因果,百丈后语是,不昧(师用,不抹因果。)因果,是故,由百丈这一转,其句意,完整而通达。是名,依赖他转,而不是自转,其义者。倘能自转其义理,何须困于三塗作五百年,野狐精耶!所谓,坛经中,六祖言,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这样说法,是真说法者,当深参……。而自执也,何者?其老人自执“有无”二相也。其老人首答,不落因果者,是本性中亟出也。忽而,生疑者,疑其答错也,是从真心中,提起是非相也。是非相者,何也?喻未到彼岸,而舍其舟也。是故,老人,自生其疑相也。疑其错也,非也,是也。其老人,倘无心相时,即当冰释,其疑也,何不释耶?无始至今,种性弗可抹也。而从此,依此而报尽也。当知其老人,在不幸中,而大幸也。
其偈言(三昧,翻一心。其二,翻真心。其三,翻归一。)
1,倘若老人再进步 是是非非亦非非
落与不落归何处 处处无不证法身
2 ,老人应身野狐相 是则是名度众生
不落不抹真三昧 以此三昧达故乡
3,本来无有落抹相 无相落抹亦不真
自心倘无一切相 非非非尽复非非
4,从疑入疑疑无尽 因生疑性入疑胎
是故野狐多疑性 狐类无疑亦菩提
5,倘无因果无世界 无世界非凡夫知
此身倘在此岸中 不许无无因果因
6,有无因果双不见 不须再去问禅师
因果亦无因果相 无相因果证法身
其四:火宅原是大法王,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无一不是妙菩提。
六祖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娑婆世界乃火宅,家庭亦然。
师从观音菩萨灵感记中,选来,一则事迹,说明之(师于词句,略许修饰。)
在清康熙年间,在苏州城外,桃李村中,有一住户,名李德清,其家甚善,以耕织为业。该户只有四人,即夫妻俩,与儿媳俩。其子不幸,因病而逝世。彼母念子心切,不久亦离世间。此时家中只剩公媳二人,别无其他亲属。此孀媳王氏女,秉性慈孝,淳朴而纯洁,不愿舍弃公爹,失节而改嫁。因此公媳二人而为全家。媳以耕织为养家之计,其公爹,以家务为协助。这时公爹因念子故,一病不起,很为沉重,时逢严寒,大雪不止,病爹怕冷,甚严甚危。家中俩人,各有一铺一被,其媳在此,窘迫之际,无法解决,只能将自被,加在病爹之身,被上。孀媳只能在公爹脚头,替公爹焐脚,而非一日两日之事。其风声与事实,全村尽知。村里诸人,无有,不厌恶此妇,这一丑态,这一丑陋之行为。时逢二月天气,日渐温和,公爹病,转好而愈,因此孀媳及与公爹,分床而眠。其时孀媳,听门外,族邻共语,言说明日清早,去朝礼南海,而去进香之说。孀媳则意欲与宗族同去进香,并向公爹禀明这一回事。公爹闻言,生大欢喜,咐嘱媳速去联系。其媳即去会见族嫂,请带她同去进香。诸族嫂言:嫂嫂你这样孝顺公爹,不须再去进香等等。孀媳听到这样讽刺之说,犹如未曾听到之心,仍恳请族嫂带她同去进香。后来族嫂允许她的恳求。次日早晨与七宗嫂一起动身,而往南海,去朝礼观世音菩萨。在路多日,即到普陀。诸族嫂等,各自进香,而礼拜,观世音菩萨。此孀妇炷香于炉,拜祝而言:“恳求大悲,观世音菩萨,护佑我公爹,身体健康而长寿,全家得其平安。”诸族嫂,见她这一祝愿,皆含贬斥,贬责之心,已现于形容。该王氏女,见如不见,其心如如,犹如虚空之性,仍执信香,发至诚心,往潮音洞口,方向而前进,意欲入洞进香,礼拜观世音菩萨之愿。其女走到龙舌桥,坡下时,诸嫂见之,甚为担心,即呼嫂嫂嫂嫂,止步止步。(师写至此,双目掉泪,世间之人,诸色人等,为何这样?悲者痛也。)其王氏女止步而问,嫂嫂有何甚事?诸嫂言,此桥甚窄,我等皆不敢走过此桥,而去进香,你为何敢去耶!你快点回头,快点回头。(参)你跟我们,同到紫竹林中,去进香礼拜吧。(参)该王氏,无言回答。(参)仍然拔步直往龙舌桥去。王氏将走到,桥顶之际,因不小心,失足而落水。此时诸嫂及诸香客,有会水人,赴入水中,即将王氏营救上岸。其诸人等,共见此女,已经断气。其时诸人,即用种种方法,而来营救。其时已晚,无法挽回。后来诸嫂在本山上,领得一口施材,即将王氏之尸体,殓入于棺中,盖钉之后,即雇船一只,而将其柩,扛到船上。诸嫂等,同此一舟而过海,入苏州河,起航而到故乡。开船多日,方到苏州码头,靠边而上岸。时诸人等扛柩下船,一直扛到李德清大伯门前。然而,那日王氏走上龙舌桥时,心怀秉洁,故敢迈步前进,直上而之桥顶。忽然昏沉,在一秒钟间,及时清醒,开目而视之,即坐在自家门前,门石阶上。彼即起身,而叫自家之门,叫言爹爹开门,彼公爹应声而开门。媳入门后,公爹问媳言,你回家尚早。孀媳答言,如是这等这样……。爹听之而言曰,此是菩萨,灵感,使你提早回家……。此时该媳在自家屋中,燃香炷炉,而顶礼,常跪而发誓曰“我王氏女,从今日起,直至寿终,永持长斋,昼日尽夜,无休无息,常忆常念,菩萨圣号”。即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彼念数日,正念菩萨圣号之时,忽听门外敲门。王氏应声而开门。彼此见面,甚为诧异而紧张。诧异者,王氏见其,门前停放,一口棺柩也。紧张者,诸嫂见到已死之人,为何能来开门也。其时,王氏言,嫂嫂这一口棺柩,从何而来也?七嫂被问,发愣发呆,无言可回。王氏复言,但说无妨。复请诸嫂入屋里坐。诸嫂进门,入屋坐下,而言之,这等这样。七嫂复诘王氏,为何这等这样耶?王氏复向宗嫂而言曰,这等这样。王氏复说:我等共同将此棺打开来看,究竟是何人。因此多人,即将此棺打开。大家见到柩内,没有尸体,却是一块石碑。多人欲将此碑搬出,其碑即搬不动。后来轰动全村男女老少,无有一人,不来看此听此,这一奇闻奇迹。此时人多力大,共同将此板棺打破,留之烧火,复惊动多少大力,方将此碑竖起。此碑足有两千余斤。后来闻说,此块石碑,是潮音洞口,龙舌桥边之石碑,是观世音菩萨,不可思议之妙力,无穷变化,之神通,而运至此也。此时,全村,无有一人,不赞扬王氏夫人,这一道德感。此一奇迹,流传千古,而度后来,诸有情人。从此全村,男女老少,无有一人不念,观世音圣号者。其七嫂,与王氏女结拜姐妹,惟王氏年长,故称为大姐。其七妹复请大姐指导,将此碑安立何处。王氏姐说,就竖在门前,以显扬,观世音菩萨之妙力,无穷而无尽。于是全村诸人一起动手,即将此碑安立最妥而善之。其石碑上,只有四个大字是:冰清玉洁。
释义:
夫真法者,无言无说,无是非之相。而在无言,无说,无是非相中,无有不是真法也。真法者,真心也。本性,灵觉,妙识也。凡者,圣者,真心,不灵与灵者,行者自造也。灵觉妙识者,大智大慧也。所谓,凡者,我相坚也。圣者,无相也。倘开智慧眼者,所见所闻,以及意识,与觉性,无有不是,本觉妙心,之灵性也。
夫李德清,与儿媳,王氏女者,是非常之人也。当明其女,“夫亡、婆故、遭遇”艰苦者,无有不是,正法眼藏中所储藏,十二部,真经也。所谓“真经”,而无人可识者,悲哉,痛哉。识者,能悟,能彻,能证,能觉,能如是,实践履行者,王氏,而与德清也。是故,能识,觉王真经,之道义者,王氏女也。王氏从孀寡,而至与公爹,同床,同被,同眠,同焐脚者,而不知避嫌疑者,而不明遭其侮辱者,而不顾廉耻,与其臭名者,而不觉,有是非之相者,而不是真正证道,无四相,真理之人者,不可能也。彼王氏女,能如是者,我等佛子,当返躬而自问,自问自心,灵与不灵,能与不能。我等应当,回光返照,而照明本觉之妙心。是凡是圣者,而不须更问,心外之人也。心外之人,虽然大名鼎鼎,而不是五祖、六祖再来者,何能替行者而证也。行者,倘能无四相者,在无证中,已证足也。切不可,依赖他人,问长问短者,理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冷暖自知者,是无上之证也。夫王氏女,与德清者,而不与庞居士,全家四人,比德清者,吾不信也。而不与,老庞并肩者,不可能也。我等四众诸佛子,能发菩提心者,能与彼等,比者,其道成也,彼岸至也。倘能与彼并肩者,方名佛子也。夫王氏女者,所作所为,是世间之法也。以慧眼而观之,无有不是,真如实相,之道义者。此道义者,当证道性天,与弥勒、须菩提,为伍也。所谓悟证后,无法无不法。在无无中,亦无,无无相,是名为真法。其王氏女,是预到彼岸,预证大觉人也。
诵言:
老庞弃宝成道性 王氏焐脚得佛心
有相无相有何用 倘能无用即成真
世出世间诸道义 弗提弗放有何功
倘能弃宝与焐脚 诚为无上道人心
两论
论彼岸与世界
(若言,香水海品亦有层次与方位。便答,假借有相之想达无相之觉。)
彼岸喻虚空。虚空者,无言无说,无是无非,无头无足,亦无东西南北,四维与上下。更无,有为、无为、方圆、长短,和大小,之别。在无诸诸之中,亦无诸诸之处。所谓,如来,能转一切,而不被一切,所转者,是也。世界者,世间也。世间者,尘相也。尘相者,幻泡梦也。若论东方西方,幻中之幻者“执”也!若问,以何为证,便答,以大方广佛《华严经》,香水海品中,之义而证之。夫诸诸世界,在香水海中,为诸诸尘相,点儿。若言,东方极苦,西方极乐,甚至,诸诸世界相者。以经证之,凡是有相,皆是虚妄,不可不知,不可不明,其道义也。诸诸尘相者,业性也。诸诸业性,故诸诸妄所感,诸诸想,所感也,故名为世间。是诸诸世间,在香水海中,仅仅一点点,微尘幻泡相儿。所谓,凡夫念佛,不修心,至圣修心,不念佛者,此也。所谓彼岸喻虚空,世界喻尘相。世界者,自心自造也。倘若无妄无相,即无造相,倘无造相,诸诸世界,即弗可得也。故无所得相。无所得相者,即名到彼岸。何以故?非彼非此也。何者?有相即此,无相即彼也,一心所造故。其二,世者,幻也。界者,限也。幻者,泡也。限者,牢也。世者,业也,因业而成世界。界者,固也,牢固者,牢固封闭,真心妙识,灵性也。弗明其义,弗可为悟证,之宜也。亦弗可,明起道义,之觉,焉能证其道义,之是非耶。世间者,一心自造也。以譬喻而解之。世间者,界也。界者,犹如井底众生也。诸世间者,诸井底,之众生也。倘无业性,即名出世间。出世间者,背尘合觉也。倘能,背尘合觉,井相、底相、众生相,以及,背合二相,从何而来?从何而生?从何而有?故名,无生其心,为真心,弗可,弗明其义。弗明其义,即名众生。倘能,无念无相,无生其心,而不出世间者,弗可能也。真如如虚空,当知,虚空能含妙有。妙有者,一一华藏,在真心中,亦是,一一尘相点儿。当知,一一尘相点儿,无有不是真如,无有不是实相。无有不是,在不庄严之中,而自庄严。在不庄严中,而自庄严,之竟之中,而放无相,之光明。其无相光明,亦无穷处,尽处。问,汝等见麽 ……。世间者,世界也。倘能出世间,即名出世界。出世界者,心包虚空,性通始终也。是名,到彼岸。佛也。
诵言(摩诃,翻最大。世界者,苦、乐、诸国土者,此岸也。参!)
1,若见诸相非非相 大地山河尽平衡
平衡亦无平衡相 是则名为证法身
2,若明华藏海是非 无生一念即如如
无念念念周海界 无念念念性遍天
3,一心心遍一切处 一切处生一切心
一切心转一切相 一切相转一切心
4,倘能无心无转相 是则名为是真心
真心亦无真心处 无有一处不真心
5,无我虚空无我大 无我仍然大虚空
无我无虚无无尽 是则名为证摩诃
6,摩诃亦无摩诃相 是则名为演摩诃
无大无演无诸相 是则名为大摩诃
7,若明尘界无无界 是则名为为摩诃
摩诃非大非非大 是则名为是摩诃
8,能无东西诸边相 是名无相见摩诃
无无无中无不尽 无无无中成摩诃
9,倘能无我无不我 无不我中性摩诃
本性摩诃本是我 真心摩诃复摩诃
10,诸诸摩诃本一体 一体本来是摩诃
如是诸诸摩诃大 本来在觉真心中
偶得偈言
1,未证之人 见人是人 见物是物
2,果证之人 见人非人 见物非物
3,彻证之人 见人是人 见物是物
4,见见之中 差别无穷 亦无限量
5,见与未见 非有差别 亦非非非
6,非非非中 道义无穷 亦无间断
7,无间断中 微妙微彻 无有穷极
8,无穷极中 普见一切 亦无见相
明明其偈,是明明明。
问:彼岸者就是虚空,虚空者就是彼岸。为何不言虚空,而言彼岸?
答:不言虚空者,是如来,寄此无为之彼岸,行此无我之航舟,而使我等与诸众生,出此爱河,离此贪岸,逃出枷锁爱恋之乡。如来寄此假名,而使我等,与诸众生,而有奔逃所归之所。寄此假名,心有望焉,心有所归之处也。然而到彼岸者,其心亦无所归,在无处所归之中 ,无有不是,归心之处也。所谓,归心之处者,无为无我,常乐我净也。常乐我净者,真心融融,本性湛湛,妙识荧荧也。如来者,自觉、觉他、觉性圆满。此三觉者,如来真心,本性妙识所成也。成而能用,复能大用者,故名为,大觉世尊也。
论世界相
1,世界。2,世间。3,佛土。4,国土。5,化佛。是一义。西方极乐世界,在诸世界中,光明快乐,最为第一。阿弥陀佛,译无量寿,无量光佛。无量,二字,在数目字中,最为第一。其佛名号,六方诸佛,共同赞叹,故名第一。其界人民,为九品莲花化身,纯男无女。九品中人民,其寿较长,超越其他,世界人民之寿之上,故名第一。其国庄严,超出一切,诸国之上,亦复第一。彼土人民,待到报尽之时,欲生何国,即生何国,甚至,要想,回入娑婆,度无量众生,亦复如是。若问,要回入娑婆,度无量众生,何者?答,极乐纯乐,无苦,而无有,发菩提心,之要。是故,须要,回入娑婆,在堪忍、八苦中,在诸烦恼中,而能发菩提心,修诸法忍,深入无四相,之大道,方能直达,无为之彼岸,证正等觉。度无量众生者,度心内,一切贪嗔痴,欲爱妄也。度心外,无五蕴,六欲,十八界,二十五有也。倘能如是者,是名度尽一切众生相,亦无有一众生得度者。然而,六方诸佛,及阿弥陀,亦复赞叹,我佛释迦,于五浊恶世中,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名为第一也。所谓弥陀释迦,释迦弥陀,在诸佛世界中,亦为第一,之世界者,是也。然而,亦无第一之想相。何者?倘有想相者,非为第一也。在非为第一中,当知佛佛世界,无有一界,无有一佛,而不是第一者。能明,三无差别,以平等心,度一切众生,想相者,亦能度众生之想相,之心。即是无我相之真心。
诵言
有世有界有国土 凡是有为即无常
彼岸也是替名词 强号能吞诸世界
言行妙义都放尽 无有一尘不真如
真如亦无真如相 尘尘刹刹尽真如
倘能无我相 即名证菩提
讥讽
禅净双修,是挂羊头,卖狗肉,焉能无我相,而至无为觉。参 ……。
师父来信答弟子问:弟子在打坐中出现了障碍怎麽办?
1,我学打坐仅有一年多时间,近来睡眠甚少,连续二十多天。白天仍有精神,晚间因没有睡意,只好通夜打坐,可以吗?
2,舌头麻涨,说话胸部有刺痛感,不讲话适宜多了,不知为何?
3,打坐中,曾几次突感胸闷,心脏好象要停止跳动似的,很不自在,只好停坐多日再打坐。还有一次,在打坐中突感觉有股热气流,至下而上,冲入头部,引起发烧近四十度,口中呼出的热气发烫,眼睛发红,四肢颤抖坐不住,身心觉得还可以忍受坚持下去,所以没吃药,两个小时左右,出现了鼻涕眼泪,体温正常。此后,又接连出现:浑身肉痛,骨痛,筋痛,最后是皮痛,刺痛难忍,长达数月。现在身体轻松。
以上现象,是否属打坐走偏?请师父来信指点为盼。
师父开示:
1,余与汝等应当顺受。汝通夜打坐,没有睡意,余认为自然为进步。倘若勉强或生执着心,即名为障。障者,障其道也。障即是魔,魔就是障。希汝要自然。自然要坐就坐,欲睡就睡,不勉强为自然。希汝当心,所谓用功过分,会生一切魔 障。又名,道高一尺,魔高一丈。2,不能讲话,讲话胸部就痛,亦是障。若真心中,发真实愿,不讲话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讲话,胸部痛者,非正道,希你不讲话为妥。假若讲几句话,胸也不痛,就是正道。余过去在鼓山三年,一句话也没讲。不讲话,少讲话,是修行的好办法。讲话胸痛,非为正道,何者勉强也。3,因打坐无缘无故突然高烧近摄氏四十度,现时好了,很好。当知有肉体,难免无障之道也。汝师希你慢慢地进步,为最妥善。过分地急修急证,与道很不宜。汝师嘱汝当心听,最要紧的一节语就是“真心平平常常,一切无求。在不求中,自然得其妙果,而证无上道,直至菩提。”
问:以权现实是何义?
答:权者,舟筏也。实者,如来觉地也。权假二字,如余闭关,写《金刚经》,如你们尽心,出力印注解,募化布施注解,以及过去到扬州高旻寺去打七等等。
权假二字,亦是不真。方便 二字,就是用权假的方法,一步一步前进。如同你们从镇江乘火车,才能到上海。坐火车是权假,十一元钱买票,也是权假。你一定由权假的方法,才能到某路某号某室。你到某室,门内坐下,见到家里人,丈夫、儿女,与家中一切用具等,这就是“实”。这就是归家之后,当主人修的办法。一定从权假的道路,才能得到进自家的门,即某室。倘进自家的门,就是依赖权假法,转入到自家门内的。自家门内,就是彼岸,就是佛。你们既能助印施《金刚经注解》,等事宜,就是你们在镇江票房里,用十一元钱,已经买到了一张火车票,你当按时上车,汝按时上车,就是放下。不许再问东问西。来信问余,倘能如是,就是到时间已上了车,火车已经开了。倘能经过五小时(即五蕴皆空),即会到达你家某号某室,开门而进。这时就是见到丈夫儿女,家中的用具很齐备的。这就是得到,大彻大悟大证之大道。汝慧眼现时未开,你方买票上车之时,仍然在轨道上前进,因此,你们是看不到,你们家内的一切。希不能急。余以慧眼观之,你们几人票已经买到手。票既买到手,要当心,要安心,不要东问西求。越问越远,越求越难得。放下而前进,是余之愿望。耳见目闻(是六根互用),是自己的悟证之道,汝既未悟,焉能谈证呢?你会问师父,说已经悟了一些。是的,是小悟,仍未大悟。所谓本注解内谈初果不知二果事,二果不知三果事。所谓你们仍然没有大悟。应当不知道禅宗妙语。希你们不要急 ……。悟而不证是九类,证而不悟当入三界天。入三界天,仍然是生死不了,仍然叫凡夫。证而不悟的人,十有九九都是偏证。仍有邪证,仍有外道证。详细的,有八万四千亿亿证。这种证,生死皆不了。三界天是总名,称三界天内的品级,有八万四千亿恒河沙的品级,以及诸天的名号,很多很多。唯独《金刚经》中,初、二、三果天是真真。无邪无苟的。初、二、三果天,除此而外,都不真实。如某寺内,打禅七的人,有的是偏的、邪的、外道的。三界天人多,没有慧眼,是分不清的,说到这里,此外不许再说了。
师父来信提问,让弟子答:
如何是十八层地狱空?在信的中间贴了个封条。师父说,如果答不上来,再撕开封条。而弟子当时确实答不上来。只好撕开封条。里边写着:“十八界空,是六根、六尘、六识空,地狱也空。”天堂地狱皆由众生心造。
问: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造甚麽?
答:当知其心能造,四生九有,诸天、天人、世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当知其心,能造,初二三果,及诸,圣道天,之天人者。当知其心,能造初地菩萨与十地,摩诃萨者。当知其心,能造,三乘四觉者,直至佛地,而能作大雄也。自心所造者,而非一佛、二佛、三四五佛所,而能造成也。若不经过,无量无数、无边,诸佛所中,而修如是行,而发如是心愿者,何能在今劫中,见如是经,得如是理,修如是心,证如是道耶!何能明澈,如是义耶!阅读人,当生大欢喜心,当生大勇猛心,当生速进心,当生无退转心,当生无休息心。倘再进步,其乐之言,无可言,其乐之书,无可书,而不是常乐我净者,弗可能也。参者,勿可辜负,老僧,唇干而舌苦,至诚之言者。如能如是者,吾与汝等幸也。若问,再进步者,何也?答,无我相,而生其心也。复问,生何心耶?答,生无我相之心。
问:西方观音与兜率陀观音,同耶?异耶?观音有多少耶?
答:非同非异。非多非少,在本心。何者?心包太虚,量遍法界,在在处处,无不是也 ……。
问:兜率禅陀天何义?
答:兜者,兜诸天、人,以及世间九类众生归觉地。率者,率领十方三世,有情离妄而归真。禅者,心无四相,秉性无为,妙识融融,常乐而我净也。陀者,寿无量,光明而无穷,受用 而无尽。天者,此天无边无际,其天寿命,及诸光明,犹如虚空,永无穷竭。其天天人,倘若回视我等娑婆世界者,犹如大海,一浮沤相也。然而大海亦有边际,其兜率禅陀天,无边际也。
问:虚空无尽,其天天界亦无尽也。若问与彼岸天是一是二?
答:喻甲乙两人,同床共梦。其甲梦中往南而去,其路千里。其乙梦中向北奔驰,而无停止。觉后两人,尚在一床。所谓一床千里,仍在八尺。

第十一章 本地风光趣 自在了应身
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初四,止语半年的师父开口讲话了。命护关人,把自己身边仅有的钵资余款,人民币一千五百三十元一角,寄往大连印经书。三月初七与首座和尚养廉长老谈心。
三月初九停食,仅喝一点饭米汤,自己去剃头、洗澡、换新内衣,外衣照旧。理发师问:“师父头刚剃了三天,怎麽又剃头啊?”师父只是合十微笑。人们谁也没想到,他老人家要走了。
三月初十晚间,师父对护关弟子真照讲了很多话。1,贪、嗔、痴、欲、爱、五蕴、六欲、十八界一定要空,每天都要检查,就修这个。2,看书看不进去,就不要急着看,等甚麽时候想看,再去看,慢慢就明白了。3,身体不好,可以跑步、登山、打拳。静不下来,就写经去。4,写经和念经是二乘人作的事,上乘法是打坐,要象高山顶上一块玉,八风不动。5,你们何时,《金刚经》不念,就好了。6,师父又说,余某日到地狱去,见一人,站在沸腾的油锅旁,对余说,你敢跳吗?余言,敢跳!即跳入油锅,不烫也不热。弟子真照说:“师父今天讲的好,讲的真好。”师父说:“余今晚讲的这些话,你全听懂了麽?”真照说:“我明白了,师父所说,《金刚经》何时不念就好了之义。佛法如良药,真体无病,勿须服药。”师父说:“那就对了。”
三月十一日上午,师父说:“要到医院去。”护关人言:“师父,为甚麽去医院呢:天正下大雨,等雨小了再去吧。”师父说:“不等了,现在就去。”护关人只好叫了一辆三轮车。当时有两人要扶师父上车,师父合掌谢绝,自己上了车。又说:“到附近小医院去,花钱少。”师父乘车到寺院山门口时,又同多人合掌微笑告别。到了医院,经医生检查,确诊老人无病。医生说:“年龄大了,输点葡萄糖吧。”护士开始给输液。当药水刚下滴时,师父说:“不大适宜。”护关人找大夫来看,大夫说:“今天就我一人,忙不过来,请到镇江二院去看吧。”这时,天正下着倾盆大雨,只好叫了一辆出租车。到了二院,医生用进口的心脏诊断仪器检查,确诊无病。师父还未离开仪器,心脏便停止了跳动。护关人急了,对医生说:“我坚决不相信,我们师父就这麽走了。老人家以前说过,入定不要动我,时间长了,可以用铁器敲几下,就会回来的。现在也许是入定了,我要在这里等他出定。”医生说:“你师父确实是死了,您不是亲眼看见仪器上面已显示,心脏停止跳动了吗?快通知寺院去吧。”医生诊断:“释涤华,十二点四十分,无病死亡。”师父就是这样如入寂定,安然谢世了。
按金山寺规矩,僧人圆寂三天后,送往窑洞存放。所以决定在三月十二日将师父遗体入龛。当日,四川成都尼众学院铁像寺,释恭霖、释恭融二位比丘尼法师,闻讯连夜赶到。大连弟子接到通知,便虔诚恳请方丈慈舟老和尚慈悲,延期两天装木龛,等等我们。常住答应了大连弟子们的请求,允许多等一天。当时正赶上天气有大雾,风雨交加,两天不止,南京、上海飞机不能起飞。因奔丧心切,路途遥远,只好分两路起程。其中瑞慧、明觉、觉义三人,乘火车由北京绕道而行。另有真空、敏慧、锦慧、宏慧五人乘烟台轮船,再乘火车到镇江。日夜兼程,三月十三日下午赶到金山。此日上午,淮安家属已到,随后上海及大连乘火车的弟子也赶到,计数十人。
大连弟子到金山后,首先拜见方丈慈舟老和尚及本山诸长老,与当家师。然后遵照师父生前遗愿,虔诚的向常住请求,给师父遗体装缸。当时,养老非常理解我们的心情。为难地说,先去灵堂看看吧。由一位年轻的法师,把我们送到师父的灵堂。我们看到,师父躺在临时搭起的木板上,遗体下面铺着生前的旧褥子,上面盖了一块不够身长的白色旧被单子。赤着的双脚,一部分还露在外面。当时弟子敏慧,用颤抖的双手,慢慢地掀开了被单,让大家再看看老人家的慈容。师父安祥地躺在那里象生前一样,身上穿的还是那件旧纳袄,惟独换了一件灰绿色的新秋衣,是弟子大慧(一年前)送给他的。据护关人说,几天前沐浴后,自己穿上的。桌子中间,香炉里燃着三支檀香,两边各摆放着十几本《金刚经》无名僧注解与《合刊》,其他甚麽也没有。这一切,皆是诸弟子按老人家生前遗嘱照办的。
看上去,极其简单平常,却真实地展现出无相禅师的本来。亲临这一切,心里很不是滋味。有人一时,心生凡情,识心难以降伏,差一点都哭出了声音。大家含着眼泪自动排成一行,双手合十,绕遗体三圈,瞻仰遗容。大家齐颂“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八字真言为具足威仪之大道。首坐养廉长老安排为师父遗体轮班守灵,昼夜持颂“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八字真言,燃香供奉礼拜《金刚经》。当时有金山寺出家师,吉林市四位比丘尼法师,还有诸多香客也来顶礼叩拜。
晚上各方弟子共聚为师守灵时,有人问护关人(真照),师父圆寂前有甚麽征兆?真照说:“师父看到寺内高僧开办水陆大法会,提拔众死灵魂时,流着泪说,他们不懂啊,众死亡灵是可以度的。至于另一种灵魂,你们有甚麽能力度啊?他们的功力深厚,早就不在轮回之内,他们早就高于超度人之上了。”真照说:“师父还哭甚麽?”师父说:“我哭,我怎麽没有一个接班人啊!到现在您们还不解我意,这样下去,六祖道性如来禅,不就失传了吗?”就这样不住的哭着,说着 ……。真照又说:“师父他每星期剃一次头,而这次只有三天,是自己去的。再就是,师父每次沐浴后都穿旧衬衣,而这次却穿件新秋衣。我给他穿袜子,穿上一次他就拉掉一次,如此反复多次。上医院也没穿。”大家最后又问,师父他老人家还说甚麽了?真照说我记忆力不强,现在只能想起这些。她沉思了片刻,接着又说:“师父当时还紧握双拳,坚定地说‘如来正法是不会灭的,余在半月前,作了一个梦,遍地都有含苞待放的花蕾,花开个个都结子。这个梦好。’”
真照说:“师父谢世后,我才明白师意,理解师父当时的心境。师父曾问过我两次,您能不能担当起宏法的重任啊?我想,师父有那麽多的四众弟子,修的比我好,就没敢回答。事后想起来,真后悔。我知道,师父流的泪,是怜悯众生舍本逐末的悲心泪。”
为师遗体装缸一事,两年前,金山寺老师太,曾答应过,把自己往生的缸,布施给涤华师父使用。当时大连弟子考虑到师父谢世后,路途遥远,恐不能及时赶到,提前筹集了两千元人民币存放在金山寺,以备装缸买材料专用。如今真的需要了,老师太又主动地说:“为宏扬佛法,我发心把那口缸,供养给涤华禅师,保留真身用。”弟子们被老师太的慈悲喜舍精神所感动,赞叹她老人家是行菩萨道,度众生的典范。

 
 
 
前五篇文章

涤华禅师行略(4)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1)

善导大师与净土法门(2)

略谈龙树中论的复古精神及中观思想在现代生活的省思

佛教临终关怀的当代难题

 

后五篇文章

涤华禅师行略(2)

涤华禅师行略(1)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2)

宗喀巴‘现观庄严论金鬘疏’‘大乘廿僧’释义(1)

净土文类聚钞》编者序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五明学佛网,文章总访问量:
华人学佛第一选择 (2020-2030)